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式”生涯教育模式破解“慢就业”现象路径探析

2024-04-25 08:54唐婷芳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育人目标

唐婷芳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就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根据教育部发布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人数在2022年达1 076万,2023年达1 158万,同比增长82万人,毕业生就业面临极大的挑战。然而,与就业形势难相对应的却是毕业生群体“慢就业”现象,给高校就业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慢就业”毕业生群体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以期通过“赋能式”生涯教育模式,破解当前的“慢就业”现象。本研究选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群体“慢就业”现象概述

关于“慢就业”概念界定,有学者认为,“慢就业”类似于国外的“间隔年”,是指毕业生以游历游学、继续深造、反复备考、尝试创业、等待就业等各种方式暂不就业的情况。一般认为,“慢就业”是相对于“常规就业”而言的。普通高校在对就业率跟踪统计时,上报初次就业率截止时间为毕业当年8月底,2023年上报最终就业率截止时间为11月底。在这之前未实现就业的情况,均属于“慢就业”。本文将“慢就业”界定为:高校毕业生因为拟升学,拟考编,择业中,或暂无就业意愿等原因,在毕业时尚未落实工作单位、尚未完成就业的情况。

当前,学者们普遍把“慢就业”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两种类型。积极“慢就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立即就业,给自己预留一段缓冲时间去更好地探索自我和探索职业,为理性职业决策做好更充分的准备。积极“慢就业”是大学生主动规划、追求高质量就业的选择,有助于完善个体生涯规划,更好地进行职业定位与人生发展。消极“慢就业”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职业规划不清晰、就业观念偏差、就业岗位认知缺乏、就业能力准备不足等原因,缺乏目标和内驱力,导致个体在应对就业时表现出不关注就业信息、不参加就业招聘活动、回避就业压力的系列现象,甚至进一步发展为“懒就业”“怕就业”和“不就业”。本文主要研究消极“慢就业”现象,探究破解消极慢就业的方法与路径。

二、生涯教育视域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成因分析

既有研究对“慢就业”成因的分析可归纳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宏观层面关注经济影响、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影响;中观层面关注家庭和学校两个因素,如高等教育扩招与学科细分,家长的经济支持与社会就业观念变迁等;微观层面关注大学生个体,包括关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就业能力、就业期待等。本研究聚焦于微观层面,关注大学生个体,从生涯教育视域下分析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成因。

(一)生涯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职业准备不充分,就业观出现偏差

美国职业生涯学家舒伯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从人的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把职业生涯的发展看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将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五个不同阶段。人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职业角色和任务,能否适应某个阶段的个体需求,能否顺利从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取决于个体在此阶段之前的准备程度。

毕业生之所以出现“慢就业”现象,在于其在探索阶段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探索阶段属于学习打基础的阶段,青年大学生通过尝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活动,对角色、能力、职业进行探索。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专业选择的偏差,学生没有在合理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专业选择,而是参考亲戚朋友的意见盲目做的选择,进入大学后发现所学专业并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从而很难确立职业目标,建立职业认同。究其根本是职业探索期准备不足,且职业过渡期没有通过转专业或辅修第二学位等方式及时止损。二是职业选择的盲从,部分毕业生受家庭观念或社会观念的影响,在缺乏自我认知情况下盲目追求事业单位、公务员等体制内工作,或者人云亦云随大流选择考研,从表面上看有职业目标,实则目标设定不合理,不能反映其内心真实的愿望,从而使得目标难以实现,进而导致“慢就业”现象。

(二)人职匹配理论视域下求职行动力弱,就业质量低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他在《选择职业》一书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人职匹配理论,即关于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一致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不同个体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方式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在进行职业决策时,个体应选择与自己个性特征相适应的职业,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发挥自身最大优势,做到人与职业的高度匹配。

从人职匹配理论分析,毕业生之所以出现“慢就业”现象,更多的本质原因在于个体求职行动力弱。一是毕业生过多从自身角度出发,不能合理判断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位置,经常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人职很难达成匹配。例如,部分学生没有主动通过外部职业探索的方式来了解市场环境,没有通过实习实践获取职业信息的经历,或者虽有实习体验但对职场环境的探索和感知不足,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哪些,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是什么,等等,而是盲目选择自己理想中的“地位好、待遇高、有发展前途”的所谓好工作,或盲目选择多次考公、考编、考研等,而不考虑及时动态地调整目标。二是毕业生过度追求人职匹配,一定要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工作”,殊不知没有哪一种工作能够完全满足个体的全部需求,“先就业再择业”也不失为一种探索过程中不断尝试与平衡的方式。

(三)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视域下的职业决策慢,就业满意度低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彼得森和团队提出了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指出,影响个体决策的因素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知识层面、决策层面和认知层面。它强调:要做出职业决策,首先要获取相应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以及认知过程的自我对话、自我觉察、自我监督。

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分析,职业决策“慢”的实质:一是职业认知偏差,自我定位不清。慢就业群体一方面缺少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比如有些学生考研失利后没有进行自我反思和分析自身实力而盲目选择“二战”,有些学生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二是决策层面的价值观冲突。“慢就业”学生群体中,部分毕业生的价值观和家长的期望冲突,比如学生想到基层到西部去建功立业,但家长不赞同,希望学生留在家乡发展。三是认知层面的非理性认识。如不愿意做出舍弃、鱼和熊掌兼得的完美主义,不愿意接受决策带来的风险、犹豫不决的负面思维、习惯性纠结等。

三、“赋能式”生涯教育模式破解“慢就业”现象路径探析

“赋能式”生涯教育模式是指,以改变“学生固有就业观念”为核心,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为目标,突破传统“知识讲授”为主体的就业指导理念,构建“赋能式”就业育人新模式。通过“赋能式”生涯教育模式,深度融合课程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加强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强化动态帮扶与精准服务,以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偏差、行动力弱、就业决策慢导致的“慢就业”现象。

(一)深度融合课程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做到就业观念“导向精准”

针对大学生就业观出现偏差的情况,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业发展与人生规划》等生涯规划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在课程中将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融合,达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效果。围绕学校“学习,审思,创新,自主,合作,担当”六大核心素养,形成总体目标、教育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漏斗型”目标分类表,同时以思政育人目标作为引领,贯穿于整体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搭建基于行为养成的“职规课”课表,让学生在观摩、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将习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及态度外化为稳定的行为选择及表现,使课程不再是单向度的知识传播,而是双向度的互动式教学相长。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业规划与人生发展》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定位为: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生涯发展理论有机结合,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道德与就业观念,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需求相统一,增强“四个自信”与政治认同,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加强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做到就业闭环“设计精准”

在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加注重分层次引导教育,注重个体差异,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针对普适性、群体化、个性化的学生不同需求,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在面上,通过级会、班会组织专题辅导,内容涵括求职材料制作、笔试与面试辅导、就业流程和政策解答、就业信息搜集辅导、考研咨询、求职礼仪等,为毕业生成长保驾护航;在线上,按照毕业生就业意愿进行了分类,如师范生就业、国内外升学升研、互联网大厂、公务员考编等,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精准服务,在不同的方向里以工作坊、沙龙的形式邀请专业教师、优秀校友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在点上,学院学工团队、若干专业教师依托个人优势组建就业咨询团队,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形成就业咨询与个性化指导服务团队,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咨询的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在一对一咨询中解决毕业生的实际困难,提升个性化定制服务的精准度。在这个过程不断引导毕业生合理判断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位置,鼓励他们先就业再择业,积极行动,努力实现“人职匹配”的目标。

(三)强化动态帮扶与过程管理,做到就业过程“服务精准”

就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要时刻关注毕业生的想法,适时开展就业指导。通过逐一摸排毕业生就业意向,实时更新就业动态。一是实现就业手续办理流程标准化,进一步简化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流程及签约手续,为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发放、就业协议书审核、毕业生登记表鉴证、相关证明出具等提供“一站式”服务。组织辅导员总结近年来就业工作流程与就业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形成《学生签约与就业工作指引》,并通过年级网站进行就业指引,方便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办理就业手续,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过程的指引,解决学生就业工作困惑,提高辅导员就业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二是密切跟进就业进程,积极协助办理就业手续。对于已签有意向单位的毕业生,继续跟进已落实用人单位的毕业生签约进程,确认毕业生完成就业流程的时间节点。专人定期与学生联系关注就业流程办理的进展,协助毕业生办理各项就业手续,及时更新就业信息。规范就业管理,如实进行就业数据统计,做好毕业生离校后数据动态追踪,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三是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对于心理问题学生、学业困难学生一一建档,定期跟进,量身定做一套个性化的帮扶方案,邀请校友或已就业的同学与未就业毕业生开展“一帮一”的辅导或经验分享,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单独推送精准匹配的就业信息,给予他们求职路上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猜你喜欢
毕业生育人目标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我们的目标
最“叛逆”的毕业生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