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方言“VVP”式正反问句类型研究

2024-04-25 16:11王素平
现代语文 2024年2期

摘  要:在山东方言正反问句“VP-neg-VP”中,存在一个变体,即招远方言的“VVP”式正反问句。它主要表示未然的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VP不VP”。在回答时,肯定式使用“VP”,否定式一般用“不VP”。“VVP”式正反问句属于“V-neg-VP”紧缩形式中的融合式,它是把否定词“不”的声调合并到前一个音节“V”的声调上形成的,而不是采用动词重叠形式来表示正反问。同时,招远等地还存在着“V-neg-VP”式,尤其在新派方言里常见。“V-neg-VP”代表了招远方言乃至山东方言正反问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正反问句;招远方言;“VVP”;类型分析;推演过程

正反问句,亦称“反复问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疑问句式。它是指把可能有的事情的正面(肯定)和反面(否定)并列在一起,让人选择一项作答的疑问句。在山东方言区,正反问句“VP-neg-VP”和“K-VP”两种类型共存。值得注意的是,招远方言中还存在着“VVP”式正反问句。那么,它究竟是正反问句的一种新类型,还是“VP-neg-VP”或“K-VP”的一种变体形式?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方言类型学、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招远方言“VVP”式正反问句的结构形式、类型特征、形成机制等进行探讨。

这里首先对文中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进行说明。例句前面的“*”表示句子不合规范,“?”表示句子是否合乎规范尚存疑问。“Neg”表示否定性成分(“不” “没/没有”),“K”表示发问词,“Aux”表示助动词,“?”表示零音节。“NP”表示名词性短语,“VP”表示谓词性短语,“O”表示宾语,“C”表示补语。“A”表示单音节词,“AB”表示多音节词语(A表示第一个音节,B表示后面的音节)。文中例句均采用方言说法,后标注方言地点;下面括号里的句子则为普通话翻译。

一、正反问句的类型分布研究

在正反问句的类型分布研究中,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朱德熙。朱先生的相关研究关涉到正反问句的动态变化层次和疑问句类型的分析方法问题,具有方言类型学的意义。1985年,朱德熙将正反问句分为两种类型:“VP不VP”和“K-VP”;他还指出,这两种类型始终相互排斥,不能共存于同一种方言,它们的差异具有类型学意义[1]。1991年,朱德熙在对汉语各方言的正反问句进行比较后,又将“VP不VP”分为两个次类:“V不VO”和“VO不V”。其中,南方方言区习惯使用“V不VO”,北方方言区习惯使用“VO不V”,它们在南北方言中的分布是互补的[2]。需要指出的是,正反问句中的各种句式会形成不同的层次。比如,“V不VO”常常紧缩为“VV(O)”格式。实际上,“V不VO”存在着两种情形:省略式和融合式。汉语正反问句的基本类型,可如图1所示:

在正反问句的类型分布研究中,其次值得重视的是張敏。张敏将“VP-neg-VP”问句进一步细化为三类:“VP-neg”“VP-neg-V”“V-neg-VP”。同时,作者又将全国方言区划分为三片:华北方言片、华中方言片、华南方言片[3](P19)。按照这一方言区的划分,“VP-neg”型分布最为广泛,在这三片的大多数方言中普遍使用。在其中一些地区甚至还是唯一的正反问句形式。而华北方言片中的一些方言仅用“VP-neg-V”,华中方言片仅用“V-neg-VP”,两者表现出严格的互补分布情况。在华北方言片和华南方言片的一些方言中,“VP-neg-V”和“V-neg-VP”两种形式则出现了共存的情况[3](P126)。这是较早的关于历史语言学和汉语方言正反问句类型学的全面研究。

与大多数北方方言主要使用“VP-neg-V”式正反问句不同,山东方言习惯上使用“V-neg-VP”形式[4]。值得注意的是,在山东方言正反问句中,还存在着招远方言“VVP”式、牟平方言“是neg-VP”式和蓬莱方言“实VP”式等形式。其中,招远方言“VVP”式表示未然意义,主要出现在招远、长岛等地。从形式上看,它与“VP不VP”和“K-VP”都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将从类型分布和推演溯源两个方面,对招远方言“VVP”式正反问句的类型进行分析。

二、“VVP”式正反问句的结构形式

总的来看,招远、长岛等地方言中经常使用“VVP”的正反问句形式提问,表示未然的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VP不VP”。在回答时,肯定式使用“VP”,否定式一般用“不VP”。具体来说,招远方言“VVP”正反问句可以分为两种格式:一是AA(B)式,二是VVP式。

(一)AA(B)式

招远方言正反问句中,当“VP”是动词或形容词“A”或“AB”时,则形成“AA”或“AA(B)”式。例如:

(1)你来来?(招远)

(你来不来?)

(2)你能能矣?(招远)

(你能不能啊?)

(3)河水清清?(招远)

(河水清不清?)

(4)长得苗苗条?(长岛)

(长得苗条不苗条?)

(5)家里干干净?(长岛)

(家里干净不干净?)

(6)电影好好看?(长岛)

(电影好看不好看?)

(7)孩子聪聪明?(长岛)

(孩子聪明不聪明?)

(二)VVP式

在招远方言中,VVP式正反问句又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VVO,二是A-A(B)-VP。

1.VVO

当句中VP为动宾短语时,其疑问形式为“VVO”。例如:

(8)你喝喝水?(长岛)

(你喝水不喝水?)

(9)这是是你的东西?(招远)

(这是不是你的东西?)

(10)他有有媳妇?(招远)

(他有没有媳妇?)

2.A-A(B)-VP

当“VP”前有助动词“A(B)”时,则构成“A-A(B)-VP”格式。其中,“A”代表助动词的第一个音节。例如:

(11)你想想去?(长岛)

(你想不想去?)

(12)你会会唱歌儿?(长岛)

(你会不会唱歌?)

(13)你爱爱看电影儿?(招远)

(你爱不爱看电影?)

(14)你愿愿意吃面条?(招远)

(你愿意不愿意吃面条?)

(15)你打打算考学了?(招远)

(你打算不打算考学了?)

三、“VVP”式正反问句的类型分析

按照《山东方言研究》对山东方言的分区,招远方言隶属于东区东莱片[5](P117)。与《中国语言地图集》对照,山东东区与地图集的胶辽方言相应[6]。招远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部,四周环山,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与周边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交流,使得招远方言在长时间内得以独立发展,从而保留了自身方言的独特性。

(一)“VVP”式正反问句的形成原因

关于招远方言“VVP”式正反问句的形成,以往普遍认为是与动词重叠密切相关。罗福腾指出,招远型“VVP”是一种用动词重叠来表示正反问的格式[7]。《山东方言研究》指出,在这种格式中,如果提问部分是单音节词,则直接重叠该音节。如果是多音节词或短语,则只重叠第一个音节,整个正反问结构一律不带否定词[5](P297-298)。徐杰也认为,招远等地可以使用重叠式表示正反疑问,这种“正正重叠”和其他地区的“正反叠用”一样,都是一种汉语语法表达疑问的处理方式[8](P76)。

这里不妨采用跨方言视角和类型学方法来分析这一问题。实际上,招远方言“VVP”式跟连城新泉客家话、吴语绍兴方言的正反问句格式如出一辙。项梦冰认为,连城话把“红不红”说成“红35红”,把“是不是”说成“係35係”。以A代表单音节词,它所形成的正反问句形式是“A35A”。以“AB”代表多音节词或词组,其中一种正反问句的形式是“A35AB”[9]。不过,据项梦冰分析,连城话所谓的“重叠”是由前一个音节和否定词“唔”的合音造成的。连城话中的否定词“唔”为阴入[35]调。不管前一个音节原来是什么声调,进入这种格式中一律改读[35]调。换言之,“A35A”其实就是“A唔A”,“A35AB”就是“A唔AB”。连城客家话的阴入是开音节,而阳入带有喉塞音韵尾。因此,当前面的动词为阴入时,紧缩式里的读音保持不变;如果是阳入,那么不但要改读[35]调,而且还得去掉原来的喉塞音韵尾[9]。例如:

(16)靓35靓?/靓唔靓?

(漂亮不漂亮?)

(17)甜35甜?/甜唔甜?

(甜不甜?)

(18)相35相信?/相唔相信?

(相信不相信?)

(19)喜35喜歡?/喜唔喜欢?

(喜欢不喜欢?)

(20)猪肉还新35新鲜?/猪肉还新唔新鲜?

(猪肉还新鲜不新鲜呢?)

据张敏考证,湖北仙桃话也有类似的合音现象。仙桃话的正反问句也是把否定词的声调合并到前一个音节上。仙桃话中的否定词“不”,调类为阳平,这里标注为“с不”。正反问格式中不管前一音节本调如何,均变为阳平调[3](P60)。例如:

(21)你с想想走?

(你想不想走?)

(22)她с是是你姐姐?

(她是不是你姐姐?)

(23)还с有有酒?

(还有没有酒?)

(24)你с去去过武汉?

(你去过没去过武汉?)

实际上,“合音”这一概念是朱德熙首先提出来的。他注意到一些南方方言中,“V-neg-VP”经常表现为紧缩形式“V·VP”,如客家话、闽语、吴语。紧缩形式(Contracted Form)主要由两种方式构成:一为合音(Fusion),二为省略(Deletion)[2]。第一种方式是把否定词“neg”跟前边的动词融合成一个音节,如连城新泉话把否定词“唔”的声调加在前一个音节的声调之上[9];而福州话则习惯上把否定词“唔”的鼻音成分与前一动词融合成一个音节[10]。第二种方式是把句中的否定词“neg”直接省略,如绍兴话“你要勿要走”说成“你要要走”[2];诸暨、嵊县、金华、武义等地也有这种省略式[3](P62)。据张敏考察,紧缩现象绝大多数出现在仅使用“V-neg-VP”类型的华中方言区[3](P64)。从平行方言的角度来看,招远方言中的“VVP”式正反问句也有可能是由合音造成的,跟上述南方方言似乎属于同一类型。

那么,招远方言“VVP”式正反问句,究竟是由动词重叠形式造成的,还是由合音造成的?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实证调查来加以验证。

(二)“VVP”式正反问句的实证调查

我们首先按照普通话声调的调类,针对招远方言中的词汇、语法项目,设计了《招远方言正反问句调查表》(具体见附录);然后,采用语言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将招远方言与其他山东方言进行共时比较;在此基础上,对招远方言正反问句的演变规律做出初步推断。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招远方言中的“是是”实际读作“是55是”,即把“是不是”中的否定词“不”的声调合并到前一个音节“是”的声调上。在招远方言中,“不”的调类是上声,读为[55]调。“VVP”中的前一个音节“V”的声调均受“不”的影响而变作[55]调,“VVP”都读作“V55VP”。以A代表单音节词所形成的正反问句的形式就是“A55A”。招远方言只有三个声调,分别是平声[214]、上声[55]、去声[42]。当前一个音节为平声或去声时,其调值均变作[55];上声字本来就读[55]调,处在前字位置上时,读音保持不变。

1.“A55A”式

当“VP”是单音节词“A”时,其正反问句的形式是“A55A”。例如:

(25)香55香?

(香不香?)

(26)听55听?

(听不听?)

(27)难55难?

(难不难?)

(28)来55来?

(来不来?)

(29)冷55冷?

(冷不冷?)

(30)走55走?

(走不走?)

(31)会55会?

(会不会?)

(32)借55借?

(借不借?)

2.“A55AB”式

当“VP”是双音节词语“AB”时,其正反问句的形式是“A55AB”。例如:

(33)干55干净?

(干净不干净?)

(34)清55清楚?

(清楚不清楚?)

(35)相55相信?

(相信不相信?)

(36)苗55苗条?

(苗条不苗条?)

(37)愿55愿意?

(愿意不愿意?)

3.“A55A(B)O”式

当“VP”为动宾短语、“V”为“A(B)”时,其正反问句的形式是“A55A(B)O”。例如:

(38)喝55喝酒?

(喝不喝酒?)

(39)喜55喜欢跳舞?

(喜欢不喜欢跳舞?)

(40)看55看电视?

(看不看电视?)

(41)是55是招远人?

(是不是招远人?)

4.“A55A(B)-VP”式

当“VP”前面有助动词“A(B)”时,其正反问句的形式是“A55A(B)-VP”。例如:

(42)我该55该去?

(我应该不应该去?)

(43)你肯55肯给她?

(你肯不肯给她?)

(44)你愿55愿意吃面条?

(你愿意不愿意吃面条?)

5.“A55A(B)-VC”式

在普通话中,可能补语经常采用“V得CV不C”这一形式,如“走得动走不动”“说得清说不清”。在招远方言中,表示可能的述补结构往往会在前面加上一个能愿动词“A(B)”,其正反问句的形式是“A55A(B)-VC”。例如:

(45)你能55能拿动?

(你拿得动拿不动?)

(46)你可55可以走动?

(你走得动走不动?)

(47)这道题会55会难住你?

(这道题难得住难不住你?)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招远方言的正反问句在大类上属于“VP不VP”型,具体来说,是属于“V不VP”紧缩形式中的融合式。重叠式“VV”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实际上是将否定词“不”的声调置换到前一个音节上合音而成。其推演公式应为:“V不VP”→“V55VP”。

(三)“VVP”与“V不VP”长期共存

招远型“VVP”之所以被长期认为是动词重叠表示正反问的特殊格式,而不是“V不VP”紧缩的结果[7],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招远、长岛等地没有跟“VVP”并列的另一种说法“V不VP”形式。历史上某一时期当地是否有过这种形式,今已无从查考。这一点跟福州、连城等地方言不一样。二是长岛、招远等地周围的方言,也不存在“V不VP”形式。

为此,我们又进行了专门的问卷调查,并对当地发音人进行了详细的询问。结果显示,招远方言最常用的格式是“VVP”,但也会使用“V不VP”式,尤其是在不耐烦或催促时会用到这一形式。就本地人的语感而言,“VVP”式正反问句的句末经常会加上一个语气词“呃”,并使用升调来加强疑问语气。而在使用“V不VP”式时,中间音节“不”的读音较弱,不像其他方言那样明显。《山东方言研究》也提到:在这些地区,“VVP”有时也可以说成“V不VP”。但是,“不”的读音往往都比较弱,在使用上,也远不及“VVP”经常[5](P301)。由此可知,在招远等地的方言里,“VVP”与“V不VP”两种说法还是有共存的事实。同时,在招远周圍的县市,如栖霞、莱州等地,也存在“V不VP”格式。因此,我们认为,“V-neg-VO”与“VVO”两种说法在招远方言中是共存的,并且“VVP”是由“V不VP”紧缩而成的。

《山东方言研究》指出,长岛话表示未然的正反问句与招远话一样,也有“VVP”式[5](P303)。我们认为,长岛方言“VVP”格式与招远方言情况相同,也属于“V不VP”的紧缩形式,是合音的结果。因为长岛方言中,全清入声字否定词“不”今调值为55,所以其正反问句的实际形式也是“V55VP”。同时,长岛方言还可以使用“实55VP”。比较招远型的“V55VP”和蓬莱型的“实55VP”,我们发现,当“V55VP”中的“V”为“是”时,“V55”系“是”与“不55”的合音,“V55VP”实际上就是“实55VP”,即“VVP”与“实55VP”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其中,“实с??”的声母是舌叶擦音,韵母是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声调是阳平,一般读为55调[11]。

在这些地区,“VVP”有时也可以说成“V不VP”,这种形式的使用恰好验证了我们的结论:包括长岛话在内的使用“VVP”、“实55VP”和“V不VP”的方言同属于胶东方言,与使用“VP-neg”的山东内地形成鲜明对比。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山东方言中正反问句的两种类型“VP-neg-VP”和“K-VP”是共存的。山东内地通行的正反问句为“VP-neg”,胶东半岛主要使用“V-neg-VP”和“K-VP”。与北方方言大多主要使用“VP-neg-V”式的正反问句不同,山东方言倾向于使用“V-neg-VP”式。需要指出的是,“VP-neg-VP”主要有两种形式:“VP-neg”和“V-neg-VP”,山东内地大部分地区只能或主要使用“VP-neg”式。“V-neg-VP”还存在一个变体,即招远方言“VVP”式(紧缩型的融合式)。“K-VP”仅在胶东半岛东北角使用,具体表现为牟平型的“是-neg-VP”和蓬莱型的“实VP”两种形式。“是-neg-VP”的发问词由“是不”或“是没”充当,而“实VP”是在“是-neg-VP”的基础上进一步合音的结果。同时,招远、牟平、蓬莱等地也存在“V-neg-VP”式,尤以新派方言常见[12]。可以说,“V-neg-VP”代表了招远方言乃至山东方言正反问句的发展趋势。山东方言正反问句未然体的演变过程,可如图2所示(图中的粗体字表示山东方言所具有的五种形式):

附录:

招远方言正反问句调查

请用招远方言读出以下四组词语。

二、请用招远方言说出下面四组句子。

(一)V为阴平

1.河水清不清?

2.家里干净不干净?

3.孩子聪明不聪明?

4.你喝水不喝水?

5.这朵花香不香?

6.我的话你听不听?

7.他说得清楚不清楚?

8.这件事你相信不相信?

9.你喝不喝这杯酒?

10.我应该不应该来?

(二)V为阳平

1.他来不来?

2.你能不能来呀?

3.衣服洗得白不白?

4.你拿得动拿不动?

5.她长得苗条不苗条?

6.昨天他来没来?

7.这道题难不难?

8.这道题难得住你难不住你?

9.读不读第二段课文?

10.蚊子太多,毒得死毒不死?

(三)V为上声

1.你走不走?

2.你想不想去呀?

3.你肯不肯给她?

4.这儿到城里远不远?

5.你喜欢不喜欢跳舞?

6.你买票没有?

7.他有没有媳妇?

8.你有没有给他写信?

9.你打算不打算考学了?

10.你走得动走不动?

(四)V为去声

1.你去不去?

2.你去没去地里?

3.他会不会唱歌?

4.你爱看不爱看电影儿?

5.你愿意不愿意吃面条?

6.这本书借不借?

7.你看不看电视?

8.他办事认真不认真?

9.他是不是招远人?

10.这是不是你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1985,(1).

[2]朱德熙.“V-neg-VO”与“VO-neg-V”两种反复问句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J].中国语文,1991,(5).

[3]张敏.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共时分布及其历时蕴含[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0.

[4]王素平.山东方言[VP-neg]式反复问句的类型学意义[J].菏泽学院学报,2007,(1).

[5]钱曾怡主编.山东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

[6]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香港朗文(远东)有限公司,1987.

[7]罗福腾.山东方言里的反复问句[J].方言,1996,(3).

[8]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项梦冰.连城(新泉)话的反复问句[J].方言,1990,(2).

[10]郑懿德.福州方言的“有”字句[J].方言,1985,(4).

[11]罗福腾.牟平方言的比较句和反复问句[J].方言, 1981,(4).

[12]王素平.汉语正反问句的类型与嬗变研究综述[J].嘉兴学院学报,2023,(3).

Type Analysis of “VVP” Positive and Negative Questions in Zhaoyuan Dialect

Wang Su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eze University, Heze 274015, China)

Abstract:In the “VP-neg-VP” of the Shandong dialect, there exists a variant, namely the “VVP” of Zhaoyuan dialect. It mainly means “before it happens”, which is equivalent to “VP bu(不) VP”in Mandarin. When answering, the positive type uses “VP” and the negative type generally uses“bu(不) VP”. The “VVP” typ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questions belongs to the fusion of “V-neg-VP”, which is formed by merging the tone of the negative word into the tone of the previous syllable“V”, instead of using the verb overlap form to express positive and negative ques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still the “V-neg-VP” type in Zhaoyuan and other places, especially in the new dialect. “V-neg-VP”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questions in Zhaoyuan dialect and even in the Shandong dialect.

Key words:positive and negative questions;Zhaoyuan dialect;“VVP”;type analysis;classificatic distribution

作者簡介:王素平,女,文学硕士,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