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肥胖对母乳成分、新生儿代谢及营养状态的影响

2024-04-25 07:29汤栩文董涛威付艳艳
吉林医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母乳血脂脂肪

汤栩文,董涛威,付艳艳

(1.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一区,广东 广州 510180;2.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产科)

由于产妇在怀孕期间运动量减少、激素水平失衡以及营养摄入过剩等因素影响,会导致孕妇肥胖。肥胖不仅会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影响新生儿的发育和未来健康[1]。产妇肥胖会增加产妇围产期出现难产、剖宫产的概率,还会提高胎儿的流产率、畸形率、患病率及发育异常率[2]。有研究发现,产妇肥胖会提高新生儿神经、精神系统发育异常的风险[3]。肥胖产妇与正常产妇体内的营养成分不同,肥胖会累积的过多脂肪导致产妇的血糖、血脂等水平异常,这些对宫内胎儿的营养与代谢有一定的影响。另外,产妇的母乳营养丰富可为新生儿补充日常所需,还可促进新生儿脑生长及身体发育,其中的免疫成分可提高新生儿免疫力,但肥胖产妇与正常产妇的母乳成分也存在一定差异[4]。近年来产妇体重控制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产妇肥胖对母乳情况及新生儿的影响研究尚较少,为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产妇肥胖对母乳成分、新生儿代谢及营养状态的影响,以期为母婴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定期产检并分娩的产妇3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体重增长情况分为A组97例、B组151例、C组72例,其中A组为正常体重产妇,孕期的体重指数(BMI)增长范围≤4 kg/m2;B组为超重产妇,4 kg/m2<孕期的BIM增长范围≤6 kg/m2;C组为肥胖产妇,孕期的BIM增长范围>6 kg/m2。

纳入标准:①单胎、首次、孕足月的产妇;②孕期保健卡及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血液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功能障碍及严重疾病者;②年龄>35岁者;③合并恶性肿瘤、传染病者;④采取人工受精、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的受孕者;⑤有精神疾病及配合性较差者;⑥胎盘前置以及早剥者。

A组:年龄23~34岁,平均(29.52±4.13)岁;孕周36~41 w,平均(39.46±1.73)w;孕前BMI 18.5~24.3 kg/m2,平均(21.57±2.38)kg/m2;自然分娩61例、剖宫产36例。B组:年龄22~35岁,平均(30.47±3.68)岁;孕周37~41 w,平均(38.79±1.59)w;孕前BMI 18.2~23.93 kg/m2,平均(20.76±2.14)kg/m2;自然分娩93例、剖宫产58例。C组:年龄23~35岁,平均(29.84±3.95)岁;孕周36~42 w,平均(39.34±1.82)w;孕前BMI 19.0~24.53 kg/m2,平均(21.31±2.25)kg/m2;自然分娩44例、剖宫产28例。三组入选产妇的年龄、孕周、孕前BMI及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给予所有入选产妇胎心监护、观察产程、心理疏导等基础护理。为所有孕妇建立档案,并采用初产妇一般情况调查表等收集孕妇资料,根据孕检记录定期汇总及整理追踪资料,在预产期前2 w开始电话随访直至产后6个月。

1.3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①母乳成分:产后分别收集产妇分娩7 d内、7~14 d内、14 d后的初乳、过渡乳、成熟乳均5 ml,采用母乳分析仪测定母乳中的营养物质的含量,其包括蛋白质、乳糖、脂肪。②血糖与血脂四项水平:新生儿出生3 d后,采集其足底血液,使用葡萄糖氧化酶(GOD)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采用血脂检测仪测定血脂四项即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水平。③新生儿营养状态:在新生儿出生时及6月龄分别采用Kaup指数[5]对新生儿的营养状态与肥胖程度进行评价,BMI为10.0 kg/m2~13.0 kg/m2为营养不良,BMI 13.1 kg/m2~15.0 kg/m2为消瘦,BMI为15.1 kg/m2~18.0 kg/m2为正常,BMI >18.0 kg/m2为肥胖。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LSD-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三组母乳成分比较:三组产妇初乳、过渡乳、成熟乳中母乳蛋白质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初乳中乳糖浓度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过渡乳和成熟乳中母乳乳糖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初乳中脂肪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C组过渡乳中脂肪浓度低于A组,B组、C组成熟乳中脂肪浓度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母乳成分比较

2.2三组血糖与血脂四项水平比较:B组、C组新生儿TC、TG、LDL水平均高于A组,而HDL、血糖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血脂指标与血糖水平比较

2.3三组营养状态比较:新生儿在6月龄的Kaup指数较出生时显著升高;B组、C组出生时与6月龄的Kaup指数均高于A组(P<0.05),B组、C组Kaup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营养状态比较

3 讨论

产妇肥胖通常是指妊娠期间或分娩后产妇体重增加过多,达到超出正常范围的程度,以增加BMI衡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BMI≥30 kg/m2被认为是肥胖[6]。由于胎儿和胎盘的增长需要额外的营养和能量,妊娠期间适当的体重增加是必要的。然而,妊娠期间过度肥胖可能会增加产妇患高血压、糖尿病、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和子痫前期)、产后出血和感染的风险[7-8]。此外,肥胖还与婴儿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和早产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相关[9]。产妇肥胖可以由多个因素引起,包括遗传、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等。孕期饮食不合理、摄入过多的能量和脂肪、缺乏运动等均会增加妊娠期肥胖的风险。且肥胖会导致产妇出现代谢紊乱、脂肪组织的激素水平改变、慢性炎性反应等生理状态,这些会对母乳成分产生影响[10]。

本研究结果表明超重及产妇肥胖会影响不同时期的母乳中脂肪与乳糖的含量,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明显。分析原因可能在于产妇肥胖会导致母乳中脂肪的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可能会提高母乳的能量含量,但为此也增加了新生儿过早摄入高饱和脂肪酸的风险。研究发现,产妇肥胖会导致母乳中脂肪含量的增加,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含量[11],还会减少母乳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如Omega-3脂肪酸的含量,其会影响新生儿的神经发育。也有研究认为产妇超重及肥胖还会使母乳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可能与肥胖引起的炎性反应和脂肪组织中的激素水平升高有关[12],本研究中三组母乳中蛋白质含量未见明显差异,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且目前关于肥胖对母乳中蛋白质的具体影响还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母体的肥胖可能导致胎盘组织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从而影响胎儿的营养供给。本研究表明产妇超重及肥胖会影响新生儿血脂、血糖代谢状态,使新生儿胆固醇水平偏高、血糖水平偏低及代谢状态失衡。原因可能在于肥胖会导致产妇胰岛素抵抗,促进母体的血糖的产生,导致母乳中的糖含量增加,从而影响新生儿的血糖[13]。研究表明,母体肥胖可以影响胎盘中的脂肪组织和激素分泌,进而影响胎儿的能量代谢和脂质代谢[14]。此外,本研究亦表明产妇肥胖生产的新生儿较正常产妇的体重增加,营养状态过剩。母体肥胖还与一些潜在的原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如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糖代谢紊乱、胎儿胰岛素抵抗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代谢状态。研究发现,母体肥胖与儿童和成年后期发生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15]。肥胖的产妇通常有更高的体重和体脂肪含量,会增加胆固醇、葡萄糖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传递给胎儿的速度,这会导致新生儿在出生时体重增加较多以及出生后有较高的脂肪含量。肥胖的产妇可能会有不均衡的饮食习惯,导致某些重要的营养物质不足,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健康。肥胖的产妇会释放更多的炎性因子和胰岛素抵抗物质,这些代谢物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对胎儿的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增加胎儿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风险。

综上,产妇肥胖会改变不同时期母乳成分的含量,致使新生儿代血糖水平降低及血脂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营养状态失衡,故而产妇有必要于妊娠期间采取相应的肥胖管理措施,以改善新生儿营养状态失衡。

猜你喜欢
母乳血脂脂肪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脂肪的前世今生
反派脂肪要逆袭
你了解“血脂”吗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英国共享母乳引争议
为治乳腺炎用抗生素 妈妈不用停母乳
母乳库研究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