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4-04-22 06:33邱勇徐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活动度肌力置换术

邱勇,徐飞

(1.邹平市中医院关节·创伤骨科2,山东滨州 256200;2.邹平市中医院脑病1 科,山东滨州 256200)

临床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常用方案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可减轻患者疼痛,促进其膝关节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但该术式会造成膝关节周边软组织受创,患者术后需长期制动,关节活动强度降低,导致术后关节恢复并不理想[1]。 因此,在术后采取康复训练干预,对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手术效果十分必要。 本体感觉训练是通过引导患者进行多角度的膝关节活动,使其对膝关节在运动、静止状态下的感觉更加敏感,此外,该训练还可锻炼膝关节周边肌肉,恢复肌力和耐力,增强患者对膝关节的运动控制能力,改善关节活动稳定性及协调性[2]。 等速肌力训练可通过针对性提高膝关节周围肌群的活动强度,有效恢复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提高膝关节稳定性,还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组织肿胀的风险[3]。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2年5 月—2023 年5 月邹平市中医院收治的86 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为对象,就本体感觉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邹平市中医院收治的86 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3 例。观察组中男25 例,女18 例;年龄35~76 岁,平均年龄(49.82±5.68)岁;疾病类型为类风湿关节炎29 例,其他14 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20例;年龄34~75 岁,平均年龄(50.42±5.81)岁;疾病类型为类风湿关节炎26 例,其他17 例。 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全膝关节置换术指征[4];既往无膝关节手术史;精神状态稳定,认知清晰;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相关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偏瘫等运动功能障碍者;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术前长期服用镇痛类药物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康复训练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包括心理疏导、膝关节屈伸训练等术后常规干预。

对照组进行本体感觉训练。(1)关节训练:嘱患者仰卧,屈曲膝关节,维持5 s 后伸展膝关节,重复完成3 个屈伸动作为1 组,5 组/d。 (2)平衡训练:引导患者站立于平衡垫上,屈曲膝关节15~30°呈下蹲姿势,持续30 s 后恢复站立,10 次/d;嘱患者于距平衡垫50 cm处站立,患侧膝关节向前做弓步,足底踩在平衡垫上,在保证躯干平衡时收回患肢,重复完成5 个动作为1组,5 组/d。 (3)自行车训练:引导患者取仰卧位,双腿交替用力做蹬自行车动作,训练期间可调整速度及力度,持续训练60 s 后休息,组间间隔5 min,3 组/d。(4)步行灵活性训练:引导患者进行前进、后退、左右转弯等行走训练,20~30 min/次,1 次/d[5]。 以上训练强度可依据患者自身状况适度调整,连续训练1 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等速肌力训练。使用等速肌力训练仪器 (美国Nustep 公司, 国械注进20162260022,型号:Nust-T5XR)进行训练,引导患者取仰卧位, 在肌力训练仪90°/s、60°/s、30°/s3 个角速度下,做膝关节屈伸、抬腿等肌力康复训练,重复完成10 个动作为1 组,3 组/d。 连续训练1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患者干预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方法如下:嘱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采用量角器测量其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伸展度、外旋度。 (2)膝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6]及Berg 平衡量表(BBS)[7]评分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膝关节功能。 VAS 评分用于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范围0~10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剧烈;HSS 评分内容包含疼痛、 关节活动度等方面,满分100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强;BBS 评分内容包含在无外力帮助时维持站立、坐位站起等项目,范围0~56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膝关节稳定性越好。(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自理能力,量表内容包含是否可以独立完成进食穿衣、 行走等方面,范围0~100 分, 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4)并发症: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状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膝关节活动度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均较干预前增大,且观察组的膝关节屈曲度、伸展度、外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干预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s),°]

表1 两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干预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屈曲度干预前 干预后伸展度干预前 干预后外旋度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43)观察组(n=43)t 值P 值114.86±6.42 115.13±6.40 0.195 0.846 127.28±8.75*139.54±8.51*6.587 0.000 2.22±1.35 2.30±1.37 0.273 0.786 4.08±1.57*5.67±1.73*4.463 0.000 15.70±2.16 15.48±2.15 0.473 0.637 23.94±2.33*35.58±2.42*22.721 0.000

2.2 两组膝关节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各项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VAS 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的HSS、BBS 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 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干预前后VAS、HSS、BB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干预前后VAS、HSS、BBS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VA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HS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BB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43)观察组(n=43)t 值P 值6.71±0.68 6.65±0.71 0.400 0.690 3.52±0.26*2.04±0.22*28.495 0.000 35.56±3.86 35.63±3.81 0.085 0.933 52.17±3.46*67.35±3.60*19.936 0.000 25.74±3.36 25.78±3.40 0.055 0.956 37.37±3.35*49.08±3.11*16.799 0.000

2.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ADL 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干预前后ADL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干预前后ADL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3)观察组(n=43)t 值P 值52.69±2.40 52.72±2.38 0.058 0.954 71.46±4.22*83.74±4.53*13.007 0.000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可通过植入假体,纠正膝关节畸形结构,有效缓解患者病痛,但因手术的创伤性操作使膝关节周围反馈神经被破坏,关节结构及周边组织受到机械性损伤, 导致患者术后会出现本体感觉丢失、膝关节活动功能下降等现象,增加关节粘连、组织肿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不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因此,在术后及时辅以康复训练对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十分重要。

本体感觉训练可通过引导患者拉伸活动患侧膝关节,缓解由于长期制动导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之间粘连,从而提高关节活动度,同时可刺激膝关节周围肌群感受器,提高其敏感度,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膝关节活动的感知能力,改善患者由于感觉丢失导致的关节肌肉运动不协调,增强其对肌肉神经的控制[8]。同时,训练过程中患者损伤的肌肉、韧带等组织能得到充分活动,可加速机体代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关节和周围组织的疼痛,加快关节恢复。 但单一训练的有效性不足以满足临床康复需求,还需联合其他干预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膝关节屈曲度、伸展度和外旋度均大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HSS、BB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本体感觉训练与等速肌力训练联用可改善患者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加快膝关节康复,使其自理能力回归,防止并发症出现。 原因在于:等速肌力训练可通过引导患者膝关节周围主动肌群和拮抗肌群共同参与锻炼, 达到恢复肌力的效果,进而增强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支持膝关节活动[9]。等速肌力训练还可刺激患侧膝关节周围血管肌肉处的神经感受器,改善患者对于膝关节损伤处的本体感觉丢失症状,提高其对运动过程中膝关节及周边组织的感知协调能力,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10]。 此外,该种训练还可促进患者下肢末端血流运行, 减少血栓出现,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本体感觉训练可减轻患者术后膝关节周边肌肉的萎缩, 为膝关节提供稳定的支撑力,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恢复中枢神经对膝关节组织的协调控制能力,多方面提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本体感觉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活动度肌力置换术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中西医结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