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班级美工区中的运用分析

2024-04-22 10:46沈力
求知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自然材料美工区材料投放

摘 要:针对幼儿园自然材料运用问题进行研究,发现自然材料的运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升幼儿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两个方面。教师要把握好自然材料在美工区活动中的运用要点,通过“走出去”“带回来”“留下来”三个环节,引导幼儿自主寻找、观察和制作,促进自然材料教育价值的发挥,并结合实际案例,探究自然材料的運用措施。

关键词:自然材料;幼儿园;美工区;材料投放

作者简介:沈力(1994—),男,江苏省昆山市千灯中心幼儿园。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拥有好动、好学、好模仿的特点,幼儿园美工区对幼儿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将自然材料投放到美工活动中,不仅低碳环保、方便实用,还拥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与情感价值。对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主动为幼儿提供亲近大自然、探索发现新事物的机会,通过开展拓印、染色等活动,充分发挥自然材料绿色环保、操作方便的优势,这不仅可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还可使幼儿在观察、接触与感知中深化对美的认知,实现健康快乐成长。

一、幼儿园中自然材料的运用价值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了解中国幼儿教育现状后,提出“活教育”理论,主张顺应幼儿的特殊性,将教育过程与大自然相结合,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出发点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使幼儿直接接触自然材料,主动感受和学习,这对其思维发展与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自然材料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为使幼儿直接感受大自然,教师应主动搜集自然材料,将其投放到美工区。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相比更易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能使幼儿对自然奥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利用自然材料开展各项原始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直接体验,弥补认知与情感的空白。同时,幼儿在充分感受和探索中,大胆尝试不同艺术形式的创造与表达,这对其创造性思维与事物观察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幼儿审美能力。自然材料本身颜色丰富、形状各异,容易吸引幼儿的眼球,同时许多民间工艺也是以自然材料为基础进行制作的,如草编、泥人、扎染等,可使幼儿活动得以丰富,视野得到拓展,还可将幼儿园特色展现出来,使园区环境更加美好,为幼儿营造一个美的氛围。幼儿在参与美工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深刻的美的体验,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这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来说意义重大[1]。

二、幼儿园中自然材料的运用要点

(一)走出去,寻找材料与创作灵感

在“活教育”理论引导下,美工活动应到大自然中开展,教师可带领幼儿走出校园,到公园、河畔、森林、草地中,寻找活动所需材料与创作灵感,使大自然成为提供教育素材的宝库。在收集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考虑安全与卫生,避免安全隐患。例如,对于一些容易引起皮肤过敏的鲜花、带刺植物等,应经过认真筛选和消毒,在确保安全与卫生的前提下投放给幼儿。二是注重材料的实用性,应选取获取较为容易,最好园区附近随处可见的材料,还要选择容易拿取、粘贴、保存和涂抹的材料,方便幼儿后续进行创意制作。三是围绕美工活动主题收集材料,也可拓展渠道,寻求家长帮助。例如,在美工区开展的“蔬菜印画”主题活动中,幼儿可在家长配合下,从家中带3—4样适合做印画的蔬菜,如黄瓜、西兰花、甜椒等。通过家园合作,为美工区材料收集与活动开展提供坚实基础。此外,自然材料收集过程中还要注重创作灵感的启发,教师可结合四季景色与典型自然资源,引导幼儿参与进来,获得直接的体验。例如,春天柳树抽丝,可用于编织花篮与帽子;夏天百花盛开,可用来做印画;秋天落叶满地,可用于制作书签或标本;冬天大雪漫天,可以堆雪人、雪地画画等:到处都是幼儿亲近自然、探秘寻宝的好素材[2]。

(二)带回来,开启想象与动手制作

在开展户外美工实践后,要将各类美工材料带回园区,使美工区素材更加充实。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幼儿们积极探索发现,带回各种各样的“战利品”,许多看似平平无奇的材料配合幼儿的想象,将会变成绝佳的美工材料,最终成为优秀的创意作品。考虑到安全、卫生和实用性,可带回的自然材料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石头。自然界中的石头随处可见,且形状各异,如河畔的鹅卵石、山上的尖石、晶莹剔透的方解石等,这些石头可作为自然素材投放到美工区,为篆刻、拓印、观赏等提供材料支持,幼儿常常爱不释手,踊跃参与。

二是树叶与花草。树叶与花草方便采摘,便于保存,适用于裁剪、粘贴、编织等,且在草地、花园、小路边随处可见,将其投放到美工区用处颇多,容易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例如,可用棕榈叶编织蒲扇、柳叶编织花篮、满天星和迎春花等用于花艺美工,促进幼儿审美情趣提升。

三是植物种子。植物种子获取难度较小,是美工活动的主要素材,在夏秋季节,教师可带领幼儿到小菜园、田野中,收集各种蔬菜和瓜果的种子,将其分类保存。在开展美工主题活动时,幼儿可用葵花籽拼出眼神犀利的老鹰,用黑豆拼出呆萌的大熊猫等,充分发挥想象力,亲自动手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创意作品。在北方地区,玉米较为常见,玉米棒和玉米粒可作为自然材料进行投放。幼儿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开始打扮“玉米公主”,用玉米须做头发和草裙,并贴上眼睛、鼻子和嘴巴,模样惟妙惟肖,幼儿相互借鉴与欣赏,爱不释手。

(三)留下来,以自然园区陪伴幼儿成长

为使采集到的自然材料能够长久保存,教师可结合美工主题,充分利用本土自然素材创建园本化美工活动环境,真正使教育“留痕”。创建亲近自然的园区环境,能够使幼儿足不出户便可感受自然气息,以自然园区陪伴幼儿成长,措施如下。一方面,创建展示墙。在美工区开辟一面展示墙,由幼儿将采集的花草、树叶、种子等自然素材粘贴到墙上,通过直接触摸与观察,使其记住这些自然材料的颜色、形状、气味特点;还可将优秀的美工作品展示出来,标记作者与所在班级信息,供大家品鉴欣赏。墙上展示品随着季节更换,使幼儿始终保持新奇,拓宽视野,丰富经验积累,在探索与发现中不断成长。另一方面,开辟种植园。将“大自然”搬到幼儿园中,在教师带领下,幼儿尝试种植农作物,在真实开放的自然环境下获得直接体验,并定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成长过程。在园区公共区域张贴幼儿进行菜园管护的照片,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其关心植物生长的细节变化,逐渐融入大自然。等到了丰收的季节,可邀请家长到园,共同见证孩子的种植成果,并设计一系列亲子游戏、美工活动等,如“水果拼盘”“滚地瓜”等,使家长通过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与意义,并对种植活动开展给予大力支持[3]。

三、幼儿园美工区中自然材料的运用案例

神奇的大自然拥有无穷的自然材料,可为幼儿美工活动开展提供大力支持,教师应主动创新教育理念,给予幼儿更多亲近、探索大自然和艺术创造的机会,使其主动寻找新颖有趣的本土自然材料,激发艺术创作兴趣,善于用自然材料描绘世界。以常见的树叶材料为例,开展“有趣的树叶”创意美工活动,使幼儿在寻找、展示、创意制作中感受“美”,体验“趣”,激发想象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一)探索发现——“寻找自然中的树叶”

灵灵旅游回来带回许多小东西与班上同学分享,其中一片树叶引起了大家注意,灵灵十分得意地介绍起来:“这片树叶长得十分奇怪,你们看看像什么?”大家被深深吸引,纷纷上前一探究竟。A说:“上面尖尖的好像一座小山。”B说:“我看像一艘小船。”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猜测起来,灵灵哈哈大笑,说:“我看更像一只小鸟,尖尖的位置是头部,后面花纹是翅膀!”这时C不服气了,说:“我见过比这个更神奇的树叶,像爆发的火山,边缘还是卷翘立体的!”听完,其他人也开始讨论起来,纷纷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有趣、神奇的树叶。看到孩子们对树叶如此感兴趣,教师趁热打铁,提出建议——大家一起去公园,寻找大自然中有趣的树叶,看看谁带回的树叶最特别。孩子们纷纷叫好,兴致勃勃地出发了。

分析与思考:幼儿的生活经验较少,且大多通过直接接触和体验来获得,自然界中的树叶数不胜数,又方便易得,其独特的造型容易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想象力。通过走出幼儿园、走进大自然的方式,可有效利用自然材料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在寻找中丰富对树叶的认知,并与教师展开交流。教师可提出问题如“它是什么颜色的?”“它有何特别之处呢?”,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使其在轻松自由的自然环境下,积累更多经验,获得更多快乐[4]。

(二)自主探究——“树叶展览会”

从公园回来后,幼儿的书包中装着满满的树叶,刚下车便迫不及待地向大家展示,并分享每一片叶子的寻找经历。有幼儿拿出一片黄绿渐变颜色的树叶,瞬间吸引了周围孩子的目光;有幼儿不服气,拿出一片形状爆炸式的树叶,并将其称为“火山爆发叶”,周围又是一阵赞赏。其他幼儿也陆续展示自己的“战利品”,并七嘴八舌地讨论。可是树叶太多了,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不仅能介绍自己的树叶,还能了解别人的呢?于是,教师在美工区设置了“树叶展览会”,这样树叶这种自然材料便顺利成为“主角”,并在“展览会”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分析与思考:通过在美工区设置“树叶展览会”,要求幼儿们选出自己最心仪的三片树叶,经过清洁、压平后,展示给大家,自己扮演“小小讲解员”,介绍一下这片叶子的色彩、形状有何不同。整个美工区十分热闹,树叶成为幼儿的宝贝,最终评选出“最漂亮的”“最大的”“最奇怪的”等多个奖项,幼儿对树叶的认识也丰富起来,并意识到“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正如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要珍惜生命,努力绽放光彩。”

(三)创意制作——“百变的树叶”

经过逐一展示后,幼儿对树叶的热情开始削减,为了提高美工活动的教育效果,使幼儿的艺术意识不断萌发,教师应组织开展不同的活动,使自然材料贯穿到教育之中,通过创意制作活动,锻炼幼儿的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并增强其审美感知,促进其艺术修养的全面提升。在实际活动开展中,教师将“色彩”引入进来,以染色、拓印两种艺术形式进行展现。

一是染色活动。开展该活动可使学生熟悉秋天环境下各物体的颜色。先由幼儿自行选择“秋叶”材料,如桂花叶、枇杷叶等;然后教授基本的染色手法,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填充,使树叶经过创作变得五彩缤纷,丰富视觉体验;最后,幼儿独立完成拼接操作,并在众多作品中选出最符合“秋天”主题的作品,在美工区展示墙中展示,以此使幼儿获得成就感。

二是拓印活动。教师先选出秋叶模型,对其颜色、大小、形状与纹理特点等进行介绍,要求幼儿选出想要拓印的树叶,根据其实际形状,按照教师事先传授的方法进行拓印制作,并通过细致手法,使物体以灵动形式展现出来。在此期间,调动幼儿的思维能力与双手协调能力。

三是制作“树叶花”。在以往“树叶花”制作中,只是单纯地将树叶平铺在纸上,围成一个圆,变成花朵的样子,过程较为简单,很难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本次活动鼓励幼儿做一个立体的“树叶花”,在教师的新奇思路指导下,幼儿们开始头脑风暴,发散思维,提出许多新想法。彤彤说:“我想像冰激凌卷筒一樣,将叶子卷起来,用一团蜘蛛丝在中间当花蕊。”亮亮说:“我打算剪一根吸管插在中间,叶子卷起来后,就会变成‘会飞的花!”乐乐说:“我想像糖葫芦一样,把叶子串起来,这样就是立体的了。”幼儿们的表述逐渐丰富起来,思维不再受到束缚,并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5]。

分析与思考:通过染色与拓印活动开展,可使幼儿主动亲近自然,拓展视觉感知能力。在投放自然材料后,可根据幼儿的不同兴趣爱好,创新美工活动思路,使材料利用更加鲜活新颖,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和动手欲望。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们主动思考,不断尝试,许多新作品陆续诞生,惊喜连连。

结语

综上所述,大自然拥有无穷的自然材料,将美工区活动与大自然相结合,不仅可为幼儿提供更多亲近大自然的契机,提高幼儿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还与生态教育要求相符合,充分展现自然课堂的魅力。在实际开展中,教师可通过“走出去”“带回来”“留下来”三个环节,引导幼儿自主寻找材料与创作灵感,发挥想象力动手制作,并营造自然园区陪伴幼儿成长。通过自然材料在美工活动中的投放,可改善美工区材料普遍存在的单一问题,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促进其创造力提升。

[参考文献]

秦洋.自然材料在中班美工区的巧利用措施研究[J].文学少年,2021(2):396.

蒋燕芬.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美工区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赖娜.自然材料在幼儿园大班美工区的投放与运用研究:以美工区系列活动“石头趣多多”为例[J].生活教育,2022(17):40-42.

陆亚琴.以自然为美,绽心灵之花: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美工区的巧妙运用[J].启迪:教育教学版,2021(11):74.

谢秀娟.利用乡土资源创设大班美工区域活动[J].教育现代化,2016,3(36):294-296.

猜你喜欢
自然材料美工区材料投放
幼儿园创意美术教学浅析
美工区废旧材料再利用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对幼儿美工区活动的正确引导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
“轻、简、自、乐”
旅游纪念品包装工艺品包装盒的文化内涵及品牌形象
主题区域环境创设浅析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自然材料在区域游戏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