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2024-04-18 06:17王美玲
高考·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王美玲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政策调整,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使得高中语文教育不再追求单一传授知识,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表达、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的调整,首先关注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然后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为高中语文指明了教育方向:教师不能一味追求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需要注重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方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潜力、文化理解力等方面的培养[1]。因此,探析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实施核心素养培养,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不仅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还有助于提升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社会交往至关重要。其次,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历史和社会,促进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公民非常重要。另外,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眼界,还可以鼓励学生更自主地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总之,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还对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原则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遵循一些关键原则。首先,注重素养而非纯粹的知识传输,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需求。其次,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学习、实践任务、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积极性,同时减轻单一的课业负担。此外,关注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资源和支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实现个人潜力。最后,持续评估和反馈,不仅强调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成长,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课程设计,确保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些原则有助于确保高中语文课程在新课改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话题和案例,将抽象的语文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语文的实际应用。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问题讨论和解决,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价值和影响力,提高学习的动力。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角色扮演或创作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语言的魅力和表达的乐趣。

比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古建筑探秘之旅”的课程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学生参与校外考察,前往本地的一座古建筑,如寺庙、古宅或城墙,与专业导游一同探索古建筑的历史、特点、结构和文化背景[2]。通过观察、记录和分享,学生将亲身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魅力,并深入了解其独特之处。此外,课后讨论和延伸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并将语文知识应用于描述、解释和表达他们在考察中的观察和感受。这一教学情境旨在激发学生对古建筑的兴趣,培养跨学科思维,促使他们初步掌握高中语文课程《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中的知识,并将其融入生活体验中。通过这个生动的学习体验,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建筑,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设计信息内容,培养语言构建和应用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信息内容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构建和应用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选择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文本或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其次,教材内容应涵盖多样的主题和文体,包括文学、历史、社会、科技等领域,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更广泛地应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3]。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写作、演讲、辩论等语言实践活动,让他们将所学语言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提高沟通和表达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语言表达,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以应对不同情境和需求,使语言构建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核心技能。这些设计原则有助于使高中语文教育更富有实际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應用语言进行交流和创作。

比如,教师在《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的信息化教学内容涵盖了袁隆平的生平介绍和科技成就,旨在组织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主要技巧,以促进他们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的发展。课程首先深入介绍袁隆平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他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位杰出科学家。然后,课程重点讨论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科技成就,探讨他的科研方法和突破,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此外,课程还专门教授学生人物描写的技巧,包括选择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通过小组活动和应用任务,帮助学生将所学技巧应用到实际写作和演讲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运用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结合信息内容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在语言运用中,并以此得到锻炼和提升。最终,通过这个综合性课程,学生将不仅了解袁隆平的杰出贡献,还将培养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为未来学术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小组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首先,教师应选择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同讨论,鼓励彼此分享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合作与协作。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但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和探索知识。最后,通过小组展示或讨论总结,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思维的全面发展[4]。这种小组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还促进了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比如,高中语文课程《鸿门宴》的小组探究项目旨在通过历史与文学的交汇,促进学生对《鸿门宴》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同时培养其语文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养。项目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学生分组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同时分析作者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其次,每个小组选择关键场景或人物进行文本解读与分析,探讨对话、比喻、象征和主题等文学要素,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章节的文学特点和情感表达;再次,学生讨论《鸿门宴》与实际历史事件的联系,考察历史真实性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平衡,探讨历史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历史和人物性格;最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论文、进行演讲或创作文学作品,深入探讨《鸿门宴》的历史、文学和思想内涵,全面培养其语文思维、文学分析和跨学科综合素养。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互动,主动将自己在合作中获得的不同想法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合作讨论得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同时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并切实实现了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设计实践项目,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设计实践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教师应选择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文化元素,如文学、艺术、历史等,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遗址或观赏相关文化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并沉浸在文化背景之中,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文化交流或实际文学创作,鼓励他们分享和表达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学生需要撰写反思报告或制作文化项目展示,总结他们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巩固对文化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实践项目,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知,全面发展跨文化意识。

比如,在《〈论语〉十二章》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智慧与《论语》精髓”为主题,旨在促进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文化意识的发展,同时培养其智慧和人际交往能力。项目首先要求学生分组深入研读并理解《论语》中的各章节,探讨其中的经典言论和思想精髓,随后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各章节的核心观点以及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接下来,学生选择一位著名思想家或社会活动家,讨论其智慧和道德观念,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应用《论语》的原则。通过小组展示,学生分享成果,强调各章节的实际应用。随后,学生选择一个社区服务项目,根据《论语》中的道德原则,提出并实施改进建议,通过实践将道德理念付诸实际。最后,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综合性总结,探讨学到的智慧如何影响他们的思考和行为,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这些道德原则。通过这个实践项目,学生将不仅仅理解《〈论语〉十二章》内容,还将培养智慧和文化意识,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形成积极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其文化素养。经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知识,也促使学生从文化意识上准确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评价后续的知识学习,探索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推动读写结合,关注审美鉴赏创造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推动读写结合,并关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发展。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以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情感表达和主题,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最后,通过阅读经典文本和模仿写作,学生可以学习文学创作的技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教师还可以组织文学讨论和写作分享,让学生互相启发和反思,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比如,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工匠精神之旅”的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该项目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工匠精神,同时提高他们的新闻写作技能。在项目的第一步中,学生将参与工匠精神讲座,邀请专业工匠或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讲解工匠精神的含义和重要性。同时,学生将阅读关于著名工匠的故事、工匠文化和工匠价值观的文章,以建立对工匠精神的深刻理解。在第二步中,学生将接受新闻撰写训练,包括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采访技巧和编辑技能。他们将选择一个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话题,如传统手工艺复兴、工匠传承或手工制品市场,并进行采访和研究,以了解选定话题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这一过程将使学生积累了解工匠精神的实际经验,并为他们的新闻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第三步中,学生将撰写新闻稿件,包括采访内容、事实陈述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教师和学生将对稿件进行编辑和提供反馈,以帮助学生提高新闻写作质量。最后,学生将提交最终的新闻稿件,准备发布。在第四步中,学生将分享他们的工作成果。学生新闻发布会将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与其他同学和教师交流,分享他们的新闻稿件。此外,这些稿件还将在校报或学校网站上发布,以便更多人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见解,促进更多的人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欣赏[5]。最后,在第五步中,学生将反思他们在项目中的经历。他们将撰写一份反思报告,总结他们学到的工匠精神、新闻写作技能以及创造力的发展。这个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学习机会,将他们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

结束语

综上,新课改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实践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強调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应该遵循的培养原则。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以生活情境为基础的高中语文课程,并提供一个实例,展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还设计了一个涵盖背景、文本解读与分析、历史与文学的关联以及跨学科应用的小组探究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通过这一综合性研究,强调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他们的综合发展提供支持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邹宇.浅析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9):108-110.

[2]俞诸亮.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评价论证题”命题探索[J].现代教学,2023(17):14-15.

[3]李博龙.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23(36):74-77.

[4]石瑾.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文理导航(上旬),2023(9):52-54.

[5]程颖.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困境及路径[J].文学教育(下),2023(9):133-135.

猜你喜欢
新课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