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2024-04-25 19:38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林业和草原局中梁林业工作站王丽云
河北农机 2024年1期
关键词:苗木林业病虫害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林业和草原局中梁林业工作站 王丽云

前言

林业育苗是林业生产的基础,而病虫害防治则是保证林业育苗质量的关键。随着科技的发展,林业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成为关注焦点,这就需要林业技术人员积极借鉴前沿的技术理念和方法,在综合分析林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最为适宜的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期为我国的林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1 林业工程建设价值

林业产业在民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使人们的生活品质更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平衡发展,为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林业工程建设的核心价值,为促进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下是对林业工程建设价值的总结。首先,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源和土壤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林业工程建设,可以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从而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类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其次,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林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木材生产、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多个领域。高质高效的林业工程建设,有助于提高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促进林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同时,该工程的建设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园林景观等,形成产业链,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再次,对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林业工程建设使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升,帮助人们形成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通过积极开展林业科普教育、森林公园建设等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森林的重要性,进而增强人们参与林业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林业工程建设还可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在推进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林业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林业育苗技术及培育方法

2.1 育苗技术

2.1.1 种子处理技术

种子处理是林业育苗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速度。目前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有:消毒处理、浸种处理和萌发处理。消毒处理可以有效地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浸种处理可以促进种子的吸水和发芽,而萌发处理则可以提高苗木的生长势。

2.1.2 培养基配方和制备技术

培养基是苗木生长的基础,其配方和制备技术对苗木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培养基配方可以提供苗木所需的养分和水分,促进其根系的发育和营养吸收。制备技术包括培养基的消毒、pH 值的调节和培养基的灌装等,这些步骤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和稳定性[1]。

2.1.3 播种技术

播种技术是影响苗木生长速度和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常用的播种方法有:直播、层播和点播。其中,直播是将种子直接撒在育苗地上,适用于大面积的育苗;层播是将种子分层撒在育苗地上,适用于小面积的育苗;点播是将种子按照一定的间距撒在育苗地上,适用于需要控制苗木密度的育苗。

2.1.4 温度和湿度控制技术

在林业苗木的生长阶段,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依据苗木生长条件需求,合理地控制这两个因素,可以促进苗木的生长和发育。我们都知道,不同树种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树种选择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通常情况下,温度应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湿度应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1.5 管理技术

林业育苗工作完成后,加强后期管理十分必要,管理技术主要包括灌溉、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其中,灌溉和施肥能够提供给苗木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所以这是保证苗木生长的重要措施;及时进行除草,可以防止杂草与苗木竞争养分和水分;而病虫害防治则要充分做好预防工作,一旦苗木的生长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就要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以保证苗木的健康生长。

2.2 林业育苗方法

2.2.1 温室育苗技术

利用温室栽培技术,能缩短育苗期,加快苗木的生长发育,保证苗木的产量。在温室中应采用喷灌装置,以利于对温室内的湿度进行调控。例如,采用容器育苗的方式,将土壤灭菌,并配上适当的肥料,配制成苗基质。不同的苗木品种,其养分土的配比是不一样的,这样就能根据市场需求及生产进度,选用适宜的苗木。温室栽培可在三月初、九月中春秋两季进行。在播种之前要浇水、灭菌、发芽,在大约75%的种子裂开时播种。然后再用0.5cm~1.5cm 的细土包埋3 颗,然后用水将苗床浇透。在育苗期间,大棚内的温度要保持28℃~2℃,当外界温度上升时,要加强通风,如果室外的温度高于35℃,则要做好棚顶的遮阴。在秧苗生长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水分,防止立枯病的发生,通常浇水频次为每日1 次浇水。

2.2.2 苗床育苗

苗床育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高床苗,一种是矮苗。高床苗适宜于对水分敏感的针叶林和阔叶林,而矮床苗适宜于对水分需求不大的树木。就高畦育苗而言,在栽植前必须平整好土地,床底宽×高为30cm×15cm,床面长×宽为150cm×24cm。在苗床边修整一条宽×深×高为30cm×10cm×5cm 的沟渠,再进行施肥和播种,播后覆盖0.5cm 的土壤。出苗后2 天浇一次水,苗期4 天浇一次水。

2.2.3 田间育苗

育苗田应以60cm 以上的土层为宜,同时保证土壤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在播种前进行30cm 以上的深翻,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清除田间的杂草,而且在干燥的同时,也可以杀死地面上的病虫害。在整地施肥时,施用有机肥、NPK 复合肥料。通常在播种之前,使用氧化乐粉进行杀菌,用量为每亩2 公斤。在播种之前,应先将种子浸种,并进行杀菌处理。对于休眠期较短的树种(如杉木),则可在播种前将其放入冷水中浸22~26小时,而红松等休眠较长的种子可掺入湿沙中,通常采用秋播的方法。出苗后要及时间苗补苗,同时要注意田间的松土、除草和肥水管理[2]。

3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3.1 生物因素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生物因子密切相关,其中包括病原微生物、虫螨等。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和病毒等,而这些微生物具有传染性、致病性和变化性,极易在树木间扩散,造成疾病的爆发与扩散。害虫如昆虫、螨类等,其繁殖力强,适应力强,可快速入侵树木,对林木造成危害。

3.2 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子在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植被类型等。其中,气象因素对温度、湿度、降雨量等环境因子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土壤环境是树木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不同土壤中营养成分及物理、化学特性存在显著差异,这会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因为不同的植物种类对病虫害的发生也有明显的影响,如树种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等,较易造成病虫害的暴发与传播。

3.3 人类活动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其中包括造林方法、林木管理和林木采伐等。不同的造林方法对树木的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如过分密植和单种栽培,极易造成病虫害。由于缺乏对树木的观察和防治措施的疏忽,也极易引起植物病害。采伐作业中,伐桩处理不当,疫区木材流通等环节极易导致病虫害蔓延。

4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4.1 生物防治技术

该技术原理是利用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森林病虫害,是一种绿色、安全、持久的绿色防控方法,主要有天敌释放、病原微生物制剂、植物源农药等。例如,放养瓢虫和蜈蚣等捕食性昆虫,可以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如蚜虫;应用病原微生物药剂对马尾松毛虫和其他有害生物进行喷雾防治;利用尼古丁和除虫菊酯等植物源农药,可有效控制松墨天牛等虫害。

4.2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因子对森林疾病的作用,如光诱杀、震源诱杀、阻隔诱杀等。试验结果表明,该防治方法简单、无污染,且不易产生抗药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森林病虫害控制方法。例如,采用灯光诱杀,在室内设置黄板灯、蓝光灯等装置,引诱害虫往光源处扑杀;采用声源诱杀技术,采用振动设备,将害虫震倒在地而死;采用阻断性诱捕法,在林木中设置障碍,阻断有害生物向林木内部扩散,实现对林木的控制。

4.3 化学防治技术

该防治方法是以化学农药为主,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等优点,但同时也会引起环境污染,甚至产生抗药性。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一定要注意剂量和剂量,防止乱用。如使用乐果和氯氰菊酯等杀虫剂,对松毛虫等有害生物进行喷雾防治;以敌敌畏和马拉硫磷为主要药剂,对松材线虫病进行控制;采用溴甲烷和硫酰氟熏蒸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杀灭害虫。

4.4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综合防治技术就是在森林病虫害控制中,根据生物防治的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地选择,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手段。利用多手段协同增效,降低抗药性,是提升森林害虫控制效率的重要手段。在生产实践中,要结合林木病虫害的发生特征、林木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等,将多种防控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防治系统。如对病虫害较重的林区,可采取生防措施,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辅以物理控制措施,以巩固控制效果;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适时应用化学杀虫剂,以保证林业的安全[3]。

5 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优化策略

5.1 加强新型技术的推广

随着林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引入、运用和推广新型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森林病虫害的控制水平,减少森林病虫害出现后的损失。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及专业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大研究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对林业造成的损失。此外,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确保育苗工作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高质量和高效率进行,采取多渠道宣传的方式,以及制定符合实际的苗木培育和防治战略,使苗木的生长环境得到最好的改善。

5.2 规范防治病虫害的技术规程

(1)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即采取合理的林分结构,采取科学的造林方法,以及科学的育苗措施,增强林分的自我调控能力,防止病虫害的发生。(2)因地制宜,科学用药:针对各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等特点,选用合适的药剂,以适应当地的苗木生长需求。在选择药物时,应以安全、高效、经济为原则,尽量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药品,从而有效降低其对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危害。(3)加强监测,科学使用农药:建立完善林业病虫害监测系统,对林区主要林业害虫的发生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与监测,全面了解其危害的发展及危害等级。同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计划,对用药的剂量及频率进行严格地控制,防止滥用、乱用。(4)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6 结语

总之,林业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是保证林业生产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领域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这些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为我国的林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苗木林业病虫害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苗木供求信息
land produces
最新苗木行情
最新苗木行情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最新苗木价格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