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主题油画创作中的运用

2024-04-26 08:56武思青
河北画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幅画长征红军

武思青

(河北经贸大学)

一、红色文化主题油画创作分析

(一)红色主题文化形成的原因

红色文化包括革命纪念地址,纪念物品,标志物及革命事件以及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主题在中国的发展源于伟大共产党带领全国广大人民的不懈奋斗,在这一次次的艰苦奋斗之中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传承的精神,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怀崇高理想,坚定自身信念,以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在中国红色文化中尤为经典,将士们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也使我们感叹。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精神在文化中体现繁多,许多画家创作出美术作品鼓励,教育我们一代代年轻人成长。通过对部分作品分析,发现作品中有革命将士个人事迹的表现,革命将士与广大人民群众军民之情的体现,重大战役历史事件的再现。

(二)红色主题文化的意义

抗战时期,千千万万个同胞为新中国捐躯,无数个中国同胞战场奋勇杀敌,李可染先生的《长征》,千山万水,满路荆棘,这都是万里长征红军踏破的路。以及傅抱石老先生的《强渡大渡河》,面对汹涌湍急的河水,十八位将士不顾前方敌人凶险,舍生取义,乘坐一艘小船冲向前方奋勇杀敌,迎着敌人的炮火冲向了有重兵把守的河对岸,大渡河两边是悬崖峭壁,中间是惊涛骇浪,他们的壮举为中央后续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让后续部队顺利渡过了大渡河。以红色主题为创作题材是当代创作重要的一部分,属于社会美术范畴中并且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参与建设社会主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民树立正确价值观。阿尔贝蒂《论绘画》谈到“画家的伟大事业是处理某种具有纪念碑意义的题材”。由全国政协文化史和学习委员会主编的《长征画传》收录了许多长征事迹的名家名作,在《长征画传》中可以观赏到长征时期雄伟壮观的历史画面,以及蕴含着红军长征伟大精神的英勇事迹和感人肺腑的故事。中央电视台的美术党史也是家喻户晓。红色革命是人类史上的英雄壮举,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谱写的一曲壮丽史诗。

二、长征主题油画色彩分析

(一)以《红军不怕远征难》创作进行分析

1954年,董希文先生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邀请,创作《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题材画作,为了创作出这幅作品,它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程,走过大草地,穿过空气稀薄的大雪山,感受饥寒交迫,通过感受更加突出了红军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董希文做了很多工作,还访问了老红军,为了弄清楚篝火旁边草地的颜色他更是在烤火时仔细的观察,钻研,他仔细的观察护送战士烤火吹口琴的状态以及动作,这是普通人难以观察接触到的,这幅画他想表达当时红军长征途中物质困乏的艰苦生活与红军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对比,因此在绘画中他要运用困难与坚强两种品质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画面关系上他用大量的普蓝色运用在天空上,普兰带给人们一种坚毅,光明,的象征,并且与中间的篝火橘黄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了黎明的早上将士们在篝火旁休息烤火的场景,即便是生活再艰苦,前方的路多么荆棘,他们都仍然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二)以《秋收起义》创作进行分析

《秋收起义》为1973年何孔德、高泉、冀晓秋、陈玉先创作的,画面中的毛主席形象动作以及神态栩栩如生,众人坚定的目光带给人一种坚毅勇敢的力量,在画面色彩关系上红色主题油画具有当代气息,并且具有当年典型的时代性,画面中蓝色天空给人坚毅的感觉,蓝色远山拉开与近处人物的关系,蔚蓝的天空一半被白云覆盖,一半被远山包围,图片中人物黝黑的皮肤拳头紧握,但是画面穿着以及颜色构成又很有讲究,右边为赤卫队员,褐色黑色衣服具备当时穿衣特色,所有人眼神坚定,给人一种必胜的信念。路边的翠绿色野花生机勃勃,鲜艳的红旗在战士们的身后迎风起舞,依次排列整齐,让人眼前一亮。

三、长征主题油画风格分析

(一)以红军过松潘事件为题材进行分析

长征主题油画的风格在内容上基本相似都表现了相同的画面,不同的是每个画家的创作形式不同,包含了许多不同的个人情感,展现了我们国家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地理环境、社会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原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要求,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据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基础”。确实如果用当代创作的长征题材油画与老一辈创作的相比确实稍微逊色,环境,心态,经历不同创作也略微不同,沈尧伊先生创作的《革命理想高于天》1975年他根据红军穿越松潘草地的场景创作了这幅画,草地里遍布沼泽,吞噬了无数长征的红军,这幅画相对于以往塑造英雄的形象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以及内在的故事,画面中毛主席正在坐着给将士们讲故事,为什么坐着讲呢?因为沼泽地躺下去就有可能永远沉没,在创作这幅画的过程中,周总理去逝了,画家为了表达对周恩来先生的惋惜,把周恩来先生加入了这幅画中,其实在长征时由于周恩来先生的肝病支撑不下去了,被迫转移了出来。在这幅创作中作者运用了四个三角形,给画面一种坚定的信念,更加展现了红军坚定的意志,画面当中的篝火在人群中间,表现了当时讲故事的情景,在画面的右上角部分我们还可以看到有连绵不绝的篝火,这种讲故事的情景还在继续。革命理想高于天听到这个名字无非就是浪漫主义了。在画面上还可以看到其中女战士手里拿着花若有所思的样子,这可能是一个不知名的小花,但是它象征着我们国家对于美好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长征的道路虽然崎岖,但是它是我们通往幸福的路。

(二)以红军飞夺泸定桥分析

《飞夺泸定桥》是刘国枢老先生创作的,创作过程中他在桥上徘徊了二百多个来回感受,1935年五月,为了为北上的将士开辟出一条路线,战士们在准攻夺泸定桥的前一天奔走了一百二十千米的路程在这艰苦的赶路过程中有的战士甚至跑着跑着睡着了,这已经超越了人类体能和意志的极限,但是依然接着爬起来赶路,沿着陡峭的悬崖峭壁行走,下边就是湍急的水流,随时都有可能掉下去丧命的危险,终于在第二天早上赶到了泸定桥西桥头,正是我们党的坚定信念支持着他们不断地前进,到了泸定桥头将士们发现只剩下13根铁索,木板已被敌军拆除,并且对面还有敌军的堡垒,面对敌军的挑衅,有本事你们飞过来啊,这时二十二名将士冲锋向前,由连长廖大珠带领他们上前冲锋,他们在画面中有的半跪,有的匍匐前进,踏着冰冷悬空的铁索,面临着对面的枪林弹雨,还有战士中弹身亡,眼看着马上就到对面了,敌军在对岸燃起了大火,队长的帽子都点燃了,这时他也顾不上这么多了,他把帽子扔掉冲向前把敌人一举拿下。在画面中左下角部分溅起的水花是桥下将士也在冲锋对决。画面的构图设计很是巧妙,刘国枢老先生把铁索设计成了仰视的效果,下面河水波涛汹涌表现了将士们当时艰难的处境,后面还是悬崖峭壁,战斗形势异常凶险,并且画面中的铁索由远及近,就像一片乐谱,将士们各种姿势在铁索上前进,犹如音乐符号,整个画面犹如一篇乐章一样激励澎湃。经过激烈的战争,泸定桥被攻下了,带领将士们顺利的过桥。是红军再一次的绝处逢生。

四、红色主题油画艺术语言的文化含义分析

(一)以遵义会议分析

《遵义会议》是作家沈尧伊先生在1997年创作的,他讲到这幅画在创作过程中很艰难,因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很仓促,导致好多资料没有记载,没有参会人员名单,也没有集体的资料。最后几经周折,通过字迹确认辨别出了这是陈云同志的手稿,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前前后后画出了许多群像肖像,并且向许多老画家靳尚谊等进行探讨,最终决定将二十位革命领导人画进这幅画里。在这幅画的背景创作中,作者没有办法描述灯光位置,并且背景的建筑形式单一,没有什么装饰花纹,并且创作过程中同时表现二十个人同时开会的场景是很难的,在这幅作品中周总理,毛主席,张闻天处于最高,而在周恩来身旁的博古等人低头蜷缩,这也因为博古是教条主义的代表,即使他在看文件但是他仍然被边缘化,具有特殊寓意。右边李德是共产国际的代表,他在遵义会议的门旁边也被边缘化,画家这种独特的构图很巧妙的表达了这次会议的结果以及趋势,横向的观察这幅作品,画面中右边的刘伯承同志和左边的毛主席直接相互呼应看似两个人都处在画面左右三分之一处实际上通过构图可以很直观的让大家看清楚。画面的背景交代了当时会议的召开时间。除了画面中表现的内容中,遵义会议在历史上还有重大意义,他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正确领导,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色美术题材的不仅仅描绘了历史事件,还向我们传达了正确的革命精神。

(二)以游击战为例

游击战分为多种形式,具有多种不同的游击战术,1937年八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初步使用就展现了巨大的威力。在第二年八路军便在河北和山东等平原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游击战争,由于平原地区交通发达有许多重要的交通干线以及汽车火车等运输,并且平原地区物产丰富,是可以储备物资生产物资的基地,因此是非常抢手的,并且日军想把它变成物资基地,因此在平原地区展开游击战是非常有必要的。平原地区还是敌人必守,我们必攻的地方。为此还发明了许多游击战的方法,车轮战,麻雀战,堵门战,地道战等。麻雀战就是像麻雀一样把敌人围成一团像麻雀一样过去歼灭敌人再飞走,这样作战非常灵活。堵门战就是堵住敌方占领的据点,只要敌军一出来就会挨打。车轮战就是把敌人的运输线路破坏掉,导致敌人的交通工具变成一个阻碍。《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雄》这幅创作中的题目和内容都来源于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画面中的游击队长人物形象生动活泼高举手枪号召大家冲出青纱帐,画面中的其他人物都眼睛里带着怒火冲向最前端奋勇杀敌,左侧的人物造型呈现四十五度这样的一个向前的动势构成了一条牵引线,右边有一个扔手榴弹的女队员,以及一个拉手榴弹的男人这两个人向后的动势与四十五度的动势相呼应,使画面达到了一整个的平衡,画面右侧的硝烟可以看到敌人被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画面中的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人物动态以及自然景色都结合得刚刚好。并且人物形象都是戴着白头巾的村民且有女性的参与,地上还放着下地的锄头,充分说明这是一场广大群众的正义战争,广大人民群众都参与了其中。游击战争有力的打击了敌人,是我们取得胜利的一部分。

(三)以抗日战争日本投降为例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出发点,也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还是革命圣地,老一辈的革命家们在这里生活并且奋斗了十三个春秋。当时全中国的有志之士都来到这里寻求救国之路。延安不仅是革命根据地,革命领导人还在这里建设了学校,一边学习一边战斗,毛主席还曾在这里召开了文艺座谈会。他们创作出了无数的优秀作品来鼓舞人心,如《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优秀作品。随着日本的投降,我们中国胜利了,随着胜利的消息传开,延安当晚便举行了盛大的晚会,人们载歌载舞,一起迎接胜利的曙光。1959年画家蔡亮创作了《延安火炬》这幅作品,在这幅作品中作者在构图上巧妙地运用了“S”型构图陕北当时地形多山,山石环绕的地形,人人手中都点燃了胜利的火炬翻越了整座山头,由右上方穿越到左下方,构图饱满具有动势,图中人物形象饱满,均带有白头巾,表现了陕北农民的服装特色。左边的少年脸上洋溢着欢快的表情,右边的老者敲锣打鼓,年轻人吹响唢呐,位于画面中央的军人搀扶着一位洋溢着笑容的老妈妈。右下角的妇女抱着娃娃在和女兵说话,这种叙事情节,表现了军民一家亲的情景。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画家到陕北地区亲身经历,在夜晚一次和老乡们互动时他看到了一条条火把照亮了老乡的脸庞,照亮了一整座山,火把的光影连绵不绝,翻越了一整座山,这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

红色主题油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描述历史事实还有画家们的创作精神以及我们应该学习的中国精神。

猜你喜欢
幅画长征红军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你的名字是幅画
遇见大师
猜画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