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角下高校传媒专业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路探究

2024-04-25 00:38李红辉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创新思路融媒体思政教育

摘要: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行业格局发生了深刻改变。值此多媒体互动、信息碎片化、平台多元化及用户个性化时代,传媒专业学生面临着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和挑战。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立足融媒体视角,详细探析高校传媒专业思政教育创新思路,力求在培养学生媒体素养的同时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使其更好地适应和引领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文章首先深入剖析融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专业思政教育的优势,包括多媒体互动、信息碎片化、平台多元化等,为传媒专业的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其次,文章提出了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借助社交媒体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利用数据工具制订个性化思政教育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旨在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专业学习过程,培养具有媒體素养和良好思想政治觉悟的新一代传媒专业人才。融媒体时代虽为高校传媒专业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技术更新迭代频繁、信息过载现象严峻等,给思政教育的创新造成了阻碍,如何克服融媒体技术挑战及解决信息过载问题,将成为高校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传媒专业;思政教育;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13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传媒学院一般课题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索——以传媒类 学生教育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JGSZ052

一、引言

融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传媒行业的蓬勃发展与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传媒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显得滞后,难以满足学生在融媒体环境中的全面发展需求。因此,高校迫切需要从融媒体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并创新传媒专业的思政教育思路。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专业思政教育的优势

(一)多媒体互动,提高思政教育的参与度和深度

融媒体时代,师生互动性的增强成为高校传媒专业思政教育的重要优势,其不仅推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还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深度。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单向的知识传递,而在互动性强的融媒体环境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1]。依托在线平台、社交媒体等工具,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参与讨论等,师生互动频率进一步提高,学生也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思政学习体验[2]。

(二)信息碎片化,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用性

融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为高校传媒专业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传媒专业学生习惯性地接收和处理大量碎片化信息,如新闻快讯、社交媒体短文等,将这些碎片化信息作为教育素材,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场景中,使其更容易理解、接受[3]。碎片化信息在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是在课堂上传递一整套理论知识,而在融媒体的支撑下将思政教育内容拆分成碎片,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精准投放,可使思政教育与学生的需求充分对接。

(三)平台多元化,疏通思政教育传播平台与路径

平台多元化是融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专业思政教育的重要优势,其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广泛、更灵活的传播途径,使教育内容更容易触达学生,提升思政教育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融媒体时代,多种媒体平台异军突起,在线教育平台、社交媒体平台、视频平台等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偏好和习惯在不同平台获取和分享思政内容,从而提高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4]。基于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思政内容,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5]。

三、融媒体视角下高校传媒专业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路

(一)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实思政教育内容

利用多媒体资源是高校传媒专业思政教育创新的关键举措,利用包括视频、音频、图文等在内的各种媒体资源,以更具趣味性的形式传达思政教育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丰富思政内容,达到提高育人质量的目的[6]。因此在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有必要运用多媒体资源,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政观念。

视频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多媒体形式,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等特点,制作专题思政视频,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制作讲解重大理论观点的微电影,深入浅出地传达理论内涵,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深思。音频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多媒体形式,通过录制讲解音频、播放相关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听觉感官,调动其思政学习兴趣。尤其是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理论,音频资源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图文结合也是常见的多媒体形式,将思政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海报,可以打造更生动的教学场景,也能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以确保育人效益的最大化,如在讲解核心理论时以视频为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则可以使用音频,展示案例和数据分析时运用图文结合的PPT,全面发挥媒体资源优势,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7]。

(二)借助社交媒体创新思政育人模式

在融媒体背景下,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为传媒专业思政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思路。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微信、微博、抖音、知乎等在内的社交媒体广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依托社交媒体展开思政教育,可以充分对接大学生的兴趣需求,并构建新的思政育人模式,使思政信息更迅速、广泛地传达给学生[8]。因此,在融媒体视角下,社交媒体的应用不可或缺。

基于传媒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学校首先可以选择适合传媒专业学生的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包括但不限于抖音、微信公众号等,账号内容应与思政理论、时事热点、社会问题等紧密相关,以满足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在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内容,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形成全覆盖的思政教育线上社区,达到思政教育的全面性。社交媒体具备评论、点赞、分享等多种功能,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使思政教育更具参与感。微博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以其实时性和传播广泛性受到当代大学生的一致欢迎,在微博上发布短文、图片和链接,能够在短时间内触达大量学生,且微博平台对热点话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这也为教育者发布及时的思政观点和资讯提供了契机[9]。合理选择社交媒体平台,教育者应全面考虑目标受众的特点,如果目标受众主要是学生,那么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可能更适合用于生动形象的思政宣传,如果受众更偏向传媒专业领域,B站、知乎等专业社交平台则无疑是传播深度思政内容的有力工具。

(三)利用数据工具制订个性化思政教育计划

融媒体视角下,数据分析工具、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广泛运用,为记录及分析学生的个人信息数据轨迹提供了渠道,亦为高校传媒专业的个性化思政教育提供了切口。通过记录学生在社交媒体平台或者线上学习平台的浏览、点赞、转发等数据,再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精确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及学习需求等,以此为依据制订个性化的思政教育计划,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10]。

制订个性化思政教育计划的第一步在于了解学生,精确判断学生的心理、兴趣爱好、人格特征等。全面了解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媒体工具的运用不可或缺。教育者可以分析学生在线上平台上的学习行为(如点击、浏览、参与讨论等),并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在线投票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全面获取学生的兴趣偏好及思想状况,建立学生档案和信息库,为个性化思政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11]。基于所收集的数据,再通过智能算法,为学生推送个性化思政内容、定制思政课程等。最后,利用融媒体技术,建立多源数据评估系统,综合考虑学生在思政学习和媒体专业方面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定期面谈、线上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监督和反馈,持续优化个性化育人方略[12]。

(四)重视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

培育学生媒介素养是融媒体视角下高校传媒专业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一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的途径更加多元,但学生在融媒体环境中也常常面临信息真伪难辨、信息过载等问题,尤其是传媒专业学生,面临着更严峻的信息鉴别挑战[13]。

融媒体时代,虚假信息和误导性信息泛滥成灾,传媒专业学生需要从容应对,因而需要更强的信息辨别能力。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线上课程教授学生判断信息真伪、辨别信息来源可信度的方法,使之能更有效地筛选和鉴别信息[14]。还应通过线上讨论课、辩论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在接收信息时能够主动思考、辨析。在线上讨论中,学生能对所接收到的多元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全面理解信息背后的含义,切实提高信息素养。在融媒体背景下,依托在线社区、论坛等平台,鼓励学生自由分享见解和经验,促进信息共享,使学生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启示,并通过分享增强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等,或者指导学生参与社交媒体的舆情讨论、投票调查等,培养其对舆论场的敏感性和辨析力[15]。

(五)提高传媒专业教师综合执教水平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样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各类线上工具层出不穷,意味着传媒专业教师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政能力和专业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够灵活运用在线课程、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持续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传媒专业教师应系统学习并掌握常用的媒体技能,包括常见的社交媒体平台、电子邮件、在线会议工具等。如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在线课程、自学,或者订阅相关行业资讯、参与网络研讨会、关注专业社交媒体账号等形式,快速提高媒体工具运用能力,高效胜任思政教育工作。在融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亦是思政育人的主要渠道之一,专业教师应积极维护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与学生建立更紧密的纽带,通过分享专业知识和互动评论等方式,提高个人网络影响力。考虑到融媒体时代大量不实信息传播盛行,社会舆论时刻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因而了解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显得至关重要。专业教师也应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学会保护个人信息和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并能够合理筛选网络信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这可以通过加入学术社群、专业协会等组织,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实现。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传媒专业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渠道,但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高校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借助多媒体资源充实思政教育内容,灵活运用社交媒体创新育人模式,充分发挥融媒体技术的优势,方能化挑战为机遇,达到最佳的思政教育效果。未来,融媒体的运用范围势必进一步拓展,并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 单程程.融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24(1):101-104.

[2] 白鸿萍.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4):207-209.

[3] 夏传红.新媒体视角下课程思政数字化育人实践与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4):191-193.

[4] 曹茜.新媒体时代辅导员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3):212-214.

[5] 王晶莹.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成才之路,2023(34):41-44.

[6] 刘庆玲.新媒體时代思政混合教学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3):206-208.

[7] 张艳.媒体融合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创新路径研究[J].教师,2023(33):12-14.

[8] 闵喜军,邵婧渺,林小榆,等.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及实践路径[J].才智,2023(33):9-12.

[9] 郑玲.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困境与解决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2):190-192.

[10] 凌梓译. 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困境以及优化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2):49-51.

[11] 张旭,郑爱宇.融媒体设计课程的思政建设路径探究[J].传播与版权,2023(21):109-111,115.

[12] 李亚慧.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探析[J].科教文汇,2022(20):58-61.

[13] 王萌.视听思政: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23(20):120-122.

[14] 徐伟.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实践研究[J].教育传媒研究,2023(5):40-43.

[15] 袁汪洋.短视频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J].时代报告,2023(43):122-124.

作者简介 李红辉,助教,研究方向:认知逻辑、哲学。

猜你喜欢
创新思路融媒体思政教育
新形势下企业宣传工作的创新思路探究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
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的探讨
浅谈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方法的创新思路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