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2024-04-18 07:22罗祖龙
高考·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罗祖龙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三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物理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能够有效深化学生对思政理念的记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如何将高中物理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以全新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并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是物理教师在构建课程思政物理课堂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基于此,文章阐述了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特点,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与思政理念相结合的必要性,提出借助科学故事、传统文化、科学实验和实践探究活动等探索课程思政理念的策略,以期为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但也将外来环境中的不良思想引入到学校环境之中,不良思想侵入学生的思维认知之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健康发展。为响应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教育界提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让思政教育融入基础学科教育之中,以达到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教育目标。

一、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思政内容的多样性

高中物理研究的内容以物质结构、运动、电力等基本规律为主,所研究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入手,将思政内涵融入生活情境之中,围绕生活情境传递物理知识中蕴含的爱国精神、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等思政理念,使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魅力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多样化、生活化的高中物理课程思政课堂[1]。

(二)思政途径的多元化

高中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教学形式较为丰富,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按照预设环节融入思政内涵,将思政元素与物理知识一同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从所学物理知识中品味思政内涵。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实验这一形式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知识的活动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还可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和科学探究热情,助力学生成长。

(三)思政效果的依赖性

课程思政的效果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思政能力、专业教学技能直接联系在一起,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的责任感、思想品德和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为此,教师作为在物理教学中传递思政理念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反复研究探讨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在教材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助力学生成长。

二、高中物理学科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政治课在高中阶段的教育进程中的课程数量占比相对有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严重不足,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难以真正体现出来,而物理学科属于理学的支柱型学科,这一学科将会贯穿大部分学生的高中学习生涯,因此,课程思政与高中物理学科的结合能够有效填补高中思政教学的空白,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思政教育主要指培养学生德行的课程,而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结构变化、相互作用关系、运动形式以及物质的相互转化规律,学科本身起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知识当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及哲学思想,二者天然具备一定的融合基础,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对应着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责任意识,对学生科学、完善的思维认知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存在相似性,这也为高中物理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2]。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中物理教学优化策略

(一)引入科学故事,培养价值观念

从人们接触物理定律到最终发现物理定律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学术界的质疑,外在环境的阻力,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都在限制着科学思想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科学家不畏艰难险阻,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过程中,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了他人的否定、失败带来的挫折体验后仍然坚定不移地将全部的注意力和心血投入到物理研究过程中,这种为追求真理而奋不顾身的科研精神和价值观念值得每一位高中生学习。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在讲述高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介绍科学家事迹的环节,引导学生在课上尝试复现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过程,让学生从科学家的事迹中体会到科学探究活动的不易之处,为学生科学研究精神和勇于面对困难的挑战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助力学生成长。

以人教版高二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交变电流的产生》为例,教师在介绍交变电流的产生经历的过程中,引入科学家特斯拉的研究經历,在讲述研究经历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交流电诞生发展经历的漫长且崎岖的过程,特斯拉自立门户后面对爱迪生对交流电的造谣和打压,为证明交流电的安全性,毅然决然地亲身上阵,一手持灯泡,一手持电线,让上百万伏的高频电压通过自己的身体,展示出惊人的放电效应,向社会公众证明了交流电的安全性,并在投资公司破产后毅然决然地选择撕毁专利,将交流电送给了社会大众,使电这一能源成了普通人也能使用的能源。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入图片素材等材料增强故事的感染力,用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在科学故事的最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探究物理知识的道路‘道阻且长,是一条注定需要人们披荆斩棘去探索、去发现的道路,我们在特斯拉的身上学到了什么?”用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故事内容,在回忆与思考中体会到科学家在追求科学知识,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专注耐心、勇于追求卓越、不满足、不退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定的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特斯拉不具备这些特质,他能否取得这些科学发现?在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为学生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奠定基础,让高中物理课程成为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阵地,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奠定坚实基础[3]。

(二)引入传统知识,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快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推动祖国未来的发展。由于物理教学体系围绕西方已有的教学体系发展而来,因此许多学生认为物理知识主要来源于西方社会环境中,由西方科学家建构形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授课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物理学知识研究经历,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在物理定律的认识上的先进性和进步性,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为学生今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以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为例,首先教师在课程导入环节中提出问题:“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加速度、作用力和质量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借助问题复习旧知识,为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推导奠定基础。其次,教师为让学生体会到牛顿第二定律的适量性、瞬时性和通特性特征,在课上引入传统典籍中有关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注释,“本文节选自王充的《论衡》,大家思考一下此段叙述体现了什么样的道理‘是故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任重,其进取疾速,难矣‘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引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大家结合大屏幕中给出的注释,尝试翻译本段文言文的内涵”。学生在翻译理解古文内容,认识到古代人已经了解到在外力一定的情况下物体质量越大其开始运动时所需的力就越大,运动状态更难发生变化,且内力的作用难以改变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设置讨论问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体受力大小不变,此时施加一个方向向右的力,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物体此时做什么运动?如在一段时间后将力撤去,此时物体所受的加速度会发生哪些变化?物体此时又做什么运动?引导学生对比《论衡》中记录物理知识的朴素方法和现代物理讲述物理知识的方法,理解中外思维观念的差异,让学生体会到古代人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物理知识的探究精神,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吸引学生主动投身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助力学生成长。

(三)实验探索新知,打破旧有认知

实验教学法是探究物理知识,证明物理定律的重要方法之一,为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掌握正确处理问题和矛盾的方法,教师应用实验教学法打破学生的旧有认知观念,让学生正视自己在学习、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犯下的错误,克服旧有认知被粉碎的失落感和沮丧感,知耻而后勇,投入到用实验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发现、理解物理规律的过程中,使失败的经历成为人生的一部分,在探索失败与成功的意义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4]。

以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自由落体运动》为例,为让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同时,理解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背后的意义,形成科学探究精神。教师在授课中采取实验教学法,模仿比萨斜塔实验,引导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为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奠定基础。教师设置实验一:将一片羽毛和一个钢珠拿到相同的高度放开,提出问题“哪一个物体下落的速度较快,哪一个物体下落的速度较慢?”学生结合日常经验猜想实验结果,认定质量较大的物体下落速度更快,质量较小的物体下落速度更慢。此时教师进行实验,发现确实是钢珠下落的速度更快,羽毛下落的速度更慢。此时教师设置实验二:将一个钢珠和一个同样大小的木质小球摆放在相同高度位置,并在一旁用摄影设备记录二者的下落过程,此时学生受实验一结果影响,仍然认为钢珠下落速度更快,木质小球下落速度更慢,实验结束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慢放实验结果,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后发现二者的下落速度几乎相同,利用新的实验结果打破旧有认知,培养学生敢于承认错误,不怕失败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组织课外活动,培养人生态度

在课堂教学这一形式中学生所处的环境更加可控,更加高效,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具有的个性化特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为此教师可以在高中物理思政化过程中尝试引入课外活动这一形式,利用课外活动延伸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活动中带领学生参加诸如科普讲座、兴趣实验、探究活动、课题研究等课外研究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思政理念,让科学思政精神成为学生认识世界、探究世界的重要指导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奠定基础[5]。

以鲁科版高一必修第三册第三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为例,教师在简要说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后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课上拆开节日彩灯、手电筒、卷发棒、剃须刀等小型家用电器,结合电器内部构造分析电器的电路特征,教师以手电筒为例进行细致分析,介绍按钮、开关、电池、灯泡、灯座、控制驱动电路之间的连接方式,让学生对电路形成一个较为基础的认识,其次,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活动小组,每组负责结合日常所学知识设计常见物品的电路构造图,甲组负责四驱车,乙组负责电风扇,丙组负责为手机制作一个外接电池,丁组负责设计能够随光照强度变化而变化的电灯控制系统。由于学生此前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在设计讨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难题,教师以激励法引导学生战胜困难,以此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的坚定意志力。在设计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设计图纸在实验室中选择零件和电路器件,组装属于自己的小电器,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反复经历失败和挫折,教师引导学生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优化设计,重新安装电器线路,在反复尝试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不能纠结于一时的失利和不幸,需要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正视人生的种种,方能实现最终的人生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在物理知识当中探寻与思政思想存在关联性的内容,通过实验、实践、自主讨论等多种方式将思政理念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成功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推动物理课程向思政方向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崔北元,李金良,孙梅芳,等.高中物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课程实施:以光学模块为例[J].广西物理,2022,43(4):244-247.

[2]黄全安,郭洋.核心素养视域下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融合探究[J].物理教学,2021,43(8):25-30.

[3]马如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之旅:以“重核裂变  链式反应”教学设计为例[J].物理教学,2021,43(8):31-32,10.

[4]廉会鑫,潘峰.中学物理“课后思政”活动实施途径探析[J].科教导刊,2021,454(22):171-173.

[5]尹庆豐.“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J].物理教师,2020,41(6):69-72.

本文系福建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立项课题“‘双新背景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学科思政课程的研究”结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Fjxczx22-095。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