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构建

2024-04-25 04:36李晓亮李树德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产教院校高职

李晓亮,李树德

(1.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东莞,523962;2.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2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需调动社会各种资源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承担着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培养、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等社会服务与智力支持。[2]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身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责任与任务,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主动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优化服务路径,赋能乡村发展。

一、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构建的意义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

乡村振兴,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战略工程,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必须聚焦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破解重点难点。当前,物质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约束。高职院校作为与乡村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主体,其精准施策,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破难题开新局。首先,高职院校可通过产业富农的方式,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有着人才、专业、技术的优势,通过产学研的合作方式,直接对接乡村主导产业,可推动农村产业升级转型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次,高职院校可通过科技兴农的方式解决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科技兴农是高职院校服务乡村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不但可利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模式,加强学科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还可利用学校师资与科研优势,为农村农业提供技术培训、科技指导,以更多的科技服务支持乡村振兴。再次,高职院校可通过人才强农的方式解决乡村振兴人才匮乏的问题。人才是乡村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而致力于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则是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之一。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打造高水平专业集群、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创新技能培训模式,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与乡村产业振兴同频共振。

(二)推动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服务乡村振兴既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其自身谋求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培育新的增长点。[3]当前,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出现了失衡。针对失衡问题,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构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为契机,积极面向乡村地区提供社会培训、技术赋能等服务,着力解决高职院校社会资源输出与服务之间的价值关系,谋求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增长点。毫无疑问,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构建,其根本着力点是促使高职院校与乡村经济之间建立深度产教融合关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赋能农村农业的发展。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要围绕农村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求,探索开设符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专业,重点为农村特色产业培养高质量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人才培养工作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

二、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统整机制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涉及人、财、物以及社会各个部门,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建立权责明确、统筹配合、齐抓共管的资源统整机制。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治理结构仍然沿袭传统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资源分散、权责不明、协同乏力。例如,当前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所涉及的培训政策、补助资金、专项经费分属教育部门与乡村振兴机构以及农业部门等。权力及资源的分散,容易导致部分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因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而无法实现政策制定的初衷,影响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作为一个涉及多元主体参与的集体行为,其落实运行必然是一个结构化的行为过程。在此过程中,既需要政府的统筹安排,也需要社会与农民个人等多方的配合协同。但由于社会认可度的问题,高职院校社会资源整合能力相对有限。单凭高职院校一己之力难以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互通,难以建立强有力的服务平台,也无法形成稳定持久的运行机制。

(二)培养机制有待优化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的本土化人才, 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持。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相关部门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规划和管理,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优化。一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方面尚未完全脱离学科教学的桎梏,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滞后于乡村产业发展步伐,无法满足乡村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二是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有待提高。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农民教育培训必须全面提质增效。但由于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存在调研不足,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农民队伍方面存在偏离农村农业发展需求的问题。主要表现是,高职院校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不能因势而变满足农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培训质量不佳,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体系还有待完善。[4]况且,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仍然以“单向给予”为主,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成熟的社会服务运行机制,导致高职院校服务的内生动力不足,服务实效大打折扣。

(三)产教融合机制有待畅通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法》赋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内涵特征之一, 它对于精准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职院校围绕乡村振兴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但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产教融合机制有待畅通。一是在专业建设方面,没有立足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所需的新技术、新业态,专业设置有待优化。二是校企共同育人的内容不够丰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当中,乡村振兴所需的新技术新技能、市场信息等内容有所缺乏。三在产学研合作平台方面,大多局限在师资选派、课程设置、就业见习等方面的合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基础薄弱。四是与涉农企业的合作方面,缺乏统筹考量,缺乏对农业现代化的全面了解,服务的主动意识不强,很多工作还停留在短期技术指导、培训任务层面,无法有效提供过硬的技术支撑与持续提升机制,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也导致产教融合的效果不理想。

三、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构建的路径

(一)完善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治理机制

所谓“协同治理”,是基于政府层面,通过分权等相关举措,使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主体能够进行以共识为导向的协商式的集体决策,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和效率。在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构建中,应进一步推动治理模式由传统政府主管部门的“一元单向”向“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转换,构建以政府为主导, 统筹高职院校、企业、社区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共同参与的新模式。[6]为此,一方面,要强化顶层系统规划,确保各项资源的合理整合以及优化配置。就政府层面而言,首先,政府需要关注高职教育的发展,并将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其次,要在目标任务分解、权力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由政府牵头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有效防范与化解多元主体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出现目标、行动的碎片化,避免多头管理、统筹乏力、执行偏差等问题。另一方面, 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多元主体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与制度保障。政府要以创建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为此项工作的契机,通过政府角色的转变、服务能力的提高,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纳入政府常态化管理之中,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质量评价机制、多元化监管机制、考核和问责机制,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列入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重点督导评价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课程建设、农学人才培养培训质量、服务农业产业能力等,提高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效。

(二)构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培养机制

第一,构建面向乡村振兴的招生培养制度。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切实服务乡村振兴。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招录制度,完善面向农村学生的优惠鼓励政策,加大农村学生报考高职院校的招生力度,为乡村振兴培养有用人才。[7]第二,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事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乡村振兴因地区发展的差异,其在人才的要求上会有所差异。高职院校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培养机制要聚焦不同乡村的实际需要,以不同乡村的产业发展需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等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第三,调整专业设置与优化课程体系。专业和相应的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关键,其中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而界定的专业知识体系,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培养和输出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应该根据地区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相应的课程体系,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做出贡献。第四,优化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师资库,遴选一批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既懂农业技术又有农村情怀的优秀教师纳入乡村振兴师资库,并配套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动态管理机制以及职称评审和福利待遇制度等,提高教师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健全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产教融合机制

首先,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要针对乡村振兴的难点、要点,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合作平台、研发能力、专业人才等资源优势,积极创建“理论教学+实践实训”相结合的产教融合平台,可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下乡、创建乡村振兴学院等方式,将乡村振兴急需的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丰富产教融合,拓展与涉农企业的合作广度与深度,有效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技术等发展难题,努力形成多元参与的职业教育生态。其次,要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技术支撑体系。高职院校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及技术转化,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创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实现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加强核心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为农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8]最后,创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于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领会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靶向锁定乡村发展难点,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打造“互联网+校企合作”“短视频+产教融合”模式,实行多主体的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新模式,营造有助于乡村振兴人才持续发展的良好实践环境。

毫无疑问,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构建,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选择,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构建中精准认识高职院校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正确审视两者衔接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练好内功,创新服务模式,并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教育优势,协助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展现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
产教院校高职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