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分析

2024-04-25 19:38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马村乡政府王改玲
河北农机 2024年1期
关键词:株距行距田间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马村乡政府 王改玲

前言

以往玉米播种大多在秋季作物收获后进行翻耕、秋耙两次,第二年春耙后完成播种,并且玉米株距较为均匀,从实际种植来看耕作层较浅,同时长期采取相同密度的种植模式,导致通风透水效果差,无法保障玉米作物的种植产量。因此要加大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的推广,这是能够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土地风蚀水蚀、提高玉米种植产量的播种技术,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种植良性发展。目前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受到广大农民认可,可以作为抗旱稳产技术灵活运用,切实改善当地的玉米种植面积、产量与品质。

1 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概述

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属于新型种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产量、节约资源,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的原理为调整玉米植株行距、株距,种植过程中通过精准计算进行调整,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播种,其中包括宽行窄株与窄行宽株,宽行窄株是将玉米植株的行距适当增加,同时减小株距完成种植,而窄行宽株为减小植株行距,株距则适当增加。在玉米宽窄行播种过程中,尽量参考土壤、气候、品种等因素,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生长条件优化宽窄行距,即可获取更多经济效益[1]。

2 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的应用优势

2.1 优化田间耕层构造

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能够有效优化田间耕层构造,标准的耕层构造能够蓄纳水、肥、气、热,同时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加速各类养分的释放,促进玉米植株健康生长。宽窄行播种技术宽行间深松、虚实并存,形成良好的耕层构造,符合耕层构造的标准要求,为土壤加入大量空气,改善了田间的通透性。播种过程中会将地块划分为种植区、修整区,第1 年耕种在种植区,第2 年耕种在休息区,两个区域轮换工作有利于缩短土壤恢复时间,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

2.2 精密播种省时省工

在玉米宽窄行播种过程中,会对株距、行距进行精准分析,包括玉米的播种深度等,都会得到较为严格地把控。目前主要采用精密播种机进行玉米播种,这也是实现精密播种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研制出2BS-2、2BD-2 等型号的精密播种机,对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有着显著影响。从实际播种来看更加省时省力,提高了玉米幼苗的均匀性,并且幼苗生长势头较好。

2.3 培肥地力用养结合

玉米播种对土壤条件有着严格要求,以往主要通过秸秆还田等方法,提高土壤内的有机质培肥地力,不过该方法并不适用于北方,由于北方冬春季节气温相对较低,并且气候十分干旱,秸秆还田后会存在大量碎秸秆深埋耕层,不易腐解还会和土壤争夺水分,第二年种床位置耕层下方也会存在碎秸秆,从而影响到玉米种植质量。因此可以采取种植带换位的方法,将大部分秸秆运走使用,余留30~40cm 高还田与茬带内,通过实践来看该方法有利于培肥地力,由于第二年的种植带,为前一年的宽行空白带,并且经过深松、旋耕等操作,促使碎秸秆不会留在种床带,解决了土壤水分争夺问题,促使土壤地力快速恢复[2]。

2.4 通风透光改善环境

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改善田间环境,按照要求适当调整株距、行距,真正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整体结构较为合理,优化了田间小气候,如增强通风性、提高透光性,为玉米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玉米本身属于高光效农作物,对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的要求较高,宽窄行种植大大提高了田间地头的透光性,有利于发挥出玉米作物的高光效性能。

2.5 易于管理种植便利

传统玉米播种模式会面临田间拥挤、不易管理等问题,尤其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植株较高、叶片较大,为田间管理带来难度。田间管理对玉米的生长至关重要,主要包含间苗补苗、病虫害防治、肥料追加、除草等,稍有不慎便会影响种植效果。相比之下宽窄行播种技术有利于田间管理,可以将大行间作为田间管理作业道,种植人员在大行间内完成各类操作,对玉米植株的生长进行调节,包括浇水施肥、清除杂草以及病虫害防治,不会对玉米植株造成负面影响,有效提高玉米种植产量[3]。

3 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的应用策略

3.1 选育优良玉米品种

宽窄行玉米播种技术在农业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不过在实际播种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品种,根据具体品种特点调整,设计适合的行距、株距,即可达到提高产量与品质的目标。在播种过程中优选抗病能力强、产量高的玉米品种,同时结合地区气候环境、地质条件进行筛选,部分地区适合种植普通玉米品种,其他地区则适宜种植糯玉米品种,应做好气候环境与土壤等因素的调查分析,针对性选择玉米品种。除此之外确定品种后筛选种子品相,去除存在病虫害或受伤的玉米种子,将个头偏小、不饱满的种子挑出,留下品相较好的种子进行种植,通过选择活性高的种子提高发芽率,充分发挥出宽窄行播种技术的应用价值。

3.2 科学计算播种用量

目前市场可选择的玉米种子类型多样,玉米种子的质量参差不齐,在挑选过程中应采用经专业单位审定的高品质玉米种子,外包装清晰标注玉米品种信息。在正式播种前要做好发芽率实验,通过分析种子发芽率,科学合理地确定种植密度,同时适当增加播种量,保留优质健壮的幼苗,从而提高玉米种植产量。一般来说要根据玉米品种,确定每亩种植株数,精准计算播种量,玉米主要采用条播和穴播两种方法,播种深度在4~6 厘米,大于播种标准会提高出苗难度,并且玉米幼苗较为孱弱,条播每亩用4 千克左右,穴播则用1.5 千克~2.5 千克[4]。

3.3 准确分析播种行距

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对株距、行距有着严格要求,应保证株距、行距的科学合理性,从而发挥出宽窄行播种技术的优势,达到稳定生产的应用效果。对于耐密植的玉米品种来说,种植行距应控制在60cm,株距则控制在24~22cm 之间,宽叶类品种玉米种植,可将株距控制在29~31cm。在计算玉米株行距时,必须考虑到品种类型,合理确定田间定植密度,保证农田利用率达标。

3.4 落实机械精量播种

在玉米宽窄行播种时,应充分利用现代机械化设备,完成玉米作物的播种工作,比如引入玉米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等工作内容,全面提高玉米种植效率,并且还能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改善人力操作引起的田间播种密度不达标现象。另外人力播种可能会受到自身操作影响,导致出苗量低、秧苗质量差,所以要积极开展机械化播种作业,提前加强机械设备的参数调试,确保设备满足玉米种植需求,不存在运行故障等问题。播种前可以进行试播操作,主要查看实际播种效果,机械设备的行进速度是否均匀等,保证播种深度一致,能够顺利完成播种作业,培育优良的玉米幼苗。通过机械设备的使用,能够实现精量播种,将播种深度准确控制到3~4cm,若耕地质量未达标,应适当增加播种深度,相反田间墒情较好的条件下,则适当减轻播种深度,根据不同需求优化调整,切实增加玉米种植产量。

3.5 合理控制播种时间

对于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来说,控制好播种时间有利于增产增收,每年玉米秋收完毕后,地面会形成较多的秸秆碎叶,深翻地前应做好清理工作,来年再次清除残枝败叶。根据以往的播种经验玉米播种时间尽量在4 月20 日谷雨前后,不过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环境,比如东北地区在玉米播种时,会选择4 月末~5 月初的时间段,同时参考玉米的品种与类型,春玉米适合4 月末~5 月初播种,而夏玉米则在冬小麦收获后播种,一般在每年的6 月份。

3.6 做好玉米田间管理

在充分掌握玉米田间管理的条件下,才能提高种植产量与品质,结合玉米种植经验来看,玉米植株在沙壤、土壤、粘土等地质下都能正常生长,玉米播种土壤中的pH 值应控制在5~8,玉米植株的耐盐碱能力较差,其中氯离子对玉米生长的危害更大,因此施肥时要注意杜绝采用含CL 的肥料。玉米种植田间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苗期管理,大多是指出苗到拔苗的阶段,重点观察幼苗的密度,是否整齐、均匀、健康,由于种子质量和土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弱苗、病苗、虫苗,所以需要定期检查进行补苗措施,发现幼苗存在健康问题及时处理。另外在玉米三叶时期做好弱苗、杂苗去除操作,保留齐苗与颜色一致的幼苗,通过适当间苗解决植株拥挤的问题,从而达到通风透光等效果,保证玉米幼苗的水分与养分充足。(2)穗期田间管理,穗期主要为拔节到抽雄的阶段,需要做好中耕培土与追肥等操作,利用中耕疏松田间土壤,促进玉米生根发育,避免出现倒伏或杂草掩埋等问题,为玉米植株营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大喇叭口期根据玉米植株生长需求适量追肥,当玉米进入穗分化时会增加肥水的需求量,每亩地可使用尿素20~25 公斤、钾肥5~10 公斤,为植株提供充足的养分。(3)花粒期管理,花粒期代表玉米植株从抽雄逐渐进入成熟期,主要做好排涝工作,根据气候条件改善田间积水,避免土壤氧气不足影响玉米植株生长[5]。

3.7 结合实际精准施肥

肥料是玉米植株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在玉米宽窄行播种过程中,应科学合理地进行施肥作业,充分保障玉米植株的养生需求。以往部分农户会一次性施加大量氮肥,导致玉米植株前期、后期养分供给不足,无法正常开花灌浆,从而影响到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因此要科学规划氮肥、钾肥、有机肥的追施。玉米施肥主要分为4 个阶段:(1)基肥,在玉米播种前进行基肥施加,这也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环节,施加基肥有利于保证玉米的种植产量。(2)齐苗肥,玉米在播种后生长发育速度存在差异,部分植株的生长速度较快,而其他植株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生长相对缓慢,对于此类玉米苗应多施加肥料,保证玉米幼苗的均匀性。(3)拔苗肥,当玉米长到40cm 的条件下,即可针对田间玉米植株施加拔苗肥,拔苗肥除了能够加快玉米幼苗的生长速度,同时还能让植株顺利进入花期。(4)促果肥,当玉米开始接穗后,施加叶面肥、少量硼肥、钾肥,玉米棒的生长速度会得到提升,颗粒也会更加饱满,起到很好的催熟作用。

3.8 选择高效化除草剂

以往玉米种植主要采用人工物理除草方法,利用锄头等工具定期除草,不过此类方法适用于小面积玉米田,很难满足大面积玉米田地的除草需求,并且劳动强度大、除草效率低。因此可以采取化学除草技术,选择更加高效的化学除草剂,在田间除草过程中,尽量采用科学的除草剂,避免对玉米的生长造成危害,或影响后茬作物的健康生长。目前主要采用异丙草胺、莠去津混合使用,能够达到较为有效的除草作用,玉米播种出苗前阶段,每亩适用莠去津150~200mL,兑水30~50kg,通过低剂量喷洒形成药膜,喷药一周内种植人员不能在田间走动,防止破坏地表形成的药膜,影响田间除草效果。

3.9 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玉米宽带行播种应把控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病害方面主要包括根腐病、粗缩病以及顶腐病等,当出现根腐病后,中胚轴与整个根系发生变软、腐烂等情况,植株生长矮小,叶片发黄直至幼苗死亡,播种前采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防治,顶腐病则采用50%多菌灵可湿剂粉剂对心喷雾防治。虫害方面重点防治玉米红蜘蛛、玉米螟等,根据不同的虫害采用防治方法,主要从生物、物理、化学等角度进行防治,杜绝滥用化学药剂,避免使用高毒农药。一般来说拌种时会采用70%毗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6~8g,兑水20mL,拌玉米种子1kg,能够有效预防蚜虫、蛴螬的危害。对于鲜食玉米尽量采用生物或物理防治技术,如安装杀虫灯诱杀害虫。

4 玉米宽窄行播种的收获与效益分析

玉米宽窄行播种收获时机的把控非常重要,当植物进入成熟阶段后,等待玉米籽粒乳线消失,并且玉米片较为疏松干燥,黑粒位于籽粒底部胚芽下端时,即可进行机械收获作业。通过对宽窄行播种技术进行实践分析,该种植模式下玉米产量可提高20%~50%,实际增产130kg/667m2,同时减少15%的化肥使用量,能够节省大量成本。除了经济效益以外,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还能带来较高的社会与生态效益,在社会效益方面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并且逐步推行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增强了当地的农业实力。生态效益方面推行秸秆还田,有利于活化土壤新陈代谢,有效增加土壤内的有机质含量,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明显增强。

5 结语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种植方法息息相关,并且对品质同样有着显著影响。现阶段宽窄行播种技术得到全面推广,这是新型玉米种植方法,原理为调整玉米植株的行距、株距,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标。从宽窄行播种技术的应用实践来看,玉米种植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并且能够保护耕地肥力,对我国农业发展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未来应加大玉米宽窄行播种技术推广,因地制宜解决各地区的玉米种植技术难题,充分发挥出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应用价值,满足我国现代化玉米种植需求,从而达到抗旱稳产、肥地增产、增效节本等种植目标。

猜你喜欢
株距行距田间
春日田间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田间地头“惠”果农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巧解“植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