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制订健美操课堂学习目标的路径探讨

2024-04-18 07:22何良哲
高考·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何良哲

摘 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教师应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以及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每堂课的学习目标。文章以高二年级《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五级规定动作》一课为例,探讨在遵循“目标引领内容”的前提下,制订学习目标的路径。综述基于核心素养制订健美操课堂学习目标的依据、原则和路径。具体路径主要从学业质量水平入手、从教材内容入手、从学生学情入手。同时还需要考虑学校的场地环境、教师的专业特长、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

关键词:核心素养;健美操课堂;学习目标制订;路径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健美操学习目标

健美操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课堂引领而言有很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对课堂学习进行研究,确定学生需要知道哪方面的素养,又能做到哪个程度,制订学习目标。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正在进行以“共生教育”为理念的主题式课堂教学探索,其中的关键词是“共生”,这不仅包括了师生间的共生、生生间的共生,还包括了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的共生、教法与学法的共生以及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的共生。“共生教育”课堂很好地契合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近日,笔者执教的高二年级在进行《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五级规定动作》一课,是以打造“共生课堂”为契机,基于核心素养制订健美操课堂学习目标,以目标引领内容完成的一堂常态课。能较好地反映健美操课堂学习目标对课堂深度学习的促进

作用[1]。

该课例的课堂教学主要流程为:

(一)开始部分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多媒体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健美操五级规定动作,提前知晓自己需要知道什么,又能够做什么。归纳出健美操五级规定动作包含哪些基本步伐,并能说出基本步伐的名称,尝试自学部分基本步伐。

(二)准备部分

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的课堂学习目标,通过思政教育,进行体育核心素养之一的体育品德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自信、大方、勇敢的品质。教师采用语言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信说出“健美操场上我是最美的”,进行自我赞扬、自我肯定的心理建设。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后由轮值领操员上台领操,包括热身和专项练习。轮值领操员制度是每节课由一名学生上台领操,既锻炼了学生领操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三)基本部分

根据本课预习情况,组织学生将归纳出来的基本步伐进行复习,对五级规定动作第一组合1-4×8拍动作进行分解教学,采用口诀式的简单语言帮助学生学练与记忆,突破本课重点。

由学习目标作为引领,学生进入“小组合作—探究”的小组练习环节中,完成五级规定动作第一组合5-8×8拍動作的自学部分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落实运动能力

素养。

课堂展演环节,这是本课的第一个高潮。该环节通过模拟健美操大赛,让各小组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比赛体验。鼓励学生自信大方进行展示,同时开展自评和互评,教会学生学会欣赏,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

体能练习环节,先用一个体能小游戏——用双脚进行猜拳游戏,将课堂气氛推向另一个高潮。再通过情景模拟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练习,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

(四)结束部分

组织学生进行放松运动,教会学生通过监测脉搏了解自己本堂课的运动强度。总结课堂,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常规并贯穿课堂始终,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通过“共生教育”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将学习的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突出学生的“学”。因此,科学、合理地制订学习目标,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对落实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2]。

二、体育教师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

(一)正确认识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前都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目标的制订以往都是以教师为出发点,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教授,使学生学会了什么、又达到了什么程度。而《课程标准》以学生为出发点,主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目标,即旨在明确学生通过该课程内容的学习,需要知道什么,又能做什么,让教师先知道预期的学习目标,然后再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虽同为目标,却有着教育观念上的不同。在“教学大纲”时代,“教学大纲”对各个教材内容和单元教学时数做了硬性规定,体育教师只能在规定的教材内容上进行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内容决定目标,属于“知识本位”。在现如今,《课程标准》只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大体框架,是目标决定内容,属于“能力本位”。因此,体育教师需转变观念,从“教学大纲”时代的惯性思维中走出来。同时加强学习,培养自身目标意识。

(二)正确认识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主体

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主体不同,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确定课堂教学环节和流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最后以考核或测试的形式检验学生课堂达成效果。整个课堂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呈现出“拉”的势态,即教师在前面“拉”,学生在后面“跟”。而学习目标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订学习目标,为了达成学习目标选择相适应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实践,着眼于学生的“学”,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课堂是呈现出“推”的势态,即教师在后面“推”,学生在前面“跑”。

(三)正确认识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侧重对象

教学目标的侧重是教师的“教”,课堂教什么、怎么教由教师主导,突出了教师的主体性。学习目标的侧重是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显出学法指导的重要性。不同的侧重对象会导致课堂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同,而学习目标侧重的学生“学”,能更好地统一“教”与“学”这两方面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可以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3]。

三、基于核心素养如何制订健美操课堂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制订的依据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核心素养的理论,高中学段的三大核心素养分别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学习目标制订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

1.遵循“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

首先,制订课堂学习目标。目标的制订离不开学生的学情分析和学生自身的能力构成,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和能力后确定课堂学习目标。其次,根据课堂学习目标来选择具体的教材内容以及难易程度。最后,确定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课堂内涵。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同时把学习目标放在首位。

2.学习目标全面对接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设计具体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是体育教师的任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将学科核心素养细化到教学设计的学习目标中。例如,在高二年级《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五级规定动作》一课中,根据“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和学习目标对接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制订为下列三个方面:

(1)运动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学习,掌握健美操五级规定动作第一个组合动作,能基本做出8×8拍包括方向和路线变化的动作;学生所做动作技术正确,动作合拍,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课堂上能积极参加健美操的小组展演活动,准确把握音乐风格,在感受音乐节奏的基础上展示出动作的美,对健美操运动有较深的体验和理解。

(2)健康行为:表现出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和自信心,善于交往与合作;对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练习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体能水平同比有明显提高;通过本课体能练习方法的学习,教会班上大多数同学掌握体能锻炼方法,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后体育锻炼当中,逐渐养成良好锻炼习惯;通过课堂学习学会自我健康管理。

(3)体育品德:课堂上融入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勇于挑战自我的品质,锻炼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教会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结果,在赛场内外尊重对手、善于发现对手的长处并加以学习;同学相互间团结友爱;讲文明、有礼貌、遵守比赛规则。

(二)学习目标制订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当前《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体系主要由“课程总目标—学习方面目标—水平目标”构成,这是在国家宏观层面制订的指导性目标。而作为体育教师,还应该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课程目标逐步细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体系,一般包括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将课程目标逐步细化到课时目标的过程也是课程目标与本地、本校和学生实际结合的过程。

学年学习目标和学期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水平目标和学校实际,由学校统一制订。单元学习目标的确定由任课教师根据所教授的项目特点和不同单元间的联系制订。课时学习目标的确定则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律制订。将整个课程学习目标的制订形成系统性。

2.针对性原则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而各个学段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侧重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运动能力侧重发展学生体能、学会正确运用专项技能和提高专项运动认知。

(2)健康行为侧重培养学生日常锻炼的习惯、生活情绪的调控和环境适应能力。

(3)體育品德侧重培养学生积极上进、团结友爱、遵守比赛规则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学习目标全面对接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要有针对性地将核心素养侧重的方面融入其中。

3.可操作性原则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要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传授转变为体现“育人为本”的三维目标,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因此,教师根据学校场地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自身的兴趣爱好、整体的运动基础、思想状况等因素后,制订适合学生学情、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

(三)制订学习目标的路径

《课程标准》概括了体育与健康学科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内容,并对学业质量水平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具体到某一节课而言,要从学业质量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就笔者执教的高二年级《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五级规定动作》一课进行分析。

1.路径一:从学业质量水平入手

本节课所属健美操模块内容要求:了解健美操运动的规则,理解基本动作方向、路线变化的基本原则,掌握和运用健美操运动中消除疲劳的知识与方法;在音乐伴奏下能熟练地完成一套初级套路动作,在此基础上增加动作方向和路线的变化;运用比赛规则参加课堂小组间的展演,能准确把握音乐风格;课后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锻炼。根据掌握的基本比赛规则和要求对其他同学的展演进行客观评价。

教学提示:多用音乐代替口令进行健美操教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等,在理解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肢体动作,提高自我展示的能力;指导学生在音乐伴奏下持续完成一组动作练习,鼓励学生在练习最后阶段依然能以良好的状态和精神风貌完成练习,培养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以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课堂小组展演,敢于进行自我展示,感受比赛的愉悦;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体能练习,强化学生的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指导学生了解消除疲劳的知识与方法,并积极进行身心恢复。

学业要求:通过健美操模块学习后,学生能够跟随音乐基本完成成套动作内容,并积极参加课堂小组展演,能初步运用规则对动作进行评价;学生能正确认识在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原因并学会进行身心恢复;在理解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能较好地展示动作的美;具有较充沛的体力,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2.路径二:从教材内容入手

健美操模块是高中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柔韧素质和节奏感,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大方的个性品质,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掌握一项全新的运动技能,丰富课余生活。本单元教材内容是《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五级规定动作》,此套锻炼标准规定动作套路共有六级(六套),从一级到六级难度逐渐递增。每一级的套路动作均为4个组合,每个组合8×8拍,1-4×8拍为右脚先动的正方向动作,5-8×8拍与1-4×8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高二下学期学习的内容是四级规定动作和五级规定动作。本单元的五级规定动作学习内容是在上一个单元学习完四级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五级规定动作在六套规定动作中属于较难的动作套路,其中不规则动作和转身移动的动作较多,会给学生的动作记忆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基本步伐基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强化学生基本步伐的掌握、发力技巧和身体律动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路径三:从学生学情入手

本课例的单元教学对象是我校高二年级健美操专项班51名女生。笔者所在学校自2000年来实施的是体育课选修走班教学模式,共开设有篮、排、足、乒、羽、网等球类项目以及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武术等操舞类项目。学生每学年可以重新进行一次选项。高二年级学生是经过高一专项班学习后进行的第二次选项,在高二年级的健美操专项班中,高一年级学生选学过健美操课的学生有29名,另外22名在高一选学的是其他专项,因此在能力上学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这22名没有选学过健美操的同学对健美操教材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其中又有10名学生有过舞蹈类学习的基础,对迅速掌握健美操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通过合理分组,将高、中、低三个能力层次的学生编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学习小组设有组长,负责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组织与学练,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了解了学生具备的条件后,根据学生学情制订与学生能力相符的学习目标,同时依据不同的学生学情,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能力需求。这样的改编可以是针对全班同学的集体改编,也可以是针对某个小组的局部改编,甚至可以是针对个人的个性改编。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对学生学情十分了解的前提下进行。

四、需要考虑的要素

除了上述三条路径外,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学校的场地环境

场地是能否正常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保障,为达到学习目标而选用的教材必须是能够在现有学校场地条件下才能正确制订,否则制订出的学习目标就是空中楼阁。本课中笔者所在学校,具备室内体育馆的条件,教师可以在体育馆内进行相应的健美操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健美操运动的开展。

(二)教师的专业特长

由具有相应运动特长的教师执教相应的运动项目,根据学习目标可选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特长。因此,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教师专业特长这一因素,尤其是在招聘新教师时做好项目规划,优先考虑所需的运动项目的专项教师。

(三)学生的身心特点

各个学段的学生身心特点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特点制订出学生当前阶段能达成的学习目标,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本课中的学生是高二年级健美操专项班女生,该班女生模仿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对健美操教材有很浓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选择健美操模块内容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四)学生的兴趣爱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表现出对某一运动项目的喜爱说明学生表现出了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可能性,那么在制订学习目标时,最好是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种类,以便教师在教学项目的选择上有的放矢。

(五)地域特色體育运动

每个地域都有相应不同特色的运动项目。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如南方广西的特色体育运动抢花炮、背篓投绣球、竹竿舞、板鞋竞速、划龙舟等项目,北方东北地区的滑冰、滑雪等冰雪运动项目,既能增加学生的认同感,也能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六)预期的体育教学内容

预期的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师拓展的运动项目,属于外来引进的新兴教材内容。例如新近流行的飞盘运动、腰旗橄榄球、棒球、攀岩运动等。这是教师通过学习或培训掌握的新技能,预期在校内推广的运动项目[4]。这些新兴项目教材内容的选择,对教师个人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校内教研组业务学习上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钻研技术和教法学法。在校外有相关培训的前提下多参与,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结束语

《课程标准》实施后,基于核心素养制订学习目标,能够很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出新课改的成果。也反映出了新时代的课程理念,即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对学生的发展以及提升核心素养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祝兴军.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学习目标设置[J].中国学校体育,2021(11):32-33.

[3]吕慧敏,查春艳,董翠香.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学习目标设计[J].体育教学,2020(6):18-21.

[4]曾文婕.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论学习为本课程的目标转化原理[J].全球教育展望,2018(4):11-19.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广西高考综合改革专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1ZJY1796)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柳州市普通高中“文化立校,课程育人”专项课题“普通高中基于学校‘共生教育文化的健美操、啦啦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WHLX2023-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究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