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创作特点、现存问题及发展策略探究

2024-04-26 08:56蒋昀芳
河北画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竖屏弹幕纪录片

蒋昀芳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影习惯的变化发生变化,“互联网+”时代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在平台多元、媒介融合以及新媒体碎片化等特性的影响下,纪录片也由长片、大制作向微纪录片转变。微纪录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防止泛娱乐化、传递社会正能量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丰富了纪录片市场,也为创作者和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影体验,近年来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良好扶持。2023年2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国产纪录片推优工作的通知》,为微纪录片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机。在此背景下,探究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从中发现不足并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不仅有利于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也有利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促进微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二、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

(一)叙事:延续传统纪录片的线性叙事框架,节奏更加紧凑

微纪录片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纪录片呈现形式,其延续了传统纪录片的线性叙事框架,但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微纪录片习惯性提炼需要集中介绍的信息,并开门见山,采用电影预告式的剪辑方法,保证受众获得充足的微纪录片的内容信息量。此外,微纪录片为了保证在自己较短的时间内传递较多的信息量,因此在微纪录片每一分集的创作中,其往往将叙事范围控制在单个人物、单个事物或单个故事上,如微纪录片《早餐中国》,在这一纪录片中,导演选取了各个地方的代表性早餐,通过一家早餐店的人生百态展现一座城市的晨间烟火,分集叙事,使整部微纪录片节奏紧凑,叙事集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时间进行有效地利用,而且能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该微纪录片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与思想价值。

(二)主题:选题更加灵活,创作内容呈现多样化特点

腾讯视频总编辑、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王娟曾分享过一组数据,在腾讯纪录片的用户中,28岁以下人群占比达到70%。由此可见,纪录片的主要观看群体为90后和00后。90后和00后更为年轻,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在此发展背景下,微纪录片创作者的创作内容就可以更加广泛。对比传统的纪录片和微纪录片,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纪录片拍摄需要借助专业设备进行拍摄,且由于影片类型、镜头语言等都较为固定,因此对于设备要求较高,而微纪录片对于设备的要求没有传统纪录片那样高,利用手机视频录制功能即可制作微纪录片,在这样的条件下,微纪录片的创作主体范围扩大,所创作的作品也更加贴近生活,对社会热点事件可以在较快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并完成对事件的记录。与传统的纪录片大制作相比,选题更加具有灵活性,其创作内容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三)技术:融合多种视听技术,增强感染力

在视听语言方面,不少微纪录片融合使用多种视听技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让微纪录片“微”而不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确可以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以例为证,传播汉字魅力的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将实景拍摄、动画设计和CG技术等相结合,综合情景再现、动画模拟等表达方式,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解读汉字的源流与演变。例如“走”字篇中运用的动画技术,让古板的甲骨文动起来——看起来就像一个人走在路上的姿态,同时结合夸父逐日的故事,解释“走”字古今意义的区别,传播效果良好,让观众在看动画的过程中对“走”字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多种视听技术的应用让纪录片中的故事“活”了起来。

(四)剪辑:适应弹幕文化,满足用户互动需求

2019年的中国网络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纪录片已经进入了“网生时代”,网络制作和网络播放的形式将会给纪录片带来更多可能。弹幕就是“网生时代”纪录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弹幕是一种即时评论,也是情感交流的副文本,将观影和创作连接成一个完整文本,在此之上建立的情感认同又会影响作品的生产,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反馈与创作回路,“弹幕”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为了适应年轻用户的互动需求与审美体验,微纪录片积极适应弹幕文化,满足用户的互动需求,哔哩哔哩平台便是制作适应弹幕文化的微纪录片的代表。哔哩哔哩平台制作的纪录片《人生如沸》很好地适应了弹幕文化,为了给观众留下发送弹幕的时间,在剪辑中特意留出平缓的空间,让用户能够在留出的空间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弹幕文化与微纪录片的深层次集合,有效地搭建了创作者与受众进行沟通的桥梁。

三、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在对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微纪录片创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微纪录片以横屏为主,不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更喜欢利用手机端进行浏览信息和视频,竖屏更加符合受众持握手机时的观看习惯,而横屏与人们使用手机的习惯不相适应。竖屏微纪录片对于受众来说也更加舒适和便捷,他们无需在观看时将手机横过来。此外,竖屏微纪录片相比横屏微纪录片,可以使眼睛的焦点更加集中,更有利于营造视觉封闭的效果,更容易增强受众的沉浸式观感,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与横屏微纪录片相比,竖屏微纪录片更符合当今人们的欣赏习惯。然而,大部分微纪录片继承了传统纪录片的横屏模式,不利于改善人们的观感体验。

(二)微纪录片创作主体范围扩大,创作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相对于传统纪录片而言,微纪录片制作成本低、拍摄周期短、上线快,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进行纪录片的创作,微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在新媒体时代更加广泛,但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面对大量新媒体用户的加入,面对“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能当导演”的低门槛,一些创作者由于专业知识匮乏,再加上许多人仅仅抱着猎奇心态展开微纪录片的创作,缺乏人文关怀的微纪录片时常可见。此外,专业的纪录片制作团队通常拥有更好的制作资源,如专业的摄影设备、后期制作团队等,这些资源能够帮助制作出更具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而个人创作者和普通观众在制作资源方面相对有限,可能会影响到作品的质量,导致了很多作品质量不佳,不利于微纪录片的长远发展。一部优秀作品需要一个良好平台和良好氛围来促成。在影视行业蓬勃发展之时,只有以优质内容为核心竞争力才能为影视行业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微纪录片作为新媒体时代不可或缺的视听作品,其创作范围的延伸,绝不意味着纪录片创作就是一种非专业的玩票行为。

(三)微纪录片呈现浅层化特征,内容深度受到削弱

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为了迎合人们信息碎片化的需求,纪录片呈现出浅层化特征。由于微纪录片时长有限,往往无法深入挖掘一个主题。因此,很多微纪录片选择了一些较为简单、易于理解的主题,不再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而是浮于表面,将浅层和新奇作为重点。微纪录片的叙事也不再追求主题宏大、叙事完整,而是力求在较短的碎片化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为观众讲述故事,内容的深度挖掘受到忽视和削弱,违背了微纪录片的初心和宗旨。

(四)微纪录片传播渠道具有单向性,营销势头不足

在微纪录片的传播方面,传统的传播渠道与新媒体渠道呈现单向流通的态势。电视台这一传统媒体所制作的微纪录片大多数情况下首先通过电视进行传播,一些优秀的微纪录片才会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与合作推广。而对于新媒体平台创作的微纪录片,往往只会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通过传统平台进行宣传和传播的现象少之又少,因此传统的传播渠道与新媒体渠道无法实现联通,也无法协同运营发展,因此不同平台制作的微纪录片难以覆盖更多受众,实现了“叫好”,却很难实现“叫座”。

四、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探索竖屏拍摄新模式,优化受众感官体验

在新媒体语境下,为了适应人们的观看习惯,微纪录片未来发展应当探索竖屏拍摄模式,加强人们的感官体验。毋庸置疑,传统横屏纪录片更利于表现周围的环境,呈现宏大场面。由于宽度受限,9:16画幅的竖屏在画面内容的展现上受到了限制。而突破这种限制,在适应人们观看习惯的同时充分展现画面内容,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手法。在剪辑方面,可以通过画面分割的方式进行剪辑,即将画面划分不同区域,并在这些区域内放入不同的镜头素材,同时展现多个画面,实现竖屏拍摄也能充分展现画面内容的效果;在构图方面,竖屏拍摄模式下,拍摄者要注意画面的纵向布局,避免画面过于拥挤,保证主体突出。同时,注重运用前景、背景等元素,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优化观众的视觉体验。

(二)加强交流学习,提高创作质量

针对纪录片创作主体范围扩大,创作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可以加强专业人士与创作“小白”的交流,充分调动专业人士的力量,使其形成引导合力,从而提高微纪录片的制作质量。如何将这些专业人士的力量有效聚拢,或许可以借鉴纪录片行业的发展经验。2013年7月,我国正式成立了纪录片制作联盟,聚集各地纪录片行业精英,促进纪录片制作者的经验交流。微纪录片的制作也可以成立专门组织,既招募微纪录片创作的专业人士,也欢迎广大爱好者的加入,为他们搭建一个专门的技术交流平台。这一组织也可以不定期组织微纪录片讲座,邀请专业人士或团队向微纪录片爱好者们传授专业知识和拍摄经验,促进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提高微纪录片的创作质量,促进微纪录片行业持续良性发展;也可以建立线上纪录片社区,为纪录片制作者提供一个实时交流、分享经验和互相学习的平台。

(三)深入挖掘主题,传播主流价值观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视听媒介产品,微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建构国家形象的新型载体之一。微纪录片与短视频不同,不能“随心所欲”、无所不包,微纪录片应当担负起传递社会正能量,传递正确价值观的使命,深入挖掘社会主题,坚持以社会主流价值为导向,关注小人物、透视大社会,通过制作有温度的内容,传播深入人心的普适价值观,而不能为了一味追求新奇而进行创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受众传递价值导向,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从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调动各种艺术手法还原历史情境、加快叙事节奏等手法。以人文微纪录片为例,人文微纪录片在塑造人物时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展现某个人物最鲜明的特点和性格特征,从而展现人物形象。这就需要在大量的人物素材里挖掘人物的高光点,形成直击心灵的情感传播,展现人物的独特价值,带给受众思考和启发。此外,为了更好地发现主题,传播主流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如开设评论区、问答环节等,在增强观众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的同时,了解观众反馈,发现有价值的主题,调整传播策略,以提高传播效果。

(四)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渠道,增强互联互通

微纪录片的宣传和发行应当做到有效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渠道,增强二者之间的互联互通。传统的纪录片通常通过电视进行传播,而这种方式很难做到与公众进行有效地互动,不利于用户参与热情的提高,也不利于增强用户粘性。在当今这个新媒体时代,我们应当将新媒体平台作为微纪录片宣发的主要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平台扩大优秀微纪录片作品的影响力,创造相关话题促进观众讨论。此外,在利用好新媒体平台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如互联网电视、其他户外屏幕等。例如地铁上的屏幕,微纪录片短小精悍,乘客可以充分利用等候地铁的时间观赏微纪录片,不仅让乘客等候地铁的时间变得丰富多彩,也有效地助力了微纪录片的宣传。

五、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更加渴望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传统纪录片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关注度逐渐降低,微纪录片凭借其时长优势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其创作门槛低的特点也获得了创作者的喜爱,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为了微纪录片不断地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纪录片现存的问题,又针对问题提出了微纪录片未来的发展策略。微纪录片创作者应当注重受众观感需求,探索适应受众观看习惯的拍摄模式;还应当加强与专业人士的学习交流,提高微纪录片的专业质量;不能忽视微纪录片的内容深度,要深入挖掘主题,传播深入人心的普世价值观;同时,要有效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渠道,增强互联互通。只有这样,微纪录片才能朝着更加广阔的天地大步迈进,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竖屏弹幕纪录片
弹幕
横屏与竖屏混合视频的创作方法初探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浅析竖屏影像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竖屏时代,如何以竖视频的形式讲好新闻故事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纪录片之页
竖屏剧将是视频网站争夺的新领地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