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麻黄汤与泽漆汤治疗肺癌理论解析与临床应用

2024-04-26 06:43叶霈智刘丽星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8期
关键词:泽漆麻黄汤麻黄

叶霈智 刘丽星 杜 宁 梁 平

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021;2.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122

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我国各种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并呈现逐年递增之势,2022 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肺癌发病人数为82.8 万人,死亡人数为65.7 万人[1]。肺癌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术后患者明显气短乏力,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后部分患者呈现放射性肺炎、胃肠反应、手足综合征、免疫性肺炎等副作用,目前5 年生存率Ⅲ期约为16%,Ⅳ期约为4%,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是目前肺癌患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2]。中医药治疗适合肺癌患者全过程参与,在围手术期、放化疗及靶向、免疫治疗阶段,可作为西医治疗的合理补充与辅助,有效减轻不良反应,稳定生活质量,提高治疗完成率[3-7];在西医治疗结束后,中医药能改善免疫功能,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延长生存期[8-9]。笔者多年临床体会,《金匮要略》中所载药方在肺癌治疗中卓有效果,现将厚朴麻黄汤、泽漆汤应用经验介绍如下。

1 肺癌病机简析

肺癌属中医“肺积”“肺痿”“咯血”“胸痛”等范畴,如《内经》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宗必读》言“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正气虚损或相对不足是发病内因。或年老体弱,或七情内伤,或久病虚劳,致肺之气阴不足,外邪因虚得入,稽留不去,使肺气怫郁,气机不畅,宣降失司,津液输布不利,聚而为痰,痰凝气滞、瘀毒互结,日久乃成积块。肺的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提示气机畅达与否是肺病治疗关键所在。当下体检人群中发现大量肺结节者,往往无明显症状可辨,由“气机”入手论治,可获得一定效果,肺癌治疗亦是如此。除此以外,有形病理产物中,痰饮是核心所在,每见痰气交阻、变动不居,或痰瘀互结为窠囊,是肿瘤类难治性疾病的重要病机[10]。

2 厚朴麻黄汤证治、方药分析

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从药物组成可知,厚朴麻黄汤不适用于肺痈,主要用于治疗肺痿、咳嗽上气。咳嗽上气是多种肺系疾病共性症状,肺痿是肺系慢性虚损性疾患,主要表现为气短、心悸、神疲乏力、咳嗽、咯黏稠痰涎、口唇干燥、脉虚数等症。或由于久病失治、误治,耗伤气阴,阴虚内热熏灼肺叶;或由于阳虚而肺中虚寒,表现为多涎唾,常常吐出涎沫而无明显咳嗽。肺癌患者早中期阶段,临床多表现为气短喘息、疲劳、咳黏痰或者干咳,与肺痿相近。其主要病机为肺气不足、寒热错杂,内有寒饮,兼有表邪外袭,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调。

原文仅提到“咳而脉浮”,张仲景所言之浮脉,除了主表,亦可主热。主表之浮脉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主热之浮脉轻取可得,重按则滑数有力[11]。厚朴麻黄汤所对应之症,不仅包含兼有表证的咳嗽,更适用于寒热错杂、表寒里热兼有痰饮的咳嗽,后一种咳嗽与肺癌这种复杂疾病正相契合。“表证”与“内饮”为该方证眼目,厚朴麻黄汤药物组成与小青龙汤相类似,又有所区别。其一是厚朴麻黄汤减去了桂枝、芍药,加用石膏如鸡子大,麻黄与石膏的剂量配比,可以随患者寒热错杂之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减去桂枝、加用石膏,则发汗力量大大降低。石膏辛、寒,麻黄与大剂量石膏相配(如麻杏石甘汤)能主治汗出而喘,适用于怕热好动、体格壮实之人,或肺热壅盛者。麻黄与小量石膏合用,如小青龙汤加减法中加石膏者,主治内有郁热,可见烦躁症状。其二是本方以厚朴命名,方中用量为五两,剂量较重,厚朴亦为方中主药。此处用厚朴不为导滞消胀除满,而重在降逆气,与麻黄、杏仁升降相配,以利肺气宣发肃降。换言之,厚朴降逆气、畅达于下,以助麻黄宣肺解表,且厚朴善于治喘、兼能化痰,引水饮之气下行,与肺癌常见之痰湿内蕴、便秘者合拍。若为素体脾虚便溏者,则厚朴宜少用,或者酌加苍术、焦白术、苏叶等药。

干姜、细辛、五味子为温肺化饮之对药,方中用量比小青龙汤略小。姜辛五味或与茯苓、甘草相配,或与半夏相伍,是温肺、敛肺、止咳的经典组合[12-13]。肺癌患者寒热交错、虚实夹杂,临床用药时须遵循张仲景之意,虑及顾护胃气、阴液,姜辛五味的用量一般不宜过大。杏仁与麻黄相合,一升一降,且杏仁止咳平喘,兼能润燥,使方中温燥之药祛痰饮而不伤津液。浮小麦往往不被医者重视,原方中用量1 L,即200 ml,120~150 g,为方中剂量最大者。浮小麦入心经,功可养心安神、除虚热、敛汗,先煎取汁、去滓,再纳余药煎煮,可以补心、益胃,意在扶正,尤其适合久病、重病体虚之人[14]。麻黄配细辛而散之、配干姜可温之、配五味子则敛之。该方比小青龙汤更为平稳,又有浮小麦,可养心、止汗,与五味子共用以敛正。

综上,厚朴麻黄汤证核心病机属内有停饮兼有表证,症状以咳嗽为主,喘息气促、难以平卧,脉浮者多由气逆于上所致。厚朴麻黄汤降逆止咳平喘、散邪蠲饮。

3 泽漆汤证治、方药分析

泽漆汤亦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脉沉者,泽漆汤主之”。与上一条厚朴麻黄汤相类比,可知泽漆汤主症包括咳、脉沉。因条文简约,除以方测证外,还可以参考王叔和《脉经》所述“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脉沉,多主病在里,具体地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水饮内停是核心病机。肺癌晚期,或经多程治疗者,常常面色晦暗,甚至黧黑,眼周、鼻侧可见浮肿或发青色,此即是饮邪内踞之象。其人胸腔积液或有或无,乏力倦怠,胸背发僵或隐痛,咳声重,咯吐涎沫量多,色白为主,夜间加重,排便不畅或排便黏滞不爽,舌质胖,偏红或带瘀青之象,苔白腻或水滑,脉沉紧或沉弦。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又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水饮内停,居于三焦,或在胸胁,或在心下,或在肠间,可上凌心肺,亦可泛溢肌肤,出现喘憋气促、心下胁肋痞闷、浮肿、脉沉等表现。张仲景以脉浮、脉沉作为两方眼目,提示医者应当重视脉象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须分辨脉象和脉势所提示的病势急缓、病位表里、病性寒热、升降之趋势。

方中以泽漆为君,《本经》言其“味苦,微寒,主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名医别录》谓其“利大小肠,明目”,《肘后方》谓“治心下伏瘕”,黄元御《长沙药解》言泽漆“苦寒之性,长于泄水,故能治痰饮阻格之咳”,可见功专利水清热、消痰散结,可通利二便。现代医学亦证实泽漆具有体内外的抗癌活性,亦有研究对泽漆汤的抗癌作用进行了药理研究[15-18]。原方中泽漆用量为三斤,剂量较重,另煎取汁,再以群药入泽漆汁中煎煮。《本草汇言》谓其“主治功力,与大戟同,较之大戟,泽漆稍和缓而不伤其元气也”。泽漆利水而不伤正,用量可至30~60 g,正适用于水湿弥漫,气血津液输布失常者。泽漆先煎、久煎,药力缓和敦厚,佐以人参、甘草,使祛邪不伤正。紫参首载于《本经》,宋代以后渐记载不详,近代医家有用草河车、紫菀、石见穿、拳参者。紫参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味苦、辛、寒,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列为中品,在泽漆汤原方中用量为五两(约75 g)。近代之草河车,《本经》中为重楼(百合科植物),与紫参功效并不相同。石见穿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均记载为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味辛、苦,性微寒,功能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结消肿,内服用量15~30 g,主治噎膈、痰喘、赤白带下、痈肿、瘰疬等。拳参为蓼科植物拳参等的根茎,苦、微寒,有小毒,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散结,内服常用量3~9 g,主治热病惊搐、破伤风、赤痢、痈肿、瘰疬。近代医家金寿山认为,“泽漆,《广雅》称猫儿眼睛草,功能利水消痰[19]。紫参今称石见穿,其功能活血散坚。此二药都是攻破之品,今人用于治癌,那么古人也治癌,亦在事理之中。泽漆汤以攻为主,但又加入人参扶正,攻补兼施,以治癌肿,正为合理”。笔者临床体会以石见穿为宜,化瘀散结、清热利湿,与白前相配,开肺散结、通达阳气。桂枝、生姜温阳以化饮、下气降逆;人参配生姜、甘草安胃和中;黄芩助泽漆去热,且半夏、生姜辛以散之,黄芩苦以泄之,辛苦相合,得参、草之补,使胃气复则水饮不停。本方虽有桂、姜,其意不在发表,因脉沉主病位在里,桂枝、生姜行阳气、通水道,意在行水为主。诸药相合,化痰饮、降逆气,因势利导,引水饮之邪从内、向下而解,为逐水降气、止咳平喘之剂。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肺癌的经验方“益肺化积汤”,即是在泽漆汤方义基础上变化而来,包含石见穿、泽漆、清半夏、人参、白前、桂枝、黄芩、生姜等药味,用治“表证已罢,脾气衰不能节制,肺气逆不能通调,痰饮内盛,水停上焦”之证[20]。沪上名医黄吉赓教授治疗咳喘重症属正气已虚、邪恋不去,复感风寒、郁而化热者,运用泽漆汤加减,并重用泽漆(达到每日120 g),连续用药半个月,诸症方得缓解[21]。由此不难看出,泽漆汤中重用泽漆,配合石见穿等药物降气逐水、化痰止咳,适用于水饮内停、正气不足之肺癌。

4 厚朴麻黄汤与泽漆汤之比较

厚朴麻黄汤主治咳嗽(痰不多)、咽喉不利、胸闷胀满、脉浮,饮邪上迫,或兼有轻微表证者,多见于早期肺癌;泽漆汤主治咳嗽、痰涎多(或积液量多)、肢体浮肿、大便黏腻、小便不利、脉沉,水饮弥漫三焦、趋于内者,多见于中晚期肺癌,或多程西医治疗后肺癌患者。厚朴麻黄汤长于降气,重在降逆、止咳平喘,兼以解表;泽漆汤优于利水化饮,以逐水通阳为主,止咳平喘为辅。厚朴麻黄汤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化痰涤饮、散敛相合,泽漆汤则以白前泻肺降气、下痰止嗽,又以桂枝、生姜通阳行水,利膀胱气机,以助泽漆增强行水之力;前方仅用浮小麦养正和胃气,后方扶正、补益肺脾,用甘温之人参、甘草,可防大剂量泽漆药力迅猛伤正之弊。

5 病案举例

5.1 病案1

患者,女,51 岁,2013 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左肺腺癌根治术后,术后化疗4 周期。2015 年脑转移伽马刀治疗,再程化疗后,2016 年脑转移进展,见新发病灶,再次伽马刀治疗。2017 年脑转移再次进展,行外科切除术。2018 年脑转移进展,再次手术,行白蛋白紫杉醇+贝伐单抗方案化疗3 周期。2019 年1 月22 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医科就诊,主诉:头晕沉,头顶部刺痛时作,右侧肢体不利,肌力下降,畏风寒,咳嗽,咯白痰,进食尚可,夜眠不实,入睡难,大便不畅。舌胖大暗红,齿痕重,苔白腻,脉弦细。辨证属肺肾不足、痰瘀互结,治以补益肺肾、化痰散瘀,方用厚朴麻黄汤、定痫丸加减:生黄芪40 g、炙麻黄6 g、苦杏仁12 g、人参6 g、厚朴12 g、桂枝12 g、仙鹤草40 g、清半夏(先煎)9 g、五味子3 g、浮小麦40 g、干姜5 g、细辛3 g、熟地黄20 g、当归12 g、胆南星9 g、珍珠母(先煎)30 g、天麻12 g、丹参15 g、海浮石(先煎)30 g、僵蚕9 g、全蝎3 g、浙贝母12 g。14 贴,水煎服,每日1 剂。

二诊(2019 年4 月16 日):头痛明显缓解,体力改善,少量黄痰,大便干结。前方减去桂枝、人参、仙鹤草、海浮石、干姜、细辛、五味子,加党参15 g、款冬花12 g、白前12 g、海蛤壳(先煎)30 g、生白术30 g。14贴,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19 年6 月4 日):体力恢复,头痛偶有轻微发作,微咳无痰,进食、二便正常。

按语:该患者肺癌伴脑转移,病程已久,多次手术、伽马刀治疗,虽病灶以脑部为主、并无浮脉,但临床表现仍不离肺,畏风寒、咳嗽、白痰,均为寒邪束肺之象,痰瘀互结,上犯清窍,而见头顶刺痛。以厚朴麻黄汤为主方,因患者以正虚、痰瘀互结为主,热象不著,且定痫丸中有清热化痰、上清头目之药,故不用石膏。麻黄、杏仁升降相配,厚朴降逆、化痰,通畅气机于下,与上焦之麻黄、杏仁相呼应,以复肺金宣发肃降之气。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止咳,配清半夏以治肺中寒饮。桂枝温阳化气,平冲降逆。重用浮小麦扶正,兼可安神助眠。定痫丸中天麻、半夏、胆南星、全蝎、僵蚕熄风涤痰,加海浮石化老痰积块,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丹参偏凉清心,贝母清火润肺,共用可防半夏、陈皮、全蝎、僵蚕辛烈伤阴。定痫丸多用治痫证,临床用于风痰夹杂的脑转移常可获效。重用生黄芪,大补肺脾之气,升提诸药之力。加用熟地黄、当归,取金水六君煎之意,为治疗肾虚兼有风寒、咳嗽咯痰的基础药,加用人参、仙鹤草扶正固本。二诊时,患者表寒已解、体力改善,减去仙鹤草及辛温解表、温肺散寒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以党参易人参,平补肺脾,以海蛤壳易海浮石,仍清肺化痰散结,兼以敛肝、和胃;重用生白术以健脾通便,加款冬花、白前,止咳、降逆气、化痰浊。

5.2 病案2

患者,女,58 岁,2018 年7 月21 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左肺下叶癌手术,2018 年12 月24日行右肺上叶癌手术,病理提示为多灶高-中分化腺癌,部分为微浸润癌,均为早期,未行辅助治疗。2020年12月24 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医科就诊。症见胸闷而喘,活动后尤甚,胁肋隐痛不适,咳嗽时做,咯白痰,纳呆,大便偏干,努争难下,舌质暗,苔白厚稍腻,脉沉紧。CT 检查提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余无明显异常。方用泽漆汤加减:泽漆30 g、石见穿15 g、法半夏12 g、白前12 g、桂枝12 g、党参15 g、生黄芪30 g、炙麻黄6 g、杏仁12 g、生姜12 g、生白术30 g、仙鹤草40 g、怀牛膝12 g、莪术12 g、灵芝15 g、炙甘草6 g、生石膏(先)20 g、鸡内金15 g。14 贴,水煎服,每日1 剂。

二诊(2021 年1 月12 日):舌苔渐化,咳嗽减少,仍感胸闷气短、食欲欠佳,胁肋时有疼痛,大便两日一行。予原方减去生白术、麻黄、杏仁,法半夏改为6 g、加酒大黄9 g、生麦芽30 g,14 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21 年1 月28 日):胸闷减轻,纳眠可,胁痛轻微,二便正常。

按语:该患者初诊时证属痰浊内停胸胁,下干中焦之象,病位在里,肺失宣降、气机不利,兼有血瘀。以泽漆汤为主方,重用泽漆利水、化痰散结,配桂枝、半夏、生姜以温阳化饮、降逆气;石见穿伍白前,开肺化痰、散结利湿;党参、白术配生姜、甘草安中,鸡内金健脾消积滞,培土制水。因患者症偏寒饮,未见明显郁热表现,故去黄芩,少佐石膏,以化郁热。加用生黄芪、仙鹤草、灵芝益气扶正,麻黄、杏仁化痰平喘、以复宣降。加用牛膝逐瘀通经兼有补益、莪术行气破血、兼能镇痛。诸药合用,使痰饮得化、逆气可降、中焦得安、气机得复。二诊时,患者痰浊渐化,仍有胸胁血络不畅、中气失运之象,减去止咳化痰通便之生白术、麻黄、杏仁、半夏,加用酒大黄清血热、化瘀通络,加生麦芽健运中焦、开胃消食。

6 小结

肿瘤患者的中医治疗,常常需要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式。肺癌患者为例,痰瘀互结为常见病机,患者可有口干、烦躁、便秘、尿赤、苔黄等一项或几项症状,提示痰瘀蕴久化生郁热,石膏用量可酌情调整。关于石膏用法,可与木防己汤中用石膏互相参悟。所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越鞠丸中以栀子清热除烦、散火郁,一贯煎中以川楝子治阴虚气郁化火,保和丸以连翘清郁热,皆有相似之意,而张仲景独用石膏治疗肺痿、痰饮、咳嗽等病症,与肿瘤患者临床表现十分合拍,常常水饮兼有浮热,石膏领温药入水饮,量小以为反佐,使水火不隔拒,量大时可清伏阳之郁热[22-24]。治疗肺癌患者,常常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的效果更优。多数患者可以考虑加用生黄芪20~40 g,补益肺脾之气[25-26]。黄芪生用则不易上火、助邪,与大量之浮小麦合用,增强益气扶正之功。

《金匮要略》中的原文论述,常常重在提示临床辨证之纲领,脉浮从表求,脉沉主内有水饮,在此大法之下,可以灵活运用厚朴麻黄汤与泽漆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亦可参照用药之法。经方在肺癌治疗中的优势不言而喻,从寒热、表里、气机入手,扶阳抑阴,顺势截断,合理合方、化裁,可以为肺癌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有益尝试和新的思路。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泽漆麻黄汤麻黄
泽漆汤临床证治研究总结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黄吉赓泽漆研究与用药经验总结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泽漆乙酸乙酯提取物对SGC7901/DDP多药耐药性的逆转及机制
以《伤寒论》为纲探析麻黄汤新用❋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