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应链思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2024-04-23 17:08王光涛郑开耀舒春红江永亮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簸箕供应链农户

王光涛 郑开耀 舒春红 江永亮

编者按: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簸箕箩村产业发展为样本,以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诊断簸箕箩村产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如何在帮扶单位的赋能下,推进供应链重构和控制,实现产业快速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益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合作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农业供应链体系。以供应链思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推动分散小农户与统一大市场联结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基于大国小农国情下的乡村振兴必由之路。

笔者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簸箕箩村近10年来产业振兴为微观分析载体,采取调查与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式,总结农业产业供应链在簸箕箩村的运用及成效。基于簸箕箩村产业发展在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政策支持等条件在西部山区的普遍性,比较、评价及选择合适的农产品供应链,从实操角度,试图对乡村产业供应链建设进行再审视,分析困境,探究突破。

一、相关概念及背景

(一)供应链基本理论

供应链的概念是在企业管理理念不断交互磨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雏形最早可追溯至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彼得·德鲁克认为经济链中的成员要加强相互合作,精准掌控经济链的成本[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采购和供应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链”逐步向“价值链”延伸。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物流销售等全流程,将供应商、生产商、销售者,以及消费者组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具有企业间的协同、集成化的管理、用户为中心等典型特征。

供应链系统随着产品、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组织形式。但其典型特征是一致的,即围绕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共同组成的网链。随着人民需求的多样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柔性供应链成为企业抵御风险、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二)乡村产业供应链

乡村产业供应链是基于“农产品”这一特点对象、“农民”这一特殊市场参与者的供应链,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环节将上游涉农供应(服务)、中游农业生产、下游农产品销售及消费者集成的供应链体系[2]。

根据核心企业或者市场参与者在供应链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乡村产业供应链运作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主要包括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如畜禽肉、蔬菜等;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组织的农产品供应链,如茶叶、魔芋等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以“农超对接”“订单农业”“农户+公司”等为代表的惠农的新型供应链。

(三)簸箕箩村产业振兴背景

簸箕箩村位于木里县南大门,距离县城约10公里,现有农户455户1800人,其产业振兴面临的环境在中国西部山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地势上,山高坡陡,垂直落差1700米;交通不便,距离主要的消费市场西昌市、攀枝花市车程达6小时;人均耕地面积少,产业零星分布;民族多样化,有藏族、彝族、蒙古族、苗族、布依族等5个少数民族。

2021年,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定点帮扶簸箕箩村,依托中央企业帮扶基金,机电学院充分发挥职教独特优势,聚焦簸箕箩村建示范,聚焦产业振兴探新路,利用中央企业帮扶资金800余万元,选派帮扶干部3名,通过市场化、系统化,全链条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助力簸箕箩村建成全县首个州级农业产业园、乔瓦镇成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乡镇,探索了乡村振兴“职教样本”。

二、簸箕箩村产业供应链的困境

(一)农业基础薄弱

簸箕箩村不仅在地理位置、土地、水资源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在基础设施方面同样短板突出。灌溉用水管网不完善,季节性缺水严重;产业流通道路无统一规划,肩挑背扛的搬运方式普遍;电商配套不完善,快递物流网点少、派送慢、收费高;农产品集散自发形成,全县没有成规模的物流园或批发市場。

(二)农产品缺乏竞争力

生产成本高,农业所需的种子、化肥、机械都依赖西昌市、攀枝花市供应,转运成本高,加之需求量小且零星,进一步推高了物价成本。周边盐源县、西昌市等地蔬菜以稳定供应、价格低的优势,不断抢占木里市场,最高峰时期超过80%。加之种植户与销售商维系“博弈”关系,零售商随意压价、外购打压、以次充好,农户自产自销低价销售、坐地起价等现象长期存在。规模小、主体弱、链条短、同质化等问题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

(三)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业“试错”一直在路上。脱贫攻坚以来,簸箕箩村先后发展花椒、核桃、苹果、羊肚菌等产业,因为技术、市场、品种等原因,常常出现“栽树—挂果—砍树”循环状态,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循环往复的新产业中迷失方向,失去耐心。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户对市场缺乏了解,甚至不关心市场,造成增产不能增收,打击农民积极性。

三、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供应链模式

(一)把农业产业供应链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

编制簸箕箩村乡村振兴五年规划,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在发展定位上,确定“农耕底色、美丽新村”品牌战略,立足藏区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走精品发展路线。在产业发展目标上,提出建设“木里县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木里县旅游服务第一站”,聚焦果蔬产业、休闲农业,走农旅融合发展道路。在发展路径上,采取“规划+示范+推广”风险控制模式,加快建成“百亩智慧大棚、百亩高产苹果园、百亩休闲农业”等示范工程。建立产业发展项目库,围绕供应链建设在基础设施、技术服务、经营主体、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突出短板,纳入项目库建设的项目达67个。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现代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以来,簸箕箩村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对产业发展的交通、管网、物流等进行完善优化。建成通村环线,标准化硬化路达100余公里,主要产业项目畅通连接,进出县城时间压缩至半小时以内。新修建蓄水池容量达2500余立方米,铺设管网230余公里。加强县、镇、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建成村级物流集散中心一个,物流快递网点4个,电商服务站2个,农产品运输难、流通效率低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发展壮大生产规模,提升供应链建设经济价值

产业供应链建立在规模及分工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小农经济是无法支撑供应链建设的,在经济上不划算。簸箕箩村围绕“蔬菜、苹果”及农旅一体,把做大规模、壮大经营主体作为供应链建设的重中之重。蔬菜建设方面,争取政策性扶持资金700万元,撬动农户投入400余万元,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其中智慧大棚50亩,简易大棚达1000亩。苹果、梨、花椒等连片经济产业达5000余亩,半高山苹果片区,先后引进祝光、红星、爱妃等新品种,形成早熟、中熟和晚熟合理布局。建成州级农业产业园,以100亩金丝皇菊观光基地为代表的农旅一体产业发展迅猛,旅游服务第一站、草莓采摘、亲子乐园、藏式餐饮等基地、项目相继建成,观光游客每年新增3万余人次。

(四) 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农产品的供应链因其产品的特殊性,对供应链的参与人员要求较高,需要熟悉掌握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乃至销售等环节。依托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人才培训优势和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优势,在簸箕箩村建立了“乡村振兴实训基地”,通过技能培训、蹲点指导等方式,构建了“帮扶+培训+宣传”的合作矩阵,推动专业、人才、智力更好地服务乡村一线需求。针对文化素质偏低、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弱的农民,更加注重实操性技能技术培训,通过将专家请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现代种植技术,推广现代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扶持计划,支持返乡青年留在家乡发展产业。截至2023年,簸箕箩村注册家庭农场8家,合作社4家,农家乐5家,农业大户12户。建成二级示范农场3个,获得国家专项奖励资金占全县的40%。

(五)顺应市场需求,锁定消费目标市场

簸箕箩村在布局产业之前,先弄清楚“谁来销售、销售给谁”。成立了“簸箕箩村农副产品销售公司”,负责滞销的初级农产品的收购、包装及销售。同时,还引进木里县农投公司、藏香阁公司在簸箕箩村设立收购点、包装车间等。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厘清产品销售半径及消费群体分层。簸箕箩村根据农产品特性,对目标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调研(表1)。

(六)加强跟踪服务,防范化解风险

规避自然风险。尊重农民经验和专家意见,因地制宜布局农业产业。在小金河河谷地带,重点发展500亩蔬菜产业,规避了大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发展花椒、畜牧等产业,在半高山重点发展苹果等产业。

规避市场风险。坚持市场导向,根据目标市场需求确定种植面积。目前,簸箕箩村产品多元,品质好,产销两旺。为防止未来蔬菜供应过剩,已提前做好大棚水果、花卉的实验推广等工作。

规避投资风险。作为帮扶单位,机电学院出资支持产业发展,按照“利益捆绑、风险共担”,要求农户“跟投”,确保农户对产业负责,确保集体经济有收入。

四、簸箕箩村产业振兴改进建议

进一步扩大优势农产品的产量。簸箕箩村的近郊蔬菜、原生态苹果具有较强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溢价,供不应求。要在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引导农户整理土地、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种植规模,提升效益。

进一步孵化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乡村产业发展,越来越依托技术、人才、资金。簸箕箩村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提升抵御风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进一步做好参与外部市场竞争的准备。西香高速木里支线已全线动工,通往西昌、攀枝花都将压缩在2小时左右,封闭生态圈将一去不回。旅游环线、畅通的物流、多元的文化,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簸箕箩村经营主体要主动融入市场,习惯竞争,锤炼本领。

五、簸箕箩村产业供应链对西部山区产业振兴的借鉴意义

簸箕箩村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環境在西南山区具有普遍性,其市场化的产业振兴的实践及经验,对农户、政府及帮扶单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坚持产业帮扶初心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帮扶是一项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综合平衡的选择,必须坚守产业帮扶初心。一是有没有经济价值,集体经济有没有收益,这是产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产业项目有没有带动性,从务工、示范、传帮带、技术推广等社会效益角度评价,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在簸箕箩村实行“跟投共富”模式实现了两者的统一。2023年,帮扶单位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投入60万元,建成集水肥、育苗、温控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大棚,绿风农场作为承租方,配套投入资金70万元建设蓄水池、机耕道等。绿风农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每年固定向村集体缴纳不少于3万元的租金和分红。组成由绿风农场为主导的蔬菜产业发展联盟,内部加强种植技术、种植标准、种植计划等协同,对外在市场、价格、品牌等方面形成合力,提高谈判筹码,实现农户利益最大化。

(二)努力提升规模效应

效益和规模是影响农民收入两个最重要的变量。特别是在中国西部山区,山多地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决定了农业产业“小农户、小规模”的现状。相较于市场经济中的“大市场、多元化”,西部山区农业产业天然不足。要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最重要的是做大规模,可以通过“农户+公司”“农户+超市”“农户+基地”等形式,有效地把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实现生产规模更加合理有效。簸箕箩村采取“龙头企业+抱团发展”的模式,发挥农场的核心领导作用,控制联盟整体目标利益,协同链中经营主体,推行统一标准和品牌,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高效,进而获得了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

(三)强化供应链参与主体的稳定性

在供应链中,成员之间本质上是买卖关系,由于农业产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供应链系统极度脆弱。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关键在于信息共享、收益和风险的合理分配。在合作信任机制上,通过核心链主,建立农业服务、种植户、批发商、零售商、电商等合作共赢的供应链联盟,加强各主体的利益联结。在利益共享机制上,以合同约定、股份合作等为依据、公平分配和协商让利为原则,保障投入与产出、风险与收益的对等关系,使各成员都能获得最优化的利润。在成员的选择上,要注重培育本地市场经营主体,在关键节点上,要分散风险,增强后备力量。因地制宜选择生产端市场主体,经营主体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与之对应的经营条件、约束机制是否匹配。如村合作社,需要有强有力的带头人和务实有效的监督机制,既要激励放手经营,又要防止利益被侵占;专业化公司,前提是具有良好的法治和契约精神,在土地使用、资产安全等方面不受干扰,同时,要建立公司扎根当地发展的约束机制,防止公司一走了之,留下烂摊子。

(四)构造以农产品质量及季节差异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

乡村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封闭落后的山区,往往在农业技术、产品商品化、专业化服务、市场容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困难的突破点在于让农户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树立“优质的农产品总是稀缺的”理念,以品质为王占领市场,以错峰供应提升价值。以品质提升和供应时间为核心,推进标准种植,绿色生产,让产品有竞争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解放发展生产力;利用电商、消费帮扶平台等,积极扩大消费渠道。从上游的物资供应及技术服务,到中间的种植生产,再到下游的物流销售,每个节点都要建立紧密的联系,信息共享,朝着共同做大产业的目标前进。供应链的建设是一项持久工程,乡村产业供应链更脆弱、多变,作为产业参与方,务必坚持互利共赢、扎根本土、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徐良培.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2.孙碧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再审视:意蕴、困境与突破[J].村委主任,2023(8):75-77.

作者:王光濤,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江永亮,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派凉山州木里县簸箕箩村第一书记;郑开耀、舒春红,鞍钢定点帮扶办公室

编辑|杜娟juan.du@wtoguide.net

猜你喜欢
簸箕供应链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行走的簸箕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忠满: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