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2024-04-19 09:02凌世光邱敬锦邓莉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广东茂名5253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8期
关键词:脑血管溶栓机体

凌世光,邱敬锦,邓莉(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广东 茂名 52530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临床非常多发的一种疾病种类,在临床主要指发病患者脑供血所对应的相关动脉血管不能积极供血,让脑部血管的血液不能有效的流通,从而造成机体的脑供血出现不足情况,使脑部发生缺氧现象,最终造成脑部的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及障碍,如果不能尽快进行有效的治疗,患者的脑部就会由于长时间缺少血液与氧气流通造成死亡,且临床的治愈率特别低[1]。以往临床使用静脉溶栓及药物保守治疗是治疗该病的常规措施,但是药物保守治疗时间较长,整体的治疗效果不够明确且整体治愈率不高,而静脉溶栓治疗由于栓子不够稳定,早期就容易出现栓子脱落或者崩解,进而造成患者再次出现脑梗死。研究[2]发现,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该病的效果非常确切,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开展治疗分析,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0月6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起病时间6小时内)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法,对照组30例,范围41-78岁,平均年龄(61.1±2.2)岁,其中女14例,男16例。研究组30例,年龄范围42-79岁,平均年龄(61.5±2.3)岁,其中女15例,男15例。两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静脉溶栓及药物保守治疗,在患者入院后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在临床治疗期间把阿替普酶药物的整体剂量维持在大概0.9mg/kg水平,但是最大剂量不能超过90mg,通过静脉推注的方式在1min内注射剂量为10%的阿替普酶,然后把其余剂量和浓度0.9%的合适剂量生理盐水混合,用静脉滴注的方式保证在1h内完成滴注,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 Qd。静脉溶栓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后,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阿托伐他汀进行口服治疗,其中阿司匹林100mg Qd,氯吡格雷75mg Qd。

研究组:选择血管内介入技术进行治疗,首先采用DSA机进行临床辅助治疗,对脑大动脉狭窄闭塞血管进行取栓、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等,并在手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整体剂量与对照组保持一致,并开展血常规与凝血功能等一系列基本检查。手术时使患者呈仰卧位,并进行局部麻醉干预,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的整体监测。开展股动脉位置的穿刺处理,置入动脉鞘,经动脉鞘放置6F/8F的指引管,选择合适的软头导丝通过机体的选择部位,放置于病变位置的远端处,然后合理交换对应导丝的头端塑形,减少术中导丝发生移位从而发生刺破血管的风险。予以抽吸取栓或支架取栓,或按照狭窄的长度与直径选择合适的球囊扩张支架,利用快速导丝的交换技术把支架送到病变位置,予以合适压力,让支架可以充分地释放,让病变的狭窄部位得到有效扩张,然后进行造影确认狭窄处得到改善,远端血管无新梗死出现,并在术后对腹股沟穿刺处压迫止血后再行加压包扎处理,持续监护机体的整体生命体征,并用药物进行持续干预。

1.3观察指标 比较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显效:血管狭窄程度基本改善,血管完全再通,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炎性因子水平恢复正常;有效:血管狭窄程度有所改善,血管部分再通,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炎性因子水平有所恢复;无效:患者病情没有任何变化甚至逐渐严重。

比较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选择NIHSS评分量表对机体的对应神经功能缺损现象予以分析,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受到损伤的程度越轻。选择mRS评分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予以评价,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受影响的程度越大。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2.0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s)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两组mRS评分、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的mRS和NIHSS评分更好(P<0.05),见表2。

表2 两组mRS评分以及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mRS评分以及NIHSS评分比较(±s,分)

?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指的是机体脑血管过量缺血造成供血区产生神经功能障碍,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动脉炎以及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等,其病情进展速度相对较快。当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时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救治,不然极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在疾病早期进行科学救治能对患者缺血半暗带可逆性损伤的神经元进行有效挽救,从而促进患者预后改善。因此,患者一旦发病就需要尽快进行积极有效的临床抢救,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缓解机体的相关不良表现,避免由于耽误整体的救治时间而造成救治效果降低。而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机体的缺血部位会出现再灌注情况,也会一定程度上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3]。

以往临床治疗该病大多都是内科治疗,包括探索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并进行对应的降压、降糖与控制体重等干预,然后结合对应的药物治疗对整体病情进行积极的控制,虽然该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也存在局限性,比如部分血管狭窄比较厉害的发病患者选择内科治疗则无法取得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患者缺血的时间越长,神经功能缺损部分也会越来越多,所以争取最快时间的有效治疗,促进患者神经康复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重点,而疏通患者血管仍然是早期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目前临床上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之一,但是仍然存在一定风险,不仅会引发患者出血甚至可能增加再次脑梗死的风险[4]。而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是最近新兴的一种临床治疗手段,有着安全性高以及整体创伤较小等临床优势,可以有效改善机体动脉狭窄及闭塞的症状,恢复脑细胞的整体生理功能。而且该治疗技术是利用手术在发病患者的动脉血管中植入对应支架,以有效扩张相关血管,恢复脑部的整体血液循环状态,从而有效改善脑组织的缺血与缺氧情况,并有效缓解机体神经元的损伤情况,帮助机体的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对脑血管比较狭窄的发病患者而言整体的优越性更高。此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切口较小,通过影像学仪器予以辅助治疗能够减少手术创伤,从而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为后续患者的治疗减轻痛苦,对治疗情况产生积极作用,让患者可以提前治愈出院,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5]。但是在血管内予以介入操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果为脑动脉血栓栓塞,则选择远端抽吸导管抽吸取栓或取栓支架取栓,开通闭塞责任血管;如果为血管狭窄,则根据机体的病变程度合理选择有效的球囊,若是血管的狭窄程度相对比较轻,就需要按照从小到大的基本原则选择,然后选择支架上最为多见的球囊膨胀类型,因为它具有比较好的临床径向支撑力;而对于远端非常弯曲的病变血管,就要使用环状自膨支架。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mRS和NIHSS评分指标更好(P<0.05),这说明在临床治疗期间给予患者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能有效增强疗效,从而使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且安全性更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降低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从而有效提升患者自身的日常生活能力,可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溶栓机体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