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前两次出塞蓟北的边塞诗阐述

2024-04-22 08:23牛静静
青年文学家 2024年6期
关键词:边塞边塞诗诗人

牛静静

高适是盛唐时期一位负有盛名的边塞诗人。其诗作具有爽朗质朴、气骨琅然的特点,以致杜甫论其为人和创作时说:“总戎楚蜀应全为,方驾曹刘不啻过。”本文旨在对高适前两次出塞蓟北时期的边塞诗进行阐述,探究其诗作背后的心态转变和深刻的人生观。

一、高适出塞原因

(一)个人抱负

高适的人生理想是“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节义”(《旧唐书·高适传》)。他将“治国”与“平天下”视为自己的人生准则。诗歌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真实生活,也是他践行人生准则的一种途径。“行路难,难于上青天”是李白的诗句,也恰是高适初涉社会时的一种内心感受。高适第一次西游长安时,年方二十,正是雄心勃勃、恃才傲物的年纪。他满以为自己“书剑”学成,可以施展才华抱负,甚至天真地以为会受到皇帝的赏识,一举由布衣而至卿相,然而现实是“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别韦参军》)。首探仕途的挫折让他愤而写下《行路难二首》,既是对那些挥金如土的世家子弟的嘲讽,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自怜之意。“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写出了京城权贵的奢华生活,“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灵台私自怜”则相较出寒门子弟的可怜,两相一比尽显不平之气。“君不见富家翁,昔时贫贱谁比数”中“富家翁”与“贫贱”作比,映射出自己“少年”时期的穷困,品尝到无尽的屈辱和沮丧,进而发出“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的感慨。既然京城无望,那就到塞外!由此,他把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寄托于塞外,从此奔赴战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塞外名篇。

(二)社会原因

高适一生三次出塞,是有社会原因的。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边将“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加之以边将在外有权表奏选任自己的幕僚,因此很多无门路之人,往往以出塞当幕僚为谋取出路入仕的路径之一。高适如此向往边塞除了他心怀韬略,受安边之志所驱使外,重要的是他想以军中幕僚身份通达仕途晋升。高适多次亲临边塞,对军旅生活有着深入的观察与体验,加上严肃、刻苦的艺术实践,故能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边塞诗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前两次出塞,第一次以沦落布衣之身,第二次以县尉卑下之职,两次出塞境遇基本相同,因此敢于正视和揭露边事的实际情况。这两次出塞所写的边塞诗思想、风格是一致的。

二、两次出塞蓟北:怀才不遇所写下的诗歌

自开元二十年(732)至天宝七载(748),高适北游燕赵,应举长安,落地留京,暂居淇上,归后又出游魏、楚,旅居东平。在此期间,高适第一次从军边塞即“单车入燕赵”(《酬裴员外以诗代书》),到达东北边塞。这一时期的唐朝与奚、契丹的战争打得如火如荼。他广泛接触社会现实,深切体会到百姓的疾苦。这样的生活经历深刻影响了他边塞诗的创作,让他写出了诸多边塞诗名作。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高适的边塞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思想内容十分深广复杂。

(一)写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以及对统治者异常失望的诗歌

《信安王幕府诗》以委婉的语言道出高适求援引却最终落空之惆怅。该诗写于开元二十年(732)春,是高适第一次出塞蓟北时投诗李祎,希望其援引的“投刺之作”,展现出他内心渴望被援引的迫切心情。这首诗前六句从谋略、权位、威势、忠勇等方面表达了对信安王李祎的崇拜和向往。“华省”以下四句颂扬了李祎生逢其时,能尽其才。“振玉登辽甸”以下十四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围绕李祎此次东征展开。“振玉登辽甸,摐金历蓟儒。度河飞羽檄,横海泛楼船”叙写了唐军一往无前,不惧怕艰难险阻;“大漠风沙里,长城雨雪边”再加上“夜壁”“寒空”更加渲染出战争之残酷,条件之恶劣;“军势持三略,兵戎自九天。朝瞻授钺去,时听偃戈旋”颂扬信安王出兵之利落神勇;“苍生解倒悬”“万里绝风烟”肯定了信安王的贡献,这也是高适对战争结果的最终评判。“直道”以下四句,透露了自己失意的遭遇,他在诗中感慨,虽然有王粲、赵壹之才子,本以为幕府诸公能援手汲引,不料他们独遭弃捐,从戎无路,翱翔云霄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塞上》则表达了高适纵有报国志却不被赏识的郁闷心情。自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首领可突于杀其王李邵固,率领契丹及奚众降于突厥,东北边塞战争爆发,唐军连战不利,遂酿成东北边境巨大边患。高适欲从军边疆,来到东北边塞,看到边情紧张,敌军正向南方侵袭,在诗中写道:“辗转岂长策,和亲非远图。”他意识到辗转战斗不是安边的长策,和亲妥协也只是临时应付的权宜之计。进而他联想到西汉王朝,写道:“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他认为只有像李牧那样“一战擒单于”才是最好的办法。“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漠。倚剑纵横漠,关河空郁纡”则抒发了自己纵有报国之心、安边之策,却不被重用的郁闷心情。

《自蓟北归》体现了高适对当时统治者的失望之情。该诗写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冬,系高适自蓟北南归时所作。第一句“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中“北”字相连,运用顶针的手法,渲染出浓烈的悲哀气氛。诗中客观地描写出了边马之哀,更衬托出“驱马”人内心之悲哀。唐和契丹经常发生战争,而该区域又属于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的辖区。自从开元后期以来,力量弱小的契丹和奚已经归顺唐朝。但是由于“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资治通鉴》)。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唐对少数民族的欺压,属于不正义之战,应该受到谴责。高适在这时期有不少关于民事、吏治和边塞的诗,既写出了边塞环境之艰苦,又充分表达了诗人揭露社会弊端,对统治者倍感失望。

第二次出塞蓟北的诗作以《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为代表。第一首中写道:“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一个“难”字,看似单纯写一匹孤马独行如此遥远路程之艰难,实则在写行军之不易、兵士的劳苦。“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当时已是冬天,天色萧条,而诗人“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的切身感受将寒冷的冬天描述得更加冰冷。此后诗人将“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来回应第一句“行将久”,更加衬托出边塞沿途的环境艰苦,加之自然条件恶劣,让人心里更加寒冷。第二首写山路的险峻,正当“寒风落日时”,鸟都过不去,更何况马呢?诗人用“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层层递进,将艰难险阻描述得无以复加。然而自然之寒与政治仕途失意相比,后者才是诗人最难忍受的。由此产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的归隐之意,也很好解释了诗人对自己空有报国志却无报国门的愤懑之情。第三首则由行役转成理想的破灭,出塞艰难,失路弥折,诗人深感“栖迟愧宝刀”的愧疚之意,自己的一生追求也只是“微禄果徒劳”。年近半百却看不到人生理想实现之希望,他终而发出“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来表达自己既然理想无法实现,那就果断离开的坚定去意。全诗紧紧抓住“难”字,路途艰难,天寒地冻,将其与自己的心境相结合,层层递进,写出自己的失意之情。还有如《送兵到蓟北》中的“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前两句写了塞外寒冷的自然环境,用“愁”字写出屯军的悲愁,同时直抒自己此次出塞的目的已不是为了封侯。他察觉到在安禄山统治之下,边疆问题已十分严重,而统治者仍无动于衷,这让诗人倍感失望。

(二)写边塞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友谊珍贵的诗歌

《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写于高适有感于边患之重而自己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时。诗人与王之涣、郭密之分别已十余年,久闻其才华并为之敬仰,慨叹自己正值芳节而功业无成,此时此刻多愿与好友倾诉失意的心情啊。奈何千里迢迢奔赴蓟北期待与好友重逢,却失之交臂,岂不悲伤!诗人感叹,从今以后,有云海阻隔,再加上风雪交加袭人,前途渺茫,世事多谬,真乃欲说还休,唯有“怀君”不已也。此诗抒写悲愁之情,层层递进,前四句“独搔屑”而不遇友人;“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写离别十年,千里相会而不得;“旷荡”六句写世事难料,艰难险阻,天各一方,未能相见,直到“愁绝”。本性豪放的高适以“愁绝”落笔,可见对此行未能与好友相聚之遗憾,也更加凸显自身功业未成的痛苦至极,震撼读者。

相较于《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的“愁绝”,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则一扫“愁”之阴霾,给人以面对未知的坚强的信念,体现了一种健美豪放。第一首诗是高适在漫游蓟北时期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写严寒的冬景。无边的“黄云”,漫飞的雪花,雁鸣叫凄楚,凛冽的“北风”,以写实的手法道出一幅悲凉景象,烘托出董大所处自然环境之恶劣,也写出日暮天寒,游子何去的惆怅之情。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劝慰友人的语调,勉励他不要因为环境的艰苦、旅途的寂寞而悲愁,而是坚信以自己的才华定能实现抱负,无论身处何地均能四海之内皆有知音。该诗以白描手法,以景烘托情,情感真切,风格健美,既是表达与董大友情之深厚真挚,也是对自己的安慰,即使前路再艰难,也依然坚信自己人生理想定然能实现,反映出诗人豪爽、开朗、质朴、达观的情怀。第二首诗写道:“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可由此一窥其心中的惆怅。诗中感叹他特别仰慕梁孝王的广揽人才,而历史早已一去而不复返了。《别董大二首》是诗人在第一次出塞时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虽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又寄希望于自己,给人以信心和面对以后的人生道路的坚定。诗人在与友人分手之际,全然不去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去面对未来。我们在感叹高适诗作水平的同时,更应钦佩高适自身的“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及“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

(三)抒写塞外少数民族的民俗和风情的诗

在我国古代,汉民族多以农耕为主,而在周围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则以游牧为生。

《营州歌》写于高适第一次出塞时。当时的高适在请缨无路、悲愁交加之际,被边地少数民族的尚武風俗、豪放性格所感动而作此诗。营州,即柳城郡,治所在辽宁锦州西,当时地处唐东北边塞,西北接奚,北接契丹。诗人用“狐裘蒙茸”描述少数民族的穿着—皮袍子,用“虏酒千钟(盅)不醉人”写他们酒量大得惊人,用“胡儿十岁能骑马”传达了胡人自幼便勇敢豪放,成群出猎于城外,一派少数民族尚武的风俗。

两次出塞经历使得高适自感有才而不得重用,心里愤懑至极。他还认识到对归降的胡人不可依靠,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中的“戎狄本无厌,羁縻非一朝。饥附诚足用,饱飞安可招”,还有《蓟门行五首》中的“戍卒厌糟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对厚遇降胡、虐待戍卒的做法实为不满。还有如在《答侯少府》一诗中,“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大胆批判和揭露安禄山的不义战争行为。高适自《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回封丘一年多,大约在天宝十一载(752)秋,他就辞去了封丘尉职务。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窥视高适两次出塞蓟北所写诗的大概内容。其边塞诗内容纷繁复杂,又大多吐露出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不幸遭遇,以及对当朝统治者的严厉批判。长期的塞外经验与他爱国爱民的情感相结合,使他边塞诗的成就多集中于这一时期,为他在盛唐诗坛上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边塞边塞诗诗人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论中唐边塞诗
诗人与花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多元文化共存的边塞古城:右卫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