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2024-04-25 05:50时学梅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

时学梅

(塔里木大学,新疆阿拉尔 843300)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与发展,发布了多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职业标准,明确了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能力提升要求,指出辅导员应具备新媒体应用能力,以便在网络上与学生展开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掌握网络语言规律及其特点,借助新媒体对学生给予生活、就业及学习指导。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发生了改变,面临的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因此,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势在必行。

1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

1.1 工作模式更新,思政教育难度加大

新媒体时代,学生可利用新媒体平台自主获取所需知识,然而由于新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各种信息,需要大学生能够有效甄别。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以往面对面沟通的思想教育方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需求,需要利用新媒体平台以及网络思政教育形式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1]。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模式,为思政教育创造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由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导致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思政教育工作难度进一步提升。

1.2 信息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对辅导员知识结构提出更高要求

高校辅导员受到传统工作观念、工作模式的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未能树立起新媒体工作意识,且其所掌握的知识内容与技术能力难以为其应用新媒体技术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提供有力支撑,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开展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根据新媒体时代的工作环境变化,主动调整与优化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有效扩充与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2]。

1.3 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辅导员教育管理权威性面临挑战

新媒体时代,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进一步提升,对事物认知的过程也发生了转变[3]。对于辅导员传授的知识,学生会进行分析与判断,会根据网络上所收集到的信息分析得出结论,并且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期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认同,在大学生主体意识逐步发展、独立性逐渐增强的情况下,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

1.4 辅导员学习更新能力不强,知识技能更新滞后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然而部分高校辅导员不具备良好的学习更新能力,无法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新媒体技能的有效强化,致使知识技能库未得到及时的更新与优化,出现了知识陈旧、技能落后的问题[4]。与此同时,部分辅导员更新知识技能的主动性不强,未充分认识持续更新知识技能的重要性,缺乏主动进取意识,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要求不够严格,没有根据时代发展形势、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需求主动更新知识技能。

1.5 职业能力标准属性限制,辅导员职业能力量化考评受阻

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发布了多项高校辅导员能力要求及考核标准,各高校纷纷制定了辅导员岗位工作要求及职能,并进一步细化了辅导员工作标准。然而,这些职业能力标准均属于定性标准,只是为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考评以及职业管理提供了参考指标,未给出量化标准。辅导员负责的工作内容复杂,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就业多个方面,工作量大且工作成果的考核难度较大,在缺乏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高校难以准确判断辅导员的职业能力[5]。

1.6 外部激励机制不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主动性不强

激励机制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科学、有效的外部激励机制推动下,高校辅导员会产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可提升工作自信并产生工作成就感[6]。然而,目前部分高校未能制定完善的外部激励机制,主要采用薪酬激励方式,限制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由于内在驱动力不强,高校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知识、自主强化职业能力的意识不强,职业能力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需求。

2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可行性路径

2.1 调整工作思路,树立新媒体意识

高校辅导员要从思想上树立起新媒体意识,将新媒体意识融于工作行为中,应深入剖析新媒体技术应用优势,了解新媒体时代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问题与新需求,从而将线下教育延展到线上,结合新媒体发展需求转变教育理念,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学生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创建全新的工作管理体系,进而增强自身思想行为与新媒体发展需求之间的适应性[7]。

2.2 加强教育培训,完善辅导员网络培训机制

面对新媒体时代多样化的信息呈现形式,高校辅导员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要引入互联网工作方式,学会应用多种新型媒介平台,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在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媒体平台辅助下,高效完成针对大学生的就业辅导、生活管理以及学业指导工作[8]。为此,高校要组织多元培训活动,帮助辅导员扩充知识体系,优化与调整知识结构,引导辅导员主动应用新媒体技术,借助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全面收集教育前沿成果,学习借鉴成功的工作模式。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网络监管部门要提高对辅导员团队网络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新媒体平台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借助互联网优势,组织多类型、专题性辅导员培训活动[9]。高校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办辅导员理论培训网课,或是组织远程培训活动,创建网络教育论坛,进而打造科学、系统的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机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国内及国外专业化的培训资源应用于辅导员培训过程,帮助高校辅导员开阔眼界,更新理念,健全知识体系,使之成长为职业化、专业化的新时代辅导员。

2.3 提升人格魅力,提高辅导员教育管理的权威性

首先,高校辅导员应对教育方式进行调整,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工作观念,立足学生视角分析其教育及管理需求,以增强自身权威性,成为优秀教育指导者[10]。同时,高校辅导员应规范自身行为,在教育生活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行为示范。

2.4 调整工作方式,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

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辅导员需要改变工作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学生教育及管理工作[11]。如辅导员可利用微信、微博转发政务时评报道,或是面向学生推送时政新闻,提升学生对时政的了解度与关注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高校辅导员还可开创与应用特色工作方式,结合学生教育管理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工作方案。结合各年级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高效的新型工作方式,在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12]。为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高校应帮助辅导员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念。

2.5 加强岗前准入考察,弥补辅导员职业能力考评缺陷

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提升辅导员整体职业能力的关键。因此,高校需要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结合高校自身需求,科学制定辅导员岗位准入标准。在新进人员考评方面,高校需要明确重点,找准后期培养方向,以此推动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在高校辅导员选拔聘用方面,选拔要素界定、筛选条件确定是关键环节,而部分高校尚未制定科学化的人才选拔标准[13]。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在辅导员岗前筛选时,要加大筛选、考察力度,改变以往以学历、年龄、专业作为高校辅导员选拔指标的做法,应结合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岗位需求,对辅导员职业能力考评制度进行完善,设置量化的能力评估指标,以此作为辅导员岗位准入考察的重要依据。由此,高校可通过人才引进源头把控,筛选出职业能力契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才,从而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的新媒体辅导员团队。

2.6 健全外部激励制度,激发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内驱力

高校需要对现有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与优化,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以此激发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意识。同时,高校要对现有的激励保障制度进行完善,合理设计辅导员福利待遇标准,贯通辅导员晋升渠道,增强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公正性与透明性,及时公布考核结果,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考核评价的系统性、客观性与精准性。通过科学的激励制度,能够激发高校辅导员主动提升职业能力的意识,并提升辅导员对工作的满意度[14]。同时,在辅导员考核评价中,要将辅导员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频次、效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以增强辅导员应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意识及能力,能够为其职业能力提升提供充足动力,从而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整体性提升的目标。

3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推动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改变,同时也对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认清新媒体技术应用对其工作产生的影响,主动提升职业能力,为学生生活、学习及就业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导与帮助。高校需要通过新媒体宣传推广帮助高校辅导员转变工作思路,树立新媒体工作意识,并加强教育培训,打造完善的辅导员网络培训机制,以增强辅助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辅导员职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职业写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