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背景下高校化工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探讨

2024-04-25 05:50陈亚举胡炜杰康新平黄敏周鹏余梅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化工企业化工人才

陈亚举,胡炜杰,2,康新平,黄敏,周鹏,余梅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2.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广东茂名 525011)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由中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10 国共15 方成员共同制定的[1,2]。RCEP 给我国化工产业带来原料和产品市场的影响,也带来市场开放度扩大的挑战与机遇[3,4]。我国化工相关企业需通过增强科技创新、强化生产技术和提高生产力加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专业人才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化工人才主要来源于化工学科高校。因此,高校应强化和创新化工专业教学模式,培育、输出优质化工人才,助力我国化工产业发展壮大。本文概述了RCEP 背景下我国化工产业发展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了化工人才需求现状、现有高校化工专业教学模式与问题,提出了高校化工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1 RCEP背景下我国化工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分析

1.1 RCEP 给化工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RCEP 将提高区域内贸易规模,我国与成员国开展化工贸易可享受优惠的进出口关税,这有利于降低化工原料成本和增加产品利润。由此,化工企业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发展和人才培训等。此外,开放贸易区域将吸引国外化工经营者在我国进行产业布局,促进国内化工产业的商品、技术、服务、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进一步巩固与强化化工供应链,促使国内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导致企业对化工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大,这要求高校加快化工人才高质量培育与输出。

国内化工原料生产企业需要通过加快自身技术创新、人才结构优化等方式快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国化工产品多为中低端产品,产品可替代性较高;而高端化工产品生产技术尚不完善,导致生产力较低、优质产品缺乏。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化工产品出口带来挑战[5]。国外锂电池材料、面板显示材料等高端化工产品生产企业可能基于“贸易转移”效应在我国进行产业布局,进一步激发市场竞争活力,促使国内同类型化工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研发投入和提升产品质量。

1.2 RCEP 背景下化工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

化工人才支撑在提升国内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起关键作用,这对作为人才培育主体的高校提出了高要求和高挑战。高要求体现在国内外化工企业在世界能源转型升级背景下,需将人才发展需求与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全面发展。高挑战体现在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化工产业的深度融合,生产工艺与技术设备不断革新,化学加工方法趋向多样化、精细化和集约化,对化工行业人才的需求由了解简单工艺知识和设备操作技能逐渐向具备自动化设备使用与维护、信息化数据处理分析以及智能化升级改造等专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转变[6,7]。在RCEP 背景下,我国化工产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如下。

(1)具备多学科基础知识。化工行业所用生产技术及配套生产装置越发先进、复杂,涉及的专业学科知识领域也呈发散和交叉趋势。在RCEP 背景下,化工企业需要加快生产工艺及配套装置的升级改造,要求化工从业人员具有多学科基础知识并不断强化知识储备与实践应用。

(2)具备应用创新能力。RCEP 生效恰逢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与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与生产装置向着绿色化、智能化和安全化方向转变。因此,企业对具备现代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强的化工人才需求量大,要求其能够推动生产技术及装置更新[8]。

(3)具备较高的综合工程素养。工程素养是工程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知识体系、技术储备与动手能力的结合。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较多且复杂,生产过程控制也相对较难,要求化工产业生产一线人员具备较高的工程素养,且具有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高校化工专业现有教学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化工专业教学模式

(1)教学方式现状分析。现有化工专业教学方式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基于教材进行专业知识讲解,辅以应用实例强化理解,并通过作业讲评、阶段测试等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9]。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理解学习意义并保持学习兴趣,导致机械地学习课程专业知识,对专业知识进行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较低、创新能力较弱[10]。

(2)教学内容现状分析。现有化工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基于专业教材、少量应用案例和教师个人理解与相关工作经历制定;实验教学以简单验证实验为主,辅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了解简单化学工艺过程。事实上,化工专业知识的工程实践性较强且需多个知识内容衔接紧密的专业学科支撑。传统化工教学内容已难以覆盖科技创新与应用所产生的知识[11]。然而,根据传统专业课程教材编排的教学课程内容,容易出现重复教学、内容陈旧和应用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2.2 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化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现阶段,高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类型(如技能型、研究型、创新型等)方面缺少差异化培养方案。学生缺少对特定方面知识及技能的强化教学以实现差异化发展,导致难以满足化工产业对于不同类型化工人才的需求。

(2)化工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不完善。化工类专业涉及知识领域广,专业教学理论课程体系因涉及知识体系过于庞大而不容易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将大量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12],学生难以完全有效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且易产生疲惫感。

(3)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环境难适应。在生产、认知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经费投入较低、实训基地少、安全风险高和教学内容较陈旧等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实践活动时间短、场所及配套设施缺乏、无法亲自操作等现象[13-14],导致化工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现代化工行业发展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

3 高校化工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3.1 制定差异化化工人才培养方案

化工高校应紧跟社会发展,充分考虑RCEP 背景下我国化工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结合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等因素,基于化工产业发展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制定具有差异化的化工人才培养方案。在化工专业整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技能型、研究型、创新型等不同化工人才类型,在理论知识教学和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如化工领域技术工艺及配套装置知识讲解、进阶化工专业知识课程设置、生产实习实践活动强化等,培养不同类型化工人才,满足不同化工企业人才需求和适应化工产业发展需要。

3.2 健全化工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化工类高校应改革和健全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将所有专业涉及的课程知识按难易程度、广度、深度等进行划分,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知识,并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专业课程知识进行取舍与精简,优化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授课方案,保证合适的教学进度与较高的教学质量。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采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及视频教学资源,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以此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内涵、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主动性。此外,在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以适当引入RCEP 成员国的化工专业词汇、地区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简介,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3.3 完善化工课程实践教学环境

化工高校应高度重视化工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改革和完善生产实习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与考核等一系列课程实践活动流程,确保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能够较好地了解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掌握一定的化工生产基本技能,培养解决化工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建设实习基地、校企协同等方式,使学生拥有较好的更贴近化工企业实际生产的实习环境,更加了解实际生产工艺,掌握化工生产技能,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化工高校作为现代化工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应积极响应国家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基于RCEP 背景分析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化工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化工专业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制定差异化化工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化工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完善化工课程实践教学环境等方式来构建化工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此培养符合化工产业发展需求的各类型化工人才,为化工企业提供充足和可靠的人才支撑,促进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化工企业化工人才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基于双重预防机制创新化工企业管理模式
人才云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化工企业中的工作票制度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某化工企业清洁生产潜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