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家校共育的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

2024-04-25 10:16曾晓明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双减小学生

曾晓明

摘 要:“双减”背景下,家校均非常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培育,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家校共育显著增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共育意识存在偏差,家长共育知识相对薄弱;共育偏重成绩,学生外出实践相对较少;共育资源不够明确,优秀实践基地育人效果有待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要从完善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家校共育的顶层设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教师家校共育能力,建立家校合作育人的良性机制;提高家长自身育人修养,积极参与主题教育亲子活动等方面寻找突破路径。

关键词:“双减”;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2-0124-03

*本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广西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家校共育的实践研究》(2021ZJY1344)的研究成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指出义务教育要“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要求“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

202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学校要因地因校制宜,开设丰富多彩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阅读、科学、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

“双减”政策为我国推动学校、家庭合力育人提供了保障,但是要将家校普遍关注学生成绩作为共育焦点转换为注重培育学生思想品德,并且形成家校合力提升学生思想品德修養,这是“双减”后必须破解的“卡脖子”难题。学校和家庭要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好原有的写作业和课外培训时间,让“双减”真正减负,让教育真正回归本真。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家校共育取得的成效

(一)家校共抓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家校共育的现状,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发放问卷调研的形式开展研究。调查显示,“双减”政策推进后,家校均重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家长们普遍感到小学生重复性、机械性作业减少,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的问题大大减少了。67.5%的家长和67.7%的教师表示希望在教育孩子中能更好地帮助解决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问题。数据表明实施“双减”后,家校在培育孩子中逐渐让教育回归本真,更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行为养成。家校协同发力共抓劳动教育,学校会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育他们认识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设置一些课后德育实践作业,如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后要主动分担家务、制作美食等。家长也很支持学校布置相关的德育实践,在家里也会教育孩子开展劳动实践。学校和家庭协同共育,真正践行“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二)家校共育沟通渠道畅通、内容丰富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家校沟通渠道也呈现多样化、即时化等特征。家校除了沿用比较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外,还有很多便捷的方式,如微信、QQ等。家校共育的内容也丰富多样,学校和家长针对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学业等各方面都有相关的沟通,实现了家校同步推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家校共育的存在的不足

(一)家校共育意识存在偏差,家长自身共育知识相对薄弱

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家校共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说明“双减”政策真正落地,但在调查中也发现,有29.3%的家长表示不了解家校共育,63.1%的教师表示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老师反映在推进家校共育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家长不配合、不理解。一些家长认为学校布置的一些德育实践作业是增加家长负担,甚至还将德育实践作业的一些错误解读信息发到网上,这给学校带来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家校共育的困难。新时代背景下,家长除了要接受新政策,更要不断重塑自己教育观,提高自己家校共育的知识,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共育工作。

(二)共育偏重成绩,外出研学实践较少

“双减”政策的推行大大减轻了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但高考升学考试“指挥棒”未改变,孩子的学业成绩依然是家校最关注的问题。7.9%的家长认为孩子成绩最重要,27.5%的家长最希望学校能帮孩子提高成绩。29.1%的老师表示与家长沟通最多的问题是孩子学业成绩。数据表明,成绩仍是当下的小学生家校共育较关注的内容。在调研中还发现,部分小学会定期组织小学生集体外出参加研学活动,但研学的内容较倾向于娱乐、游玩,如到某个主题乐园、儿童公园开展活动;有些学校表示组织学生集体外出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所以几乎不组织学生外出实践。

(三)共育资源不够明确,实践基地育人效果待提升

校外实践是当下家校共育新兴起的一种形式,学校鼓励家长利用课余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志愿活动、参观游览等。家校均认同孩子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参观游览等活动能提高思想品德修养,但家校在开展活动时以何种资源共育并不是很明确。若结合本地特色,家校共育的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都很丰富,如历史遗迹、纪念馆、博物馆、著名历史人物故居等。家长也会带孩子参观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但是家长对实践基地的内容和内涵的了解并不深刻,往往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开展了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并不等于就能真正领悟实践基地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实践基地育人效果有待提升。

三、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家校共育的优化路径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和学校、家庭密不可分。学校与家庭在培育小学生思想品德过程中,可以在时间、空间领域上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双减”政策的开始推行后,学校、教师和家长要更好地培育孩子,有赖于家校双方凝聚共识,配合得当,真正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有效合力。

(一)做好家校共育顶层设计,用好优秀文化资源

1.完善共育顶层设计,做好整体性规划

学校作为家校共育的主导方,更清楚不同年龄段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培育的目标、内容、形式、资源等。学校在家校共育中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家校共育的整体规划。如制定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家校共育实践活动方案,方案要明确实践活动的准备、目的、地点、内容、过程、总结等,详细的共育实践方案能帮助小学生通过认知、情感、行为、实践经验的整合最终将实践经验转化为主观的情感、意志,帮助小学生形成对爱国主义的正确认识,做出正确的爱国行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校应根据不同年龄段设定共育目标、内容、形式。低年级的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重在教育和引导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养成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爱惜粮食等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重在教育和引导其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中国革命的红色文化、具备规则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法治观念等。学校只有完善了顶层设计,做好整体性规划,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连续性的思想品德修养家校共育。

2.用好优秀文化,发挥其共育功能

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瑰宝,家校共育要充分利用两种文化资源,以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搭建起小学生思想品德家校共育的桥梁。

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普遍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静态的文化主要指可供小学生实地参观的历史文化展览馆、历史遗址,革命战争遗迹、革命烈士墓园、红色文化纪念馆、博物馆等;动态的文化主要是指可以随着时间、空间变化而传播的精神,如传统的名言语句、有名的历史典故、优秀文学典籍、黨史小故事、革命英雄事迹、红色经典歌曲等。一般将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作为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家校共育的资源利用就是将静态与动态的文化资源结合起来,让文化以“有血有肉”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起到更好的家校共育效果。

“双减”背景下,学校要挖掘与各门课程相关的优秀文化育人元素,甄选一批典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如优秀传统文化纪念馆、博物馆、著名历史人物故居等,挖掘著名历史人物的感人、励志故事。学校教师根据学校甄选、挖掘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学校的家校共育规划,联合家长结合孩子年龄开展分阶段、分层次的共育工作,协同合力,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培育小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家校共育能力,建立更好的家校合作机制

“双减”后,主科类的家庭作业减少了,要适当增加德育、劳动等实践作业。德育、劳动类作业能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家校联合协同育人,老师要把握好家校共育的“度”,布置的实践作业不宜过多、过繁杂,不要成为家长的负担。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家校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共育指导能力等。教师推进家校共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教师与家长应该要建立起合作育人的良性机制。教师可以定期收集家长对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共育工作的反馈,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通过研讨会的形式讨论最优方案。绝大多数小学的班级都会建立起家委会组织,教师可以通过家委会收集家长在日常培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该方案。

(三)增强家长家校共育意识,积极参与德育亲子活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缺乏自我管理约束能力,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处于构建的关键时期,最需要家校的共同教育和引导。

1.家长要主动学习,提高自身育人能力

家长的思想文化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培育,“双减”背景下,孩子有更多课余时间,需要家长更高质量的陪伴。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家长应该主动通过各自形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共产党史、传统美德等内容,充分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内涵与教育作用,提高自身思想修养,提高自身修养和育人本领。家长主动地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修养,还能营造良好的家庭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学习氛围,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

2.积极参与德育主题教育亲子实践活动

学校设计的德育、劳动等各类主题教育亲子活动不仅能帮助家长增进亲子感情,还能在参与活动中学得知识,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修养,真正实现“双向奔赴”。家长要尽量挤出时间积极参与,利用课余时间带孩子去参观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如著名历史人物故居、历史遗迹、优秀传统文化纪念馆、博物馆等,陪伴孩子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认识。多花时间陪孩子阅读传统经典著作,加强与孩子日常交流,通过阅读、交流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塑造孩子的思想品德。

四、总结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是确保小学生人生道路不偏航的“标配”,只有把小学生培养成为真心热爱祖国、坚定理想信念、具有良好道德情操、具备不怕吃苦的劳动精神的未来栋梁,才能为祖国未来绘制宏伟蓝图。我们要抓住学校和家庭两个关键环节,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传统美德等为桥梁,搭建小学生家校共育的纽带。通过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更好地培根铸魂,真正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张玲玲)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伟.小学生品德教育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5.

[3]孙夕函.小学家校教育共同体建设探究 ——以大理州S小学为例[D].大理大学,2020.6.

[4]陈思思.“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的策略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06.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双减小学生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