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区伏羲图像考释与始祖文化传承

2024-04-22 09:34李萌萌贺钡奇余利梅
青年文学家 2024年6期
关键词:始祖伏羲甘肃

李萌萌 贺钡奇 余利梅

伏羲是中国古史传说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和非凡贡献的始祖神,有关伏羲的相关事迹,史料典籍里面有很多的记载。伴随着考古资料的丰富,学界对于伏羲的研究日渐深入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有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陈守忠在其著作《河陇史地考述》一书中曾经指出:“成纪这块地方,古时包括地区相当大,甘肃的静宁、通渭、秦安、天水、甘谷等县均为成纪地方。”根据实地走访和田野调查发现,甘肃天水地区即古成纪地区存在着普遍的伏羲女娲信仰,有“羲皇故里”的称呼。甘肃地区伏羲图像考释具有地域意义和文化价值。本文主要通过搜集甘肃地区出土文物、庙宇,以及公共场所中的伏羲像,对甘肃地区伏羲形象作出考释,进一步推进与同一时空下其他地区的伏羲形象进行对比,挖掘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事实,探寻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逻辑,从而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促进始祖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一、甘肃地区伏羲图像的分布

伏羲文化在甘肃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扎实的田野调查,发现甘肃省境内现存的有关伏羲图像的记载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

(一)石窟壁画

甘肃地区出现的伏羲图像主要出现在石窟壁画中,集中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统计发现,有关伏羲图像记载的壁画主要体现在莫高窟第285窟、第14窟、第9窟中。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所呈现的伏羲形象与佛教思想有很深的关系,如在第285窟中人首蛇身、手持规矩、腰绘日月轮的伏羲女娲,就是佛教中的宝应声菩萨与宝吉祥菩萨,其属性由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始祖神变为佛教中的菩萨。

(二)墓葬画像砖

有关伏羲图像记载的墓葬画像砖最早是在魏晉时期的壁画墓中发现的。甘肃地区有关伏羲图像的画像砖出土于张掖的高台县境内壁画墓,集中在骆驼城古城墓群和许三湾古城遗址墓群中。1994年骆驼城南墓出土了两块伏羲画像砖,伏羲人首蛇身,头顶三尖状冠,一手持规,一手握日轮。2000年敦煌地区佛爷庙湾墓群挖掘的画像砖中也有伏羲形象。

(三)棺板画

棺板画主要出现在魏晋砖室墓中。甘肃伏羲图像在棺板画上的记载主要在嘉峪关地区和酒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是嘉峪关新城1号、13号墓、嘉峪关毛庄子墓、酒泉单墩子滩墓、高台南华镇墓、高台骆驼城墓。1988年清水镇单墩子滩墓出土的伏羲女娲棺板画,伏羲女娲图像被绘制在木质的棺盖上,伏羲人首蛇身,头戴三尖帽,留着“八”字须,身穿长襦,右手执矩,胸前有日轮,内绘一金乌。

(四)寺庙造像

甘肃地区的伏羲造像主要集中在甘肃天水地区的庙宇和祠堂中,多以石窟和寺庙造像为主。石窟造像集中在麦积山石窟,第69龛和169龛之间首尾相连,呈现双龛形式的地方,很多学者将其释为“伏羲女娲”。佛教石窟造像以华盖寺石窟伏羲洞内塑造的中年状态伏羲造像为代表。寺庙造像主要有卦台山伏羲庙先天殿中的伏羲像、大像山太昊宫伏羲像、天水伏羲庙中的两尊伏羲造像等。

二、甘肃地区伏羲图像的类型特征

根据历时性和共时性发展的情况看,同一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同一个人物形象的记载也会根据时代特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甘肃地区的伏羲图像同样也是如此。借助于对传世文献、历史文物,以及对于伏羲图像的实地考察发现,伏羲图像类型经历了从“人兽”形象到“人”形象的演变过程。

(一)“人兽”形象

甘肃地区伏羲形象的构图基本呈现出如下特点:上半身为人形,差异主要体现在腰部以下部位。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将伏羲“人兽”形象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腰部以下是蛇体和蛇尾,尾部两侧各生出一对兽腿,手持规矩,腹绘日月轮。这类图像见于1991年佛爷庙湾M1墓画像砖和1979年嘉峪关新城13号墓男棺中。伏羲头戴着“山字冠”,眉眼细长,身穿长衣,腹部绘制日轮,手里面拿着规。

第二类腰部以下是兽体,两兽腿中间生一长长的蛇尾,一手持规矩,一手攀日月轮。这类图像模式见1994年骆驼城南墓画像砖和许三湾1999年高台县许三湾遗址东南生地湾农场西端南戈壁魏晋墓群Q3墓画像砖,以及2001年高台骆驼城M2东壁伏羲女娲彩绘砖中。伏羲头着三尖状冠,高髻,穿宽袖袍,一手持规,一手攀日轮。

第三类腰部以下是兽体,两兽腿中间生一长长的蛇尾,手持规矩,腹绘日月轮。这类图像模式见于莫高窟第285窟中。伏羲头束鬓髻,着大袖孺,肩披飘带,兽身下肢有鳞纹,两兽腿间生长蛇尾,胸佩日轮,双手擎规,腾空奔驰。

(二)“人”形象

伏羲形象在演变的过程中不再以人兽形象出现,而以始祖帝王的造像形式出现在寺庙和祠堂中供人朝拜。这类图像主要出现在天水地区的寺庙中,且多以明清时期的寺庙造像为主。根据伏羲面部形象的差异可以将造像中的伏羲形象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第一类是伏羲形象头部有突出的两角。实地调研后发现,这类形象主要出现在甘谷地区伏羲庙中,伏羲正襟危坐在神龛中,身披桑叶,腰缠虎皮,体型高大魁梧,头部长着两个像牛角一样的物体,双手交缠演示八卦。这类造像主要出现在甘谷大像山太昊宫和甘谷华盖寺中。

第二类是伏羲形象头部没有角,完全呈现出人的特点。根据实地考察发现,这类形象主要出现在甘肃天水卦台山和秦州地区伏羲庙中,伏羲完全是始祖帝王形象,身穿桑衣,手托着八卦,正襟危坐于神龛之间,慈眉善目,威严智慧。

三、甘肃地区伏羲图像的流变过程

张彦宏在《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中提到:“考古遗存的分期研究主要包括器物的发展序列研究、器物的组合与分期研究、文化因素的分析与文化性质的确定、区系的研究等方面。”通过对现存甘肃地区有关伏羲图像的资料研究分析,按照时间序列进行排列后发现,甘肃地区的伏羲形象从“人兽”演变为“人”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有关伏羲形象的记载古已有之,上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伏羲形象呈现出半人半兽的特点,较多地出现在墓葬绘画和石窟壁画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伏羲图像的记载主要出现在壁画、画像砖、棺板画中,具体分布在河西地区的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四地;隋唐时期仅在敦煌莫高窟第9窟和第14窟壁画中见到。伏羲是人首蛇身,头戴着三尖状冠,身着宽松的袖袍,下身两腿和虎爪形状相似,中间垂着蛇尾,手持规矩,伏羲图像和汉代时期中原地区伏羲图像有相近之处。

(二)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时期当权者对伏羲形象给予高度重视,明清之际建立众多寺庙祭祀伏羲。伏羲形象不再是以半人半兽的形象出现,而转变成完全的人形,作为始祖神的形象出现在庙宇和祠堂中。

宋元明清的伏羲形象完全人形,集中出现在陇东南地区天水市的庙宇和祠堂中。伏羲身材魁梧,慈眉善目,上着桑衣,下围虎皮,正襟危坐在神龛之中,两手做“天地合一”的样式推演八卦,呈扭转乾坤之形态。宋元明清时期的伏羲形象虽完全呈现出人形化的特点,但也有演变的过程,根据实地考察和相关文献的记载,宋元伏羲造像中,伏羲面部具有兽的形态,头生两角,隐约可以见出其半人半兽的形态;到明清后,伏羲造像才完全以人形的形态出现,以帝王之相的形态出现。

四、甘肃地区伏羲的图像学阐释

图像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的一种重要的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致力于对图像内容和图像含义进行解释。伏羲形象作为一个图像出现于史料典籍和石窟壁画之中,有必要从伏羲图像的结构布局着手,对甘肃地区的伏羲形象进行全面而详细的研究阐释。

(一)人首蛇身

在多数的伏羲图像中,伏羲基本上都是人首蛇身,略有不同的是伏羲下半身的构成有的是蛇躯两侧生长兽腿,有的是两侧兽腿中间生长一条长长的蛇尾。伏羲形象呈现出人首蛇身的特征,与我国古代神话中的蛇是中国古代神性象征,以及蛇具有的生殖繁育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很多的“神”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如黄帝、烛龙、共工等。闻一多在其《伏羲考》中认为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是中国古代以龙为图腾的象征。蛇是生殖繁育的象征,人首蛇身的形象象征着古代的原始的生殖崇拜。

(二)规

在大多数的图像中,伏羲和女娲形象是同时出现的,两人手中都有所持之物,称为规矩。一般来说,伏羲手中所拿的是规,女娲手中所拿的是矩。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具,主要起到一种规范的作用,是行事的准则和规定。《墨子·法仪》道:“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伏羲所持的“规”代表的是神性的威严和其开创性的特征。

(三)日

伏羲和女娲一般与日月相伴,在甘肃地区出土的图像中,伏羲图像胸前大多伴有日轮,日轮里面绘制着金乌;还有一种情况是伏羲双手托着日轮。《淮南子·精神训》有载:“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高诱注云:“踆,犹蹲也,谓三足乌。”原始的先民把太阳和鸟类联系起来,形成了日中有鸟的神话故事。日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属性,日代表着权威,是统治者彰显自己合法统治地位的工具。

(四)八卦

宋代之后,出现在寺庙造像中的已经逐渐转变为人形的伏羲形象基本上都具有如下的特点:身披着桑衣,腰部围着虎皮,两手交织在一起作“天地合一”的演绎八卦的样式,形成扭转乾坤的举动,神情肃穆,慈眉善目。伏羲的功绩有很多,《易经·系辞传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伏羲画卦展现出来的是先民们对于自然万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的进步。

五、伏羲始祖文化的传承路径

进入新时代,伏羲文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伏羲图像进行考释可以为始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角度,从“着力打造伏羲始祖文化传承新区”,到建设“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历史文化保护区”,对于讲好伏羲文化故事,推动伏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书写伏羲文化的鸿篇巨制提供了思想支持和文化支撑,为提振伏羲文化自信给予力量。

(一)科技赋能,增强文化传承意识

伏羲图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文化价值。开发和挖掘甘肃地区伏羲始祖文化时,我们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将现代多媒体的技术传播手段与文化传播相结合。要想将伏羲文化发展起来,我们有必要将与伏羲文化相关的伏羲文化遗址和景观结合起来,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旅游线路,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各大短视频平台对伏羲文化进行传播。

(二)以旅彰文,提升文化认同感

伏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我们有必要将其作为发展的主推手。在对其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重视和当地文物保护相关单位的联系,同时也要与周边地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伏羲文化旅游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借助旅游文化的热潮,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不断发展与伏羲文化有关的产业。

(三)走进课堂,厚植伏羲文化

发展和传播伏羲文化离不开对于其文化内涵的重视,我们可以借助于文化研究机构的助力,深入开发和挖掘有关伏羲文化的相关资源。另外,我们还可借助于传统文化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开展游学活动,让伏羲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让年轻一代的学子认识到伏羲文化,感受文化自信。同时,我们也可以举办与伏羲文化有关的伏羲文化节和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提升人们对于伏羲文化的了解,让始祖文化发扬光大。

本文以甘肃地区的伏羲图像为探讨对象,按照图像分布类型将甘肃地区的伏羲图像进行了归类总结,以便于人们了解伏羲图像的时代和具体分布情况,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甘肃地区的伏羲文化信仰进行了探讨。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甘肃是伏羲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地。伏羲图像在甘肃地区的传播正是始祖文化在甘肃传播的正面映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天水师范学院研究生创新引导项目“甘肃地区伏羲图像考释与始祖文化传承”(项目编号:TYCX233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始祖伏羲甘肃
伏羲创八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万工始祖』鲁班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华夏始祖
甘肃卷
伏羲画卦
后稷教稼
伏羲宝宝的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