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整体性与艺术性

2024-04-26 08:56毛乘胜夏舜丽黄树
河北画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装帧书籍

毛乘胜 夏舜丽 黄树

(1.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广州恩凡服饰有限公司;3.树先生品牌文化工作室)

虽然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引导下,电子书的受众越来越广,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纸质书籍的市场,但纸质书籍在群众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依旧是无可替代的。作为一种有形存在,纸质书的实物质感也让其具备突出的收藏价值和赠予价值,纸香和油墨香,纸张的触感都是电子书无可比拟的。因此,纸质书籍作为文明传承的介质,也必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有意义。在这里,其装帧设计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就当下发展来看,因为读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变得更加多元化,所以书籍装帧也更加深入地贴合了时代背景,尊重了读者的视觉需求。

一、书籍装帧设计中整体性和艺术性的内涵

(一)整体性

这里所说的整体性,主要对应了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形态,形态辅助,版式,插图等多个板块,这些板块是有机统一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书籍装帧的整体。

1.形态设计

形态设计包括封面设计,书脊设计和封底设计这三个部分。封面是书籍最为突出的部分,也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所以自然也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和关注。书脊作为连接封面和封底的桥梁,发挥着衔接和过渡的作用。封底设计是对封面和书脊的延续,是一种整体美的体现。所以设计人员要兼顾书脊装帧的立体性,整体性,注重创造的不同环节[1]。

2.形态辅助

形态辅助设计是为了封面,书脊,封底这三部分构成的整体而服务的,包括六个方面的工序,即封套,环衬页,扉页,目录页,内页,版权页,封套是在封面外部的,发挥着保护的作用。环衬连接了封面和内页,一般是空白的,而且材料比较厚,质感佳,视觉设计也和封面的风格保持整体上的一致,起到过渡承接的作用。扉页是书本翻开的第一页,主要介绍作者名字,出版社名称,而且这些文字在排版上也有所设计,可以让读者有美感体验。目录页是对书籍正文的介绍,发挥着导航的作用。版权页在书的末页位置,记录了版权信息。以上这些都是书籍装帧设计整体中的构成部分,发挥着良好的辅助作用。

3.版式设计

版式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平面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介质,可以统筹文字,图形,插画等不同的素材,由此来给读者视觉冲击,通过整体排版来提高书籍的秩序感和节奏感,让读者可以从中窥探书籍本身的思维。

4.插图设计

插图以书籍本身为载体,是重要的视觉文化元素,能够让书籍文化的展示变得更加完整统一,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也能展现出鲜明的形象概念。

总的来看,书籍装帧设计具有极为明显的综合性特点,是统一的整体,无论是前期的素材提炼,结构排列,还是后期的印刷设计,都是密不可分的,都是保障书籍完整性,可读性的重要存在[2]。

(二)艺术性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书籍装帧艺术性,主要对应的就是设计人员利用美学元素展开创作,并通过美学呈现方法来升华书籍价值,引起读者共鸣。读者可以在艺术美学元素的影响下,对书籍产生遐想和期待,进而沉浸在阅读氛围中,真正感受文字的美妙和美丽。而书籍装帧的艺术性设计也包含了不同层面的工序。

1.统筹性

在展开艺术创作的时候,设计人员会把自身的美学理念和书脊本身的内容相结合,由此来明确艺术定位,让读者获得统筹完善的艺术审美体验。而且,这里的统筹性设计也囊括了艺术元素和书籍的实际功能,实现了两者的有效融合,进而优化创造效果[3]。

2.有序性

艺术美学元素的应用尊重了书籍装帧不同要素的应用规律和结构,也尊重了读者阅读的习惯和顺序,能够按照读者提取信息的顺序,以此传递美学信息,由此,读者也会有赏心悦目之感。也就是说,书籍装帧的艺术性是有明显的秩序和条理的,不是美学元素的简单叠加。

3.合理性

书籍装帧的艺术是受到“约束”的,美学元素只有配合书籍功能,装帧工艺,阅读习惯,才能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才能真正成为有形态和有中心点的艺术。

4.易读性

读者能感受艺术,感受美学元素,并接受,才是有效的书籍装帧艺术设计。所以,书籍装帧的艺术性也往往要具备易读,易理解的优势,让读者从外在的感官效果,体会到书籍深厚的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丰富精神世界。

二、书籍装帧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滞后

虽然书籍装帧设计在近些年来已经提高了审美情趣,也更新了设计的思维,引进了相应的复合型人才。但部分从业人员依旧对这一领域的工作存在一定误解,具体来讲,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一些设计人员只是把书籍看作视觉载体,是从平面思维出发的,所以在设计装帧的时候也停留在二维层面,用基础的二次元绘画来搭配视觉元素,忽略了内文版式等其他的构成整体的部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书籍装帧的视觉效果。另外,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许多出版社也更加注重市场收益,所以若是全方位,整体地规划书籍装帧,是必然会增加投资的,这也让许多从业人员望而却步,“整体设计”观念难以落到实处。接着,就队伍建设来讲,不少文字编辑的素质也有欠缺,他们停留在传统编辑文本的工作模式上,虽然可以校对稿件,但无法真正展现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价值。最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从业人员的整体设计理念不足,所以当下的书籍装帧也存在不同的弊端,比如内容和版式出入较大,让读者产生误解;艺术和技术应用不匹配,导致书籍艺术效果脱离大众,无法被大众理解[4]。

(二)未彰显民族文化特色

在过去,书籍装帧设计的确是为了保护内部的纸质素材,但在现代市场的影响下,书籍装帧的功能早已有了拓展,成为一种整体的空间体。在这里,作为六面体,书籍装帧设计不仅可以传递精神理念,承载特殊文化,更是能够彰显时代特色和气息,映射出社会经济,文明,政治发展的动态,可以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传播的窗口[5]。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书籍装帧设计都忽略了对民族元素的提炼,这也是影响其艺术表达的重要原因。不少书籍的外观只是展示作者的名字,出版单位和责编,在颜色,文字,图像搭配上也没有展开美学设计,甚至是在套用版式,显露出了千篇一律的弊端,无法真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最终也会影响纸质书的市场销售,限制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继承。还有,不少书籍装帧设计已经吸收了西方文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计人员对本民族的艺术探索是有限的,尚未形成清晰的思路和逻辑。

(三)市场敏锐度不高

近些年来,图书市场已经进一步开放,图书本身的商品属性也变得更加突出,而书籍装帧设计作为展示图书外观的重要元素,自然被打上了市场经济的标签,成为图书市场营销的窗口。那些特色鲜明,艺术价值突出的外观,往往可以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的目光,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相对于书籍内容的隐形吸引力来讲,书籍装帧的显性吸引力显然更能一击即中。特别是受众的审美和艺术取向变得更加多元的时候,新奇的设计是更有机会脱颖而出的。然而,在经济投资的影响下,不少出版社并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对市场进行调研,也没有分析受众的喜好和阅读习惯。部分设计人员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书籍装帧的营销价值,所以也逐渐让设计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跟上市场的动态变化[6]。

三、书籍装帧整体性和艺术性设计的优化方法

(一)突出整体设计理念的升级

书籍作为文明的传承载体,其外在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设计人员不能只是被过去的思维束缚,不能只是把装帧设计集中在封面规划上而是要做好不同元素的组合搭配,好的设计是兼顾语言,主题,氛围的完整思考的,所以,设计人员必须树立整体设计的思维和理念,要从立体化构思的视角出发,把装帧设计,时间,空间搭配结合,立足于三维空间,打造综合业态,而不是单纯塑造书本的形状和外表,那样反而会削弱读者的体验感和参与感,阻碍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在这里,设计人员要把设计手法,设计工艺,纸张材料选择,印刷工艺等元素综合到一起。例如,《古希腊钱币史》这本书,就体现了设计人员的综合考量,书籍本身是用圆脊精装的,而且内部的页面也搭配了金色元素,模仿钱币的质感,同时又对发展历史做了可视化的图解,这就可以让读者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有,此书的页码设计和插图文字也保持了顺序上的一致。整本书的设计兼顾了艺术和工艺,具有极为明显的整体性特征。这一案例也说明,设计人员要把书籍装帧当作一种建筑,从内到外统筹安排,不能只是考虑功能,也要传递意境,加深读者感触。

(二)积极探索民族艺术元素

民族艺术元素的提炼能够让书籍装帧设计展现出明显的特色和韵味,也符合书籍文化传承的功能属性。在古代,我国本身就建立了册页制度,卷轴制度,这些都可以作为装帧设计的艺术参考。设计人员需要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能量,填补当下书籍外观中的空白和欠缺,用传统的审美取向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例如,《美丽的京剧》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充分参考了民族艺术元素,因为此书主要介绍的是传统京剧,而且包含了很多摄影元素。所以设计人员在搭配颜色的时候,就选择了红色和黑色,封面黑色中夹杂了红色线条,实现了喜庆和庄重肃穆的结合,体现了京剧的风格。另外,设计人员还安插了戏牌,记录了不同戏剧主角配角的出场,发挥了明显的解说价值,这也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便利,符合书本的主题。这里,中华传统元素的提炼,本身就是对审美元素的集中应用,能够让装帧设计更加贴合本土,更加自然朴实,风格更加浓郁,给读者带来靓丽的艺术感受。

(三)做好市场调研

笔者在上文提到,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渗透让更多的读者开始转向线上进行阅读,从一开始滑动屏幕,到当下的听书,AI阅读,这些都会给传统纸质书的市场带来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人员就必须满足读者对纸质书的新要求和新期待,要找到纸质书的独特优势,电子书无可比拟的优势——现实感,调动读者的知觉和触觉甚至是嗅觉,给读者更为丰富的体验。具体来讲,设计人员要化被动为主动,利用新材料,新的技术,打造全新的阅读三维体验。例如,《意匠文字》这本书,就用了传统的线装本来突出外观特色,开本用正方形,封面使用了哑光材料,选择灰黑色来衬托出汉文字的庄重深厚之感。书中注释选择红色,侧边渲染黑色,给读者也带来了古朴素雅的阅读体验。同时,这本书的用纸材料也柔软细腻,质地丝滑,仿佛打开就可以闻到墨香,这也会让读者的触觉变得更加丰富。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和艺术价值俱佳,能够带来非凡的享受。因此,设计人员也要积极吸收经验,把新材料,新的设计语言灵活搭配到一起,让读者可以有耳目一新之感。

(四)实现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结合

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都是书籍装帧设计的参与人员,双方负责的板块不同,但都属于同一个整体,所以也需要在实践的时候加强合作。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文字编辑人员和美术编辑人员的艺术审美是存在差别的,所以对设计方案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就要主动进行沟通和交流,文字编辑要从美术编辑身上学习与装帧有关的新理念,积极和设计人员合作,共同优化书本的艺术效果,提高书籍装帧的审美价值。而美术编辑也需要主动阅读书本文字,要对书籍内容有清晰地了解,具备一定的学识素养,如果只是简单被动地设计封面,那么最后的效果也是浮于表面的,无法让装帧的档次提升。

(五)兼顾艺术性和功能性

艺术性和功能性的结合,本质上也是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结合,这两者是硬币的正反面,缺一不可,设计人员要满足这两方面的多元需求,让书籍真正发挥出精神沟通者的作用。在这里,要结合形式与内容,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局部和整体,材料和形式,把不同的创意元素搭配到一起,用个性化的设计形式,提高书籍的韵味。设计人员要了解书的内容,阅读群体,印刷价格,分析读者的思想和期待,并结合调研结果,对市场进行细致分析,研究最为适合书籍内容的装帧风格。例如,就流行杂志设计来讲,因为流行杂志的内容主要是对当下潮流元素进行介绍,所以设计人员也可以使用拼贴元素,比如手工粘贴,手工绘画,在提高书籍趣味性的同时,让读者迅速抓住杂志宣传重点。又或者,《藏族民间所藏藏文珍稀文献丛刊》这一系列书籍,就用更加复杂的烫印工艺优化了视觉效果,同时也用三卷独立装帧体现了书籍的艺术价值,至此,此书的功能也不仅仅是供人阅读,而是升华为收藏品和艺术品。也就是说,艺术性和功能性的结合,也能让纸质书的价值进一步放大。

四、结语

总的来说,持续性推动书籍装帧设计的优化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但这一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也需要设计人员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热情,保持敏锐的嗅觉。本文通过整体理念的升级,民族艺术元素的提炼,市场调研和分析,美术和文字结合,艺术与功能兼顾这几个角度,论述了书籍装帧设计优化的方法,充分结合了书籍装帧的特点,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装帧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汉字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文以载史——藏文的雕版印刷与装帧艺术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民国时期儿童读物装帧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