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历史解释素养教学探究

2024-04-23 13:35朱联博
新教育·综合 2024年4期
关键词:教学探究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朱联博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以地方党史资源运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通过任务驱动引领—基于创设情境的教学,知识整合重构—基于跨学科融合教学,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历史解释素养;教学探究

在新教材、新课程“双新”背景下,新课标特别重视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习具有高质量和有意义,深度学习强调学生掌握核心知识,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掌握课程的本质与思维方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自主意识、批判性、实践创新和团结合作精神。这与核心素养目标追求是一致的,尤其与历史解释素养高度契合,深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释义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积极深度参与,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具有真实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突出特点。其立足点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和探究并解决复杂问题的兴趣,是一种主动的、投入的、长期的学习形式。深度学习具有三个维度,即基于学习的影响层面的深远程度;基于学习的过程层面的深层程度;基于学习的情感态度层面的深入程度。

深度学习是思维拓展深入的过程,学习者也从认识领域更加广泛的层次向更高阶认知层面(分析、认识、创新)发展,并且学习者还能够更好地独立思考与调整,这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深度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基于良好的自信心态,能够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交流,协作解决困难。深度学习活动会形成一种探索的冲动并将不断深化,深度学习如同“螺旋桨”,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巨大动力系统。

二、深度学习的价值意义

1.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在新教材、新课程“双新”背景下,教育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育发展改革的最高要求和价值追求,反映着时代的要求。

深度学习是把单一的知识和多学科的知识通过重构整合与学生建立起相关联系,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转化成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学生掌握核心知识,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实质与思维方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等,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具有批判性、实践创新和团结合作精神。这和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也意味着,深度学习在本质上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见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2.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自发积极主动地学习,它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学习的深度、宽度和纵深度。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被动参与—自主参与—自由探索。(图1)

如图1所示,深度学习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常规学习下,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按照预定设计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主体是被教师牵引着的被动体。深度学习模式下,教师更多的是提出问题或者目标,学生通过多元化条件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参与方面,常规条件下,学生课堂参与形式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发挥的余地是有限的,而深度学习模式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方式,将学生被动的阶段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自主化探究和持续学习。

三、指向深度学习的历史解释素养教学探究

1.任务驱动引领—基于创设情境的教学

历史学科是展现历史演进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和趋势的课程。其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有五个层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素养是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学习历史、认知历史、提升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目标,要注意创设有效的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尽可能地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不是课本上那些印刷体的平面图片和文字,而是现实的、立体的、鲜活的,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是可以触摸的。以笔者的研究课《中外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为例,在讲课时可以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设置如下问题。

(1)名词解释: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

(2)列举胡松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期—20世纪70年代)的主要功绩和影响。

(3)胡松能带领石屋大队不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讲一段胡松带领群众自力更生搞建设的小故事。

(5)我们能从胡松身上学到什么?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通过这几个小问题组成一个问题链,思考问题的梯度逐渐递增,第(1)题实际上是解决大环境的时空观念问题,让学生知道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背景。第(2)题在第(1)题的基础上,具体到地方活动中,拉近时空感。第(3)题进行概括归纳,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化。第(4)题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顺便检验学生课前搜集史料的能力。第(5)题对学习主题进行升华,学生学习也逐步深入。教学中,教师可通過相关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视频等影像资料或者就近带学生到儋州市石屋村胡松纪念馆参观,为学生创设与学习相关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思考问题,进行有深度的学习。

2.知识整合重构—基于跨学科融合教学

笔者以《中外史纲要(上)》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为例,提炼出大概念主题为:新时期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海南自贸港建设。再精炼为:发展建设。基于该大概念,融合历史、地理、政治和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深度学习教学。

表1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以海南自贸港建设为例)知识表单

根据预先布置安排,教师根据各学科的内容与核心知识,填写表1的知识清单,注意学科知识间的关联。以大概念为统领,用多元设计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对其达成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定。历史学科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教学主题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理解自贸港的来龙去脉;地理学科则依据教材中的国家战略规划,从地理区位分析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优势,具体可设置“环岛旅游公路规划”探究活动;政治学科则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从国家制度发展规划角度分析讲解,具体活动任务课设置探究自贸港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运用;信息技术学科则主要考虑自贸港条件下的信息通畅、共享与安全;美术学科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如何在自贸港条件下,设计更好的人文景观,促进自贸港建设人居环境的优化美化。

这样的重构设计,有助于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宽度”,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视角、多类型的任务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多元化思考和探索,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探究性学习,深入和全面地学习和理解海南自贸港的发展建设,以海南自贸港为切入口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做出深刻的历史解释。

3.拓展活动辅助—基于课外活动的教学

深度学习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探究活动进行拓展延伸,以学生的亲身参与、接触、感受、体验、合作等实践活动深化认知,把知识转化成能力。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能够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如在学习《中外史纲要(上)》9~10单元的内容时,可以结合海南地方党史开展下列活动。

(1)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验证。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图书馆、档案馆等地查阅海南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重大会议决策的有关文本资料等,如当年石屋大隊的会议记录,华南热作两院筹建时的相关会议以及当事人的笔记和相关照片等。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对该阶段历史进行印证,加深对本阶段历史的理解。

(2)寻找英模人物足迹进行实证。绘制当时主要核心人物图谱。如搜寻石屋生产大队的胡松书记、华南热作两院的何康书记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分类编写英模人物历史小故事,拍摄历史小电影等。再参观遗迹旧址,如儋州石屋胡松纪念馆、华南热作两院联昌实验站旧址、松涛水库纪念馆等,绘制这些遗址参观线路图,撰写遗址解说词。

(3)通过人物口述历史进行印证。对当前依然健在的见证历史的相关人员进行采访,撰写访谈记录。如采访石屋村的老干部、老社员和胡松家人,采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的老科学家、松涛水库的建设劳动者,可以录制口述历史的小视频,为视频撰写文稿解说词。

这些活动都可以将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拓展,这些拓展都是比较深层次的,需要有比较深入的历史学习的素养做支撑。这一过程对于思维品质的提升极具帮助作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历史事件中主要的概念、文献、人物等关键信息,以此深化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提升历史解释素养。这对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和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永来.深度学习:走向通用技术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03).

[2]陈静静.指向深度学习的高品质学习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20(04).

猜你喜欢
教学探究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