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滨”凭什么站上C位?

2024-04-23 19:30B.L.
关键词:鄂温克族狍子曲棍球

B.L.

凭借零下二十几度的气温,漫天飘舞的雪花,宏伟壮观的大型冰雕,刺激的超长冰滑梯,还有铁锅炖、杀猪菜、马迭尔冰棍等美食,哈尔滨在去年冬天俘获了一批又一批南方游客的心。

为了表达对哈尔滨的爱,大家甚至亲切地把哈尔滨唤作了“尔滨”。

作为东道主,哈尔滨也积极回应着南方游客的热情,开始各种“整活”——机场空姐快闪演节目迎宾客;城市地铁化身免费摆渡车;市民开私家车免费接送游客……他们甚至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鄂伦春族请了出来。鄂伦春族人戴着标志性的狍头帽在中央大街巡游的画面,一时间登顶各大网络社交平台热搜。

有网友调侃称,这鄂伦春族本地人都没见过,他们上次出来还是在乾隆时期。

东北少数民族的摇篮——大兴安岭

在了解神秘的鄂伦春族之前,不得不先提到大兴安岭——是大兴安岭广袤的森林与河流,养育了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

大兴安岭是一条很独特的山脉。

它算不上雄伟,即使最高峰黄岗梁,海拔高度也只有2029 米。

它南起内蒙古赤峰,北至中国“北极”漠河,全长达1400 多公里。绵长的山体北高南低,以流经乌兰浩特的洮儿河(连接着阿尔山市与白城市)为界,可分为南北两段:南段属于东亚中温带阔叶林区,北段属于欧亚寒温带针叶林带(泰加林)——我国只有大兴安岭北部和新疆阿尔泰山两处才有泰加林,但大兴安岭的更为完整、面积更大。

更难能可贵的是,大兴安岭的东西两侧分成了两个典型的植被区:东侧属于中温带的夏绿阔叶林,西侧属于横贯欧亚的大草原带。

一些喜欢地理的科学少年,大致也能说出,大兴安岭山脉东侧是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与科尔沁草原;西侧是呼伦贝尔高原与内蒙古高原。

独特的地质地貌使得大兴安岭拥有400 多种野生动物、1000 多种野生植物。正是因为它丰富的物产,养育了诸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wò)尔族等少数民族。

鄂伦春族——中国唯一允许狩猎的民族

相信不少人都刷到过这样一个短视频:一位穿着极具民族特色服装的年轻人在哈尔滨的街头把一顶外形像“鹿”的帽子赠送给了一位南方的小女孩。小女孩唱起了一首儿歌:“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是的,歌里唱的正是在“尔滨”火出圈儿的鄂伦春族。懂行的人也一眼就能看出来,那顶外形像“鹿”

的帽子是鄂伦春族标志性的“狍头帽”。

狍头帽,是用完整的狍子(鹿科、狍属的一种动物)头皮缝制而成,狍的眼睛、鼻子保留,有时候两个角也保留。早期鄂伦春人的传统服装“皮袍”,便是用狍子皮为面,毛为里。

注:狍子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狍头帽”

如今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市面上的狍头帽采用的都是人工饲养的狍子皮毛加上现代纺织材料制作而成。

为何鄂伦春族这么钟情狍皮呢?一方面是因为气候寒冷,大、小兴安岭属寒温带气候,冰雪期长达7个月,最冷时气温可降到零下45℃左右。冬天落雪后的狍皮毛长,绒毛也很厚,用来做冬季御寒的皮袍最为合适。

另一方面,便是他们多年来游猎的习性。大兴安岭狍子多,鄂伦春族猎取狍子得心应手。

千百年来,鄂伦春人就在这山林中过着游猎生活,是我国唯一被允许狩猎的民族。

鄂温克族——唯一驯养驯鹿的民族

接下来要说到的这个少数民族,叫作鄂温克族,是不是感觉和前面的鄂伦春族傻傻分不清楚?

其实,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无论是语言还是血缘上都很相近。若要说两个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鄂伦春族以狩猎骑马为主,鄂温克族以畜牧为主,且是目前唯一驯养驯鹿的民族。

相比于鄂伦春,鄂温克族更广为人知一点,因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但事实上,历代鄂温克人一共进行了7 次迁徙。

他们有的学会了放牧和农耕,而其中保持了驯鹿文化传统的一支,几百年前赶着自己的驯鹿群渡过额尔古纳河,在大兴安岭北端的密林里搭起了“撮罗子”,他们就是今天“使鹿鄂温克”的先辈。

“使鹿鄂温克”又称敖鲁古雅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其中一支,也是中国最后一支驯养、使用驯鹿的部落。

驯鹿,在鄂温克语里叫作“鄂伦”,性情温顺且耐寒,喜欢食用森林里的苔藓、石蕊等。也正是因为驯鹿爱食苔藓的习性,鄂温克人只能带着驯鹿在森林里不断迁徙,数百年如此。

如今的“使鹿鄂温克”早已经走出深山,转向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生产,但驯鹿依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天气暖和的季节,他们赶着驯鹿回到山林,寻找新鲜苔藓,继续着传统的迁徙生活,待天气转冷,则回到定居点过冬。

達斡尔族——热爱曲棍球的民族

相比于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亲近,同为“东北三少”的达斡尔族更像是他们的邻居,也是“三少”

里面人口最多的民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达斡尔族的人口数为132299 人)。

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得到较多论述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古代契丹后裔说。

因为主要分布在嫩江两岸,达斡尔族将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了起来:农牧并举,渔猎兼营,手工业、采集业、商业、林业、交通运输等多种经济成分同生共存,主打一个全能。

渔猎兼营的达斡尔族有一种独特的狩猎方式——鹰猎。就是用经过驯养的鹰,在冬天下雪后出猎,猎取野鸡、兔子等。出猎时,猎人骑马,把鹰架在手臂上,待发现猎物,即放鹰追捕。

达斡尔族也是热爱体育的民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曲棍球。

曲棍球在达斡尔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辽代契丹时期;1975 年,中国第一支专业曲棍球队在达斡尔族居住的莫力达瓦旗成立;1982 年,以达斡尔族球员为主力队员的中国曲棍球队,在巴基斯坦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杯曲棍球比赛中夺得第三名;1989 年,国家体委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命名为“曲棍球之乡”。

除此之外,还有独具渔猎文化的赫哲族(今总人口约5000 多人),他们以鱼为食,用鱼皮做衣服、皮包,用鱼骨做装饰品。还有骑马、摔跤、射箭样样在行的锡伯族,在清代,英勇的锡伯人为守护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前往新疆,守护着国家的西部边境,因此在今天新疆伊犁等地,也有锡伯族的分布。

辽阔的东北大地上,还孕育着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共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狍子曲棍球
黑龙江鄂温克民族传统服饰艺术之美
民居趣读
对曲棍球比赛中短角球进攻得分重要性的探讨
曲棍球:持一棍而动全身
狍子车
狍子车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与变迁研究
狍子真的傻么?
就要这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