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书》“誓”篇探析先秦誓言文体

2024-04-22 10:36闫凤
青年文学家 2024年6期
关键词:尚书誓言文体

闫凤

在先秦时期,“誓”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其形式和内容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结盟缔约时的盟誓约言,也是战争动员时的战争誓言,这些誓言往往充满了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和激昂的作战之风。本文旨在通过对《尚书》文本进行细致的梳理,深入挖掘誓言文体的特征、功能及其演变。

春秋时期,“战”与“盟”是诸侯之间经常使用和交替使用的两种方式。在《春秋》三传中,“盟”和“誓”分别出现的次数为:“盟”在《左传》中出现640次,在《榖梁传》中出现172次,在《公羊传》中出现162次;“誓”在《左传》中出现22次,在《榖梁传》中出现1次,在《公羊传》中未出现。从以上可以看出,诸侯间的盟誓是当时使用最普遍的手段,为战争做了提前的准备。盟誓可以让他们建立一种契约条款,从而达成某种程度上的相合,引起双方的共鸣,促成事物发展的顺利与正义性。

一、《尚书》“誓”篇与誓言的形成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文献,其中包含了多个朝代的文献汇编。“誓”篇是指《尚书》中记载的誓言或誓约的篇章。这些篇章通常记录了古代帝王或贵族在特定场合下对天地、祖先、神灵,以及臣民所发的誓言,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理念、道德规范和宗教信仰。古代帝王或贵族在举行重大政治活动或祭祀活动时,会对天地发誓,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和祈求天地的保佑;会对祖先发誓,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祈求祖先的庇护;会对神灵发誓,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神灵赐福;会对臣民发誓,表达对臣民的承诺和获得臣民的信任。在个人层面,誓言也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诚信。

《尚书》中直接以“誓”命名的篇目有:《甘誓》《汤誓》《泰誓》《牧誓》《费誓》《秦誓》,这几篇均以战争作为主要背景,是将士即将作战之前的言辞。《甘誓》是夏启与有扈氏战于甘之野所作的誓辞;《汤誓》是鼓舞推翻夏朝统治,在鸣条之野作战的誓辞;《泰誓》是武王伐纣所作的誓辞;《牧誓》是周武王在牧野所作的誓辞;《费誓》是鲁侯伯禽的誓辞;《秦誓》是春秋时期秦穆公所作的誓辞,这些皆为战前战后因战争而引发的誓言。前四篇是作战前动员鼓舞将士士气的,列举了所攻伐之人的罪责,指出此战是顺应天理、响应民意,如《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可知,此誓言为夏启对六卿(六事之人)所作,从“有扈氏”到“今予惟恭行天之罚”是对对方罪责的梳理,以此来说明这场战争的性质,即恭行天之罚,也就是战争则是为正义、合理而战。唐代孔颖达《尚书·甘誓》注疏说:“将战而誓,是誓言之大者。”这是从战前誓言而论。与此不同的是,《秦誓》为穆公在公众面前的自我批评和悔词,最后他提出他的深刻认识:“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写道:“后世无《秦誓》之类。”诚然,诸如这种当着大众而发的悔责交加的誓言是极为少见的,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君主的自省意识。

《说文》释“誓”为“约束也”。《荀子·大略》云:“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这是最早提出誓言文体产生的篇章,其产生时代在尧舜禹之后。后来的《榖梁傳》重复了这一说法:“外盟不日,此其日何也?诸侯之参盟于是始,故谨而日之也。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其指出誓言文体的产生时代,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这种文体指明了开端。《尚书·大禹谟》中记载: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根据以上记载,最早的“誓”在大禹时代出现。大禹言“天降之咎”,说明讨伐有苗是上天之意,“昏迷不恭,傲慢自贤,反道败德”是有苗的罪责,继而以赏罚作终,即“其克有勋”。这里的誓言已经是战前动员大令,起初的誓言是较口语化的,是王者在众将士面前所作的战前激励大会,一般为行军打仗之前军旅中的誓言。

《周礼·秋官·士师》云:“誓,用之于军旅。”《毛诗诂训传》提到了“九能”之说,《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也提到“卜云其吉,终然允臧”。《毛诗诂训传》云:“建国必卜之,故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又《墨子·非命上》云:“所以整设师旅,进退师徒者,誓也。”足以见证誓言文体是产生于军旅之中的,王者以天的旨意进行征伐,说明出战的合理性,其中也带有一定的宗教意蕴。

二、誓言文体

誓言文体在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的推进逐渐有了自身的特点与功能。起初,它只是因某种特定的需求而被应用。但作为一种文体,它实质上是一种传介媒体,沟通着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以此协调社会物种共同发展,达到自然状态下事物合理运行的状态。生活于上古时代的先民,对万物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认识,“誓”就具有一定的宗教意蕴。《礼记·曲礼下》云:“约信曰誓。”孔颖达疏云:“用言辞共相约束以为信也。”人们通过虔诚的祈祷,向上天诉说心中所想,以期上天能达成人之所愿。这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契约,但其中仍然不乏对神灵的一种信仰。

《司马法·天子之义》云:“有虞氏戒于国中,欲民体其命也。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可知,《尚书》中的“誓”篇有上古、夏、商、周乃至春秋各个时代,无论是作誓地点,抑或誓辞时间,每一篇都有它的不同:《甘誓》是夏启于军中所作,重视战争谋略;《汤誓》是作战之前通过誓辞对将士们进行鼓舞;《泰誓》和《牧誓》这两篇则是写于临近作战之时。它们虽然有时间、地点的差异,但均以鼓舞士气、振兴军队奋勇上阵为目的。

誓体文有其特定的模式,首先指出作战双方和战之地,然后在即将上阵或已经作战完毕的众将士面前宣讲,内容无外乎对方暴虐、残酷、失德,天命其去剿绝,最后为激励士兵英勇作战而实行赏罚制度,以促使士兵尽其力向前冲锋,取得战争胜利。誓辞以鼓舞士气和约束彼此言行、行为为文体功能,其仪式也是精心建构的,如贾公彦在《周礼注疏》中所说:

“群吏听誓于陈前”者,士卒皆于后表北面坐,群吏诸军帅皆在士卒前南面立,以听誓。云“斩牲以左右徇陈”者,从表左右向外以徇陈。云“群吏,诸军帅”者,从军将以至伍长,谓象军吏建旗者也。……云“斩牲”者,《小子职》云“凡师田,斩牲以左右徇陈”是也。

群吏听誓有具体的章程与特定方式,發誓者也需要精心构思设计,并非随意所讲。誓辞在口语化的基础上有专门的语词,因为是面对众将士所宣讲,故而不乏口语之色彩,其间既有听誓者特定方式与章程的突现,又有发誓者用心建构的设计。

南宋陈骙从语言内容中获得见解,他认为春秋八体,其“二曰誓,谨而严”。可见誓体文的重要之处。而明代吴讷转换角度,以作品中展现的发誓人的身份和地位等方面探讨:“按三代王言,见于书者有三:曰诰、曰誓、曰命。”(《文章辨体序说》)徐师曾则从誓体的文体功能角度探讨,他在《文章辨体汇选》中说:“按誓者,誓众之辞也。蔡沈云:‘戒也。军旅曰誓,古有誓师之辞,如《书》称禹征有苗誓于师,以及《甘誓》《汤誓》《泰誓》《牧誓》《费誓》是也。又有誓告群臣之辞,如《书》《秦誓》是也。”誓辞严谨,内容清晰,饱含浓厚的爱憎感情色彩,发起战争之前或之后剖析对方恶举之词有强烈的情感,其间含有对对方行为的愤怒、厌恶之情,最终成为战争发端的缘由。赏罚辞亦具有这种情感抒发,《尚书·汤誓》云:“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对将士提出明确要求,听从誓言积极作战者以丰厚的报酬作为回馈;不从誓言者则将受到惩罚,其中含有鲜明的情感。

在誓言文体的演变中,无论是文本发生时间,抑或文本内容都更接近于檄文,随着时代的递进逐渐被其所代替。誓言体篇章还有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听誓者:《甘誓》时是“六卿”,《汤誓》时是“众庶”,《泰誓》时是“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牧誓》时则更为复杂,包括“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邓、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从听誓者人员来看,成分在不断地扩大,由于各个阶级人员的介入,使得最初的战争誓言向盟誓发展。

誓言文体最初是具有崇高的神圣性和权威性的宗教性文体,“誓”渐渐地在后来被人们用于各种场合,以维护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它协调了人和人、人和神之间的关系,从形成到后来发生演变,均寄托着人们内心某种愿望或希冀。《尚书》“誓”篇代天伐人,以大家皆能认可的角度切入,为发誓者的言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折射出了先秦誓言文体的某些特征,从而使这种文体于那一时代被广泛地应用,为其演变进行了铺垫。

“誓”篇作为古代政治和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誓言的严肃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尚书》“誓”篇中既有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也有对君主和臣民的约束,更有对个人品德的期许,呈现出了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纵观历史长流,从先秦时期到现代社会,虽然誓言文体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誓言文体所蕴含的诚信、责任、忠诚等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先秦誓言文体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当下的新青年,要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尚书誓言文体
誓言
誓言
有一句誓言叫忠诚
誓言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尚书·禹贡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