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4-04-25 05:50韦柳田米香韦唯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考核职业

韦柳,田米香,韦唯

(1.河池学院,广西宜州 546300;2.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广西柳州 54510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1],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就业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教学改革作为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为推动就业优先战略助力[2]。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学改革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1 国家民生保障的需要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一直将其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政策,主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就业”成为“六稳”的首抓工作。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对指导学生成功就业一直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高校结合国家新形势新要求,支持并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学改革与实践,可以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指导更入心、毕业生就业服务更暖心、毕业生就业跟踪更贴心“三心”的落地,进一步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3],为民生工程提供强有力保障。

1.2 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直都是教育方面强调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2023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针对教育问题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4]。新时代,地方高校要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是有效之策,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必经之路。教学改革和实践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一项举措,积极推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仅可以健全该课程教育教学体系,还可以提升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发挥着促进作用。

1.3 教师素养提升的需要

教师要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做“四有好老师”[5]。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学改革和实践需要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与该课程教育教学质量高低密切相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教师育人本领,促进教师更好地服务学生,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2 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

2.1 教学内容层面

部分地方高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作为必修通识课程贯穿大学生四年学习计划,该课程的总学分是2 个学分,总课时是32 学时,其中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各占一半[6]。在该课程教学内容层面,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够科学的现象,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呈现理论性强、过于抽象、不易理解的特点,而相对于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较为单薄,实践案例相对偏少,与当前相关行业发展的关联不深、不密切,不利于大学生精准了解和把握社会就业最新形势,也会影响大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2.2 教学方法层面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地方高校在进行该课程教学时,讲授法仍是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其主要通过PPT 演示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讲解,教学活动除了讲授法和演示法外,也会以案例教学法将相关视频、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融入课程内容,或采用讨论法专门针对一些问题促进师生间或学生间的双向讨论互动交流,还会用情景模拟法组织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学习,达成教学目标,但是在有限的课时内,这些教学方法相对于讲授法而言,不管是在时间安排上还是在运用次数上都是偏低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教学考核层面

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考核虽然会根据不同年级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考核模式[7],如有的地方高校对该课程统一采取的是传统纸质试卷测试方法,课程综合总评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占比为30%)加上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比为70%)构成;有些地方高校针对毕业生的特点,采取操作性考核方式,课程综合总评成绩中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比也有所调整[8],平时成绩比重调为40%,将课堂出勤、平时作业纳入平时成绩范畴,这样的考核模式在科学性和客观性上还是存在不足,考核模式较为单一且偏向传统化,无法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也缺乏对学生职场实践能力的考核,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2.4 师资队伍层面

自2008 年教育部对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出明确要求之后,各高校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推动落实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9],经过10 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各高校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对教师队伍层面也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如要求授课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且取得相应职业指导师资格证,有一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等,但也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青年教师缺乏校外挂职锻炼经验,个人实践教学能力不强;高职称或拥有博士高学历的教师总体偏少,有相关行业背景的教师相对偏少,“双师型”教师人数占比相对偏低,师资队伍过于年轻化,梯队建设不合理。

3 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堂教学改革路径

3.1 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好的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好的课堂教学资源;活用教材,用好教学内容,能让课堂教学氛围充满生机,让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因此,好的、合适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非常需要一本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地方高校可组织团队编写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校本教材,在编写教材内容时,要充分考虑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等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特点,在理论和实践内容的选择、具体实践教学案例的确定等方面需科学合理,尤其是实践教材内容应坚持动态发展的原则,定期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也需要合理、恰当,如在大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教学中,可邀请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举办线上或线下“职场面对面”职业沙龙,也可将从本校毕业的优秀校友成功职场经历撰写为教学具体案例等,这样的教学案例学生较易于接受,教学内容更接地气。在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地方高校在课时安排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科专业问题,合理设置课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确保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辅相成。

3.2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一是“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近年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地方高校教师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10-11],地方高校结合当前新形势变化和本校实际,持续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最大化发挥大数据的“5V”优势,采用“SPOC /中国大学MOOC +腾讯课堂/腾讯会议+微信群/ QQ 群+线下课堂教学(雨课堂、翻转课堂)”等线上授课模式落实新形势下的教学任务[12]。在采取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有针对性地处理好相关教学环节,如在运用SPOC 辅助教学时,需明确是采用同步、异步还是独立SPOC,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提前做好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时间段的教学环节也需提出明确的教学任务和具体要求等。

二是多种方式深化实践教学环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常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组织学生融入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生的交流互动,提高了教学质量。在用好传统实践教学方法的同时,企业、学校和师生也要结合实际联合发力,推陈出新,创造条件,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学生可利用好地方政府部门和高校为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积极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求职简历设计等大赛,主动申报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深化对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认识,不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和信心;教师应深化“互联网+”实践教学理念,线下相互听课,加强与其他校内教师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实践教学的有效做法,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主动参加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和教学技能大赛,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可利用校外资源,尤其是校企合作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长期、稳定、深层次的合作,全面推进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改革和应用,合力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3.3 完善教学考核方式

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进行教学考核,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综合职业能力水平。通过考核可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地方高校要抓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考核工作,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模式,除了将传统的课堂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等纳入考核外,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增加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多角度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地方高校可采取“动态+静态”的多元化考核模式,保留传统考核模式,视情况引入课堂综合表现考核、参与实践教学考核等。但是,地方高校在引入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些细节,如在引入参与实践教学考核时,在时间层面不可硬性统一标准,应侧重学生是否有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经历,只要学生能完成时间底线要求,且提交相关的实践报告或实践感受等,就可给予相应的学分。此方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具体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落实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过程评价。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学校层面。地方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在教师的准入、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等方面有具体明确规划,制定教师队伍发展的短、中、长期建设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选聘一些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有效完善师资梯队结构,促进师资队伍发展。如针对“双师型”教师缺乏的现象,学校在政策、资金等层面给予大力支持,明确其认定、聘用、考核等标准,对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提出具体要求,结合地方实际逐步完善“双师型”教师制度,优化“双师型”教师引育,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选派教师“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通过挂职锻炼、参加学术交流研讨、参加研修培训等,切实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是教师层面。教师要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13],要守住人民教师的初心和使命,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中思考,在学习中实践,不断巩固专业知识[14],促进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学深、讲活、用好。另外,教师还要对自身成长有具体计划,在职称晋升、教学改革、学术研究等方面有科学合理的规划,积极争取机会和创造条件参加各类培训和到校内外学习交流,努力成为新时代的“经师”和“人师”。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考核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职业写作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我爱的职业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