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策略研究

2024-04-18 07:22谭志西
高考·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思想政治高中

谭志西

摘 要: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课程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根基。要有效培养高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教师需要精准把握其概念、构成及生成逻辑,并针对当前政治认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去设计策略。建议教师关注学习材料的准备,坚持学为中心,关注引领实践迁移这三个施策方向。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教学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维度之一,是指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意识、品质和实践力。政治认同是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发展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素养的基础。教师只有保证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有质生成发展,才能保证课程教学有质推进,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

下面,结合教学,就有效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进行几点探讨。

一、政治认同素养的特征

(一)政治认同包括意识和实践

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政治认同是一种单纯的思想意识。而实际上,作为素养,政治认同与其他素养一样包含品质和能力两个方面[1],其最终的教育目标是将教育结果转化为学生个人和社会的效益。也就是,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文化等,而且要基于这种思想产生拥护、传播、践行、弘扬、维护等言行,并拥有相应的能力——对政治认同概念的片面理解,教育成果就成为“纸上谈兵”,无法转化为效益。

(二)政治认同是时代与历史的统一

时代在演进发展,“政治”思想、哲学基础、实践等都在发展变化。如新中国的“政治”与封建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是有区别的。所以,有些教师认为“政治认同”就是引导学生认同新中国、当代的政治,具有绝对的时代性——但教师忽略了一点: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优秀而独特的文化成就也需要学生去传承。传统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发展力的重要基础。因而,政治认同是一组目标集合,并不单纯包括对党领导下新中国国体、政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应包括对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也就是,政治认同是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体。

(三)政治认同遵循形成性规律

政治认同是一种素养,不是单纯的知识概念。政治认同包括对思想观念的认知,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理解、自信、分析、判断、践行等品质和能力。所以,政治认同的教育规律并不是向学生讲授,然后让他们背记,而是要基于素养的生成发展逻辑,教学形式要有形成性,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为途径去促进其品质、能力等发展[2]。这是政治认同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律。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现状

(一)采用灌输式教学

前面分析,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需要采用学生为主体的建构型学习方式。但一些教师或是受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或是受指向高考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仍然习惯于采用讲授灌输式教学。即,给学生讲解正确的思想、观念、结论,然后在课本上画重点,让学生分条目去记笔记,然后背记并进行试题练习。这样的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是无法完成政治认同教育目标的。

(二)不关注学生情感

采用学生主体学习方式,就产生了一个条件性的需求:学生必须有主动参与学习、认真投入思考的积极情感态度作为驱动。传统的学习是被动的,无法保证学生真实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但在灌输、应试教育模式下,部分教师没有关注到这种需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仍然是采用布置任务、强制要求的方式。這样,学生假学习的现象就会出现,素养培养的目标无法达成。

(三)不符合认同规律

要想有效说理,就应“有理有据”,这是最基本的论说逻辑。通俗点说,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政治认同素养教育也同样应遵循这个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用事实为材料、用生活实际为证据去证明思想观念,并使学生理解和认同。而且,高中生缺少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自身缺少认知的感性材料。这就需要教师为其提供,或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体验、阅读、交流等方式获得感性材料。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了这点,往往是为了节省时间或者没有关注到这个逻辑,直接给学生讲结论,其论说的过程也往往是抽象的。而教材,受空间局限所提供的材料也不够充分。这样,由于缺少“依据”,学生对于思想观念是只能认知而不能认同。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策略

(一)教学前充分组织材料

1.材料的获得途径

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有理有据”是基本逻辑,因而,考虑到学生自身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教材中材料比较单薄,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几种途径完成学习材料的准备。第一,拓展主题阅读。例如,在学习“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相关知识时,教师让学生去阅读历史教材中同时期内容,并通过网络去搜索相关的历史知识、考古发现等资料进行阅读。第二,观察及调查。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生活观察或调查活动。比如,在学习“积极维护人身权利”相关内容前,教师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路上和社区中有哪些摄像头、有没有人用相机偷拍行人等。第三,体验与模拟。比如,在学习“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相关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虚拟一个民事纠纷事件,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体验民事法庭。第四,交流与整合。学生个体的经验、学识及资源是有局限的,但利用学生经验、学识、资源的差异性,通过组织交流,实现材料的拓展和整合。比如,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关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向父母、爷爷奶奶讨教其对改革开放的经历、感受,然后在课堂上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个人有限资源通过整合得到极大丰富。

2.材料的内容类别

基于前面对政治认同素养是时代与历史统一的分析,在组织学习材料以及在后面的教学引导中,教师应注意时代性材料、历史性材料、生活实际材料、文化类材料等几个内容类别的综合提供,以保证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的系统性、全面性。

比如,学习“伟大的改革开放”相关内容时,教师带领学生搜集和探究以下几种学习材料。第一,时代性材料。“改革开放以哪个事件为开端?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改革理念、方法、政策等发生了哪些变化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到当下,在经济、科学、民生、生产、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第二,历史性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开展的,有哪些典型事件、存在什么问题?”第三,生活实际材料。请同学们在家向父母、祖父母进行调查,问问他们对改革开放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家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第四,文化类材料。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思想的开放,还包括文化的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有哪些外国文化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传统文化哪些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又有哪些文化逐渐被新的文化所取代?”这一组材料,保证学生对改革开放有系统的认知和把握,有效支撑其建立对改革开放的认同和自信。

(二)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1.激发驱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是保障其有效自主学习和素养形成的基础条件。基于高中生的心理及高中思想政治学习内容特征,教师可主要采用几种方法。

第一,问题法。向学生抛出问题,以引发其探究、好奇心,形成驱动[3]。比如,在学习“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在学习历史或者在阅读革命历史题材文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两个概念,那么你知道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什么吗?它们以哪个时间节点、哪个事件为转变标志?”学生或解释不清或回答不出,就会产生主动学习行为。

第二,比赛法。利用学生争强好胜、展示自我欲望强的特点,组织比赛、辩论等活动,可以有效形成驱动。比如,学习“订约履约、诚信为本”相关内容时,教师组织讲传统故事比赛,“你知道我国古代哪些诚信主题的典故,请讲给同学们听,看看谁知道得多,谁讲得生动”。再如学习“民法”主题的时候,教师给学生一个民事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辩论,“这个民事纠纷的裁定,你认为是合理、合法的吗?有没有不公平的地方?”给了学生展示知识、智慧、表达力的机会,就能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热情。

第三,关联生活法。关联学生的生活,是呈现学习的实际价值,并使学生体验到亲切,形成驱动。比如,学习“改革开放”主题时,教师引出生活话题,“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不断改善。老百姓不无幽默地通过家庭用品‘三大件来表达这种变化。如20世纪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家庭‘三大件,到了80年代,‘三大件变成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你能说出90年代、新世纪的‘三大件分别是什么吗?你认为将来家庭的‘三大件会是什么?”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及未来紧密关联,形成驱动力。

2.合作探讨

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要遵循素养建构逻辑,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完成对我国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同。通常来说,合作式学习因具有思想、方法、思维、资源的整合作用,比学生个体学习的效率、质量要高得多,最好是采用学生主体合作探究的方式[4]。比如,在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专题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和回答,“第一,既然提到了‘复兴这个概念,那么说明中国一定是出现过盛世的,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盛世?取得过哪些历史成就?第二,时代在发展进步,‘复兴肯定不是‘复古,那么,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括哪些具体的目标?第三,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其依据是什么?第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你认为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怎样做?”这样,通过学生对一组问题的合作探讨,既能使之对中国的历史及未来发展建立认同、自信,又能使之形成践行意识、责任意识。

3.主体体验

有理有据不仅是指要有实际的材料证据,而且要遵循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感性、直观认知途径。也就是,学生基于材料进行纯抽象的推理、思考,准确理解思想理念、形成政治认同的难度依然偏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让他们通过亲身的体验、感悟去理解和把握。比如,学习“家和万事兴”相关内容时,为使学生真切认同中华传统的孝亲文化思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体调查活动,通过与父母交流、自己回顾的方式,想一想从小到大父母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统计一下父母为自己的经济、精力付出,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难忘瞬间。通过学生自己的親情回顾使之产生感恩、孝亲思想,这远比教师进行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还有前面提到的模拟法庭等情境化学习方式,也是常用且有效的主体体验学习方式。

(三)关注意识的实践迁移

前面分析,政治认同素养目标包括意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意识是基础,实践是最终的落脚点——培养高中学生政治认同实践能力的最大难点,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参与社会工作,缺少组织其进行实践的环境条件。因而,考虑到实际的可行性,引导学生将所认同的政治概念、意识迁移为实践品质,教师可重点关注以下两种途径。

1.时事辨析与评价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时事、热点材料,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个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运用正确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去进行判断、辩论、赞美、批判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民事权利与义务”专题时,教师给出新近发生的事件,“某地铁上,一位老人与一位小学生发生冲突。原因是小学生没有给老人让座,而老人辱骂了学生”,请学生自由评议,“尊老和爱幼都是中华传统美德,那么,这一老一幼间发生的冲突,谁对谁错?双方如何主张权利?”

2.主题活动与传播

虽然高中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条件不是很充分,但以其年龄和心智,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政治认同实践参与[5]。比如,学习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相关内容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去搜集我国改革开放的动因、事件以及发展历程、成就等材料,然后以“伟大的改革开放”为主题编辑一本宣传手册,印制出来后,到校园和社区去发放、展示。这个调查、创作和宣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改革开放的认同,同时又锻练了其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之一,是学生发展其他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和立足点。要有效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教师要把握几个要点:第一,政治认同目标包括意识和实践两个维度;第二,政治认同是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第三,政治认同是素养,其教育需要遵循建构理论。针对当前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教师关注几个实践策略方向:第一,注意充分的材料组织准备;第二,教学形式突出学为中心;第三,关注引导学生思想意识的实践迁移。

参考文献

[1]王静,任光燕.高中政治教学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1.

[2]孙国.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培养[J].数码设计(下),2021(3):193-194.

[3]杨鹏.高教研究浅议高中政治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培养方法[J].电脑乐园,2021(3):97.

[4]徐国娴.高中政治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落实途径[J].高考,2021(13):2.

[5]王晓娟.高中政治教学中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J].中外交流,2018(47):368.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思想政治高中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