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碱麦旱作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2024-04-25 19:38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胜利街道办事处康生梅
河北农机 2024年1期
关键词:抗逆性东营市作物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胜利街道办事处 康生梅

东营市降水偏少,是典型的盐碱地,旱碱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水资源紧张等严峻挑战。为了提高旱碱麦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轻简化栽培技术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1 东营市旱碱麦种植概况

东营市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旱少雨的特点明显。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旱碱麦作为一种适应干旱环境的主要农作物,在东营市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和重要的经济价值[1]。东营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旱碱麦的种植优势。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和良好的土壤条件,适宜旱碱麦等农作物的生长。该地区土地平坦,便于机械化种植,提高了种植效率,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较高,为旱碱麦的种植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地农民经验丰富,熟悉旱碱麦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技术,能够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灵活调整种植措施,提高旱碱麦产量和品质。

此外,东营市政府对旱碱麦种植业的支持政策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政府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提供农业补贴、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等支持措施,鼓励农民扩大旱碱麦种植面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然而,东营市旱碱麦种植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频发,对旱碱麦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其次是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具有不确定,需要农民和政府加强市场信息的监测和分析,做出及时调整和实施应对措施。

2 东营市旱碱麦旱作轻简化栽培技术

2.1 施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施用有机肥料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能力的重要措施,对于东营市旱碱麦的旱作轻简化栽培技术至关重要[2]。有机肥料是指来源于动植物残体、粪便等有机物质的肥料,如农家肥、畜禽粪便、腐熟堆肥等。与化学肥料相比,有机肥料具有分解慢、养分释放缓慢、富含有机质等优点。这些特点使得有机肥料能够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为旱碱麦的生长提供更为有利的土壤环境。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播前每亩底施腐熟的有机肥1~3m3,化肥方面,纯氮的施用量为10kg 左右、氧化钾为5~7kg。底肥施用深度应考虑土壤性质和作物需求,以促进根系充分吸收养分。

施用有机肥料有多种方法,如基肥、追肥、覆盖等。基肥是在整地前或整地时将有机肥料直接施入土壤,以使其充分与土壤混合;追肥是在作物生长期间,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适时追加有机肥料;覆盖是将有机物质覆盖在土壤表面,利用微生物的作用逐渐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这些施用方法的选择与实施,直接影响着有机肥料的利用效率和作用效果。

有机肥料的施用能够对土壤结构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有机物质中的有机质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团粒稳定性,减少土壤结皮的形成,有利于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的提高。其次,有机物质中的有机酸能够与土壤胶体颗粒发生化学反应,促进土壤胶体结构的稳定,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另一方面,有机肥料的施用还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改善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这些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有益,可以抑制土壤病原菌的生长,提高土壤抗逆性,有助于提高旱碱麦对干旱等逆境的适应能力。通过选择合适的有机肥料种类和施用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为东营市旱碱麦的旱作轻简化栽培技术提供重要支持。因此,在实践中应注重科学施肥,合理利用有机肥料,保持土壤健康的生态,提高旱碱麦的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选育抗逆性品种,提高其在干旱地区的适应能力

在东营市等干旱地区,选育抗逆性旱碱麦品种是提高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干旱地区的气候特点使得植物生长受到干旱、高温等逆境的影响,传统品种难以适应这些环境。而选育抗逆性品种则能够在逆境条件下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和产量水平,从而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生长适应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选育抗逆性旱碱麦品种的方法与标准需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首先是材料的选择,需要选择具有较强逆境适应性的基因资源;其次是评价指标的确定,应以干旱、高温等逆境条件下的产量、生长期、生理特性等指标为评价标准。

最后是育种方法的选择,可采用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杂交、选择、重组等手段加速品种的选育进程。抗逆性旱碱麦品种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一是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抗逆性品种能够在干旱、高温等恶劣环境下迅速生长,快速进入抽穗期和成熟期,减少了生长期间逆境对其产量的影响;二是产量稳定,品质优良。在逆境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同时保持较好的品质,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抗病虫害能力强。在逆境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免疫力,减轻了病虫害对其产量的影响,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选育抗逆性旱碱麦品种,能够显著提高其在干旱地区的适应能力。抗逆性品种能够快速适应干旱、高温等逆境条件,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和产量水平,提高抗旱能力,能够保持较高的品质和免疫力,减轻了病虫害对其产量的影响,提高了农作物的综合抗逆性[3]。

2.3 调整旱碱麦的种植密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调整旱碱麦的种植密度对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种植密度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养分利用和空间竞争等多个方面,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地调节作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保证每株作物都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和生长空间,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调整种植密度的方法与原则需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水资源状况以及旱碱麦的生长习性等因素科学确定。考虑到播种形式及深度,种植密度的调整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对于采用等行距宽幅条播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行距和苗带宽度,计算出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量。在确定播种量时,需要考虑到播种深度和每亩播种量的要求。例如,在播种深度为4~5cm,每亩播种量为15kg 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单位面积内的播种量,然后根据播种量和每粒种子的重量来确定植株的密度。

因此,在调整种植密度时,需要综合考虑作物的生长期、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水资源供给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方案。调整旱碱麦的种植密度对产量与质量的影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光合作用的充分利用,增加穗粒数和产量;但是过高的密度则会导致植株之间竞争激烈,造成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相反,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可以削弱植株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养分的充分利用和穗粒的充实发育,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土地条件和作物特性,科学调整种植密度,以达到最佳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科学调整种植密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还能够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东营市旱碱麦的生产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在实践中应加强对种植密度调整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4 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水资源在旱地农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东营市地处干旱少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干旱缺水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而旱碱麦作为一种相对耐旱的作物,在干旱地区的种植具有重要意义。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不仅可以保证旱碱麦的正常生长,还能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方法与技术有很多种。首先是改进灌溉技术,如应用滴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这些灌溉技术能够将水分精准地送到作物根系附近,减少了水分的流失和蒸发,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其次是合理制定灌溉方案,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土壤水分状况和气候特点等因素,科学确定灌溉时间、灌溉量和灌溉频率,避免过量灌溉和浪费水资源。再者是采用土壤水分传感器等现代化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状况,精确控制灌溉量,可实现精准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土地平整、防渗漏、覆盖等土地管理措施,减少水分流失和土壤蒸发,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进一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采取水资源管理与节约措施也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东营市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与监控,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政策,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保护好旱地农业所需要的水资源。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民的水资源节约意识教育,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因此,东营市可进一步发展水资源利用效率高、抗旱性强的优质旱作农业产业,加大科研力度,培育适应干旱地区气候的新品种,推广水资源节约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科学的灌溉技术和管理措施,可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东营市旱碱麦的生产提供有力保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东营市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5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发生

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意义在于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旱碱麦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常常遭受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如纹枯病、条锈病、叶斑病、麦蚜等。这些病虫害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导致产量下降、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和粮食供应的稳定性[5]。

综合防治病虫害的策略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及时了解病虫害发生的趋势和危害程度,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是加强田间管理,通过合理施肥、适时灌溉、轮作休耕等措施,调节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再者是采用农业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此外,还可以采用选择性农药、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手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最后是加强科学研究,不断研发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新型防治药剂,提高防治效果和持久性。例如后期的病虫害防治方案通常采取“一喷三防”的策略,即同时防治多种病虫害并增强作物抗逆性,配方通常为22%联苯·噻虫嗪悬浮剂30ml/亩、40%已唑醇悬浮剂10ml/亩、氨基酸水溶肥30ml/亩。

此外,针对东营市旱碱麦主要病虫害,需要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于纹枯病、条锈病等真菌性病害,可采用轮作休耕、及时清除病株、喷洒抗菌剂等措施进行防治;对于叶斑病、麦蚜等虫害,可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艺措施等综合防治。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多品种混播等种植方式,增加作物的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才能更好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障旱碱麦的健康生长。综合防治病虫害不仅可以提高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农药的过度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此外,综合防治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加强综合防治,合理利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选育抗逆性品种、调整种植密度、科学利用水资源以及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措施,能有效提高旱碱麦的适应能力和产量,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推动旱碱麦产业向着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东营市乃至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抗逆性东营市作物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2018年贵州省玉米区域试验L组六枝点总结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桂花新品种抗逆性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