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乡访迹

2024-04-22 08:23林海平
青年文学家 2024年6期
关键词:拉祜族古村村庄

林海平

序 言

我喜欢访寻云南乡野。

云南的乡村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漫步于村庄的古街小巷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在这片土地上,古老的村寨和特色的建筑依然屹立,在一次次更迭中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每一座古宅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条街道都流传着一个传说,这些历史的痕迹,让人们对乡村始终保持着敬畏。在云南的乡村,历史与传统扎根在每一寸土地,民俗与文化浸润着每一户人家,边陲之境,藏匿着神秘、传承与信仰。不同民族血脉在云南这片土地上延续,各样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交织,多民族、多文化,是云南在中国广阔领土上的特色。而我仰仗着这抹特色,多次流连于云南。

我知道,它神秘又迷人。

那些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我们称之为“直过民族”。云南有不少“直过民族”,我对此产生兴趣,于是开始构想,最后付诸行动,来到了云南临沧的“后花园”—南美拉祜古村。

赏 景

从市区一路往山区开去,一路上弯弯绕绕,车辆疾驰而过,卷起一层尘土,一部分附着在车身,一部分在空中飞扬,之后沉降,等待下一辆车驶过。越往山区开,视野越开阔,我并不觉得这座大山阻挡了视线,反而,那是我视线所及的一部分。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初临古村,我嗅着自然的气息,享受这独属于乡野的宁静,放眼望去,翠绿的山林在和煦的风中摇曳生姿,低矮的蓝天缠绕着白云,仿佛伸手可及。我抬头看向那刻着名字的古旧牌坊,通体漆黑的木头透着不匀的红色,在风雨和时间的打磨中,原本艳红的牌坊支架已经渐渐褪去了颜色,但村庄的名字依然是耀眼的黄色。牌坊两端泛红的葫芦在随风摆动,站在牌坊前往前眺望,山河美景一览入眼。

往里走去,是随处可见的芭蕉树与蕨类植物。太阳高挂于蓝天白云之上,阳光透过狭窄小径两侧的植被,携带着枝叶的影子摊铺在我的脸上。溪流之声清脆怡人,宛若有人在弹奏动人曲目。田野里的稻谷默契十足,随着风左右摆头,掀起一层层麦浪,在阳光下闪着耀眼光芒。远处山峦起伏连绵,幽绿的草木点缀其间,仿佛一幅灵秀的山水画卷。

最后入眼的,便是错落有致的当地特色房屋。拉祜族传统民居以木掌楼和茅草房为主,以柱子立于地面,在高于地面的位置,以柱子为地基建设房屋底部,以竹篾编于墙壁,以木板或茅草盖于屋顶。看着眼前或早已化为残骸,或被重新翻修,或新建屹立的特色民居,编织的竹篾墙体规整有序,我惊叹拉祜族人民的心灵手巧,感慨历史文化与传承的交汇。

迎 客

我知道云南人民一向热情。故而,我一路向前,已收到众多招呼与问候。此前的我似乎遗忘了人类羞涩的一面,在和拉祜族人民交往之中,我得以重新拾回。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拉祜族人民很是热情,看到外乡人,脸上依旧洋溢着笑容,我该怎样形容呢?那笑容如同烈日下的清风、寒冰中的烈火,虽素未谋面,却又早已相识。这也许就是同属于一个国家的默契度与亲和感。但拉祜族人民也会害羞,初遇陌生人,他们并不多话,而是柔声地道出只言片语。可这份羞涩之感,倒也并不让人觉得疏离,反而易于来者向他们表以善意。而他们通常回以柔柔一笑,这便是拉祜族人民对待其他各族人民释放的最纯粹、最真实的友好与爱意。

拉祜族人能歌善舞,迎接远方的客人自然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吉他弹唱,吹奏芦笙,跳芦笙舞,敬酒献茶,应接不暇的祝福,情真意切的欢乐,当你被拉入属于拉祜族的欢迎仪式中,你自然会被溢出的善意包围。

男子豪迈大气,姑娘善良温和,稚子聪慧纯真,老人仁慈和蔼,浓厚的人情味和淳朴的生活方式,古村把最为本真的一面呈现在我眼前,让我怡然自得、流连忘返。

作 田

一个村庄的繁盛离不开村民的辛勤劳作,村民也同样享受丰收时的快乐。在乡村,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紧密相连,“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身影也依然可见,田园生活里,有辛勤耕耘,亦有安逸闲适。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来到古村,田垄间忙碌的身影清晰可见。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村庄的田野上,村民们已然起床,开启他们忙碌又充实的一天。微风习习,麦浪阵阵,田园气息四散开来,脚下的土地翻起又覆盖,承载着祖祖辈辈的生命。他们用汗水浇灌着土地,耕种着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之后期待丰收的季节。播种,收获,再播种,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是他们与大自然的默契交流。

邻里好和睦,村庄好团结。农忙之时,互帮互助、共同劳作并不罕见,这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熟络和友谊。古村中人口不多,也许也正因如此,拉祜族人民更珍视团结的力量。共打谷、同劳作,山野之间,田垄之上,村民们合力耕种、共同播种下去的粮食作物,已硕果累累。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村庄里开始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人们围坐在一起,共享精心准备的晚餐,或许并非美味佳肴,或许只是粗茶淡饭,但朴素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温暖与幸福。

见 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那么想要探寻一个地方,了解一个民族,对其风土习俗的所见所闻自然少不了。

最先引起我兴趣的是拉祜族的服饰文化,其是以蓝色为主题色的多彩搭配:女子服饰下穿筒裙,露出膝盖,小腿打绑腿;男子则为大面襟圆领短衫,下穿肥大长裤,头裹黑蓝包头。拉祜族人善于编织服装及各类饰品,多以手工为主要生产方式,制作一套服装需要几个月之久。我想,这样的劳作也不失为一种享受生活之乐的形式。手工编织民族服饰,是传承,也是发扬。特色民族服饰彰显着拉祜族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颜色搭配也体现着拉祜族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拉祜族人民喜欢用歌舞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每逢喜庆节日,拉祜族人必定载歌载舞。篝火在夜幕下熊熊燃烧,有人愉悦交谈,有人歌舞相伴。拉祜族是“从葫芦里诞生”的民族,在蘆笙的奏乐中,拉祜族人环绕在一起,跟着节奏律动,跳着统一的舞步,这便是拉祜族“打歌”的场面。听闻姑娘婚嫁前一晚,亲朋好友、村民邻里会围火而跳三角歌,从深夜直至第二天早晨,热闹不停。也许,歌舞不仅是拉祜族人民拥抱欢喜的无限活力,更是他们一直持续、不分昼夜的祝福。

拉祜族人民珍惜每一份喜悦,同时也将这份喜悦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人人同乐,共同庆祝,共享祝福。

悟 情

村落里的闲适是都市生活里不曾有的,万般庆幸我曾经作为一名教育者涉入云南村落,村庄的风土人情、自然美景、传统习俗,又怎么会不令人向往呢?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置身古村,如同季节步入了春天,温暖又舒服,耳边伴着鸟儿的歌声,我踏着轻快的步伐,哼着小曲,往更加开阔之地走去,寻到一处草坪,躺了下来。

你说人的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我总是喜欢思考这种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温和的阳光洒在我的脸上,倦意也被带了出来,睁眼看着上面恍若一墙之隔的蓝天与白云,感慨这世界真美丽,我真幸运,竟能看到此般美景。又想,我真的很幸运,从前因为炽热的执着来到云南乡村从教,如今又因内心的向往来到古村,自始至终,初心未变。我在历史延留中探求欣欣向荣的发展,又在日新月异中寻求洁白无瑕的淳朴,还好,都找到了。

所以,人一生在追求温饱,在追求幸福,在追求事业有成,在追求耕耘有获,在追求尽己之薄力献社会之发展,在追求人人康乐、社会太平。

引人入胜的自然美景,热情好客的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黎民百姓,传承发扬的优秀文化,人世间在和谐有序地运转,展示着目前的太平盛世。

这也便是,我生无所求,我亦有所求。

猜你喜欢
拉祜族古村村庄
《古村小巷》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古村新景
我的小村庄
古村之晨
村庄,你好
古村——大芦
56 个民族56 枝花拉祜族
村庄在哪里
边疆行( 之三):拉祜族原生乡村音乐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