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吟诵学习范式的实践研究

2024-04-23 09:57袁超
新教育·综合 2024年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小学

【摘要】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近几年积极开展古诗文吟诵教学实验和专项课题研究,从理论认知上形成四点常规,从实施路径上践行六项举措,从内容拓展上辐射七个维度,从学习范式上探索七线贯穿,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改革,有力地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古诗文吟诵;学习范式

吟诵是我国延续数千年的读书法,是汉诗文传统读法的统称,自古读书皆吟诵,古代称之为“读”。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兴起,以及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产生了现代大家所熟悉的“朗读”“朗诵”“阅读”。为避免混淆不清,1941年叶圣陶、赵元任先生首先提出用“吟诵”统称汉诗文的传统读法。1950年新中国语文课创立,明确提出“吟诵”为古诗文(文言文)基本教学法。后来由于全盘学习苏联课程体系和教学法,加之时代的原因,吟诵在传承上出现断裂,逐渐失传,几乎成为绝学。近些年来,一批专家学者做了大量发掘、抢救、保护、采录、研究工作,吟诵渐渐回归,重新受到越来越多的认识和关注。2009年,国家语委正式确认这种传统读书法,并确定名称为“中华吟诵”,简称“吟诵”。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下称首师大)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2018年,吟诵作为经典诵读形式之一列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首师大等一批高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负责“中华古诗文吟诵与创作”研究与传承,并带动中小学开展吟诵教学实验。2019年,吟诵进入统编语文教材和教参,成为学习古诗文的一种教学法。

2019年6月,笔者所在的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申报成为“中华古诗文吟诵与创作”实验校,在首师大徐健顺教授及其团队的带领下学习并开展古诗文吟诵教学实验。2021年12月,学校申报了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小学名校长专项科研课题“小学生古诗文吟诵学习范式的研究”。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组成核心团队,紧扣课题研究方向,积极开展课题实验,引领语文科组全员参与,带动全校形成吟诵学习的浓厚氛围,取得了比较顺利的教学实验进展和显著的课题研究成效。我们在吟诵学习中思考、研究,在吟诵学习中实践、探索,在吟诵学习中成长、收获,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提炼。

一、深化理论认知,领悟四点常规

我们在吟诵学习中对吟诵理论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教育、对古人读书修身有了一些认知,以及对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些思考领悟。

1.读书修学有规矩

《弟子规》总叙:“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强调先做人,再学文,以孝为先,以德为本。《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古人读书修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所侧重:“幼儿养性”—幼儿怡养本性;“童蒙养正”—童蒙蕴养正见;“少年养志”—少年启养心志;“成年养德”—成年学养行德。吟诵不光是传统古诗文的诵读方式,还是诗词创作方式、诗词鉴赏方式,更是教育方式、修身方式,是优秀诗歌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

2.汉字音韵有规律

汉语是声调语言,它高低起伏,天然具有旋律性。汉字是音形義组合,形声、音义结合。现代西方语言学家认为,语音和语义没有关系,只具有随意和任意性原则。但其实在古汉语中,语音和语义关系密切,汉语语音是有意义、有含义的。汉语汉字是以语音为核心构建的音、形、义一体的语言文字系统。汉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是有含义的。一般来讲,声母有唇、舌、齿、牙、喉不同的发音部位是依次后移的,这五种声母的发音部位在用力、强调方面也是依次递加的。韵母的音调一般与发音时口形的开合度有关。具体到声调,平上去入,是情绪的顺序,一个比一个情绪性更强。平声中正平和,上声细小亲密,去声坚决明确,入声快速决绝。汉语言从诞生之时的上古汉语,其语音就是有含义的、有体系的,这些含义和体系在今天的普通话中仍有大部分保留,这是我们进行汉字教学、识字正音的基础,也是开展吟诵、研究音义声韵的基础。

3.古诗教学有规范

自古以来,吟诵就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教学方法,古人把上学称为“读书”,把文人称为“读书人”。吟诵方法以圈点符号的方式存在于古代的蒙馆、学馆课本上。叶圣陶、夏丏尊先生在1935年的《文心》中,在古代圈点符号的基础上创造了现代吟诵符号。朱自清先生在1941年的《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确立了语文学科和吟诵概念名称,并把吟诵作为贯穿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吟诵以及吟诵教学法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并成为新课标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教学的规范教学法。按照徐健顺教授的指引,吟诵教学法分为零基础、基本、整体、创作四种教学法。零基础吟诵教学法是所有吟诵教学都应该经历的阶段。基本吟诵教学法,又可分为替换式(用吟诵替换朗读)、点拨式(吟诵后做简单声韵分析);整体吟诵教学法,又可分为学吟式和贯穿式;创作式吟诵教学法,又可分为作诗式(用吟诵做诗词创作)、度曲式(用吟诵做音乐创编)。

二、打开实践门径,施行六项举措

1.技能培训,做好入门引导

对教师技能培训从零基础做起,零起点入门,再引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同时配置必要的吟诵教学实验配套资源。组织语文教师参加吟诵基础培训班,加强吟诵师资力量。

2.骨干带动,加强示范引领

培育骨干力量对全体教师形成示范引领,提高开展古诗文吟诵教学的技能与吟诵展示活动的能力。江滋利、丁秋丽、王丽云、梁美欣等老师在自己的班级开展系统的吟诵经典活动,陈智娜、陆瑞莲、伍艾贞等老师引导学生开展粤语吟诵,这些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教学反思,注重分享交流

每学期组织古诗文吟诵教学课例观摩、专题研讨等活动,引导更多的教师走上吟诵教学之路。两年多来,共组织开展全校性专题研讨活动10余次,推出研讨课例40多节,多次将吟诵研讨活动向新疆、贵州、佛冈、从化等地结对子学校进行开放及展示,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和推广效果。

4.搭建舞台,丰富主题活动

每年开展全校读书节活动,持续引导“美读经典”,每日吟诵一首古诗,组织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参加广州市中小学经典美文诵读大赛。每年举行三年级成童礼,以“礼润童心,尊师重道”为主题,引导学生尊师孝亲、明德修身。全过程贯穿着对《孔子赞》《三字经》《诗经·小雅·蓼莪》《诗经·小雅·淇奥》《诗经·卫风·木瓜》等经典诗文的吟诵。

5.环境熏染,营造书香氛围

结合书香校园建设,突出营造校园里吟诵学习氛围,利用校园广播、显示屏、电子班牌等媒介展示经典诗文,利用上学、放学时段播放《三字经》《千字文》吟诵,将上课铃声设置为吟诵《声律启蒙》。每周四下午的午读时段,组织全校各班收听吟诵广播,跟着广播学唱古诗,每次学习20分钟,一组三首古诗,每月更新一次。在怡园小学三个校区,朗朗绵长的吟诵声,时常在校园里回响,形成了浓郁的书香文化气息。

6.家校协作,促进亲子共读

学校在因受新冠疫情影响而时断时续的线上教学期间,适时推出居家学习每日吟诵一首古诗(词),鼓励亲子共读,激励在线打卡,赢得了家长支持,受到了孩子喜爱。

三、扩展研究内容,辐射七个维度

1.从教师专业层面

重视言传身教,老师主动学习吟诵,学习声韵分析,了解诗教传统,学会语文吟诵的教学方法,掌握了从吟诵到诗教贯通到创作的教学方法,形成引导学生吟诵的专业能力。

2.从课堂教学层面

探讨如何有效而深入地开展吟诵教学,把吟诵教学法有机地融入古诗文教学中,从而有效提高古诗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吟诵方法,以吟诵为基础,传承“诗教”传统,贯彻立德树人。

3.从社团组织层面

建立吟诵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为喜爱吟诵的孩子们创设展示的平台,为师生分享、交流、展示提供丰富灵动的舞台。

4.从主题活动层面

定期开展吟诵专题活动,在读书节、艺术节、成童礼、推普周等活动中找准时机融入吟诵活动,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日,以及结合二十四节气等内容,组织开展各类诗文诵读吟诵等活动。

5.从文化营造层面

结合书香校园建设,突出营造校园里吟诵学习氛围,利用校园广播、显示屏、电子班牌等媒介展示经典诗文,利用上学、放学时段播放吟诵音乐,利用排队、归程队时背诗吟诗。

6.从成果转化层面

注重教学实验成果积累,从师生成长故事、优秀吟诵作品、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设计课例、典型活动案例、调查调研报告、实验总结报告等方面收集、整理形成成果汇编。

7.从素养评价层面

探索开展师生传统文化素养测评,参考首师大吟诵进阶指引:“听吟诵”(聆听、跟读)—“品吟诵”(跟读、品读)—“学吟诵”(自主吟诵)—“用吟诵”(学习诗文)—“作吟诵”(诗词创作)。

四、探索学习范式,勾连七线贯穿

在一所学校如何推动吟诵活动,如何开展吟诵学习,可以有哪些常态的方式、方法?初步构想,贯彻吟诵功用,贯穿吟诵主线,可以将吟诵与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形成若干“吟诵+学习”范式。

1.吟诵+古诗教学

把吟诵贯穿于古诗教学的过程,运用吟诵教学法来教学古詩,学习领悟诗词格律,以及进一步探讨具体的吟诵教学模式。

2.吟诵+汉字音韵

把汉字语音知识、音韵规律通过吟诵与正音识字、汉字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会声音的含义,开口即吟、见字能唱。

3.吟诵+立德树人

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亲近圣贤,把读书与明德修身、与生命成长结合起来。

4.吟诵+传统文化教育

吟诵是古代汉诗文读书方法,学习吟诵本身即是传承传统文化。学校要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系统化,并将吟诵作为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5.吟诵+书香校园建设

持续开展书香校园建设,让校园充满浓浓的书香文化氛围,充满朗朗书声。

6.吟诵+跨学科学习

结合传统文化教育,让吟诵成为跨学科学习的媒介,通过吟诵活动整合德育、智育、美育等,成为促进五育融合的媒介。

7.吟诵+古诗词创作

引导学生学习诗词格律知识,尝试吟诗作对,开展诗词楹联创作活动,以及链接书法等活动。

吟诵在怡园小学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课程样态,使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更具特色,成为一所开展“中华经典吟诵实验项目”的优秀示范学校。学校参加在山东青岛举办的“古诗文吟诵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校长论坛活动,做了“以中华经典吟诵带动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分享。参加在佛山顺德举办的“新时代·新教法—古诗文吟诵教学观摩研讨会”,执教吟诵教学研讨课《题西林壁》。在第一轮“中华经典吟诵实验项目”优秀评选中,怡园小学被评为示范学校,袁超校长被评为优秀校长,江滋利、洪媛媛等老师被评为优秀教师。《望洞庭》吟诵教学课例在2020年“诗教中国”诗词讲解比赛中获广东省二等奖,进入全国复赛。吴雯倩、张杏平、杨莹、薛宇婷等13位老师的古诗词吟诵课例获得黄埔区微课大赛及诗词讲解比赛各类奖项。

学校将古诗文诵读纳入学校课程,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促进书香校园建设和学生阅读素养提升,校园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文化环境,浸润着典雅的传统文化气息。怡园小学构建“怡文化”顶层设计,通过深入发掘和阐释“怡”字文化内涵,集思广益提炼出“怡心怡身·至善至美”办学理念,广泛征集评选出“一训三风”(校训:怡养正气·园育英才;学风:乐学善学·至精至诚;教风:乐教善教·至知至行)。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校风,还有育人目标—培养具有黄埔精神、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怡美英才”,都充分体现了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推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将吟诵学习及研究的成效扩展,把开展古诗文吟诵教学实验拓展辐射到怡园教育集团各成员学校。随着我们对吟诵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后续还将产生更多的成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徐健顺.吟诵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小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