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栽培管理技术

2024-04-26 23:24赵新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块茎红薯栽培

赵新华

(安徽省界首市农业综合服务总站,安徽 界首 236500)

红薯是旋花科番薯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适应力较强的粮食作物[1]。其块根可作蔬菜食用,具有味甜、鲜味足的特点。红薯还可制作乙醇、淀粉等,是一种天然的营养食品[2],市场需求较高,被广泛种植[3-4]。当前部分红薯种植面临施肥水平及产量不高等挑战。本文以提高红薯产量和品质为目标,从红薯催芽与育苗、施肥与整地、选种与栽培、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为红薯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1 催芽与育苗

生产中,红薯一般在催芽育苗后种植。催芽育苗不仅是红薯种植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提供脱毒红薯苗的重要前提。

1.1 催芽

选择生长健康、未受损的红薯,以每块表面都有1~3 个小芽点为标准分切,将其浅埋在土壤中,保持湿度,温度控制在25 ℃左右,以利于红薯出芽。而在温度相对较高的大棚内催芽时须控制环境温度在30 ℃左右。

1.2 育苗

红薯育苗的最佳季节一般在农历二月惊蛰前后。冷池育法须用土砌一个池子,池子内部用碎土垫平后把红薯头向上并排摆齐,清水雾化喷洒,上方盖7~8 cm厚的干碎牛粪,再盖一层布或稻草保暖。温池育法是将池子修成土炕样,土炕下方修跑火道,可以在一头烧火加温,一头有烟囱冒烟,以提高池内的温度,红薯15 ℃左右可发芽,30 ℃时发芽最旺盛,当芽冒出土层时,须雾化喷施少量清水,以保证种薯和苗生长所需的水分。

红薯育苗有多种方法,其中以块茎、蔓藤、薯根和薯秧育苗法较为常用。红薯育苗时间取决于种植条件,一般在2月中旬至4月中旬。红薯块茎育苗法是将收获的红薯块茎种植到育苗田中,通过红薯块茎培植育苗,每个块茎可生长2~3 个红薯幼苗,且每个幼苗均具有自主生长的根系。薯藤育苗需要农户在秋收后保留薯藤并越冬,翌年扦插生根,具体操作为在秋季红薯收获后,选取无霜、无病害的高质量红薯藤,去除叶片,保留1 cm 左右叶柄,随后将薯藤切为两段进行栽培。其栽培方法与红薯块茎育苗栽培方法相同,与块茎育苗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加省时省力,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红薯的根系也可以繁殖,红薯根苗栽培方法有空间利用效益高和育苗量大的特点,一般在秋季挖红薯时,可将红薯根部修剪后埋在保温温室或有供暖条件的室内,使其继续生长,从中剪下红薯茎和藤蔓进行繁殖;也可将红薯根储存在红薯窖中,在次年春天种植。薯秧育苗法是将生长较旺的红薯苗剪下,每株苗长20~30 cm,直接进行无根种植。这种秧苗木适合秋季种植,该育苗方法可有效消除红薯携带病害的可能性,相当于对红薯苗期进行消毒。

2 施肥与整地

2.1 施肥

红薯生长过程中的不同生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不同。提蔓期需要较多的氮素营养,以促进茎叶快速生长;而红薯块茎膨大期需要更多的钾肥以保证根茎生长。若单次过量施用氮肥可能会造成红薯茎叶徒长,茎与藤的节间长、纤细,红薯块小,从而影响商品性。合理的施肥方法是前期以施氮为主,中后期以施磷钾肥为主。在第1 次中耕后,应及时用尿素混合草木灰和煤炭渣灰施于茎基部;第2 次中耕可在红薯苗高50~60 cm时进行,可适当深耕,以增加土壤疏松度,促进透气,同时施用225 kg/hm2左右的复合肥和45 kg/hm2左右的尿素。裂缝肥以钾肥为主,一般用硫酸钾300 kg/hm2进行灌缝。中后期可适当喷施含钾叶面肥。

红薯移栽后45~50 d,茎叶已基本瘪秧下垄,薯块数量基本稳定,此时宜在薯垄的一侧开1/3左右浅沟,并晾晒1 d,随后进行夹边肥的追施。需要注意的是,夹边肥的追施量应占总追肥量的40%,建议用量为15.0~22.5 t/hm2腐熟农家肥和675~750 kg/hm2氮磷钾复合肥。当薯块肥大使垄背出现开裂时需要追施白露肥或长薯肥,一般用7.50~11.25 t/hm2的腐熟农家肥,浇施于裂缝处。裂缝肥应于红薯收获前50~60 d 开始追施,过晚则会导致地上茎叶生长过旺,地下部分对有机养分的摄取量减少。

2.2 整地

幼嫩根形成层的细胞活性较高,具有育成块茎的潜力。红薯根系在松散的土壤中能够快速生长,更好地吸收水分和肥料;当土壤含氧量充足时,有利于其有效地吸收钾肥和有机质。土壤渗透性差、氧气不足时,对红薯氮素吸收的影响较小,但红薯植株的钾氮比值会降低,导致茎叶生长过于旺盛[5-7];富含氧气,无菌气体活跃的土壤环境,有利于有机肥快速分解,将无效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促进红薯健康生长。

深耕可扩厚活性土层,加强通气性,促进养分释放,有助于红薯生长发育及块茎形成膨胀。红薯的薯块部位分布在土壤表层5~25 cm范围内,生产实践表明,26~33 cm 深耕比15 cm 浅耕增产20%左右,即耕作深度以25~30 cm为宜,一般不超过30 cm。耕层过深可能会导致底层养分含量较少的新土与表层成熟的土壤翻转,较不利于红薯生长,可能导致减产。

底部有砂土的黏砂土,需要把黏土压砂,为了实现更好的土壤透气效果,应在土壤中掺入750 t/hm2左右的沙子。同时,对碱性土壤要进行砂土压实处理,避免烧碱情况的发生。上下两层黏土掺沙约50 t/hm2,以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温度,增大昼夜温差;上下两层为砂土,可增加土壤保水和保肥力。在碱性土中添加有机肥、塘泥或秸秆,一方面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能抑制盐分回流,促进雨盐作用。改善山区薄地土地的应对措施是建设梯田,建造梯田时须注意高低错落,确保土壤成熟,采用土堰或石堰建造,同时修复堰下排水沟,以确保排水畅通。

高垄栽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红薯产量。垄作栽培通过增厚土层、改善透气性、提高通风透光性以及排水便利性,进而提高地温,根据实际生产经验,与平作相比,垄作的产量可提高10%以上。制作垄沟时,要求垄沟直、平,间距均匀,土壤坚实且无硬芯。针对土壤质量、地形和天气条件有所不同,垄作规格需要进行定制,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垄沟地和稻茬田的垄沟应高出地面30 cm 左右,垄沟形状深而窄,以便排水;针对砂质、地势高且无内涝威胁的地区,应采用垄距100 cm左右、垄高25~33 cm的窄垄,以便于抗旱保湿;对于土质较黏重、地势低洼且雨量较大的地区,宜采用大垄,垄距1~2 m,垄高33 cm 左右,便于排水。为了防止土壤被雨水冲淋,可以将红薯种植在山脊与斜坡上,成直角形种植,可以更好地保存水分。制作脊线时,要求土壤干燥不潮湿,当垄作土壤过于潮湿时,容易产生土块,导致透风跑墒。

3 选种与栽培

3.1 选种方法

选种应尽可能选取经审定或登记的优质、高产、抗病性好且商品性优良红薯品种。若处于盐碱地,应当选取耐盐碱的品种,在生产过程中可按照不同的用途分别选用淀粉型、鲜食型、特用型或菜用型红薯品种。

3.2 栽培时间

为了保证红薯作物的种植效果,需要在移栽种植前育苗。春薯应在1 月下旬开始育苗;秋薯应在6 月中下旬进行育苗;早冬薯则需要在8 月上中旬进行育苗[8]。春薯在地温稳定在12 ℃以上时可插秧,以华北地区为例,一般适宜栽植时间为5 月1 日前后。夏薯应在麦收后尽快栽植,一般在6 月上旬。

3.3 栽培方法

红薯种植有水平栽插法、斜插法、直栽法、船底形栽插法和压藤插法等多种方法。栽插时应根据土地条件适当调节深浅程度,一般以5 cm为宜。选择健壮的红薯幼苗进行栽插,并定期除草和翻土。每次浇水应浇透,栽植完要及时覆地膜,做好幼苗保温保湿工作。

3.3.1 水平栽插法红薯苗水平入土3~5 cm,该方法适宜在土壤肥沃地块种植,其优点是红薯苗入土结位较多,各个节点都可以生根结薯,结薯数量较多且均匀,薯型漂亮;其缺点是抗旱能力较差,若肥水条件不适宜,可能会导致结薯较多但小,影响后期产量。

3.3.2 斜插法选用短苗倾斜45°插入土中。该栽插方法的优点是较耐旱、操作简单、抗风、成活率高且单株接触面积较大,可用短苗栽插;缺点是结薯的数量较少。

3.3.3 直栽法将短苗的3~4 个结位直接插入土中。由于入土较深,其优点是抗旱易成活,大薯率较高;缺点是接触土壤面积较少,适合在山地或干旱贫瘠的地块种植,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来保证产量。

3.4 合理密植

为实现更高的定植密度,建议起垄高度达到40 cm 以上,两垄间距60~70 cm。种植密度在6 万株/hm2以上,部分地块可达9 万株/hm2。根据实际生产经验,定植密度为7.5 万株/hm2时红薯产量较高。因此,建议红薯生产以7.5万株/hm2作为密植标准。

4 田间管理

4.1 前期管理

为防止红薯田块后期长草,红薯种植后3 d 内要使用适当的除草剂。此时红薯幼苗处于假活状态,除草对红薯的后期生长影响较小。红薯除草除专用除草剂外,还可使用乙草胺除草剂,其成本较低,效果较好。需要注意的是,除草剂喷施时必须保证土壤湿润,且全田喷施,若红薯田干燥,须浇水后再喷除草药剂。红薯田喷施除草剂不仅有利于田块后期不长草,而且避免了红薯苗乱根,一举两得,省时省力。

若红薯种植后期田间杂草较多,可使用灭生性除草剂定向喷洒除草。具体方法:先按顺序将沟内的两排红薯苗分成一排,然后定向喷洒。注意喷洒必须在无风的天气进行,避免药剂喷洒在红薯上。当田间杂草多为单子叶杂草时,可使用“盖草”“闲锄”等药物全田喷施,等待7 d后,再人工将剩余的阔叶杂草拔除,此方法对作物生长造成的影响较小[9]。

4.2 中期管理

7—8 月,气温升高且降水量增多,红薯茎叶繁茂,需要防止节根滋生,减少养分消耗,可适时进行1~2次提蔓操作[10-12]。也可对茎节上的纤维根进行修剪,有利于减少养分损耗。注意不要对蔓进行翻修,避免对茎叶造成严重损伤,破坏叶片合理接受光能的分布,导致产量下降[13-15]。

红薯进入扩根期后,可以施用裂肥来应对生长后期脱肥的现象,以防止叶片早衰。此外,内涝可能影响红薯的块根膨大,降低薯块干燥速率,进而影响其贮藏。在红薯生长后期,雨少旱多,当土壤水分达田间容水量的55%时[10],应及时浇水,可有效预防茎叶早衰,进而提高产量。

4.3 后期管理

红薯生长后期(8月中下旬)茎叶生长变缓直至停止,此时块茎作为生长中心继续吸收养分。为促进块茎快速膨大,应保护茎叶正常生理功能。保持土壤的持水量为田间最大容水量的60%~70%,避免因天气持续干旱导致的茎叶早衰,从而影响红薯的碳水化合物生成和积累[16],产量降低。处暑前后,红薯叶片进入幼苗恢复期,为防止过早成熟,延长和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增加薯块重量,需适时进行叶面喷肥,将磷酸二氢钾溶于水中,并加入800倍浓度的新高脂膜液,每隔15 d 喷1 次,连续喷2次。

5 适时收获

红薯收获适期应根据气候条件、贮藏时间和下茬作物的安排确定。收获时,须将红薯苗修剪后进行采挖;采挖后可在田间进行选薯,去掉病、残及水渍的薯块,并按不同用途和品种及时将红薯储存于地窖或冷库中,避免水分散失、变质腐烂。

综上,合理的种植和科学的田间管理是保障红薯种植绿色且高产的重要前提。本文从红薯催芽与育苗、施肥与整地、选种与栽培、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对红薯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为红薯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实践中,为保障红薯的绿色健康生长,在其生长期间尽可能减少除草剂和病虫害防治药剂等化学药剂的使用,以确保农产品安全。

猜你喜欢
块茎红薯栽培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油麦菜栽培要点
蒸红薯,学一招
坚强的红薯
自然栽培的味道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白及须根与块茎的多糖成分比较研究
夏季苦瓜栽培
不同油莎豆品系块茎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