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劳动诗歌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

2024-04-18 06:17刘雅平
高考·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古代诗歌劳动教育高中语文

刘雅平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建设校本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借助传统诗歌这一载体,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优良品格等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丰富的多层次的课程实践活动,开阔视野,提升核心素养;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高教学教研效率,扩充课程容量,激发学习兴趣。古代诗歌助力文化传承,劳动教育聚焦立德树人,可以更好地实现为国家培养信念坚定、胸怀梦想、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的“四有青年”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劳动教育;古代诗歌;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育应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这样的教育改革需求的引领下,语文作为一个能够囊括各项优良品格,融合实用、文化、审美、品德的多重要素的文化载体,理所当然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教学教研使命。为践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达成学校教学教研校本化、特色化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语文学科相应开展了“古代劳动诗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推进工作。现以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为例,论述学校在此次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

一、确立指导思想,明晰教学宗旨

学校结合教育改革文件要求与校本实情,在校本课程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福建省仙游县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备课组的全体语文教师经过深入探讨精心筛选,确定了以“立足校情,聚焦素养,以古照今,涵养品格”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立足校情,以校为纲

校本课程以校为纲,根据生情、校情确定课程读本,依托现有资源规划课内外活动开展,结合学校“陶德慕范”的办学宗旨,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建立以“有文化”“有道德”“重实践”为内涵的校本课程特色。

(二)聚焦素养,激发兴趣

《课标》中将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四个核心素养,以此作为目标,在本次课程的规划中,教师通过同学生一起共阅诗文、共鉴诗意、共品诗韵、共谈诗境的方式来培育学生的文化涵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通过设计、组织一系列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心胸眼界,带动学生一起思索、交流、探究,促成他们理解能力与思維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三)以古照今,着力传承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古以照今,就是要通过对于古代劳动诗歌的学习,利用语文活动下的文化情境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鼓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在逻辑进行深入的理解,激发出他们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力,并产生传承文化,发扬传统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涵养品格,培育情怀

通过对古代劳动诗歌的学习、鉴赏,提升学生文化层次,涵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在组织带动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与劳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培育他们热爱劳动、珍惜劳动、勤劳刻苦、踏实肯干的道德品质。通过对古代劳动历史传统的深刻了解与体验,培育其对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传统美德的深入理解。

二、精选课程读本,完善课程体系

围绕“立足校情,聚焦素养,以古照今,涵养品格”这一主题,教师精心挑选课程读本,以校本课程《诗经——一首劳动的赞歌》,具体阐述编订思路。

(一)选择《诗经》的理由

选择以《诗经》作为高一学年古代劳动诗歌校本课程为切入口,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从文化溯源角度

《诗经》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学生由《诗经》开始学习传统诗歌,再到乐府诗(高一下),继而唐诗(高二上)、宋词(高二下),整个过程符合历史规律和学习规律,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前后关联,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从劳动文化角度

《诗经》有着丰富的劳动文化内容,既有奴隶的劳动,也有徭役劳动、官事劳动;有男性的农事劳动、狩猎劳动,也有女性的采集劳动、蚕桑劳动;既有对劳动的赞美,也有对剥削压迫的反抗。学习《诗经》中的劳动诗歌,就相当于在学生的脑海中描绘出一幅立体生动形象的古代劳动画卷,其中有许多贴近个人生活的场景,极易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创设文化情境,具有较好的文化体验效果。

3.从教材关联性角度

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二单元便是以劳动为主题,设置了三节课,其中就有《诗经》《芣苢》,教师以第二单元为切入点,能够比较迅速地关联到《诗经》当中的劳动主题,对于整个学期当中的劳动教育和文化教育都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由点及面的

作用。

4.从学校实际情况考虑

仙游二中虽然地处县城中心,但是校园占地一百多亩,幅员较大,绿植丰富,且学校有专门的劳动实践基地,在学校文化特色的培养上,学校提倡“陶德慕范”的办学宗旨,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学校每年都有劳动之星评比,也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公益性劳动,所以劳动氛围较好,这样就便于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设置一些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学习场景,培养热爱劳动的氛围,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架构

以《诗经——一首劳动的赞歌》为题,教师将高一学年语文校本课程读物统共编订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主题: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一幅辛勤繁忙的劳动画卷。单元内容:通过对《豳风·七月》一篇的学习,描绘一幅商周时期的劳动画面,作为整个教材的总纲。实践活动:请学生选择文字、绘画或者视频等形式,描绘一幅商周时期的劳动画面,可结合《豳风时序歌图卷》作为参考。

第二单元主题:适彼乐郊,谁之永号——饱受压迫的劳动形象。单元内容:以《诗经》中《魏风·硕鼠》《魏风·伐檀》(奴隶)、《小雅·无羊》(畜牧)、《王风·君子于役》(徭役)、《召南·小星》(小吏)等作为学习内容,了解商周时期不同的劳动形象。实践活动:结合教材中的《芣苢》一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查阅资料,对于那个时期的女性劳动形象做一个分析,形成一篇小论文或者演示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第三单元主题: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丰富热烈的劳动场面。单元内容:以《大雅·生民》《周颂·良耜》(耕作)、《小雅·采薇》《周南·卷耳》《唐风·采苓》(采摘)、《卫风·十亩之间》(蚕桑)、《郑风·女曰鸡鸣》《周南·兔罝》(捕猎)、《卫风·木瓜》《小雅·瓠叶》(果蔬)等为学习内容,体验商周时期丰富多彩的劳动场景,了解先民的劳动生产方式。实践活动:阅读《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农耕生产习俗》(宾州学院王志芳)及《礼记·月令》,以表格形式总结商周时期的生产方式(工具、方式、内容)。

第四单元主题: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劳动赞歌。单元内容:围绕对《周颂·载芟》一篇的学习,本单元以劳动实践及语文交流展示活动作结,组织学生对本学期的劳动课程及劳动实践进行总结。实践活动:评比学期劳动技能之星,劳动道德之星,举办劳动征文比赛,劳动诗歌朗诵,为劳动唱一曲由衷的赞歌。

以上整个课程共分为四个单元,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感受春的耕种,夏的耕耘,秋的收获,冬的收藏;既有书室之内谈诗论道,也有自然沃野之中的劳动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生活体验,帮助学生获得身心层面的净化与提升。

三、丰富课堂手段,创新教研体系

突出语文交际功能兼顾语文审美特点,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和道德品质风尚[1]。

(一)课堂形式创新

提倡以生为主的课堂新模式,合理压缩教师单方面讲授时间,增加课堂当中交流、游戏、展示互动等环节的比例,创设自发自主、积极热烈的劳动文化情境。

例如,以第一单元“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一幅辛勤繁忙的劳动画卷”课程为例。首先,在课程之初,教研小组首先在微信平台设置了两个互动环节:A.“谈一谈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个劳动故事”;B.“介绍一件让你觉得很棒的劳动工具”,以文字、图片或视频,向大家介绍一样劳动工具,谈谈它的来源、用途和使用的感受。其次,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引导学生畅想古代人民的劳动图景,畅谈劳动艰辛感受;教师同时还精心设计了劳动知识竞赛、劳动工具设计比赛、拾捡禾穗比赛、谷粒脱壳比赛等课堂小游戏,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原来在看似普通的劳动活动中还蕴含着这样的品质美、创造美和文化美,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课程的内涵深度,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最后,在单元实践活动上,教师鼓励学生自由统筹搭配,组成研究小组。要求研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前往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结合古代名画《豳风时序歌图卷》,以文字、PPT、绘画、视频等不同形式,描绘一幅商周时期的劳动画面。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研讨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形式创新

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人民群众的烟火气中,去真切地感悟生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

以第三单元“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丰富热烈的劳动场面”为例。第一,在课堂学习之余,高一语文集体备课组教师与学校政教处、各班主任共同配合,组织学生前往学校劳动基地进行劳动实践。请相关教师教授辨识五谷、使用常用的农具、学会基本的耕作手段;指导学生学习蕴含在劳动活动当中的各种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全方位深层次地学习劳动知识,感受劳动艰辛,珍惜劳动果实。第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之下,组织研学活动。安排田间体验、遗迹考察、文化探访等项目,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前往仙游古村落;拍摄古道遗址、古水运码头遗址;参观织染技术还原活动。通过一系列亲身实践,让学生感受先人的劳作文化,体会先民劳作历程。带领学生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劳动美,以劳动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品格修养和文化内涵,在校園内营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

(三)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增加课程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活跃度

以第二单元“适彼乐郊,谁之永号——饱受压迫的劳动形象”课程为例。首先,教师课堂上充分利用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教辅设备,将《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做成知识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比赛,将本单元中出现的各种劳动形象做成打地鼠形式,要求学生将劳动形象与相关诗句进行关联,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知识梳理、知识链接功能,把人物形象、情感与劳动特点做成思维导图,方便学生理解掌握,实现课堂知识的体系化、直观化;利用实时直播与图片上传等功能,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学生个人钻研的过程投影到大屏幕上,活跃气氛,丰富课堂层次。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进行延展与扩容。如利用班级网络调取学生的单元实践活动成果,对学生的实践成果与课堂表现进行及时评价;观看关于古代不同劳动生产形式的相关图片资料,获取时代背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微视频素材,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商周时期的奴隶制度,感受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状况;指导学生使用电脑收集查阅资料,如使用各种搜索引擎查找需要的知识或者相关研究性论文;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工具完成文艺创作,如编辑图片、视频编辑、设计PPT等,最后将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宣传,扩大课程影响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探索校本教研模式,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依托学校的智慧平台,教师在本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推进过程中摸索以校为本、更加信息化更高效率的教研新模式。

首先,常规教研不放松。集体备课组每周组织至少一次的线下校本课程教研活动,围绕课程开展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校本化实践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课程反馈等方面进行探讨,寻求提质增效的方法。其次,教研方式信息化。在进行集体备课时,既有线下的交流探讨,也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实时交流,分享教学心得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如鼓励教师使用网络平台获取教学资源,充分使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平台,运用手机、平板与学校一体机结合的技术提升教学效率。最后,搭建校本资源库,保证课题的可持续推进,让课程更具新鲜度。依托学校智慧平台,将教研教学成果以电子档案形式上传平台,建立可持续性的教研机制,与其他年级联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劳动诗歌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以传统诗歌为枢纽,语文实践活动为桥,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之美、品格之美与现代中国的科学之美、创新之美相联结,在校园之中培育出一股浓厚的文化之风、劳动之风,创造了一幅踔厉奋进的大美教育图景。

参考文献

[1]刘健,单醇健.高中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J].基础教育研究,2021(19):22-25.

[2]陶玉萍.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核心素养的渗透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3(29):127-129.

猜你喜欢
古代诗歌劳动教育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古诗欣赏课在幼师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初探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