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变、推陈求新”与“立德树人、素养立意”
——2023 年高考全国甲、乙卷历史试题评析及精准备考略谈

2024-04-19 07:30詹晨玥林桂平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4年1期
关键词:乙卷唯物史观范式

詹晨玥 林桂平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

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命制的2023 年高考全国甲卷、乙卷历史试题,与往年的老教材内容试卷相比,呈现“稳中求变、推陈求新”的总基调,同时凸显新课程改革“立德树人、素养立意”的时代主题,实现了课改深化与高考命题的“无缝对接”。笔者拟在剖析这两套试题命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就应对高三历史新教材的精准复习备考问题谈一孔之见。

(一)试卷结构保持稳定,分值比重稳中求变

与往年全国卷相比,2023 年全国甲、乙卷考查内容的模块分配、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比例与2022 年相比基本持平,见下表。

由此可见,2023 年全国甲卷考查必修Ⅰ、Ⅱ、Ⅲ模块分别累计为31、43、11 分,全国乙卷分别累计为37、24、24 分,必修Ⅰ、Ⅱ比重较大,必修Ⅲ比重较小。选择题考查中国史、世界史的试题序号和分值没有变化;全国甲卷第41 题的两个设问考查世界史、中国史分别为12 分和13 分;第42 题考查中国史12 分。全国乙卷第41、42 题都属于中国史的内容。选做题部分,第45 题全国甲卷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与铁路的发展,全国乙卷考查戊戌变法;第46 题全国甲卷考查日本侵华期间移民问题,全国乙卷考查一战与飞机使用问题;第47 题全国甲卷考查孔子,全国乙卷考查孔尚任。总体上来看,世界史比重略少,以中国史的内容为主。值得注意的是,非选择题更多强调知识体系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淡化模块间壁垒。

(二)试题难度保持稳定,命题角度推陈求新

2023 年高考全国甲、乙卷的选择题难度总体上以中等难度为主,较难的试题较少,这一点与往年基本保持稳定,例如全国甲卷选择题第24、26、28、29、30、31、33、34 题,全 国 乙 卷 第24、25、29、30、31、32、34、35 题等。试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所选用的情境材料大部分是现代文,解答时需要考生理解题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每年高考试题命题角度的一些新变化总会让考生目不暇接。例如2023全国甲卷第41题考查《塞尔登中国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及该地图的意义;全国乙卷第41 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做法,需要学生有宽阔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史学素养。全国甲卷第42 题要求考生“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对考生的解答要求是“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搞清楚命题专家的立意点——“国家记忆”的内涵。从题干来看,必须是体现“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人类发展史的伟大奇迹”等意义或影响的记忆,考生可以选择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历程、对外开放等角度切入,突出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三)注重考查思维能力,有机融入学科素养

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依托图表、漫画、原始史料等各种课程资源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例如2023 年全国甲卷第25、26、28、30、31、35、41 题,全国乙卷第25、26、29、30、31、33、35 题等,依托高中历史主干知识,运用创设历史情境还原历史现场,让学生“神入”历史,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历史思维能力,且每个方面都有渐次升华的层面。例如2023 年全国甲卷、乙卷的每道选择题几乎都涉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大部分试题还涉及“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方面的能力考查。2023 年全国甲卷、乙卷的非选择题尤其是第42 题,不仅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探究材料的能力,同时凸显了培育学生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可以预见的是,今后新教材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会继续沿着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的总方向,尤其是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把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核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更加具体化、层次化的要求体现在学生解答试题的过程中。

(四)坚持唯物史观统领,多元范式有机融入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唯物史观是新课改步入深化阶段以来多次强调的根本历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2023 年全国甲卷、乙卷的命题立意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统领,将文明史、现代化史和全球史等多元史学研究范式有机融入,引导考生从不同视角阐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例如2023 年全国甲卷第27 题考查明代思想观念与社会行为的契合,全国乙卷第24 题考查孟子思想依托的时代背景、第33 题考查英国国王1661 年力图巩固王权,都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全国甲卷第26 题、全国乙卷第26 题考查社会史的内容。全国甲卷第29 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第34 题考查巴黎公社,全国乙卷第29 题考查中共党史,都考查革命史。全国乙卷第31 题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体现了现代化史的研究范式。全国甲卷第35 题考查美国对菲律宾“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全国乙卷第45 题从国际贸易份额的变化考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体现的是全球史观的研究视角。全国甲卷第42 题考查“国家记忆”,第45 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与铁路建设,体现的是唯物史观的统领与现代化史等史学研究范式的有机融合。全国乙卷第42 题考查“对梁启超民德的观点进行阐释”,体现的是唯物史观与社会史研究范式。高考历史试题坚持唯物史观统领与多元史学范式有机融入的历史思维方式,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精准备考:基于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有效复习策略

鉴于2023 年全国甲卷、乙卷历史试题的命题特征,笔者拟对当下基于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有效复习策略问题,尤其是如何实现精准备考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第一,有机融通教材内容,构建通史知识体系。

2003 版课标必修模块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部分,选修1、3、4 分别涉及改革史、战争史和历史人物评价,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历史学科的内在联系,学生很难构建立体式历史知识体系。基于2017 版课标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必修模块回归纲要式通史,而选择性必修三个模块又分别涉及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且高考历史试题的呈现尤其是选择题一直以通史为序,这就要求高三师生经过新课学习之后,在第一轮单元复习和第二轮专题复习过程中,必须有效融通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知识体系,最终实现构建通史知识体系的目标。还要对某一阶段的中外历史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全方面理解,形成知识网络,梳理阶段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根据2017 版课标和统编高中新教材的内容体系,中国古代史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史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衰落与崛起的曲折历程和中国民主革命从发生、发展、胜利和中国近代化缓慢发展的历史;中国现代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强调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世界古代史从人类社会出现至1500 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前的历史,分为分散孤立、多元并立的上古时期(5 世纪之前)和区域联系加强、跨洲帝国建立的中古时期(5—15 世纪);世界近代史强调的是全球联系的建立、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并逐渐形成世界体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被压迫民族民主革命发展,世界形成整体后出现的复杂国际关系等;世界现代史肇始于20 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也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的历史,体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高中历史新教材学习要达到的两大教学主旨。在构建通史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大胆尝试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深挖一节课的教学立意和单元立意,既可以深挖教材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又可以升华教学主题。

第二,依托历史学科基础,渐次升华学科价值。

鉴于2023 年全国甲卷和乙卷历史试题的命制思路体现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四大立意的有机融合,这就要求高三师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必须依托历史学科基础知识体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和解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素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分为三轮,尤其是侧重基础知识的第一轮复习尤为紧要。在第一轮复习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全面掌握,要引导学生适当超越教材认识,鼓励发现问题,力争解读到位;要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达到线索清晰;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各模块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强调对历史概念的全面理解、知识点的纵横向联系、知识线索的概括,准确全面把握等,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例如中国古代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广度是指它的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强化、衰落的过程;其深度是指用历史的、阶段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以及阐释它与经济、文化的关系,分析它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二轮复习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运用归类法把握好专题的广度,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历史内容予以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中外联系、条块分明、全面系统的专题知识网络。

第三,熟练掌握唯物史观,多元范式解读历史。

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统领、多元史学研究范式有机融合的命题立意,对我们高三历史复习的启示是: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和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解读重大历史现象和品评历史人物等,以此深化对相关史事的整体性认识,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与政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相互矛盾运动和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为主要对象来研究全部人类历史。以《中外历史纲要(下)》“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变革的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主张的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基本原理。再如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巩固的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倡导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观点。

还需要注意的是,与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属于最高哲学层面的、最上位的、具有统领地位的一级史观相比,文明史、全球史、现代化史、革命史、社会史等属于史观统领下的史学研究的视角与范式。因此,必须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理顺唯物史观与多元史学研究范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坚持唯物史观统领性地位的前提下,学会从文明史、全球史、现代化史、革命史、社会史等多元史学研究范式的视角去解读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属于文明史研究范式;工业革命推动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科学化和大众化的演进过程,属于现代化史研究范式;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以欧美主要国家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最终形成,体现了全球史研究范式;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犯罪等问题日益严重,体现了社会史研究范式。

第四,适当加强学术阅读,提升历史专业素养。

从近年来全国卷命题素材选择和考核要求来看,历史教师要胜任高三毕业班教学,学生要在高考中“如鱼得水”,务必加强学术阅读,提升历史专业素养。全国卷考查学生“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史学理论、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等,同时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史学观念、史学知识必须有一个新的提升,切不可靠大学里学的一点点的专业知识“炒冷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有选择地阅读学术书籍和有关期刊汲取营养。建议一线教师和高三文科学生适当读一些杰出史学家的著作:例如白寿彝、陈旭麓、马克垚、钱乘旦等多位历史学者的著作。教师只有提高专业水平,才能在教学中增加学科驾驭能力,更科学地引导学生复习备考。学生只有加强专业阅读,拓宽专业视野,才能以“不变”应对高考试题的“万变”。

第五,开展史料研习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通过历史地图、图表、漫画、图片、原始史料等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可谓层出不穷。这些试题对学生的文字阅读、理解、概括、说明、分析、比较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一些非选择题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要应对此类试题,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精选各类史料组织学生开展史料研习活动,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实施史料研习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培育高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例如笔者在讲授《中外历史纲要(上)》“辛亥革命”一课时,为了论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笔者精选了如下史料投影在电脑屏幕上,让学生开展史料研习。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1)上述条款中分别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哪些原则?

(2)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上述史料研习过程的设计,实际上直击“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难点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解读史料、提取信息、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读上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款可知,《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否定了君权神授;《临时约法》规定公民享有自由、平等权利,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否定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临时约法》规定三权分立,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和世袭制、终身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史料研习,引导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分析问题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发展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小组的分工与合作,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

第六,重视试卷讲评实效,提升考生解题能力。

近年来高考尤其是全国卷历史试题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能力和深造潜力的要求较高。教师要注意精选精编习题,注重练习的规范性和实效性。精选试题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标、教材,对应考点;二是重视基础,切忌偏怪偏难,融知识综合、过程探究、思维发散于一体,还可创设一些答案不唯一、观点新颖的探究题,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应从审题、回忆教材、列提纲等方面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要善于归纳、比较、分析、总结材料题、问答题的类型和特点,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关注试卷讲评课的实效性。每次大型考试后由试卷反映出的学生复习中的得与失,要通过总结讲评来解决。尤其要注意分析不足,查找原因。教师讲评时应结合典型例题及学生的典型疏漏,进行深入分析,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总之,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强调素养立意的当下,作为高三一线师生要实现基于新教材的精准备考,上述六大策略很值得尝试。我们只有在引导学生具备必备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历史学科的价值涵育其中,才能在高考复习应考过程中做到“如鱼得水”,真正地实现“以不变应万变”。

猜你喜欢
乙卷唯物史观范式
从2023年全国乙卷看物理电学实验的备考方向
2022年全国乙卷化学模拟试卷
2021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乙卷)评析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