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2024-04-26 08:56张翠
河北画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美术传统评价

张翠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在培养儿童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则扮演着塑造幼儿审美情感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角色。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从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课时、引入多元模式及构建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评价等方面入手,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师教育专业人才。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法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过于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美术教育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虽然在美术技能上有所提升,但在如何将这些技能应用于教育环境中却缺乏足够的指导和训练。另外,美术课程的设计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大多固守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等的整合不够紧密,这种分割也会影响学生对美术教育在整个学前教育领域中作用和重要性的理解。最严重的是,美术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联系。

(二)课时设置不当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轻实”的现象,一般高职院校会在美术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安排4~6周,并且都是在最后一年进行。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相比,美术课程的实践课时安排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美术教学能力、审美素养及创造力都难以有序地发展。

(三)教学模式固化

尽管美术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占比较大,但在实际操作中,其教学方式却显得相对僵硬和缺乏灵活性,主要依赖于口头讲述或简单的说教形式进行。在美术实践教学中,如果以固定的训练指导为主要内容,会使得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也容易产生强烈的厌倦感,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从而阻碍美术课程育人效果的提升。

(四)笼统的评价方式

当前,在幼儿美术教育中,部分老师的教学评价方式过于笼统。这一问题主要源于对幼儿特点的考虑不足,使得评价难以精准反映幼儿的学习状况。首先,幼儿时期的孩子年龄较小,对于过于抽象或专业性强的评价内容难以理解,过于笼统的评价容易让幼儿无法准确理解其中的具体含义,导致评价的效果受限。其次,过于笼统的评价方式可能使得评价缺乏针对性和实质性,因为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过于笼统的评价无法深入到具体的技能和表现水平,难以给予幼儿有针对性地指导和鼓励。

(五)对传统文化美术资源冷眼待之

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却存在对传统文化美术资源冷眼待之的现象。尽管学前教育专业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但在美术课程中对传统文化美术资源的研究与运用却相对匮乏。目前的问题在于学校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学习与传承还不够重视,老师也未能充分挖掘和运用传统文化美术资源,导致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皮毛,难以感受其中的深层内涵,甚至有一些学生会对西方艺术更为偏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也阻碍了其在学前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二、优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围绕多个维度,优化课程内容

1.重视多元化艺术表达形式,积极优化现有课程内容

为了丰富美术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师要考虑运用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形式,除了传统的绘画和手工制作外,还可以引入更多形式的艺术表达,为学生的实践创作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例如雕塑、剪纸、陶艺、根据故事或诗歌创作绘画作品,或者根据风景或人物进行写生,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美术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能够尝试不同材料和工具的特点和应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择主题和材料及工具,并能进行独立地思考和创作。此外,教师要注重教学与科技的结合,即使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数字绘画软件、虚拟现实技术等,让学生体验到与传统美术不同的绘画方式和创作方式,还要定期安排美术实地考察和参观交流活动,例如参观艺术展览、美术馆等,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思路,鼓励小组之间合作与分享,共同完成美术项目,同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最后,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适当调整和优化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

2.围绕生活实际,优化课程内容

传统的美术教育往往重视技能和理论的传授,而在实际生活应用方面则相对缺乏重视。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显著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意义。通过生活实例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以色彩配置为例,开始阶段的教学以对色彩理论的基础介绍为主,如色彩的三原色、色彩的温暖与冷却感、色调、饱和度等概念和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安排实际的配色练习,如让学生设计海报、绘画作品或装饰品,应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开展小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探讨和应用色彩搭配技巧。学生不仅可以理解色彩的理论,而且能够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创作中,增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围绕地方资源,优化课程内容

传统的美术教育往往采用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地方文化和资源的独特性。地方资源,如当地的艺术、文化遗产、自然环境等,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用来丰富和深化美术教育。通过将地方资源纳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地的文化和艺术。以民间剪纸为例,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剪纸风格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多样性,然后指导学生学习剪纸的基本技巧,如纸张选择、剪刀的使用方法、基本剪纸图案的剪法。接着让学生尝试剪制一些简单图案,如传统的窗花、动物形象等,鼓励学生创作个人作品,可以是结合当地文化元素或自己的创意,还可以通过讨论剪纸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增强学生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理解。

(二)提高重视程度,增加实践课时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实践技能尤为重要,重视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将会很难把所学应用于实际教学中。面对这一问题,可通过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技能,提高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效能。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角度出发,具体实践课程的规划可以按照学生的大学三年级别来分步骤进行。大一引入基础的实践技能和概念,培养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初步理解,如简单的手工制作、基本的绘画技巧、儿童心理学等,旨在建立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基本技能。或者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短期观察,了解儿童的日常行为和教师的工作流程。大二在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安排为期数月的实习,让学生参与日常的教育工作,设计特定的项目,如课程设计、活动策划等,让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大三顶岗工作,学生在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承担起与正式教师相近的职责。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和辅导,帮助学生规划他们的职业道路,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培训等。

(三)结合能力需求,引入多元模式

1.积极采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对于学生理解艺术作品和进行创作都至关重要。情境教学能够将学生置于更加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造互动的学习环境。或者通过这些技术模拟不同的艺术环境和历史背景,例如,利用VR技术带学生“参观”世界著名的美术馆,组织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实际的艺术创作,使用数字绘画工具创作个人艺术作品,促使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尝试新的方法和表达形式。

2.积极采用写生创作,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写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节感知能力。通过写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色彩、形状、光线和空间等艺术元素,提高审美和艺术感知能力。以实物写生为例,教师选择适合写生的实物(如自然物品、静物),安排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和创作。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进行写生,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想象。最后再组织作品展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创作过程和思路,相信学生在写生过程中会学习如何观察并表达对象,进而提升绘画技能和观察力。

3.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培养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能培养学生在团队中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包括领导者,这将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和领导能力。以手工制作为例,教师向学生介绍手工制作的项目,包括目标、材料、预期成果等。将学生分成小组,指导他们规划如何完成项目,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完成手工制作项目,要求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和进行小组间的评价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参与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进而学会如何在团队中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

(四)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评价

为了设置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教师要重视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如创意、技巧、团队合作等。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交流的方式,及时记录和反馈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传统的成绩评价基础上,加入学生在实习、项目作业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并通过学生的教学试讲或实践项目展示来评估其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以便促进学生的成长。结合美术课程特点,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如作品评分、教师评语、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法,还可以引入家长、园方、行业协会等其他评价主体。总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不足,也要强调他们的优点和进步,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建设性的建议,同时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持续的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在专业和实践能力上不断进步。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以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五)兼顾传统,共创辉煌

学前教育专业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而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术课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感。首先,教师可以在美术课程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国画、传统图案、书法、雕刻、服饰和建筑等元素,以此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其次,美术课程可以结合古代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传统绘画的特点,通过学习历史悠久的画作,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和心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作者的精神和思想。此外,民间艺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和生活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认同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在美术课程中引入丰富的民间艺术内容,如剪纸、民间绘画、布艺、陶艺等,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通过向学生介绍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和传承方式,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与特定文化、地域、生活方式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民间艺术展览、工艺品市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的魅力,介绍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和艺术特点。通过实际操作,如制作民间艺术品(例如剪纸、泥塑、刺绣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艺术的制作过程,并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展览或民间艺术工作室,进行现场学习和交流。在美术课程中兼顾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造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与荣誉感,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能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共创辉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法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中,通过制定科学的实践课程目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丰富美术实践课程内容、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兼顾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对幼儿发展特点认知不足、活动设计不当、评价方式笼统等的问题,真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大量具有扎实理论与技能的学前美术教育人才。

猜你喜欢
美术传统评价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