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2024-04-22 06:25李晓露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4期
关键词:含蓄图画实例

李晓露

【摘 要】 以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入手,分析文学和图画艺术中含蓄、蕴藉的“无言之美”。结合拓展资料,分析课文《无言之美》的写作思路,进行仿写创作。

【关键词】 无言之美 文学 意境 想象

一、理解概念

1.将“言、意、尽美尽善、含蓄”这四个概念组合起来,分析关联。

明确:言表达意,意不能完全以言达。一般认为,在文学作品中,意和言都要尽美尽善。作者认为做不到,也不必。美术作品要注重其含蓄的部分。

2.《无言之美》是一篇文艺论文,题目是需要重点理解的概念。何为“无言之美”?智能机器人是这样解释的:“无言之美”是指那些无需语言表达,却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美好事物或景象。它能够讓人们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平静、感动和愉悦,它可能是自然景观、艺术作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等,其美妙之处不在于言语的表达,而在于它们所传递的情感和感受。

(1)结合本文内容,这个解释有问题吗?

明确:无言,不是无需言,是留有余地的言。不能将有言和无言对立。欣赏“无言之美”时,也要体会有言的铺垫作用。

(2)请你为课文题目“无言之美”拟写一个名词解释。

明确:“无言之美”是指一种含蓄美,即一切美术作品的“意”,不必用类似于“言”的物质符号完全表现出来,而是要留有余地。

二、分析实例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果说详细一点儿,我们可以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看见这流水,我心中好不伤感呀!”李白的《怨情》,如果说详细一点儿,你会补充哪些细节?

明确:“美人”也许是普通人家的女子,也许是皇宫里的女子,抑或是作者自己的指称。“怨情”也许是小儿女恋爱时的情态,也许是身在深宫的寂寥,抑或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怨。

小结:“怨”的对象不明,“怨”的具体内容不确定。 这首诗虽写“怨情”,但如此幽深,有“无言之美”。

2.补充三首闺怨诗。比较三首《玉阶怨》,哪首诗最符合“无言之美”?

玉阶怨

[南齐]虞炎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玉阶怨

[南齐]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明确:第一首诗最缺乏“无言之美”。写紫藤、花树、黄鸟、青枝,有色彩,有形象,但“我”悲哀痛苦,以至于流泪,诗人更像是在说明,而不是呈现境遇。

第二首诗含有“无言之美”。黄昏是恋人聚会的时间,“下珠帘”是期盼的人没有来,表达期待落空的心情。萤火虫在这里亮一下,在那里亮一下,黑暗和寂寞中光影的闪动,是触发内心思绪的来源。她在相思,在等待,不能成眠,“缝”的动作反复缠绵,仿佛把千丝万缕的情感都缝了进去。

第三首诗的“无言之美”最强烈。玉阶、白露、水晶帘、玲珑的秋月,形成寒冷、皎洁的意境。台阶上的露水越来越浓重,寒冷增生,时间增生,怨情增生。她为什么在玉阶上站这么久?罗袜湿透,她在抵抗外界寒冷,也在抵抗内心的寒冷。放下水晶帘是期待落空,透过水晶帘“望秋月”,有望而不得的怨情,还有对光明皎洁的向往。

小结:“无言之美”需要作者含蓄的表达,也需要读者细腻的理解领会,相互作用,达到美的联通。

三、勾连贯通

默读第8自然段。预习时,学生对图画、相片对比的实例提出了质疑:图画基于现实,但不是再现现实,而是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表现画面之外的内容,图画也有“无言之美”。所以,有些同学不能接受作者这个实例。

1.重新寻找实例。精读《山水画的意境》第8自然段,你赞同以下哪个观点?

小语:我认为《山水画的意境》第8自然段可以拿来做实例,分析图画的“无言之美”。

小文:我不赞同。第8自然段画家李可染先生提出“说假话不行”,这个观点与朱光潜先生强调的“一切美术作品不必尽美尽善”相违背。

明确:赞同小语的观点。李可染不追求和自然逼真,重要的是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说假话不行”,是指感情要强烈、真挚。有限的言,追求无限的意境,他们有共同的艺术追求。

2.结合《山水画的意境》第8自然段及提供的拓展材料,说一说图画的“无言之美”。

拓展材料:

苏州郊外司徒庙有四株汉柏,曾被雷劈,后复苏。1974年我第一次看到这四株劫后再生的汉柏:直立、横卧、倾斜、曲折,体态独特,性格鲜明。乾隆皇帝见后命名:清、奇、古、怪。清奇古怪早成为苏州一景点。

……我背着油画箱绕树数匝,感到没有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写生整体风貌,且枝杈交错,缠绵纠葛,非油画工具所能表达。于是换水墨,用三张高丽纸接起来写生,三米来长的画面铺在地面上,绕着树丛一圈圈来回移位,边写生,边组织,有些形象是进入树丛中去猎取的。这幅素描是最早的母体记录 。

怀孕近十年,1983年,我用146.3×363.1厘米的丈二宣纸作了《汉柏》,基本是将素描中的形象浓缩重叠,突出相互呼应的整体效果,并利用水墨之挥洒,渲染苍茫、古朴之感。稀疏的残红、残绿、残黄铭记着生命的华年……1987年,我以43.3×273厘米的长卷形式将这母体《汉柏》作横向运动展开,近乎抽象了,抽出其运动感的延伸。……1988年应北京饭店之邀,我于大宴会厅作300×1500厘米之巨幅《汉柏》,是前几次探索的继续,避重复,力求展拓运动空间,形象嘛,可说仍属似与不似之间的范畴。

1992年,我以96×180厘米的宣纸重作《汉柏》,这次是着意于躯体复苏的扭曲与枝杈生长的勇猛。生命的冲刺,奋斗,为争取生存而搏击,甚至血肉斑斑,似乎都显现在画面上。如果画面果真流露出这样的效果,倒正是作者的心态。……

1994年,我以150×360厘米的丈二宣纸又作汉柏,这回不称《汉柏》,名为《苏醒》。我不再着眼于躯体的复活,而想表现精魂的苏醒。在错杂、纷乱、缠绕的氛围中,有骨干的主体在游动中挣扎,在纵横捭阖中崛起,在浓墨重彩的抽象形式动荡中显示精神统治的威力。……从素材母体到这幅《苏醒》的诞生,历时整整二十年。

——吴冠中《苏醒》(有删节)

明确:相比而言,《汉柏》更加和自然形象相近,然而《苏醒》的美感更浓厚。以汉柏为媒,经过吴冠中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苏醒》展现缠绵、纠葛、苏醒之意境。《苏醒》来自《汉柏》,又超越《汉柏》,更具有“无言之美”:抓住精神特质,材料有所选择;作品趋于抽象,内容有所加工。纵横之态,破立之间,浸透着画家的心血。《苏醒》绽放生命风景和“无言之美”,不仅是汉柏的苏醒,也是吴冠中自己的苏醒。

四、迁移应用

1.我们重点分析了文学和图画的“无言之美”,你能分析《无言之美》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吗?

明确: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论述思路,本文遵循以问题为导向的学术研究思路。

2.课后作业:以《想象之美》为题写作小短文,提出“想象之美”的概念,以课内文章为实例,归纳并得出结论。

五、总结

“无”的甲骨文,其形象是一个人双手持树枝的样子,表示一个人在跳舞祭祀,挥舞法杖。甲骨卜辞中经常可以看到“无”字表“祈雨之祭”,古人挥动树枝发出呼呼的风声,以此模拟大风来召唤雨水,即无中能生有。

挥动“无言之美”的树枝,发出真切的、质疑的心声。无中能生有,无中能生美,能召唤出滋养的雨水,想象的田地……当然,还要产生对更高远风声的向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景山实验初级中学校)

猜你喜欢
含蓄图画实例
含蓄和夸张、“隐秀”和“夸饰”
含蓄三义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