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4-04-25 05:50王东仇中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学院

王东,仇中选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自2020年教育部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以来,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载体,备受“政行企校”等关注[1-2]。近年来为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对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提出的新挑战,高职院校主动作为,积极推动与政府、企业、协会的深入合作。通过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合作开发课程等方式,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为高职院校提质培优、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重要借鉴[3-5]。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特征,总结了传统产业学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优化现代产业学院的对策建议,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旨在为提升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水平及深化产教一体化合作提供可借鉴模式,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实现协同提质。

1 高职现代产业学院内涵特征

产业学院的建设开启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合作的新模式,是继校中厂、订单培养等组织形式之后,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又一创新举措[6]。现代产业学院是传统产业学院从萌芽、成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的必然结果[7]。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应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以拓展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范围和空间。在现代产业学院办学实践中,教育界对高职现代产业学院这一概念尚无明晰定义,职业院校对产业学院属性认识不够透彻。厘清高职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与属性,提高其建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利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1 办学主体多样化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产业学院是以服务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共建共管,集教育、研发、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与高校的二级学院和企业的内部组织不同,现代产业学院是典型的混合型组织,办学主体多样化是现代产业学院的显著表征之一。产业学院的发展需要企业和行业广泛参与决策,而非高校单方主导,要充分激发各方内生动力,实现多方共赢。

1.2 资源配置多元化

现代产业学院是“政行校企”协同治理、资源整合、产教融合的育人平台。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加大统筹协调和推动力度,为各方合作提供长效保障机制。行业协会为产业学院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向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指导校企融合发展路径。院校作为育人的核心主体,以服务产业需求为导向,借助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把各方资源有机结合,实现真正的一体化运行。企业发挥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立足自身需求,与学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形成校企“双赢”局面。

1.3 质量评价开放化

在教改和信息化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应以院校为支撑,汇聚“政行校企”力量,创建信息化的人才评估新模式,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培养人才。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阶段成果—反馈—导向”动态评价模式,创建专业群动态课程标准机制,使“政行校企”四方全程参与教育教学与专业评估过程。采用能力导向和多维评价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以此完善人才培养和教学实施,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丰富产业学院专业内涵。

1.4 服务产业定向化

现代产业学院根植于产业,以服务区域产业链为根本宗旨,通过对接区域产业链发展,建立与产业链、创新链高度契合的专业体系。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对人才规模和结构的需求,培养不同层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人才链不断优化。这既能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也能促进产业链之间的融合。因此,产业学院成为有效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载体。这种产业根植性确定了产业学院服务产业及其发展路径的定向性。

1.5 学科专业综合化

学科交叉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学科内在变化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日益复杂化,单一学科知识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需要突破学科壁垒,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学科发展因而呈现跨界综合化趋势。以社会需求或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的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打破原有二级学院及学科壁垒,突破传统的学科组织逻辑,发挥专业群复合型育人优势,引导学生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2 传统产业学院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产业学院数量迅速增长,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在梳理产业学院发展现状时发现,截至2023 年10 月,尚无一所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入围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名单。针对这一情况,对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现状分析如下。

2.1 政府产业政策供给有待进一步明确

政策驱动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显著特征,高等教育改革的每一次推进,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强力推动,改革进展与政策支持高度相关[8]。虽然目前已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但产业学院利益相关方仍需要更多政策的细化和完善,以推动产业学院规范化发展。

2.2 产业学院建设的主导方没有统一

目前,职业院校中的产业学院主要由学校探索建设,产业界介入程度有限,学校是推进建设的主要动力,产业界的推动力则明显不足。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地方应着手具体政策制定和资金配套,产教融合的企业优惠有待及时兑现。企业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缺乏内驱力。

2.3 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程度低

产业学院的产业属性要求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必须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逻辑。但是,一些职业院校在专业规划时往往忽视对产业结构的调研,很少考察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匹配程度;忽视了产业群对于不同专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内在逻辑性,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用人需求脱节,使得产业学院培养的人才与产业发展需求明显脱节,无法满足产业对前沿技术人才的需求。产业学院主动适应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与实现学院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的预期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9]。

3 推进高职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对策

3.1 落实政府主管部门责任,完善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支持体系

高职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以服务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多元混合所有制办学组织,其运行不同于高校的二级学院,有其独特性[10]。鉴于企业盈利性本质属性,要提高企业参与程度,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这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动和支持。加强顶层设计,由教育部主导,制定规范和加快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的专项政策,明确高职现代产业学院的产权内涵与界限。同时,地方政府应制定促进产业学院有序发展的政策,加强对产业学院建设的宏观指导,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3.2 健全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构建多主体协同管理结构

高职现代产业学院由“政行企校”多方共建,因各主体价值追求、利益诉求等存在较大差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至关重要。基于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优势,牵头建立政府监督与校企监管相结合的学生安全管理制度,以更好地保障职业教育学生的安全,下设管理平台,进一步保障管理运行机制的畅通。针对教师考核评价,可独立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发挥其专业评价人才和技术优势,对产业学院进行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教学质量评估。应组建包含学校和企业代表的监事会,以监督产业学院的日常运行,并协调学院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多元协同”管理的有效机制。

3.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现场工程师

2022 年9 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计划到2025 年实现参与的职业院校达500 所以上,参与的企业达1 000 家以上,累计培养现场工程师人数达到20 万人以上[11]。政策的制定,为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指引,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面向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现场工程师的新阶段。产业学院在制定现场工程师培养方案时,应细化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对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重点强化对生产一线研发、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岗位人才的培养[12]。同时要考虑中职、高职和本科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结合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工作过程和技术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培养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保障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3.4 推进“产学研创服”五位一体育人,实现“政行企校”共赢

现代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生产实践、科研及社会服务过程中,需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将学校的教学设备与企业的生产设备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理使用,将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企业的生产周期协调融合,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生产标准对应匹配,将学校的考评成绩与企业的考核结果双向使用,将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技师混编组队[13],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有效解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基地运行过程中教学与生产“难融合”的问题,构建集“生产、教学、科研、‘双创’、服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新模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效益的共赢发展。

4 高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实践探索

近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推进实施“融合化、智慧化、国际化”战略,以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校企合作“1+1+N”工程,即“每个专业群至少与龙头企业共建一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一所新型产业学院,与中小微企业共建N个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产教高度融合。学校与海尔、万华等产业链“链主”企业共建企业冠名学院、混合所有制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打造校企深入合作命运共同体。

4.1 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山东“十强”产业、青岛“7+10+7”产业规划布局,提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专业群融入产业群中”,打破二级学院行政架构,组建智能制造技术等九大特色专业群,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其中,该校与万华化学集团、青岛海湾集团共同建设的“青职·万华现代产业学院”和“青职·海湾现代产业学院”,以青岛市及胶东半岛高端化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化工技术、海洋化工技术、分析检测技术为载体,组建了产业和地域特色鲜明的海洋化工专业群。截至2023 年,专业群累计培养和输送高端化工技能人才超5 000人;2022 年3 月获批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立项。

4.2 “政行企校”共建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平台

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通过构建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多方联动平台,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践的有机结合,校内课堂学习和校外实习锻炼的内外结合,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产业技术研究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如“青职·海湾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整合“政行企校”资源优势,先后申办创立了国家级海洋化工专业群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分析检测技艺技能创新平台、山东省高等学校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新技术研发中心等“136”三级育人创新平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卡奥斯签约共建工业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项目,服务于赋能社会化、体验智能化、引领体系化、实操生产化,联合华为、商汤等核心合作企业成功获批国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4.3 校企联动构建“六联”“双元”育人模式

产业学院以行业企业为平台,建立专业发展与行业企业需求联动的模式,构建“岗课赛证”产教联盟,建立教师、企业相关人员双导师的师资联通模式,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培训基地的联建模式,建立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的联研模式,搭建以提高技能为核心、学生技能大赛与员工技能比武相结合的联赛模式,即“联动、联盟、联通、联建、联研、联赛”六联的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助力青岛国际时尚城市建设创新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机制——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六联’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改革”“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育发展——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京东校园云仓生产性实训基地”两项案例成功入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 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4.4 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是跨越“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边界的一种教育样态”。各产业学院以特色专业群为载体,通过校企合办专业、开设订单班等方式,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14]。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岗位需求,设置一定数量的现场工程师学徒岗位,并明确这些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载体,参与完整的工作流程和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掌握今后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实现高质量就业。学校与企业密切配合,制定“双导师”带领的工学交替、理实并重的学徒培养方案,使学生在真实生产任务中学习技能[15]。据统计,学校13 个校企合作办学专业2022 年共录取924 名学生,其中7 个专业与相关企业合作培养紧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4.5 构建产业学院建设长效机制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完善产业学院建设制度体系,构建产业学院长效运行机制。学校从规范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培养模式、推进技术研发与创新、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等方面,制定了30余项制度和办法,全面加强产业学院建设。这些制度涵盖《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奖励办法》《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科技成果转化办法》《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办法》《行业教师管理办法》等,为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 结束语

与传统校企合作不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顺应政策导向,建立了企业持续参与的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日益重视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产业学院建设的外部环境显著改善,内涵建设也在不断提高。但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实践项目,产业学院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视角出发,对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专业群建设进行分析,并从产业学院建设管理机制、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六联”“双元”育人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希望能丰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理论,助力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院掠影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