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与微课融合的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4-04-22 21:41周进鹏
求知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化学学科初中教育导学案

摘 要: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初中化学课堂的变革。化学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具有抽象性、实践性等特征,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导学案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工具,但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他们设计的导学案过于片面,难以激起学生参与化学课堂的热情。对此,教师可将微课和导学案相结合,弥补传统导学案的不足,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确保学生的化学学习成效。针对导学案与微课融合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教育;微课融合;教学模式;化学学科;导学案

作者简介:周进鹏(1972—),男,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九中学。

微课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新兴教学手段,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新颖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各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导学案指的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活动方案,能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质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将微课视频与导学案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观看动态化、直观化的导学案,更快地掌握、理解化学知识,取得理想的课程效果。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积极响应教育改革趋势,依托导学案与微课相融合的模式,改善传统课堂乏味、枯燥的氛围,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导学案与微课融合教学概述

导学案与微课融合教学,是将导学案作为主要途径,将微课作为实施载体的全新教学手段,能应用在课前预习、课堂活动、课后巩固等环节。具体而言,教师可在课前分析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制订微课视频形式的导学案;在课中要求学生自主观看、阅读与了解导学案内容,并通过提出相关问题,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和思考;在课后指导学生观看导学案视频进行巩固复习与反思,使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健全知识体系。由此可见,导学案与微课的有机融合,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突破空间和时间的束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1]。

二、融合导学案与微课开展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

(一)以学生为本,打造翻转课堂

基于微课与导学案融合背景展开初中化学教学,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打造高质量的化学翻转课堂。首先,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导学案与微课相融合的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化学教师可通过呈现微课类型的导学案,打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主观看、分析化学教学视频,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化学教学有效性。其次,在微课的影响下,初中化学导学案能以灵活、多样、生动的方式呈现知识,使学生深刻领悟化学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推进课程活动有序进行。

(二)降低学习难度,保证实验安全

初中生在化学学习中需主动参与实验探究,在实验环节观察化学现象,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一些化学实验涉及危险的操作或化学品,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危及学生的安全,尤其是刚接触化学的学生,缺少对实验的认知,易出现实验事故;但若教师采取“一刀切”措施,忽略实验活动,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教师可采取导学案与微课相结合的形式设计实验过程,将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关键点、具体步骤全方位呈现给学生。当学生掌握实验相关内容后,再要求学生参与实验活动,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保证化学实验的安全。

(三)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全面发展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将导学案与微课密切融合,能提高化学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微課有着生动、形象的优势,教师依托微课设计导学案,构建微课导学的教学模式,把基础知识整合至导学案微课视频中,既能减少基础知识教学的时间,缓解教师教学压力,又能拓展教学深度,使课堂教学更加精细化。其次,在导学案微课设计中,可根据学生的水平插入有趣的化学动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化学素养培育目标[2]。

三、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利用导学案与微课融合模式进行教学时,需坚持全面性原则。学科教学通常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组成,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活动中打牢知识基础,在课后环节中巩固知识体系。若想保证教学质量,发挥导学案与微课融合的优势,化学教师要做好各环节间的有效衔接,将导学案和微课应用到课前、课中、课后,并渗透到理论知识传授、实验教学组织等环节,找准导学案与微课融合模式的切入点,促进化学课程改革。

(二)简洁性原则

化学教师应坚持简洁性原则,将微课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保证导学案的内容凝练、清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愿意主动接触、了解微课内容[3]。

(三)生动性原则

初中化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化学教师应以生动性原则为导向设计微课视频,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化学知识内容,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丰富学生的化学学习体验。

四、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一)加强课前预习,夯实学习基础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需重视课前预习活动,将导学案与微课紧密联系,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课前环节夯实学习基础,进一步提升化学课堂的整体成效。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与学生后续化学学习的质量息息相关,初中化学教师应重视课前预习,通过导学案和微课的融合,使学生的预习更具趣味,给学生提供明确的预习方向及预习目标,缓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同时,化学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以此推动化学教学顺利进行。

例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包含空气成分、氧气及氧气制取等知识点,因而化学教师可利用微课导学案播放空气受到污染的视频,并在视频中介绍空气的组成、氧气的作用等内容,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概念。此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围绕化学新课标要求、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等,给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4]。比如,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应扎实掌握空气、氧气的组成等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应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分层预习任务既能使每个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个人能力,夯实学习基础,也能为正式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二)重视课堂教学,拓展化学思维

在融合导学案和微课的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应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化学能力与水平,设计针对性强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点,节约教学时间以突破课程重难点。首先,化学教师可结合导学案与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相关知识,并鼓励学生合作讨论问题解决方法,完成化学学习任务。其次,导学案、微课的融合有助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避免学生陷入被动学习,化学教师应发挥出导学案和微课结合的育人优势,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课堂重难点、学生学习薄弱处,引领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在此期间,化学教师还可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演示等措施,指导学生参与化学课堂活动,便于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学科内容。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有关内容时,本课重点、难点在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及注意事项。为保证实验活动的效果,化学教师应科学设计导学案微课视频,把二氧化碳制取的步骤、所需工具材料、实验注意事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深入思考化学知识。随后,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按照导学案展开化学实验,在实验环节验证理论内容,保证化学理论与实验的有效衔接。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升课堂效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新颖、多元的教学情境是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與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为解决高中化学教学进度慢和效率低的问题,教师应在实践环节依托导学案与微课技术融合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和谐、轻松的化学课堂氛围,助力化学教学活动高质量、高效率开展。很多初中化学知识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比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等。在教学此类知识时,化学教师可通过融合微课视频与导学案,将生活生产场景再现,以情境的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实践体验,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5]。比如,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也是人类很早就开始应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在讲解“燃烧和灭火”一课时,教师可先通过导学案与微课融合的模式,为学生呈现点燃的蜡烛、着火的纸箱和使用灭火器扑救火灾的短视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化学案例导入新课知识,鼓励学生讨论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发散学生的化学思维。接着,通过导学案微课视频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灭火器种类,让学生思考各种灭火器的适用场景,在讨论探究环节弄清灭火和燃烧间的联系。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关于燃烧和爆炸的标志,并要求学生自制卡片张贴在班级内,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坚持点面结合,巧设教学问题

在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应坚持点面结合,积极优化教学流程,并巧设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点”是指微课视频,它是化学课堂的主要载体,需细致讲解课程的重难点和要点;“面”是指导学案,它是教学的主线,需贯穿于课堂各个环节。因此,在设计微课与导学案融合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合理安排导学案和微课视频的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深化知识理解。比如,在讲解课程“原子的结构”时,不少学生在讨论环节中认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但这种认知并不准确,会导致学生出现思维偏差。为此,化学教师可在微课导学案中加入关于原子结构的动画视频,使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核外电子运动的规律及原子构成,全身心投入化学课堂。其次,设置教学问题是启发学生探究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有效措施。导学案与微课有机融合的课堂,需通过引思、设疑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依托问题连接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热情。比如,在讲解课程“常见的酸和碱”时,教师可先利用微课导学案,向学生呈现盐酸应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硫酸应用于生产燃料和化肥的动态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展示食醋、柠檬、汽车铅酸蓄电池的图片,提出“你知道这些物品分别含有什么酸吗?这些酸的用途体现在哪方面?”等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化学核心素养。

(五)注重课后反馈,保证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活动,在设计微课导学案时,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有序展开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突出学生反馈与评价的指导作用,使导学案与微课的融合更具针对性,保证学生课后巩固的成效。具体而言,化学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活跃度、学习问题和学习水平,做好教育引导,及时调整、优化导学案和微课视频的融合内容,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助力化学教学效率提升。比如,在教学完课程“金属材料”后,教师可通过导学案与微课融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知识点,使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几种常见的金属材料,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随后,借助导学案视频提出相关的问题,如“金属具备什么物理性质?”“常见的合金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用途和性能?”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掌握其知识掌握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化学思维发展、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展开客观评价,让他们及时改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发掘同伴的优点,明确自身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最大化发挥评价的功能[6]。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课堂加强微课与导学案的融合,突破传统课堂活动及教学形式的束缚,既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知识的目标,也能提高课堂的整体质量,满足化学课程改革的需求。对此,教师需依托导学案与微课融合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前预习环节,创设多元情境,巧设教学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化学课堂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及探究活动中真正内化学科知识,形成化学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刘建荣.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4):7-8.

胡佳雷.“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0):95-97.

林心贤.“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3):145-148.

高彬.“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2(22):127-129.

黄娱辰,陆国志.“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20,49(21):201-202.

白玛卓玛.初中化学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J].传奇故事,2022(14):13-14.

猜你喜欢
化学学科初中教育导学案
浅谈化学教学评价方式
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探析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课的应用研究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从三个角度欣赏化学学科中的“美”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