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

2024-04-18 07:22厉燕
高考·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高中语文

厉燕

摘 要:高中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与语文教材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落实当前立德树人教育的培养要求。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传承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高中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的发挥。立足于此背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积极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达到提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效果的目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传承;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从西周初期的民间传唱《诗经》到千古绝唱《离骚》,从两汉时期的“乐府”到唐宋“诗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些无不彰显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工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革新离不开语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许多章节内也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继承,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有力保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对高中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并贴合教材实际,合理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传承,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一)教师重知识能力轻文化素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够重视

在许多学生眼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在心里都存在一定的困惑,认为自己在高中时期的学习任务繁重,数不清的考试测验充斥在每天的生活中,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中,这不仅是学生的普遍心理,教师心里也存在这种想法。为此,在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上,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并无助力,对于课堂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不重视[1]。在这种重知识能力轻文化素养的教学背景下,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重点都围绕着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则不够重视,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传承,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少系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间

高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关乎着学生人生的转折。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中语文教师日常的教学任务繁重,不仅包括课前准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作业批改评价等常规教学活动,还包括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会议和学生活动的组织等,这些都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安排和协调。在这种繁重的教学和时间压力下,教师缺少时间系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于熟悉课文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时间就会被压缩,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合理应用,也就谈不上课堂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了[2]。

(三)渗透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传统的讲课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被动听讲,缺乏积极的互动和参与。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投入。由于渗透形式单一,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他们可能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真正理解和领悟其中的内涵。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很难达到深层次的水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途径

(一)增强高中语文教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需要首先强化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培养。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重要角色,他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教师中存在一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陌生或淡漠态度,这直接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和传承[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他们可以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和文化活动,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此外,教师还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资源,通过设计有趣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深度研读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深度研读教材包括对教材中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教材通常包含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如古诗词、经典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教师可以通过仔细研读教材,找到其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部分,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过程可以包括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以及与学生分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讓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内涵和文化元素。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活动和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传统文化[4]。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朗诵古诗词、演绎经典文学作品、模拟历史事件等方式,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亲身参与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通过深度研读教材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

例如,《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由屈原创作于战国时期。这篇文学经典融合了文学、哲学和历史元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度研读这篇楚辞,挖掘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首先,教师要进行文本解读与注释,教师可以对《离骚》的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并提供详尽的注释。通过解读古文、生字词的解释、典故的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深层意义和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屈原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以及他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内涵的探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离骚》中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楚辞中常涉及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内容,可以促使他们思考古代文人对于生命、人性和社会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比较与对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离骚》中的内容与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比较与对照。这种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共通之处,加深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可以比较《离骚》《论语》《道德经》等古代文化经典之间的共通之处,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以上方式,教师可以将《离骚》这一经典文本融入高中语文课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种深度研读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教学策略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与传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思考能力。

(三)多元化渗透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1.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刺激学生感官

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元素,能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生动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将古代诗词、文学作品、传统绘画等呈现在屏幕上,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和深度。通过图片的展示和音频的播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语言和音韵,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眼中的“秋”为切入点,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从这里可以得出,对于同样的景象,不同人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进行《故都的秋》原文的阅读,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上一首忧郁抒情的音乐《秋思》去进行文章的朗读,多媒体营造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作者文章基调的把握,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故都”所暗示的历史悠久的北平,体会到其中文化深厚的底蕴。这种通过多媒体课件拓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衔接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更好地发掘潜藏在知识背后的丰富人文内涵,在潜移默化间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高效的学习目的。

2.开展多元化主题活动,丰富学生体验

多元化主题活动可以包括文化节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演出和赏析等形式。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深切地感受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一方面,文化节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途径之一。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庆典、端午龙舟赛、中秋文艺晚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各种表演和体验,如舞龙舞狮、制作粽子、赏月等,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和演出活动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激发他们对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这些多元化的主题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培养他们的文化情感和认同

感[5]。通过开展多元化主题活动,不仅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让他们亲身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文化的渗透与传承目标。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时,教师可以以端午节活动为出发点去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开展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活动联系作者屈原的生平,引出我国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学赋能。教师可以从粽子的起源出发,举办“故事会”演讲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信息的获取,收集有关粽子来历的传说故事,并进行故事的编排和演讲,然后通过投票的形式去选出“最佳故事人”。这种主题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有效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链接写作教学,触发学生文化情感

链接写作教学是一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进行创作。以古诗词、经典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为题材,要求学生进行作文、诗歌创作、日记撰写等文学形式的写作。通过链接写作教学,学生不仅在实践中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情感。他们可以在写作过程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情感。通过链接写作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触发他们的文化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采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诗经》丰富的现实反映,让学生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引入《诗经》对于学生更好地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之后,教师可以将《采薇》教学内容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模仿《采薇》复沓的章法,以四言句式為主,遵循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去进行诗歌创作。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在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现高效的学习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传承几千年的精神财富和知识宝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艺术性及教育意义,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审美能力,这也是对当代高中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基础条件。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与创新,通过不断强化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培养;深度研读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多元化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学生体验等多种方式,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及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等目的,为国家培育更多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常亮.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与开发[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8):137-139.

[2]王亚娥,白桃.谈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J].学周刊,2023(24):96-98.

[3]吕志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探究[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7):69-70.

[4]刘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0):61-62.

[5]徐德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探究[J].华夏教师,2022(30):91-93.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