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徐霞客游记》看文学与地理文化的交融互动

2024-04-22 08:23鲁天智
青年文学家 2024年6期
关键词:徐霞客游记个性化

鲁天智

由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所创作的《徐霞客游记》,是我国第一部记录地质地貌的著作,在文学与地理学领域均有重要地位。徐霞客在多年游历中,对地理、水文、植物,以及地质等进行的记录,又经他人整理,形成了一部系统性的散文游记。作为同时涉及文学与地理学的作品,通过《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载,不难发现文学与地理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融,本文便以此为侧重点展开分析,了解这一部明代散文游记在现代的价值。

一、《徐霞客游记》中的地理文化

《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了徐霞客多年游览高山大川的游记,在地理学层面具有研究价值,主要可以从两点阐述:

(一)喀斯特地貌

《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内容,也是国内外首部对喀斯特地貌进行详尽记录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对喀斯特地貌的不同形态进行了描述,如钟乳石、溶洞,同时也分析了形成此类地貌的原因。以《徐霞客游记》中的《楚游日记》为例,作者在游览湖南茶陵时,发现了当地有井状落水洞,用“岭头多漩涡成潭……是为九十九井”,以及“始知是山下皆石骨玲珑,上透一窍,辄水捣成井”阐述形成井状落水洞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在喀斯特地貌当中,包含一种比较特殊的地貌,即喀斯特漏斗。《徐霞客游记》中也有其他关于喀斯特漏斗这一地貌的描述,如“两山夹中,又回环而成一洼,大且百丈,深数十丈,螺旋而下,而中竟无水”,对这一地貌进行了精准定义,并对后世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水道源流与水文情况

《徐霞客游记》对以往一些文献古籍中的错误记录进行了纠正,尤其是水道源流这一部分。作者对游历过程中发现的水文现象给予了客观解释,并对多个地区的河流、湖泊,以及沼泽等水文资料进行了整理,使我國关于地理现象的记录更加完善。例如,作者否定了原本很多地理文献中“泯山导江”的说法,认为长江上源为金沙江,并提出了河床坡度、侵蚀力两者为正比的观点。与此同时,徐霞客采用追踪以及目击两种方法,考察了多个地区的江河,整理成《溯江纪源》。这一篇中详细记载了长江、黄河,以及盘江流域的水文情况,并有《盘江考》作为佐证,为后世水利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徐霞客游记》中的文学研究

(一)八股文基础上的创新

从《徐霞客游记》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部散文游记著作,作者以日记体进行了记述,读者阅后能感受到徐霞客游历所欣赏到的景色。《徐霞客游记》在文学领域同样具有非常可观的研究价值,关于这一点,可从明代科举制度作为着手点。当时科举的主要内容为八股文,所谓八股文,讲究对仗工整,并在四书五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所以格式和命题范围均比较受限,要想创作出真正有创新意义的文章其实有一定难度。但《徐霞客游记》中并没有八股文的身影。透过《徐霞客游记》中关于美景的描写,不难发现徐霞客对于美景的敏锐度,他既能够发现美景,又能够切身感受到景物中的意境。

(二)修辞手法的使用

在文学创作方面,徐霞客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述山川壮丽之境,而且作者笔下描写的景色,十分清秀、灵动,好比《游雁宕山日记》中有“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的描述,此句便将玉环山喻为飘带,使用的语言十分具有趣味性。另外,徐霞客在文学表述上,多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让读者在阅读游记时,仿佛能够真实地置身于其中,与作者共览锦绣山河。譬如,在《江右游日记》当中,作者用“然雾犹时时笼罩……又巧为献笑之迎者”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山中浓雾进行了描述,同时让读者也可以切身感受到徐霞客在登山时的喜悦。

(三)对美景的敏锐度与观察力

徐霞客在文字运用方面,除了使用了大量的写作手法外,还善于抓住景观的特殊性,彰显出作者对于美景的敏锐度与观察力。以《徐霞客游记》中的《游黄山日记》为例,作者抓住了黄山的“秀丽”,用“争奇竞秀”形容,仿佛黄山其他山峰也都被赋予了活力。作者使用“奇山”形容之余,对黄山上的奇松也进行了传神的描述,使用“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等形容词,让读者感受到黄山特有的奇峰怪石。

由此可见,徐霞客对于美景的描绘,使用精准的词汇,使叙述更加生动,笔下的美景也更为生动。以《徐霞客游记》中的《滇游日记十一》为例,这篇记录了作者和严君在禾木亭游玩时的所观之景,并用“亭当坡间……窗棂洁净”进行描述,同时也与倪瓒创作的山水画进行了对比,更加细致地描写滇池景色,可见徐霞客非常擅长描写一些情感细腻且壮丽的景色。再如,《黔游日记》中对黄果树瀑布的描写,使用了“复闻声如雷”“捣珠崩玉”等描述语,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让读者在心理预期之外,体会到黄果树的震撼之景。

(四)生态审美观念的形成

在《徐霞客游记》中,作者通过独特的生态审美,为游记赋予了极高的艺术性。总览《徐霞客游记》中的文字表述,形成生态审美观的关键,其实与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化理念有关,如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作为一部游记,作者通过个人的文字功底彰显出艺术性,让读者在阅读时也可以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独特之美。

徐霞客在游览高山大川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其中,认为自然山水所展现的魅力与山水散文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徐霞客游记》中所有山水形象的塑造,通过直接、间接的形式,让读者可以感受作者的文学品格,以及高超的文字功底,这也是《徐霞客游记》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徐霞客游记》中文学与地理学的

融合发展与创新

(一)以“独抒性灵”文学主张为基础的独特旅游体验

《徐霞客游记》虽然是地理学名著,但是文学性叙事也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作者以文字记录的形式,描写出在各地旅行的见闻,这和现代社会推行的文化旅游理念不谋而合。现代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推出了旅游地理学这一新的板块,如果以《徐霞客游记》作为对比,这部作品中采用的旅游叙事形式具有个性化特点,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明朝追求个性化的文学思潮有关。恰如徐霞客开始旅行之前,即晚明时期的公安派,对于文学领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认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里提到的“性灵”,即创作者内心产生的独具个性化的思想与感受。公安派总结“性灵”的观点,其实在进入到明代的中晚期,与当时的思想史新变有一定程度的联系。追溯到16世纪初期,当时阳明心学是明代理学界的新生代学派,尽管其核心要义是“致良知”,然而其他思想的提出,也在当时的思想大环境下彰显出个性化的趋势,如“吾心即宇宙”和“心外无理”。自此之后发展至16世纪末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提出“童心说”,该思想原本意为摒除道学家谦恭揖让的思想,鼓励人们勇于表达内心最为真实的感受。考虑到该思想同样为个性化叙事做了铺垫,因此在晚明时期,公安派主张的“独抒性灵”思想并非“独树一帜”,可以理解为明清时期在文学领域解放思想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独抒性灵”这一主张,其实在进入清代后,便受到当时很多文学家的认可,如袁枚和赵翼,甚至对该思想进行了深刻表述,一直到清中期,演变为“性灵说”。

综上,立足于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学两个角度,当时思想潮流的变化,与《徐霞客游记》中主张的个性化旅游叙事手法相契合。尤其是“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思想,更是与地理文化交融的直观体现。徐霞客在创作时,根据自己积累的个性化旅游经验,为我国文化旅游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在《浙游日记》中,作者讲述了从兰溪乘舟,曾经过杨村时所观景象,并在这一部分使用了烘托意境的手法,如“江清月皎,水天一空”“彻成水晶一块”。此处对当时景色意境的描写,可以让读者真实感受到作者观江景时产生的个性化感受。若是站在王国维提出“境界说”的角度,徐霞客这一段描写可谓真正实现了“真感情、真景物”的意义。对于“真”的判定标准,其中便可包括发自内心的个性化体验,这主要是因为作者作为主体,在和自然环境、景物等客体融合后,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即“境界说”中主张的“真感情”,甚至已经超出“意境”的范畴,达到情景交融与虚实相生的文学效果。基于此再分析《浙游日记》中的“彻成水晶一块”与“满前皆飞跃也”,从作者的角度可以将其理解为对“一身与村树人烟俱熔”景象形成的当时的生命体验。正是因为此体验的独特性,所以也被赋予了真实感,是作者内心感情的流露。在《徐霞客游记》中,這种被寄予了真实情感的山川、风景,在读者看来仿佛真实呈现在眼前,即“意境说”中主张的“真景物”。有了“真感情”和“真景物”作为烘托,《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景色的描写,能够真正达到所谓的“真境界”。

反观由韩驹创作的《夜泊宁陵》,在这首诗中作者用“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表达自己在停泊于宁陵时所观景色产生的感想。读者阅后仿佛马上可以参透其中的奥义,理解作者“茫然不悟身何处”的原因。韩驹与徐霞客面对眼前之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独属于当时那一刻的体验,难以再准确辨识到底身在何处。这也就可以理解在《浙游日记》中作者所用的语句,其实是对“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阐释的观点。从这一角度切入分析,读者可以真正了解到历朝历代文人身处能够迸发“真感情”的景物时,所产生的真挚、特殊生命体验的原因。

综上,《徐霞客游记》中文学与地理文化之间的交融点之一,可以总结为作者在旅行途中产生的个性化体验。从文学角度剖析,契合了明代主张“独抒性灵”的文学思想;从地理文化角度剖析,也是游记类文学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

(二)以“个性化生命体验”为核心的现代文化旅游新模式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成书时间距今有四百年,如果从现代人的角度分析,其在信息化时代下能够带给人们的启示,也是这一部作品文学与地理文学交融互动分析的关键点。

透过《徐霞客游记》所记录的古代名山大川,以及作者在旅行途中的所观所想,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依然是独特的生命体验。从这一角度切入,可以将现代信息化时代下,人们在各大短视频网站中上传的旅行类作品,与《徐霞客游记》中记录的各篇游记进行对比。其实无论哪家短视频平台,均有大量热衷于旅游的用户制作并发布记录旅行的作品,但这些用户往往是以视频的形式,真实记录旅游途中看到的景物,甚至很多是客观的局部风貌,很少有用户在制作的视频中,像徐霞客一样传递个性化感受,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短视频平台中的很多旅游类作品面临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其实在现代化社会环境下,人们借助互联网平台不仅可以获取到旅游资讯,还可以宣传旅游文化与资源。这就不能单纯地依靠短视频记录各地景物与风貌,景区、旅游者均可借鉴《徐霞客游记》中的记录方式,为旅行赋予个性化体验,并且可以站在文学视角,真切地感受来自旅行过程中的独特生命体验。只有如此才能够在制作的短视频中,注入旅行者内心的感受,为短视频作品赋予生命力。这为新媒体时代下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即开拓个性化生命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旅游模式。

上述提出的文化旅游新模式,其实对于广大研究《徐霞客游记》的学者而言,同样面临着问题,如在《徐霞客游记》基础上,站在文学视角实现旅游地理学的现代化创新。对于这一点,学者其实可以从文学地理学这一交叉学科的角度着手,总结创新方法,如可以总结《徐霞客游记》中文学地理学相关内容的占比,并在分析后作出总结,为旅游地理学在现代社会的创新提供助力。在此基础上,《徐霞客游记》中的个性化生命体验能够真正实现向以旅游地理文化为代表的有关学科的转换,展现出学术生产力价值,为现代旅游业赋予生产力,实现文学与地理文化的积极互动。

通过本文对《徐霞客游记》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一部作品中文学与地理内容之间的相互交融。一方面,两者之间的融合为人们研究这一著作提供了切入点;另一方面,读者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想要传递的个性化生命体验,并以此为基础欣赏徐霞客笔下的名山大川。立足于信息化时代下,对《徐霞客游记》中文学与地理内容交融互动的分析,为文学旅游的创新及文学研究提供了着手点。

猜你喜欢
徐霞客游记个性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徐霞客访谈录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徐霞客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