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良式下肢活动操的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影响

2024-04-24 00:43谢静娟范勲香郑丽燕游雪花宋云梅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7期
关键词:肢体脑出血下肢

谢静娟,范勲香,郑丽燕,游雪花,宋云梅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 莆田 351100)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高血压严重并发症,病因主要为血压剧烈升高导致血管破裂,主要表现为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基础疾病、吸烟、饮酒等均为本病的诱发因素[1]。HICH 致残率较高,多数患者经血肿清除术治疗后会遗留认知障碍、偏瘫等后遗症,且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影响血流速度,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2]。因此,给予HICH 患者术后积极有效的康复措施至关重要。

HICH 的常规康复护理是对患者上肢、下肢进行被动或主动训练,虽然可提高患者运动能力,但整体应用效果不尽人意[3]。改良下肢活动操是一种特殊康复模式,在加强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同时,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恢复,但目前关于该康复护理方法在HICH 患者中的应用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改良下肢活动操的康复护理对HICH 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HICH 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1例,女20 例;年龄46~73 岁,平均(59.63±5.73)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8.0~26.9 kg/m2,平均(22.42±1.33)kg/m2;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9例,丘脑13例,脑叶或其他9 例;高血压病程:<5年16例,5~10年19例,>10年6例;文化水平:小学或初中27例,高中及以上14例。观察组男19例,女22例;年龄45~75 岁,平均(60.71±5.28)岁;BMI 17.6~26.5 kg/m2,平均(22.95±1.30)kg/m2;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0例,丘脑14例,脑叶或其他7例;高血压病程:<5年18例,5~10年18例,>10年5例;文化水平:小学或初中25例,高中及以上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查日期:2020年1月11日)。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中HICH 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伴肢体偏瘫、失语等症状,且经医生查体、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确诊[4];首次发病,在本院接受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均接受常规控制血压、血脂等基础干预,以及脑保护、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精神正常,依从性好,可配合本研究;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其他原因导致的脑出血;伴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存在躯体障碍性疾病,影响肢体功能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既往有深静脉血栓史者。

2 干预方法

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康复护理。操作人员在训练前向患者介绍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在患者卧床期间指导其进行被动训练:操作人员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肢体,协助患者进行上肢伸展、肩外展、关节伸展等运动,并进行侧卧坐起运动,每次20 min,每日1~2次。操作人员协助患者进行下肢屈曲运动,进行伸膝及下肢外展、内收等训练,根据患者康复进程,逐渐过渡到主动训练,如指导患者紧握双手,向前伸直手臂,通过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运动;指导患者进行翻身训练,保持髋关节屈曲后进行脊柱伸展训练,患者坐起平衡后进行站立训练,在床边慢慢行走。以上训练每次30 min,每日3~5次。可正常行走后进行负重训练、如厕、洗漱等生活训练,每次20 min,每日3~4次。连续干预4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接受基于改良式下肢活动操的康复护理,方案如下:①双足被动屈伸。操作人员双手握住患者的足背部、足跟部,保持其踝关节屈曲,前屈45°,并进行旋转运动,注意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每次30下,每日2次。②挤压小腿肌群。操作人员以按、揉、捏等手法按压患者小腿双侧肌肉,每分钟15~20次,两侧交替进行。③双足主动屈伸。操作人员指导患者将每个足趾屈伸到最大限度,并进行踝关节跖屈、旋转等运动。④屈腿训练。操作人员指导患者首先抬高腿部,然后用一腿足跟沿着另一腿胫骨开始下滑,直至踝关节处,双腿交替进行。⑤双下肢坐位训练。操作人员指导患者首先保持双腿自然下垂状态,稍微晃动后,进行勾腿动作,持续5 min,两腿交替进行。⑥直腿抬高。患者取仰卧位,双腿伸直,向上抬起约30°,慢慢交替抬腿,每侧坚持5 min。⑦其他。患者取仰卧位,于膝下垫干燥的毛巾垫,操作人员指导患者膝关节向下用力,使足跟尽量贴近床面,保持5~10 s后放松,循环15~20次后换另一侧运动。连续干预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MES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该量表包括7项内容,满分为45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其中评分≤15分为轻型;16分≤评分≤30 分为中型;31 分≤评分≤45 分为重型。②肢体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估患者肢体功能。该量表包括上肢、下肢两个部分,分别有33、17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2分,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肢体功能越好。③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巴塞尔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该指数共计10个项目,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高。④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该问卷涉及74个问题,分为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情况4个维度,每个维度总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⑤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发生静脉血栓、感染(肺部、颅内等感染)、继发癫痫等并发症的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神经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MES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MES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干预前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干预前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例数干预前评分干预后评分观察组41 23.34±3.06 11.24±2.06△▲对照组41 22.97±3.15 15.05±2.34△

(2)肢体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FMA 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FMA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干预前后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干预前后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上肢评分下肢评分总分观察组 41 干预前38.97±4.61 19.05±2.81 58.02±5.91干预后47.52±5.39△▲26.05±3.37△▲73.57±6.17△▲对照组 41 干预前39.06±4.81 18.67±2.69 57.73±5.33干预后42.15±5.16△23.01±3.12△ 65.16±5.39△

(3)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MBI评分及GQOLI-74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 周后,两组患者GQOLI-74各维度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干预前后改良巴塞尔指数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干预前后改良巴塞尔指数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物质生活状态评分观察组 41 干预前65.25±5.43 64.97±5.52 60.76±5.37干预后77.98±6.85△▲76.68±6.71△▲73.38±6.66△▲对照组 41 干预前66.07±6.02 65.09±5.66 59.89±5.24干预后73.31±5.96△72.24±6.30△ 70.05±5.67△组别 例数 时间心理功能评分改良巴塞尔指数评分观察组 41 干预前66.87±5.38 61.87±6.97干预后80.94±7.69△▲77.58±7.71△▲对照组 41 干预前65.97±5.33 61.23±5.79干预后75.58±6.30△72.26±6.98△

(4)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未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HICH 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疾病进展快等特点,且近年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若未经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5-6]。血肿清除术是治疗HICH 的主要手段,能有效清除血肿,改善患者病情,降低致死率[7]。HICH 患者术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缺损,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HICH 患者实施有效康复措施至关重要。

常规康复护理主要包括指导患者进行上肢伸展、关节伸展、侧卧坐起、下肢屈曲、外展及内收等被动训练,并进行翻身、脊柱伸展训练、站立训练等主动运动,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运动能力,但对减轻神经缺损程度方面效果有限[8]。改良下肢活动操是新型康复护理,主要根据患者肌力情况制订针对性运动方案,对患者实施双足被动屈伸、主动屈伸运动、屈腿运动、直腿抬高运动等,能够有效改善血流,预防静脉血栓,改善患者肢体功能[9-10]。目前关于此运动方式在HICH 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鲜见报道。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MES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 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GQOLI-74各维度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基于改良下肢活动操的康复护理可减轻HICH 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改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原因可能为,改良下肢活动操包括主动、被动屈伸运动及直腿抬高运动等,能够对机体大脑形成反复刺激,诱导脑神经细胞轴突发芽,加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大脑神经网络,进而改善神经代偿功能,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此外,操作人员以按、揉、捏等手法按压患者小腿双侧肌肉,并协助其关节伸展、屈曲,可改善其肢体血液循环,加速下肢静脉回流,预防血栓形成;屈伸、旋转等动作能够提高患者肢体活动度,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直腿抬高运动可提高患者肌肉收缩力,进而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改良式下肢活动操的康复护理能够减轻HICH 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改善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如干预时间有限等,今后将延长随访时间以观察其远期价值。

猜你喜欢
肢体脑出血下肢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