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支点,助推学生走向有效学习

2024-04-22 21:41顾敏洁
求知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有效学习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学习,是儿童基于原有认知对数学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要想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经验的对接,完成知识概念的建构,就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找准学习的支撑点,以教学情境、问题引领、操作实践、变化联结、迁移应用等形式,让学生真实开展有效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实现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支点;有效学习

作者简介:顾敏洁(1979—),女,江苏省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与新知识无法连接,就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完成知识概念的建构,实现有效学习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支点,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辨析、反思归纳等活动,理解和消化新知识,让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

一、以情境创设为支点,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在面对陌生的抽象知识时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将新知融于情境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效率,教师应重视创设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生活情境,将生活与数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知识的意义,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以“比的认识”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唤醒学生对“比”的生活经验,让其连接新旧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师(出示图片):大家有喝过这样的蜂蜜柚子茶吗?怎样调制的蜂蜜柚子茶比较好喝呢?

生1:要甜甜的。

生2:我不同意,不能太甜了,否则就会齁。

生3:是的,蜂蜜和水不能乱放,蜂蜜多了会太甜,水多了就太淡了。

师:看来我们要把握好蜂蜜和水之间的关系。老师问了饮料店的工作人员,他们说,通常情况下,蜂蜜和水的关系为1︰9。你认为这里的1︰9表示什么呢?

生1:1勺蜂蜜加上9勺水。

生2:1毫升蜂蜜加上9毫升水。

生3:蜂蜜是1份,水是9份。

…………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按照这个比例,如果我们放了20毫升蜂蜜,应该加入多少水?

生4:要加入180毫升水。

师:如果水是270毫升,那么应该放多少蜂蜜?

生5:30毫升蜂蜜。

师:那n毫升蜂蜜要加入多少水?

生6:9n毫升水,因为蜂蜜和水的关系是1︰9,蜂蜜的数量变了,水的数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但水的数量一直是蜂蜜数量的9倍。

在冲泡饮料的生活化情境中,学生能够理解“比,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的标准”的数学概念。配方问题是一个呈现“比”的意义的典型现实问题,将此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支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既为其新知的建构提供了经验基础,也为其理解知识的本质提供了前进的阶梯。

二、以问题驱动为支点,支撑学生自主探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往往是驱动学生走向理解的关键,是聚焦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载体。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让一个个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支点,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为例,在这节课中,如何验证长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对此,教师给每个学生提供了长方形纸、三角尺等学具,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探究任务,以问题驱动学生一步步展开自主探索。

环节一:观察长方形,猜想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学生猜测: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條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环节二:怎么来验证长方形的特征?(出示如下“探究活动单”,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探究。)

想一想: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做一做:取一张长方形纸,通过折、量、比等方法,探究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说一说:小组交流各自发现了长方形的哪些特征。

环节三:分享你是怎么验证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环节四:所有长方形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吗?

在上述的教学环节中,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所欠缺,他们无法独立地把握整个探究活动的流程和步骤,因此教师利用“探究活动单”给出了指向各个活动步骤的基本问题,引导和支撑学生的探究活动。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探索有了具体的方法,他们能够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过程中发现并验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并能在自由交流、彼此分享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答案。最后,学生总结:长方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边的长短也不同,但它们的边和角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将简洁的问题作为学生切入学习的支点,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有序又有效。同时,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对新知的感知更具体、全面,对探究活动有了更深的认识,加强了对新知概念的建构,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以活动操作为支点,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操作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实践表明,在活动中体验是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操作体验等活动,能增加他们的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学生能力的发展。以“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认识平方厘米”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流程如下。

教师提前为学生分发面积为1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而后在课上出示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师:观察老师手中的正方形,你能在学具中找出与其大小一致的正方形吗?

学生操作,用尺子测量正方形的边长。

师: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1:这是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师:是的。而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请你看一看、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并找一找、比一比,想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生2:教室灯开关按钮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3:这块橡皮的小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4:我衣服上的纽扣的正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生5:一个指甲面的面积大约为1平方厘米。

师:看来1平方厘米的大小已经深深地印在大家脑海里了。(出示一张邮票)那这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请你来估一估。

生5:这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6平方厘米,因为它大概有我的6个指甲面那么大。

生6:我也认为是6平方厘米,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拼,大约需要6个。

师:那么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邮票上摆一摆、拼一拼,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与同桌合作,利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实践活动。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反复观察,深入实践,联系生活经验强化对平方厘米这一面积单位的感知,从而构建新知概念,完善知识体系。

四、以变化联结为支点,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记忆、模仿类型的认知活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但学生可能仅仅是象征性地记住了一些概念词句,而未真正理解其本质内涵,对知识的掌握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所以,在学生初步认知数学概念之后,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分析、推理、比较、判断等活动,从而让其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以“面积单位”一课为例,学生在这堂课中学习了“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如下的变式练习。将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剪开,然后拼接、变换成不同的图形,提问学生:“现在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学生在不断地变化比较中,突破了“1平方分米代表的是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的思维定式,不断进行抽象概括,领悟了面积单位的真正内涵,对概念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经验上升为知识的过程具有了理性的高度和深度。

又如,在“认识小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1)如图1所示,教师画出线段。

图1

师:你能在“0—1”之间找到0.1吗?

生:把“0—1”这一段平均分成10份,一小份就是0.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设备上演示。)

师:能找到0.01吗?0.001呢?(教师继续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演示。)照这样找下去,我们能找到0.000000001这个九位小数吗?

生:只要把“0—1”平均分成1000000000份,那么一小份就是0.000000001。

师:0.000000001米就是1纳米。纳米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以我们的肉眼是观测不到的。那么我们还能找到比0.000000001更小的小数吗?

生:可以,我们还能找到无数个更小的小数。

(2)师:(出示图2)数线上1后面还有小数吗?1.28会在哪里?

图2

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指出1.28大概的位置。

师:“1—2”之间还有别的小数吗?

生:还有很多,比如1.1,1.11,1.111,1.2……它们都比1大,比2小。

师:那么5.88在数线的几和几之间?(运用多媒体展示数线继续往右延伸)

生:在“5—6”之间。

师:8848.86这个小数会在哪儿?

生:在“8848—8849”之间。

師:同学们,8848.86就是我们在2020年测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那么,在数线上还能找到比8848.86更大的小数吗?

生:能。数线越往右,表示的小数就越大。

师:同学们,小数、小数,真的小吗?

教师以“小数小吗?”来结尾,引发了学生的深思,同时也让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深刻。在常规课堂中,小数的认识总是伴随着不够“1”和“平均分”出现,这样往往使学生产生“小数很小”的错误认识。教师结合熟悉的数线、联系真实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和巩固小数的知识,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本质,积累学习经验,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五、以迁移应用为支点,发展学生学科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整体性与迁移性,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视角,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中解决问题。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一课为例,这节课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整数乘法的关键内容[1],基于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经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如下。首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借助点子图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24×12”的积是多少。学生通过在点子图上分一分、画一画进行乘法的直观运算,能从不同角度,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在交流分享中改进完善,自然地优化算法。接着,让学生尝试把这个过程用竖式表达。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竖式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质疑和反思中,不断调整竖式的格式、辨析竖式中数的位置,最终形成标准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从点子图的直观运算到竖式计算,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两种算法之间的共同特征,感悟到两种算法的背后原来有着相同的算理,从而深刻理解了竖式计算的道理和方法,学会举一反三,明白数学的本质特点。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同样,学生的数学学习也需要一个支点,一个能让他们实现有效学习的支点。教师应通过适当的帮助与提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其在真实而有深度的学习中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三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2:12.

猜你喜欢
有效学习小学数学
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试论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有效学习的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