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论语》方言诵读的三重要义

2024-04-22 08:23范锦宜
青年文学家 2024年6期
关键词:官话韵味敬畏

范锦宜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了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随着历朝历代儒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集萃了儒家思想精华的《论语》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尊崇,并于当代成为一部人人必读的国学经典。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方言朗读《论语》时呈现出的独特韵味,彰显了古之经典在不同方言下的包容性与趣味性。在此基于方言诵读的视野,简要剖析《论语》方言诵读的三重要义,即典著性内涵、可读性特征及其方言性韵味。

一、诵读视野下《论语》的典著性内涵

(一)《论语》传承了儒家学派的思想精华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包含与传承了儒家学派的思想精华及精神内核。在笔者看来,《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崇尚亲亲之爱、克己之道、忠恕之道;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遵循伦理性的政治原则与政治秩序,强调道德教化,以礼为教、以和为贵、建立“大同”社会;体现了孔子的处世原则与方法论,提倡过犹不及、因时制宜的中庸之道;体现了孔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理想标准追求。

于“仁”。“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孔子的伦理思想核心,亦是传统儒学文化的精粹。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百姓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逐渐成为国家强盛兴衰的决定性力量。基于此,孔子“仁”思想应运而生。“仁”作为孔子社会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及最高范畴,其内涵丰富。笔者认为,其中“仁者爱人”是“仁”思想的精神内核,克己之道与忠恕之道是“仁”思想的践行原则。

于“礼”。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秩序极为混乱的时代。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仍未被建立起来。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礼”是孔子理想社会下的制度、政治秩序与行为规范的具体体现,也是成就个人、治理邦国,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准则。孔子致力推陈出新,对“周礼”进行补充及发展,而后凝练出“礼”的三个应用层面:个人自觉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修身)、治理国家的重要政治方略(治国)、维护社会秩序的必需工具(平天下)。

于“中庸”。中庸为孔子提出的至高处世哲学,其表现为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和谐融洽、适时适地。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在《论语》中,有“礼与和”的中庸之道,礼的运用以和为美,礼与和要达到完美融合,恰到好处;有“文与质”的中庸之道,体现了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只有文采与质朴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境界。此外,中庸之道具有灵活性,需适时适地进行恰当调整。

于“君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需通过个人自身努力成就至高道德素养,成就独立人格。君子仁爱信义,品格高尚。君子不同于小人,君子追求德与义,小人则以利作取舍。这体现了儒家学派对理想人格的无上追求。

(二)《论语》凝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场

中华民族的文化气场的先决条件是“敬畏生灵”,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价值取向是“以和为贵”。三者凝合,形成巨大的民族文化气场。三者在《论语》中均有体现。

先决条件:敬畏生灵。孔子的敬畏之心极高,他敬畏鬼神、敬畏生命、敬畏自然。首先,孔子不议论鬼神,却也不否定鬼神的存在,对其保有一种较为淡薄的敬畏之心。其次,孔子敬畏生命。“斋戒”关乎祭祀,战争关乎家国存亡与百姓生命,疾病关乎百姓的生命健康。而这三件事都是關乎生命且是孔子所十分看重且谨慎的事,可见其对生命心存敬重。最后,孔子敬畏自然。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大网,会进行弋射但不会伤害归巢栖息的鸟。孔子对自然取之有度,不乘危杀生,展现了其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

理想境界: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之一,其哲理深刻,意义重大。孔子认为“斯文之所丧”是由神秘的“天”所决定。不仅如此,孔子甚至认为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孔子提及为圣的关键是“天人合一”,圣人不仅要懂得敬“天”,并要善于对其进行模仿学习,发挥“人”的力量,尽人事,听天命,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价值取向:以和为贵。“和”是我国古代最高价值标准。礼的运用需要以和谐为贵,以和谐为治理目标。“和为贵”是最高的目标,也是根本的价值追求。但并不能无条件进行调和,应用礼进行规范。“君子和而不同”,这里孔子点明了应保留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不可人云亦云。“以和为贵”是为了保证相对稳定和谐的秩序,是建立中华文化气场的价值取向。

二、诵读视野下《论语》的可读性特征

诵读是我国最古老的教学方式之一。“诵”表示一种情态,通过以音传情的表述方式,增进对诵文情感表达的理解,培养语感;“读”侧重于对内容本身的理解与体悟,二者结合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经典著作是诵读内容的不二选择。作为经典,其睿语哲思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文明的最佳传承载体,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诵读经典,是诵读者与经典进行文本对话的过程体现,不仅能增强诵读者对于经典著作的领悟力,加深对其情感哲理的真切理解,使其提高文化素养,学习中国人的审美情怀与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诵读经典有助于塑造健康人格与是非标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论语》作为一部国学典著,可读性极强,且符合诵读的具体要求,其具体特征表现为:

(一)用词平易,贴近日常

《论语》中人物多为本色记述,适时记录了说话者的真实情感状态表现,具有口语化特点。例如,“子曰:‘贤哉,回也!”真切记录了孔子对颜渊极高的赞赏之意;而在颜渊去世后,“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运用拟声词及感叹语气,表现出孔子的悲痛之情。

(二)言近旨远,言简意深

《论语》的语言表达是简洁平实的,而表达的哲理是深远的。其采用最适于被百姓所理解与接受的方式,谈论他们最容易感悟却难以言传的哲理。譬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单八字便概括出孔子所传达的做人应虚心向他人学习的精神体现。在诵读过程中,诵读者可更为直接领悟到诵文意蕴的深邃。句子简练,便于不同年龄层段的诵读者进行诵读。

(三)巧用比喻,耐人寻味

《论语》中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采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并为人所熟知的事物做形象性的说理,将深奥的哲理寓于具体的形象当中。譬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奔腾的河水一般流去,日夜不停,一去不复返。此句以河水为喻,劝谏人们珍惜时光,把握当下。诚如上述所言,善用比喻使句子富有诗意,同时蕴含深刻的哲理,耐人寻味。

(四)形成排比,凝练规整

纵览全书,排比手法在《论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以上两句可看出,通过将具有共性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排比,句子具有凝练规整之美,同时增强了语势,提高了句子的说服力。排比句式加强了《论语》诵读的韵味,使其富有节奏感,诵文气势连贯而起,一气呵成,有助于诵读者增强语感;句式整齐划一,亦便于记忆。

三、诵读视野下《论语》的方言性韵味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承载着悠长的地方历史文明特色,寄托了人们对家乡的情思。以方言诵读典著将会呈现出独特的韵味,为诵读者带来别样的感觉。

(一)选择何种方言:方言的选择

方言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不同方言间存在着读音、语法及文化表达等差异。结合各方言的特点,选择不同方言对《论语》这部国学经典进行诵读,将会产生专属于该方言片区的独特韵味。

一是北方方言。其以北京话为代表,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其中包含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以及下江官话四种次方言,分布区域最为广阔。北方方言又称为“官话方言”。孔子在春秋时期进行文学教化活动与著述采用的基本为“雅言”。据考证,雅言是中古汉语时期流行于中原的官方语言,而后逐渐演变为“中原官话”。如今的中原官话是北方官话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山东西南部一带。因此,用北方方言(特别是河南话)对《论语》进行诵读,可使诵读者最大化地接近其产生时的读音,加深对《论语》情感与哲理的理解。

二是吴方言。其以上海话为代表(一说以苏州话为代表),分布于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镇江不在内)地区和浙江大部分地区。吴方言历史悠久,自商周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变迁,底蕴深厚。现代吴语保留了众多古音因素,具有较多与古韵书吻合的字音。其中保留了浊音、尖团音分化、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具有较多的古汉语用字用语。用吴语诵读《论语》,可使诵读者真切感受到古音及古韵的魅力。

三是湘方言。其以长沙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内大部分地区。湘方言中存在大量重叠现象,《论语》中也具有较多以重叠词或重叠句式排列成句的语篇,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君君”“父父”“子子”等均为重叠形式。此外,湘方言中具有较为丰富鲜明的语调,增强了诵读的趣味性,可使诵读者在诵读过程中更为直接感悟语篇所表达的情感。

四是赣方言。其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东北沿江及南部除外)、湖北、东南一带。赣方言形成自身语言系统时间较晚,其融合了客家方言、北方方言等地域方言的特质。“秦汉到唐末五代来自中原地区的大量移民与江西土著居民不断融合形成了一代代新的土著;随着人口的融合,中原方言与江西土著语言也发生融合;至晚在唐末五代形成了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赣方言。”(《中国方言的形成与分类及其保护》)其中南昌话保留了大量的宋元古音,保留入声调,便于诵读时进行声调的切换。

五是闽方言。其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东部的潮州和汕头一带,以及海南与台湾地区。其分支众多,方言文化独特,保留了许多古汉语元素及特点,古朴典雅,通俗生动。用闽方言进行《论语》诵读,既增强了语篇的表现力,语言生动有趣,也使诵读者增进了对《论语》思想的认识。同时,闽方言是诸多华侨和华裔的交际语言之一。以闽方言诵读《论语》,可扩大《论语》的国际影响力,寄存海外游子的故乡情思。

六是客家方言。其以广东梅州话为代表,分布较为广散。客家话的根脉可追溯至西晋时期,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客家人最主要的先民的首次大规模南迁出发地便是洛阳,可由此联系至中原时期的“官话”;而后客家先民又多次南遷,最终于广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地区扎根。在此过程中,客家方言系统逐渐形成,故方言分布较为广散。用客家方言进行《论语》诵读,可使诵读者了解不同地区对客家话的传承情况,传承客家方言的同时领略《论语》的经典魅力。

七是粤方言。其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于广东中部、西南部及广西的东部、南部。粤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口语词,《论语》中也存在较多的口语词,用以记录说话者当下的情感状态。用粤方言对《论语》进行诵读,可使诵读者直观领略《论语》的独特韵味。

(二)为何产生韵味:韵味的产生

首先,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标志,映射着当地悠长的历史记忆。方言是人们与家乡间的情感纽带,寄存了种种情思;更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传承着当地的文化基因。基于此,《论语》的诵读也别具一番风味。方言汇集了当地历史上大量的语音、语法、词汇等,不同方言具有各自独特的韵味。用不同的方言进行《论语》的诵读,呈现出的对篇章的理解和语音声律都会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其次,方言凸显地方人文情怀,利于人们表达丰富真切的情感,极具人情味。方言是地方的情感纽带,同乡人之间的“交流密码”。在日常生活中,方言的表述要比普通话更自然晓畅,有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文化感染力。用方言进行《论语》的诵读,可缓解典著所带来的遥远感与陌生感,使人们真切感悟《论语》中丰富的情感,感受当今人民与先辈圣人连接的延续之感,继而进行文化身份认同。最后,方言保留了古老的文化面貌,提升了人们对该文化品德与价值观的认同。《论语》中渗透着许多哲理及价值观念,而方言也保留了较为古老的语言文化面貌,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基因。

猜你喜欢
官话韵味敬畏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先烈
秋之韵味
秋的韵味
敬畏 果决 笃信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