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叙事定位构建

2024-04-25 11:58王文娟
现代语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叙事网络媒体身份

摘  要:从叙事定位的视角出发,以网络媒体中有关国际中文教师的报道为例,运用叙事定位分析方法,构建新闻叙事框架。通过各种话语资源的分析,在不同层级的定位中展现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构建轨迹。研究发现,网络媒体中国际中文教师身份构建主要包括自身身份认同和责任身份认同。通过叙事定位“声音”及评价的过程,将国际中文教师定位为语言教育者、中华文化传播者和国际胸怀者等身份。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构建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者共同作用于其多元身份的构建过程。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师;身份;叙事;定位;网络媒体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随着汉语学习人数的不断增加,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作为“三教”问题之一的国际中文教师,在汉语的国际推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水平等,都对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教师身份研究已成为教师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国际中文教师是汉语国际推广的中坚力量,直接面对汉语学习者进行教学,其多重身份使他们在汉语国际推广中身担重任。媒体所构建的国际中文教师身份以及国际中文教师所认同的自身身份,对于其努力提升教学能力、建立职业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关注教师的个人观点以及教师如何理解自身教学和教学实践,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新的切入点[1]、[2],它包括了解自身对于发展和构建教师身份的相关性[3]。目前,鲜有涉及叙事定位视角下国际中文教师身份构建的研究,特别是网络媒体对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构建。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叙事定位理论来分析网络媒体海外版对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构建过程,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勾勒国际中文教师身份叙事定位的构建途径,探究其身份构建原因,为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海外认同提供借鉴。

一、叙事定位与身份构建

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是讲故事的动物。正如Benwell & Stokoe所说:“讲故事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它回忆、叙述和反思自己的生活。”[4](P130)语言被视为“人构建的主要场所”,身份的表征也属于社会行为。身份的构建必须在某些限制条件内形成,比如话语。如果说自我和身份是在话语中构成的,那么它们也大多是在故事中形成的。讲故事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之一,“通过讲故事,叙述者可以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描述和评价,从而在故事的某些点上,突出身份的构建过程”[4](P130)。在叙事实践分析中,定位(positioning)是一个很有用的分析工具,有助于说明社会身份是如何在叙事实践中被松散地构建的。

V?h?santanen & Billett指出,身份的构建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5]。近些年来,教师身份的概念化倾向于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呈现出多重性、不连续性和社会性特征。教师的职业身份不是固定的和预先定义的,而是与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叙述和经历相联系,并在不同自我定位之间的不断协商中发展。叙事也是情境语言使用的一个方面,是叙述者运用叙事来定位身份的语境化展示。在概念层面上,身份和叙事可以通过“融合连通性和时间统一性的概念产生一种同一性连贯感”的观点联系起来[4](P138)。Wortham & Gadsden提出了“四层叙事定位”的自传体身份来构建分析模式。第一,叙述者将自己定位为经历过去的各种叙述性事件。第二,叙述者“声音”或立场,在他们的叙述中,包括他们自己的各种叙述,将自身作为可识别的类型人。第三,叙述者在对自己和其他人物发声的同时,也对这些声音进行评价,这样叙述者本人就体现了在所代表的人物类型上的重要地位。第四,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叙述者在讲故事中以互动的方式与对话者进行定位[6](P319)。Clifton也指出:“运用定位理论和方法论,不仅允许社会行为体在互动中定位自己,而且还允许参与者在故事世界中定位自己和他人。”[7]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叙事建构中,四层叙事定位、发声和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同时,我们将Wortham & Gadsden的四层定位叙事对身份构建的分析扩展到新闻叙事的研究中。

二、研究设计

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构建分析主要包括两步。在分析的第一步,通过识别新闻报道中国际中文教师自己的声音以及相关的人物和他们各自的声音来进行编码。这些声音通常与过去的各种叙述事件有关,身份通过这些事件加以表现。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叙述中,自己的發声位置主要是通过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来确定的。同时,在报道中还有其他声音,在叙事中主要通过他们各自的声音以及使用第三人称代词,或者国际中文教师引用个人或机构的话语来实现[8]。根据特定的声音和他们的特征来定位自己时,常常通过评估来予以强化。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叙述中,与他人不同的声音和叙述的自我评价也被编码。因此,在分析的第二步,网络媒体中所有关于国际中文教师报道的声音和评价相互关联,以勾勒出国际中文教师的多重身份。国际中文教师的特征和评价揭示了其如何定位和看待自己。

基于此,本研究对近十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官方网站“海外网”中有关国际中文教师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各篇报道的共同特点,并以2019年12月12日的《三年鲍村,岁月如歌》和2021年8月18日的《让外国人学说中国话会写方块字》两篇报道为例,采用叙事定位研究方法,厘清网络媒体中有关国际中文教师的不同声音,具体呈现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叙事定位构建过程,从“声音—定位—评价”三个层面对其身份构建进行考察。

本研究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网络媒体中构建了国际中文教师的哪些身份?二是影响国际中文教师身份构建的因素有哪些?

三、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叙事定位构建

叙事中的身份构建是一个涉及自我与他人的协商过程,是语境与叙事结构之间的互动。网络媒体中有关国际中文教师的报道运用各种话语资源,遵循叙事结构,在不同层级中进行身份定位。通过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认同构建和责任构建,网络媒体在话语互动中清晰展现身份的定位轨迹,完成身份的构建过程。

(一)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认同构建

国际中文教师在海外讲授汉语的过程中,文化差异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也处于不断变化中。这里以《三年鲍村,岁月如歌》为例,分析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认同构建过程。

1.定位过程

这篇报道叙述了“我”的海外汉语教学经历,通过“发声”实现了“我”的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定位。

(1)3年,能做什么?3年,能改变什么?3年,能让我懂得什么?

在我登上飞往美国的飞机之前的几百个日日夜夜里,这3个问题,我问自己最多。赴美求学是自己从小的梦想,能在实现梦想的同时做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把自己喜欢的汉语和英语结合在一起,用来向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介绍中国文化和中文,这对从小就颇有点书呆子气的我来说,颇具诱惑。只是3年的时间,真的够吗?和选择留在国内求学3载相比,其中得失,又将如何?大洋彼岸的世界,是否如想象般美好,种族和文化的差异,是否真的是不可逾越的沟壑?

在报道的开始,反复出现了国际中文教师“我”对于“3年”这一时间的强调。根据叙事自我构建的对话方法,如果同一特征或声音在许多场合重复出现,说明叙述者想要强化一种特殊的自我意识[9]。“我”对未来充满了未知,不知道未来三年自己能做什么,会发生什么,对于出国留学及作为国际中文教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存在疑惑。种种声音表明,此次作为国际中文教师出国任教,或许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后的叙事中,“我”到了异国他乡,面对种族和文化的差异,从开始的不适应到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国际中文教师,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2)初为人师,文化间的巨大差异让从小习惯了尊师重道、端坐静听的我对美国孩子的“散漫”和“吵闹”大惑不解,再加上毫无教学经验,曾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那时,我一想到上课,就会莫名地紧张冒汗,想要甩开一切逃离。但一到走廊里,听到同事们带着笑意的热情问候,感觉便好了一些;等到了教室中,面对几十个孩子发自内心的问候,争先恐后地告诉你“中文课是我最喜欢的”,还有那一声声夹杂着美国口音的“你好,刘老师”时,一切负面的情绪都烟消云散。

在美国任教期间,“我”重新协商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身份。在这一过程中,“我”强调作为一名教师“成為”自己的重要性,即拥有一个符合自身性格的教师身份。初次作为国际中文教师在国外教授汉语,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教学经验的缺乏,使作者在教学中对自己产生了极度的怀疑;而学生的喜爱与同事的热情,又使作者能够战胜自我,继续扮演好国际中文教师的角色。在这里,“我”将自身身份定位为国际中文教师,并致力于完成汉语国际推广的使命。

报道接着说:“在不断的打磨下,教学不再是沉重的工作内容,反而成了我和美国学生们最期待的沟通方式。”通过不断适应,“我”更加认同自身的国际中文教师身份。同时,在“我”的中文课的影响下,一对美国父子选择去中国旅游,这更使“我”信心倍增。按照Bannister的观点,身份的社会性意味着教师身份是在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在话语中构建的[10]。刚到美国,因为没有车,上下班比较麻烦,最初一年里,“我”全靠同事上下班全程接送。后来才知道,这是同事自愿,接送“我”后通勤时间延长了三倍。在教学工作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同事的关心和照顾更使“我”坚定了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

2.评价

如前所述,叙事中反复出现的声音是“我”身份定位中最突出的声音。在“我”的叙事过程中,不断地表达作者过去自我的声音。也就是说,“我”在不同的自我位置之间进行自我对话[1]。“我”把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和“我”叙述过去的个人声音放在一起,描述了自己从一个对工作迷茫的新手转变为一个更自信、更善于教学的国际中文教师的过程,同时,作者建立并保持了这种自我的声音,这是一个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

可以说,声音和评价相互关联的过程,也就是定位的过程,这里主要用来勾勒“我”的国际中文教师身份,从而增加了分析的力量——叙事中的一种特殊的自我意识[9]。由于叙事本身具有改变自我的力量,因此,在“我”的身份协商中,也有助于放大自我不同身份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3)3年,让我慢慢懂得就算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肤色,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毫无保留的善意,求同存异,将心比心,就能结出友谊的硕果。3年,让我慢慢懂得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只要放下怀疑、克服懒惰,以一颗真心去对待工作和生活,换来的结果也一定不负所托。3年,逝者如斯,转瞬即过。可我始终知道,那座名叫鲍灵格林的小城里,有我的家人和朋友,他们说:“不管你何时回来,我家的房间,总会为你留一个。”我也知道,那座美国南部小镇的每一个日子里,岁月如歌。

国际中文教师在定位自身身份的同时,也注重对自身身份构建的评价。语言不仅指称外部世界已存在的实体,并且能通过命名,将它归类为不同的类别。分类系统对构建语篇中的概念身份起着关键作用[11](P29)。分类方式主要由语篇中的词汇关系决定。词汇关系是一种协变关系:由上文词汇关系决定的同时,也对下文的词汇关系进行预测[12]。“我”在确立国际中文教师身份时,通过在叙述中表达和评价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其他人所赋予“我”的教师身份特征。“慢慢懂得”强调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我”认为需要尽快适应环境和提高教学能力。“始终”“知道”“也”等词语表明,“我”的国际中文教师身份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中得到了确认。在作者的自我叙述中,一直在积极地同构叙事定位,构建自己的身份,这种自我定位有助于“我”的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确认。

(二)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责任构建

在海外工作的国际中文教师中,亦不乏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或海外汉语学校的校长。海外所创建的汉语学校校长大部分是华人华侨,他们秉持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汉语的热爱,克服重重困难,创办汉语学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本身的身份也经历了很多变化。我们以《让外国人学说中国话会写方块字》为例,对国际中文教师身份责任的转换过程进行叙事定位分析,剖析国际中文教师管理者身份的构建过程。

1.定位过程

这篇报道中,韩芳通过叙述自己创办汉语学校的故事,完成了她作为海外汉语学校管理者身份的定位。

(4)出国之后更爱国。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海外华侨华人心中都有挥之不去的情结。令我备感欣慰的是,回国两年,两个儿子的中文水平突飞猛进。只是,儿子回国后,和我的感情日渐疏远。这让我非常难过。我决定把孩子们接回身边,自己办中文教育。

随着中国和南非不断扩大开放,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和中国人到南非投资创业,如何提升当地华侨华人和中资机构人员子女的中文水平,便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现实问题。非洲华文教育基金会主席韩芳作为华人华侨,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忘记汉语,于是把孩子送到国内学习汉语。由于长期跟孩子分离,感情日渐疏远,因此,她又决定把孩子接回非洲,自己创办中文学校。她的目的不仅是解决自己孩子学习汉语的问题,同时也是为当地华侨华人以及中资机构人员子女的中文教育提供便利条件。这里,韩芳由母亲身份向国际中文教师身份发生转变,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教师身份。

在这种自我对话中,韩芳通过重新定义自身的国际中文教师身份,使她与自身的个人立场更加紧密地结合,从而解决了个人和职位之间的冲突[13]。对韩芳来说,国际中文教育的实践代表了一种她可以认同自己的声音:成为校长就意味着做自己。

(5)除了让学生“走进来”接受中文教育,我们还“走出去”办学。我们不仅和南非当地颇具规模的学校合作办学,并且应当地多家主流媒体邀请向当地民众推介中华文化,在南非引起良好反响。此外,我们还在当地举办大型中华传统文化展演,与当地武术协会合作举办武术比赛,在南非都很有名气。

除了做好语言教育者身份的转变之外,韩芳还积极投身于推广中华文化的行动,并在当地举办大型中华传统文化展演等,这些做法都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在南非引起良好的反响。这里,韩芳又由语言教学者身份转变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身份,这种身份的转变其实是非常自然的。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其身份不仅仅是汉语教学者,同时更是中华文化传播者,要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承。

(6)新冠肺炎疫情对南非中文教育造成極大冲击。我们积极探索线上教育模式,免费为所有想学中文的学生开放。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南非华文教育基金会中文学校不仅留住了相当数量在线上打卡学习的生源,还吸引了赞比亚、肯尼亚、博茨瓦纳等非洲国家中文学校的学生。

Wortham & Gadsden认为,一个人物的声音可以被视为代表一种可识别的社会类型或具有相关特征、价值观的可识别类型的人[6](P319-320)。韩芳的声音则显示出,她担当校长重任,对汉语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迎难而上,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探索线上教育模式,并且吸引了非洲其他国家中文学校的学生,以此构建了其汉语国际推广者和执行者的身份。

2.评价

Wortham & Gadsden指出:“根据特定的声音和他们的特征来定位自己,常常通过评价来加强。”[6](P331)通过评价这种方式,叙述者可以与叙述中的各种声音保持距离或区别,接近或认同叙述中的声音,强化发声定位。比如,通过语言手段(如动词或形容词的选择)来表达否定或肯定的评价,或者是使用某些评价性的、语境化的术语。新闻作者也往往通过话语中的评价资源,来不断强化对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定位。在例(5)中,“在南非引起良好反响”“在南非都很有名气”等,都是韩芳对自己从事中华文化推广工作影响力的积极评价,从而构建了其国际胸怀者的身份。由此可见,声音与评价的相互联系强化了叙事定位过程中分析的力度。

四、影响国际中文教师身份建构的重要因素

为了深入理解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构建过程,我们以所收集的语料为基础,反复回到新闻报道关于国际中文教师的叙事中,探寻影响其多元身份构建的各种因素。实际上,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构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个人因素,二是社会因素。

(一)个人因素

在我们所收集的语料中,大部分国际中文教师都在海外教授汉语,其中包括中国政府派出的国际中文教师和海外本土中文教师。总体来看,从事国际中文教师工作是他们主观意愿的选择,或者是对汉语教学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或者是致力于将汉语和中国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因此,在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构建及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个人因素占较大比重。针对这种情况,万赫达、樊清华指出:“在个人现实下充分发挥教师本体能动性,在把握汉语教学语言知识的同时丰富语言教学知识,重视对教师个体实践性知识的批判反思,将是实现教师身份的必由之路。”[14]

1.教学经历

由中国政府公派至国外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中,高校教师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占较大比例。基于对汉语教育事业的热爱、汉语国际推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选择到世界各国去担任国际汉语教师。在这些人员中,大都有在国内教授留学生汉语的经历。这种教学经历对于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2.教学能力及提升空间

国际中文教师在国内教授中文时,大多接触的是留学生,他们是在汉语的母语环境中学习汉语。这和在海外教授汉语差异较大,如文化语境、教学模式、课堂管理等。因此,很多国际中文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选择到国外教授汉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体验汉语教学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这也为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进步空间和更多的经验支持。在异文化语境中,国际中文教师应该既是教学者,也是思考者,更是学习者[15]。由于海外汉语教育在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国际中文教师能够遇到在国内教学时所接触不到的特殊案例,对于其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的提高都是有所裨益的。

3.教师情感与职业认同

国际中文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情感认同,在其身份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职业认同”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16],正是出于对自身行业的热爱,国际中文教师才选择了这一职业,并且积极从事汉语的国际推广工作。在投身于中国语言、中国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他们也对国际中文教师身份产生了高度认同感。同时,汉语国际推广既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重要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网络媒体在对国际中文教师进行报道时,会选择那些对其职业认同度较高的事例。这些报道对于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建构起到了正面作用、示范效应,也更有利于广大受众接受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

(二)社会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构建也离不开具体的社会语境。其中,国家政策和教学环境都会对其身份构建产生一定影响。

1.国家政策

我国政府积极倡导汉语的国际推广、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世界各国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喜欢汉语的外国人提供学习机会。同时,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育人文交流综合平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了促进汉语与职业技术的结合,在2018年举行的第十三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首次提出要实施“汉语+”项目,因地制宜开设技能、商务、中医等特色课程,建立务实合作支撑平台。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提出国际中文教育要聚焦语言主业,积极融入本土,为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中文教育提供支持,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教育”项目。“中文+职业”项目的推出,也促进了国际中文教师“‘中文+职业实施者”身份的构建。

在我们所收集的语料中,很多新闻报道是关于国外本土中文教师的,他们在成为国际中文教师的过程中,最初是受到了相关政策与中国文化的影响,努力学习中文,立志做一名中文教师,在自己国家进行中文教学,积极推广汉语。Johnson & Golombek指出:“叙事探究也是一种为教师身份构建创造中介空间的工具。教师通过叙说生活故事,对故事进行提问、解释、表达和连接,促使自身对经验做出反思和评价,从而理解和重构自我。”[17]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体现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因此,在构建国际中文教师身份时,会选择国际中文教师的典型事例和人物进行身份叙事构建的报道。

2.教学环境

国际中文教师包括国内教授汉语、海外教授汉语的中国教师以及海外教授汉语的本土汉语教师。国内教授汉语的中文教师,由于处在母语文化中,因此,各个方面都比较适应。但是身处海外的中文教师,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对象的不同等,会使他们在教学之初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或产生一定的自我怀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大部分国际中文教师都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汉语教学者身份的转变。在我们所收集的语料中,海外本土国际中文教师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在中国学习汉语、获得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学成归国之后,在本国的汉语教学机构或高等院校教授汉语,这类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是由学生转变为汉语教学者,亦即中国文化传播者。另外一类教师是常年居住在国外的华人华侨,他们的身份转变则出于对祖国和汉语的热爱,积极致力于在海外进行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的推广。有些华人华侨还创办汉语学校,招收汉语学员,为汉语的国际推广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我们所收集的语料中,无论是以第一人称“我”或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新闻报道,网络媒体都选取了有利于突出國际中文教师克服困难、投身国际中文教学的事例,构建出国际中文教师汉语国际推广者、中华文化传播者、国际胸怀者等多元身份。

通过对网络媒体中国际中文教师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本文厘清了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叙事定位构建过程。媒体在叙事中通过国际中文教师自身的声音以及评价的过程,凸显了国际中文教师语言教育者、中华文化传播者、国际胸怀者等多元身份。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构建包括身份的自我认同与责任构建的过程,并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新时代面临新挑战,国际中文教师身份将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网络媒体在构建国际中文教师身份时,应以国际中文教育的优化升级为导向,选择恰当规范的语词,构建科学的修辞模型,以提升传播效果,最终促进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国际认同。

参考文献:

[1]Akkerman,S.F. & Meijer,P.C.A dialogical approach to conceptualizing teacher identity[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1,(2).

[2]Cohen,J.L.Getting recognised:Teachers negoti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as learners through talk[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0,(3).

[3]Meijer,P.C.,Korthagen,F.A.J. & Vasalos,A.Supporting presence in teacher education: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aspects of teaching[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9,(2).

[4]Benwell,B. & Stokoe,E.Discourse and Identity[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5]V?h?santanen,K. & Billett,S.Negoti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Vocational teachers personal strategies in a reform context[A].In Billett,S.,Harteis,C. & Etel?pelto,A.(eds.).Emerging perspectives of workplace learning[C].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2008.

[6]Wortham,S. & Gadsden,V.Urban fathers positioning themselves through narrative:An approach to narrative self-construction[A].In De Fina,A.,Schiffrin,D. & Bamberg,M.(eds.).Discourse and Identit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7]Clifton,J.Small stories, positioning, and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leader identity in business meetings[J].Leadership,2014,(1).

[8]Aveling,E.L.,Gillespie,A. & Cornish,F.A qualitative method for analysing multivoicedness[J].Qualitative Research,2015,(6).

[9]Wortham,S.Narratives in Action:A Strategy for Research and Analysi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

[10]Bannister,N.A.Reframing practice:Teacher 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ons in a collaborative group[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15,(3).

[11]Halliday,M.A.K. & Matthiessen,C.M.I.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M].London:Hodder Arnold,2004.

[12]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Philadelphia and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

[13]Hermans,H.J.M. & Hermans-Konopka,A.Dialogical self theory:Positioning and counter-positioning in a globalizing socie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14]萬赫达,樊清华.后方法视域下国际中文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研究[J].高教论坛,2022,(6).

[15]张虹倩,胡范铸.全球治理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问题、因由与对策[J].社会科学, 2017,(10).

[16]陈诗琦,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4).

[17]Johnson,K.E. & Golombek,P.R.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narrativ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TESOL Quarterly,2011,(3).

Narrative Positioning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dentity in Network Media

Wang Wenjua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position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news report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network media as an example, applies the method of narrative positioning analysis, constructs the framework of news narratives, and shows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dentit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discursive resource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positioning.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dentities in network media mainly includes their own identities and responsible identities, and that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re positioned as language educators, disseminator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minded peopl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narrative positioning “voice” and evaluation. The reas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dentities include personal and social factors, both of which play a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multiple identitie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identity;narrative;positioning;network media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网络媒体话语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的修辞构建”(22YH11C)

作者简介:王文娟,女,文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叙事网络媒体身份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跟踪导练(三)(5)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