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疆文化外宣翻译困境

2024-04-20 14:23哈丽雅
鹿城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学翻译文化差异

哈丽雅

摘 要: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全球化发展不断推进,区域文化外宣翻译成为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环。“北疆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也是中华文化外宣翻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某种“不可通约性”,使得外宣翻译活动始终存在难点。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从跨文化传播学科与翻译学科理论视角出发,浅析“北疆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文学翻译面临的困境,理清其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以期帮助提升文学翻译质量,增强“北疆文化”外宣翻译成效。

关键词:北疆文化;外宣翻译;文学翻译;文化差异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ies in Cultural Diplomacy Translationof Northern Border Culture:A Case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Haliya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 010022)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globalization,regional culture publicity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key link in the “going out” strategy of national culture.“Northern Border Culture,” as a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adva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ulti-ethnic nation and the forging of a shared national identity,and i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cultural diplomacy translation.However,due to the inevitable “incommensura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difficulties always exist in the translation for cultural diplomacy.Literary works,as important expressions of culture,and literary translation,as a crucial channel for cultural exchange,face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Northern Border Culture for foreign audiences.This study,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examine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Northern Border Culture,” clarifies the phenomena of cultural differences,and aims to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ltural diplomacy translation of “Northern Border Culture.”

Key words:Northern Border Culture;Cultural Diplomacy Translation;Literary Translation;Cultural Differences

北疆文化在歷史上由居住在这一地域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蒙古等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包括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诸多层面,创造出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1]想要深入了解北疆区域的生产方式和精神文化内涵,文学作品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路径。文学作品能够反映社会变迁、民族特征以及地域风貌,代表着国家、民族变迁中世代智慧与精神的结晶。北疆文化代表性文学作品不在少数,《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民族三大历史著作,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英雄史诗《江格尔》被誉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这些文学作品相继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引起热烈反响,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历史文化接触。因此,文学翻译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源语言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促进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

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科与翻译学科在我国崭露头角,这两门学科有一个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从传播学、语言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学科引申而来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主要的一点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渗透且融合,翻译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传播,而跨文化传播交流也必定依靠翻译才能够进行。因此,任何时候跨文化传播与翻译两者都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语言、政治、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作用下,人们形成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产生内涵错层与价值冲突。如何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发展进程中减少信息差,甚至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提升文学翻译的准确性,这些是跨文化传播与翻译活动一直以来所追寻的目标。造成北疆文化外宣翻译困境的成因主要有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与译者主体性,对三个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北疆文化外宣翻译困境的主要成因

(一)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每个民族在漫长岁月中的经验沉淀。历史文化可以通过地域、政治、语言、建筑、文学、艺术、服饰等多个维度显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髓,承载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经验与智慧财富。历史文化具有独特性,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其自身文化渊源与特点,从而形成民族认同来提高文化自信。文学作品结合了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特征及人文精神等众多要素,原作者往往会通过文学作品将历史文化特征表现出来。因此,文学翻译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文字表层含义的搬运,而是需要译者深入源语言文化背景,了解其文化内涵才能够减少文化差异对译作带来的影响。

以黄河文化为例,在整个黄河文化史中,不少民间故事中都蕴含着“龙”文化的元素,其中“龙”象征着权力与尊贵,是象征祥瑞与吉兆的吉祥物。这一象征意义贯穿于整个中华历史,例如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身体则是“龙体”。同样,在中国现代社会中,“龙”文化审美意识渗透进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龙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文化符号”。然而,在西方传统文化当中,龙通常被描述为凶猛、恶劣的生物,尤其在中世纪的故事与神话中它们被描述为恶魔和邪恶的象征。因此,译者在面对中西文学作品互译时尤其要注意历史文化导致的语义差异,避免在北疆文化传播过程中造成文化折扣以及译语读者的理解偏差。除此之外,由于中西文化不同的语言系统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双方语言符号系统,方能熟练运用翻译策略。必要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语境与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解释,确保文学翻译的准确性与文学作品的价值保留。

(二)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集合,支配着人类的行为,是人脑中的一种机制。意识形态源于所处社会,也就是说人的意识形态在政治、环境、教育、价值取向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意识形态是抽象思维,是个体精神形式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所属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文学作品当中意识形态有何作用呢?又是如何造成文学翻译活动中的文化差异的?首先,原作者自身价值观体现出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将这种意识形态赋予作品中,使文本突出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其次,译者个性化的价值体系与译语读者的接受习惯也是文学翻译需要重视的关键一环。这些意识形态范畴同历史文化一样能够造成文化差异,给文学翻译工作增加难度。以“individualism”为例:这个词在西方国家表示“个人主义”,西方国家一向将个人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认为个人才是主要的,代表个人的奋斗、进取心。我国强调集体主义,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会被理解成“自私”,倡导团结、友爱、奉献精神。[2]因此,面对此类意识形态冲突时,译者必须熟知源语、译语文化背景与文化差异,适当地用其他等值词汇代替或添加解释说明才能够使译语读者正确体会原作者传递的思想情感与目标意图。

(三)译者主体性体现

在文学翻译的整体过程中译者处于中心位置,对译语文本的走向与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译者的主体性受文化地位、主观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一种主观能动性,又称译者创造性。译者的主体性往往以主体意识、伦理意识与创造行动等关键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使得译者主体化且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可以说,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完全不展现译者主体性的概率是几乎不存在的。然而,译者的主体创造在翻译中的作用具有双面性,有利弊之分。文学翻译是译者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过程,而译者的再创造需把握分寸,要将其掌握在适当的“度”中。例如,由于新闻的政治性特征,译者主体创造具有局限性,能够运用的翻译策略较为单一,一切以确保新闻事件真实性为第一要素。相比之下,文学翻译却十分需要译者主体创造性行为,在保留原作品精髓、内涵的前提下,译者主体性有助于缩小文化差异、提升文本传播效果。译者适当的主体创造性行为会促进文学翻译质量的提升,而过度的主体性表现通常被称之为译者创造性叛逆,是造成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等现象的“罪魁祸首”,但也并不意味着译者完全不能表现出创造性叛逆行为。因此,文学翻译是否能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译者在发挥其主体创造性的同时,能尊重原作者,对原作保持忠实性原则。

二、北疆文化外宣翻译中的文学翻译策略

(一)灵活运用翻译方法

在外宣翻译过程中,通常會遇到语言不对等与文化冲突等情况,那么此时就需要译者灵活运用翻译方法。一直以来,学者们关于直译还是意译各执一词,相关争论从未停止。直译提倡既要保持原文内容又要保持原文形式,而意译提倡自由翻译,它只保持原文内容,而不保持原文形式。值得一提的是,直译并不是死译或硬译,在不违背语言规范的情况下它能够完整再现原文内容与形式,使译语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写作风格。意译也并不是完全脱离原文的自由翻译,而是致力于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表达原文思想,为更加贴近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文化背景合理地改动原文的语言表达形式。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关于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问题。异化是指在文本翻译中更多地保留原文形式,贴近源语系统、文化特征,倾向于使译语读者能够接触到原文“全貌”。与之相反,归化则更倾向于为使译语读者容易理解而更加符合译语文化。[3]

但无论哪种翻译方法都必须要尊重原作者、原作以及源语文化。在翻译中选择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从来都不是二元对立的,也不是一成不变、墨守陈规的,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酌情处理。也就是说,根据实际的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读者需求等因素决定翻译的方法与策略才是最恰当的。

(二)引入动态对等

奈达提出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又称“功能对等”原则,关注各种语言和文化因素对人们信息接受的影响。“对等”的本质概念是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内容或形式进行调整,其目的是为了给译语读者提供阅读便利。语言文字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播历史,翻译则是跨语言的交流活动,翻译的最终目的显然是为了跨文化传播。那么,既然翻译的初衷与目的都是为了文化交流,就不应当局限于某一种翻译策略或是某种形式上的对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宏观视角实现源语、译语文本的动态对等。

文学翻译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动态对等概念,那便是译语读者。以往的翻译活动中,将读者地位理解为被动的文本接受者,而事实上读者的接受行为是积极主动的,可以直接检验译语文本质量与传播效果。这一理论被称之为“接受美学”,又可称为“接受理论”。这一文学理论否定了作者中心论与文本中心论,强调读者创造性对文本及翻译过程的决定性作用。[4]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既要保持原文风格与内涵,又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动态对等。

(三)发挥译者主体创造性

多年来,有关译者主体性的话题讨论成为译学界核心关注点之一。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从翻译的静态结果分析转变为翻译的动态发展中译者主体性生成的讨论。纵观整个文学翻译过程,它延续着原作的生命力,同时也是对原作的再创造活动。这其中必定依靠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搬运、加工”等主体创造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肆意发挥,改变原文思想,而是要忠实于原文、履行译者的责任、捍卫翻译的根本价值以及实现文学翻译的本质目标。作为译者,要用心阅读、揣摩原作,力求将原作的精髓与原作者的精神带给译语读者,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文学审美及翻译审美,满足读者的精神、审美需求。除此之外,译者还需掌握不同的专业知识与生活常识。翻译学科本身与多种学科相关,并且文学作品当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种类学科专业知识及历史文化常识,译者需要拓展自身知识面来应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译者还需拥有丰富的翻译经验、扎实的翻译理论功底以及熟练的翻译策略技巧,译者个人能力与经验是考验文学翻译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及译者主体性体现等方面的差异,北疆文化外宣翻译当中会面临许多文化差异。文学作品作为文化交流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需要不断开展对其的翻译工作,文学翻译不仅要求译者提升文学功底、外语能力,更需要译者跨越文化鸿沟,克服文学翻译难题。“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译者并不能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只能根据不同的文学载体与文化背景调整翻译策略、引入动态对等、合理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大龙,刘壮壮.试论北疆文化的范畴、内涵与价值[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4(5):2、33-39.

[2]岳好平,范星.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的选择[J].海外英语,2023(7):217-219.

[3]金媛,胡燕娜.试论归化和异化视角下对于孙悟空言语幽默的翻译策略[J].海外英语,2022(21):14-15、38.

[4]奚莞婷.接受美学视角下女性化妆品广告翻译策略研究——以某品牌为例[J].大众文艺,2023(18):62-64.

[5]郝小磊.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異的翻译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3(12):235-237.

[6]李媛.浅析文化差异对翻译策略的影响[J].汉字文化,2023(16):166-168.

[7]严桢.浅析文化差异对翻译策略的影响[J].校园英语,2021(35):241-243.

[8]刘云虹.文学翻译生成中译者的主体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2,54(4):590-599、640.

[9]唐姬霞.地域文化对中外语言文学翻译实践的影响[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6):81.

[10]王丽丽.文学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与困境[J].文学教育(上),2022(8):184-186.

(责任编辑 吴乌英嘎)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文学翻译文化差异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翻译诗学操纵下的文学翻译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