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科书修订的学生诉求与应对策略
——基于初中生开放性问卷调查的分析

2024-04-18 00:51李海东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科书观点习题

李 健,李海东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一、问题提出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科书的修订工作已经全面展开.通过对教科书使用者的调查,获得其对教科书的使用反馈与修订建议,无疑是教科书修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是教科书使用的主体,是教科书使用效果的天然发言人,了解学生对现行教科书的反馈与建议,有助于教科书编写者更好地认识学生对教科书的现实需求,为编制学生满意的高质量教科书提供有效助力.

基于此,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编委会开展了基于全国范围内的初中生数学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其中包括对新修订教科书的意见征询.本研究即针对初中生在意见征询中的反馈,梳理出学生对教科书的现实需求,并据此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确立的两个问题为:初中生对新修订的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现实需求有哪些?针对初中生的现实需求,可以提出哪些应对策略?

二、研究设计

1.调查工具

为了有效调查初中生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使用情况与修订建议,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编委会开发了“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调查问卷”,并在卷尾处设置了开放性问题:对于新修订的教科书,你有什么建议?本研究的调查工具即为该开放性问题.

2.调查对象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使用对象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受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科书使用感受.因此,在考虑教科书使用者的地域分布的前提下,本研究分别向华北(北京、天津)、东北(黑龙江)、华东(江苏、浙江)、华中(河南、湖北)、华南(广东)、西南(云南)、西北(陕西、新疆)各地发放了调查问卷,各地调查问卷发放数量基于各地的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使用人数进行差异化设置,最终回收得到来自全国七大地区的11 922 份调查问卷.在回收得到的所有调查问卷中,2 080份问卷仅反馈现行教科书具有较高的编写质量,6 960 份问卷表示无建议,643 份问卷弃答,最终保留2 239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的调查对象背景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的背景信息

3.数据处理

通过初中生反馈得到的修订建议属于非结构化数据.本研究经过梳理和归纳反馈条目的方式,由下至上地将数据进行两次归类,并对不同类目下的数据进行统计,最终得到定性与定量兼备的初中生对数学教科书修订的现实需求.

三、学生对教科书修订的现实需求

通过对2 239条有效反馈数据的归类整理,可以将所有修订建议划分为整体设计、例习题系统、呈现形式三个类别,以及对应的十个子类别,如表2 所示.其中,关于“例习题系统”的建议条目数量最多,达到1 078 条;关于“整体设计”的建议条目数量次之,为829 条;关于“呈现形式”的建议条目数量最少,仅有332条.

表2 修订建议的归类

1.关于“整体设计”的修订建议

在所有有效反馈信息中,可以将“整体设计”类别继续细分为三个子类别:结构体系,情境创设,编写设计.不同子类别的具体需求观点如表3所示.

表3 “整体设计”类别下的观点统计

“结构体系”是从宏观层面讨论整套初中数学教科书章节内容的组成方式.关注度最高的是“优化章节结构”,大量学生提出了调整章节或知识点间的结构、顺序,或者增加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性等方面的建议.“注意学科衔接”观点指出要注意数学教科书与其他学科教科书知识之间的衔接,尤其是数学与物理教科书在某些知识点上的安排时间.在“调整教科书容量分布”方面,部分学生认为八年级教科书内容稍多,以及七、八年级下学期教科书内容稍多.在“注重小初衔接”方面,个别学生指出希望加强初中与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关联性.

“情境创设”指向学生对新知引入或例题和习题的情境设置方面的诉求.“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至于其余三类关注点,都体现出以加强爱国主义、文化自信为主的重大主题教育进教科书的明确意愿.在“体现时代性”方面,一些学生希望增加体现最新科技成就的情境设置.在“体现数学文化”方面,一些学生希望教科书中能增加有关我国数学成就、数学家的情境设置.同时,个别学生明确提出希望在教科书情境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编写设计”涉及教科书编写的诸多方面.“增加说明讲解”观点指明学生希望加强数学教科书中知识点或者问题解决的讲解过程.“增加拓展性内容”观点建议教科书能够增加一些拓展性知识或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观点也获得许多关注,部分学生希望教科书内容能够更加生动,能够加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加实践活动”“注重思维活动”“增加数学探究”观点共同指向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增加结论”“加强归纳总结”“明确重点”等观点体现出学生希望教科书能够为其数学学习提供更加充足的便利性.个别学生也提出希望教科书要“重视基础”的观点,要处理好基础知识、基本问题的编写.至于“方便自学”“注重学生差异性”方面,希望教科书修订时要关注学生,包括使教科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独立学习使用,以及要注意不同学习层次学生间的差异性.

2.基于“例习题系统”的修订建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在数学教科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习题系统”正是对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习题所构成系统的总称.“例习题系统”下属的四个子类别分别为:问题数量,问题难度,问题类型,问题特点.不同子类别的具体需求观点如表4所示.

“问题数量”“问题难度”不仅是“例习题系统”中最受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所有十个子类别中最受关注的.从例题数量来看,“增加例题数量”无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仅有个别学生建议“减少例题数量”;从习题数量来看,“增加习题数量”与“减少习题数量”这两类观点皆有,但前者的赞同人数更多.从问题的难度而言,有高达380 条反馈数据表示教科书中的例题和习题应该加大难度,但“降低题目的难度”观点的相关反馈数据也有189条.

“问题类型”观点展现出学生对教科书中问题类型多样化的诉求.“丰富问题类型”观点主要希望修订教科书时能够增加更多题型,这里的“题型”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不同的问题呈现形式、提问类型、解题方法等.除此之外,学生还提出了与各种具体问题类型相关的建议,提及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增加拓展题”“增加基础题”“增加典型题”“增加创新题”“增加变式题”“增加易错题”.

“问题特点”是学生提出的关于问题属性特点方面的建议.其中,“加大问题与试题的关联性”是学生最为关注的,这体现出学生希望“教科书能高度服务考试”的功利性需求.“增加问题的层次性”观点建议教科书中的问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注重问题的思维性”观点则考虑到了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3.基于“呈现形式”的修订建议

尽管“呈现形式”在所有有效反馈信息中的数据条目最少,但作为教科书修订中的重要一环,同样不可忽视.具体而言,将对“呈现形式”的建议分为三个子类别:语言表述,插图设计,版式设计.不同子类别的具体需求观点如表5所示.

表5 “呈现形式”类别下的观点统计

“语言表述”是学生对数学教科书的语言文字方面提出的建议.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希望教科书能够精练语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教科书要加强语言的精练性,避免不必要的冗余.

“插图设计”是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许多学生提出了“增加插图数量”的期待,插图数量的增加能够提升其对教科书的阅读兴趣.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提出“减少插图数量”的建议.除了插图的数量,插图的质量也是一个很受关注的问题.部分学生提出“提高插图质量”的建议,他们认为教科书插图的图文匹配性、画风、色调等均有提升空间.

“版式设计”涉及数学教科书能够给予学生的直观阅读感受.“优化排版布局”观点包括学生对教科书中留白、跨页等问题的改善建议.“优化封面”观点则直接指向封面绘图的美观性,以及封面材质的硬度与反光性等问题.“加大字号”“加大行间距”观点均与教科书的文字版式有关,两者均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教科书时的视觉感受.

四、基于学生反馈的应对策略

基于学生的反馈,结合教科书编写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八条应对策略,以此服务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修订工作.

1.基于学生认知与教学实际优化知识结构体系

知识结构体系是数学教科书编写的基础,搭建起了整套教科书的基本骨架.知识结构体系的确立需要兼顾多方面因素,学生对已有教科书的使用效果反馈就是其中之一.例如,有学生提出“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最好能分开”.现行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将“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这两个互逆的过程放在同一章中,确实会对部分初次接触此内容的学生造成一定的认知障碍,因此学生的建议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此外,小初衔接、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一线教学中的课时安排等实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都影响着知识结构体系的确立,也应将其列入综合考虑的范围.

2.加强意识形态、学生主体关联的情境设置

数学教科书中的情境设置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理解等诸多功能.调查反馈信息中提及的时代性、数学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情境,都可以归为重大主题教育的范畴.自2021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指南或指导意见.在数学教科书中有机融入重大主题教育,加强数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特征成为教科书修订的重要任务.此外,数学教科书中的情境之所以能对学生产生各种积极作用,主要源于其对学生的思维或情感产生多重影响.这些影响实现的前提则表现为情境与学生具有足够强的关联性,其重要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也是情境设置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3.通过认知与非认知渠道提升教科书的吸引力

当下,不爱研读教科书成为许多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实写照.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但教科书编写者应想办法提升数学教科书的吸引力,使学生乐于翻阅、研读教科书.学生的调查反馈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吸引学生使用教科书的两条渠道,即认知渠道和非认知渠道.认知渠道是指数学教科书编写应加强知识点或者问题解决的讲解过程,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抽象、复杂的数学学习.非认知也称为非智力.非认知渠道就是通过教科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而起到提升数学教科书吸引力的作用,这也是许多学生希望数学教科书修订时要着重加强的.

4.兼顾学生使用教科书学习的便捷性与思维性

在调查反馈信息中,加强归纳总结、明确重点等意见被部分学生提及,落实这些意见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得重要学习信息,能够提升学生使用教科书学习的便捷性.然而,数学学习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一味地在教科书中增加归纳总结、明确重点,尽管短期内能为学生的学习节约时间,却也在无形中消减了学生归纳、总结与反思的学习机会,将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教科书既要注重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与反思,也需要注意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空间,只有合理兼顾便捷性与思维性才能提升教科书的软实力.

5.重视为学生提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机会

数学活动经验贵为“四基”之一,起到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提供发展沃土的作用.许多学生希望教科书能够增加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思维活动,可见学生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性的认同.在修订数学教科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机会.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数学教科书中设置高质量的数学活动.以下几条原则是数学活动设置时值得关注的方面:价值性(数学活动是值得学生进行的),吸引性(数学活动是学生愿意进行的),可行性(数学活动是学生有能力进行的),过程性(数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感受其过程,进而积累相关活动经验).

6.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有层次的教学资源

在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时,可以看到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需求,如许多学生提到希望增加拓展性内容;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直接提出“希望教科书适合所有学生,包括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这方面的诉求.为了做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科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有层次的教学资源.数学教科书在保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吃得饱”这件事上,比较常见的做法有设置可供学生选学的知识,设置可供学生选学的阅读材料,以及为学生提供能够体现出学习梯度的数学问题等.

7.精选丰富而优质的例题与习题

例习题系统在数学教科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条目也非常多.仅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大量学生希望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和习题要与考试相关联、匹配,建议增加题量,加大难度.但对于这些要求,需要教科书编写者客观看待,谨慎处理.首先,教科书服务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直接指向考试,学习阶段所使用的题目与考试中的试题是有一定程度的区别的.此外,在“双减”背景下,数学教科书中的问题不能以量取胜,应该精选题目,在问题类型的丰富性,以及问题选择的基础性、典型性、创新性等方面多下功夫.

8.优化呈现形式,提升数学教科书的可读性

数学教科书的呈现形式影响着其可读性,这是数学教科书修订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方面.学生的反馈信息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呈现形式的方向.从语言表述来看,精练语言有助于学生减少认知负荷;从插图设计来看,适度地增加插图数量及提升插图质量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尤其是注重插图和文字的匹配性,尽量使插图提供的数学信息是文字问题中缺乏的,这样的插图对于问题解决是必不可少的;从教科书的版式设计来看,编辑出版时也应进一步加强排版布局,优化封面设计,以及调整字号与行间距,使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猜你喜欢
教科书观点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观点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