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超越及其世界意义*

2024-04-26 15:58陈明琨丁博旭
观察与思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资本主义现代化

陈明琨 丁博旭

提要: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史是一部资本逻辑的生成史,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现代化的二重性进行了深刻揭示。西方现代化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缺陷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超越提供了可能。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根本性质、主体逻辑、价值目标、发展方式、对外关系等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整体性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成功实践,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2 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现代化,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的基础上进行超越的。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跃迁,因而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一、西方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及其二重性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潮流,西方现代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西方现代化在发挥历史性的革命作用的同时,也蕴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弊病,为新型的现代化实现超越提供了可能性。

(一)西方现代化的历史生成

马克思、恩格斯系统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并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马克思虽未使用过“现代化”一词,但其运用“现代”“现代资产阶级”“现代生产方式”等科学概念,阐明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型到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历史阶段与发展进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2 页。“现代化”则是那些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较为先进的国家所衍生的代名词,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更迭、演进的规律,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

15世纪末,欧洲通往美洲、印度新航路的开辟,使资本主义殖民统治不断向世界扩张。世界市场迅速扩大,客观上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规模和更快速度进行,马克思指出:“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71 页。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以暴力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对内剥夺农民土地,对外进行殖民掠夺,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者被迫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力逐渐成为商品。在商品市场中,由于货币购买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带来了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了资本,“自由”“平等”的商品交换原则下掩盖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事实,这标志着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18世纪60 年代,英、法等国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促进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工业革命并不只是简单地带来经济变革,“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③[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三卷),吴良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年版,第10-11 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要求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英、法等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取代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建立起了资本主义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资产阶级进而通过逐步确立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来巩固其阶级统治。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形成的思想、理论和观念的基础上,自觉构建起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上层建筑保障,在经济、政治“双元革命”以及意识形态的共同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支配地位得以确立。因此,西方的现代化史就是一部资本逻辑的生成史。

(二)西方现代化二重性的辩证分析

1.西方现代化的革命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历史存在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历史的、革命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6、35、37 页。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便是发展生产力,不自觉地创造更高级的生产方式、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也塑造了具有革命进步意义的现代文明。资本来到世间,需要破除封建统治下所构造的思想牢笼,它以理性为突破口,提出自由、平等等合理性主张,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以及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在经济上保护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并要求有配套的法律制度为社会运行服务。可以说,西方现代化的出现导致了具有现代性进步意义的思想观念与人类文明。

不仅如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向世界扩张则成为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催化剂,为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65 页。,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生产的范围从企业扩展到国家乃至全球,社会的经济活动密切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使跨区域、跨民族、跨国家的交往成为必然。“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6、35、37 页。,国家需要以及个人需要的满足依赖于整个世界的相互联系,使得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法拒斥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以及相互制约,对闭关自守的旧交往模式取而代之的现代生产方式以及人类文明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2.西方现代化的剥削本质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必将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资产阶级革命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西方的现代化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6、35、37 页。。

资本主义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性,归根结底在于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对于雇佣劳动的剥削,其现代性是以现代生产力与体现为资本的特定社会历史形态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为表征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10 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迫使雇佣工人出卖他们的劳动力以及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使人成为资本的附属品。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步同劳动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最终导致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必然结果。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加快资本积累,其结果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最终导致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资本在为剥削者生产剩余价值的同时,也生产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本不断增殖,把劳动所具有的生产关系碾压在自己的车轮之下,日益成为具有主宰性的社会力量。这种资本逻辑必然加剧资本财富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积累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使资本主义的灭亡成为历史的必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资本的增殖样态发生了变化,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资本逻辑对现代生活的统治。“二战”后,资产阶级采取增加社会福利、扩大公民法律权利等手段,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因此,詹姆逊、鲍德里亚等国外学者也认为,后现代社会是对资本逻辑的“根本瓦解”,已经同以往的旧社会完成了“决裂”。而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新变化并没有改变两极分化持续加重、用法律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的现实,在当代更是采取新殖民主义的形式掩盖其对外侵略扩张的企图。马克思曾指出,剥削阶级在历史上不仅充当着刽子手,也充当着牧师的角色,即安慰被压迫者,“从而使他们顺从这种统治”①《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48 页。。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性观念蜕变为关于资本扩张和殖民体系的合理性主张”②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22 年第7 期。,一切变化的实质仍然是服务于资本增殖和充当统治现代社会的工具,是现代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被迫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

(三)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站在唯物史观新范式下对资本现代性开展了深刻批判,而批判的落脚点则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85 页。,迈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3 页。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通过逐步探索对资本逻辑主导下现代化范式的根本超越,进而致力于最终实现人类解放。

马克思主义关于超越西方现代化的理论,生动地体现在对落后国家可以通过非西方现代化模式实现现代化的探讨上。马克思在晚年提出,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即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种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的现代人类文明。马克思的理论问题在于,如何借助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普遍发展,进而赶超资本主义国家。从社会形态更替规律可以得出,超越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不同其发生任何联系,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历史条件的背景下的,社会主义自然可以借助资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以新的生产方式来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以及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并以此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俄国的发展模式虽然由于受到资本的入侵,并非是从传统社会自发向现代社会过渡,但其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正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实践证明,超越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桎梏,把马克思的理论构想变为了现实。可以说,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分析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其理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解放,体现了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价值纬度,同时也为其他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非西方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多重超越

1840 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从“中体西用”到“中西互补”再到“全盘西化”,彼时的现代化还只停留在对西方的模仿与复制。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才开启真正意义上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开始从被动转向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①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 年第1 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质要求以及重大原则,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中西方两种现代化的根本分野,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优势。

(一)根本性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51 页。

西方现代化以私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其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是建立在对外殖民掠夺、对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基础上的,这是西方现代化所固有的、无法被消除的、已经深深烙印在历史碑文上的事实。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劳动者却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为了维持生存,就不得不通过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来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由此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对劳动者的支配权,实现对全部劳动产品的占有和支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本家不断通过扩大社会再生产持续进行资本积累,利用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和统治。这样,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与资本越来越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便产生天然对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是发展,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不相容性就愈发凸显,生产力也就愈发排斥其所具有的资本属性,资本积累推动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因此,只有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使生产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才能彻底消除西方现代化的痼疾。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进一步扩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初步彰显,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了挑战。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党主张,在吸收社会主义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适度调整。例如:在维护私有制的同时推行国有化,在不剥夺私人资本权利的同时对其权利的运用进行一定限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缓和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矛盾等,一定程度上使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喘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自我调节虽然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空间,但并未脱离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私有制性质,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就不会改变,西方现代化的缺陷也就无法被根本消除。

2.社会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2 页。,“社会主义”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根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得以充分彰显的根本保障。1956 年底,新中国顺利完成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把“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42、373 页。作为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之一;1992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42、373 页。。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坚持并不断发展、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明确了正确认识和处理所有制问题的根本准则。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整概念,不断推进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向纵深发展。公有制不仅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也对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在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所有制基础,是对西方现代化在根本性质上的超越。

(二)主体逻辑: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

1.人的异化是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

西方现代化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化,在多个层面导致人的异化,不利于人的现代化的实现。第一,在经济上,资产阶级把自由竞争包装成人类自由的终极发展,然而这并非是人的自由发展,而是资本的自由增殖,是维护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恩格斯指出:“竞争贯穿在我们的全部生活关系中,造成了人们今日所处的相互奴役状况。”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84 页。工人被迫将全部力量用于竞争,为资本增殖不断运转。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支配社会生产的规模和方向,导致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得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消费水平迅速降低,人民生活难以为继。第二,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凭借手中的金钱影响和操纵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使国家机器成为其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中的自由,实质上只是资本家为了使雇佣劳动者能够将自身劳动力进行出卖而编织的骗局;民主的形式,并未改变国家实际权力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的事实;资产阶级看似有法律上的平等,这种纸面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并将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人权强调的只是政治权利,忽视、不承认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正如列宁所说,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④《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44 页。。第三,在思想上,资本家通过宣扬消费主义,鼓励人民追求物质、享受欲望,以此为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进行铺路,为自身创造更多的物质利益,由于享乐主义的盛行,也诱导了人们的价值观走向歧途、陷入虚无。第四,在社会上,资产阶级将自身利益置于人民和社会整体利益之上,使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矛盾不断积累并尖锐化,最终引发社会危机与动乱。第五,在生态上,资本逻辑下的现代化虽然可以在短时期内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忽视了人民本应享有的生命健康权,高污染产业不仅损害人类的健康,也对与人类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①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 年3 月16 日。,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人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94 页。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针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面临的多方面困难时提出:“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30 页。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第369-370 页。这一时期,我们党已经把人民作为实现现代化最为关键的因素,并逐步把二者的关系提到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⑤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 年第9 期。我们党进一步将“人民”看作我国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并以此为“根”不断丰富党的现代化理论。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下,人民性愈发深刻地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架构与伟大实践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本逻辑的价值追求,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导向,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统一,是对西方现代化在主体逻辑上的超越。

(三)价值目标:共同富裕对两极分化的超越

1.西方现代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两极分化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资本逻辑的存在,在发展中一味地追求资本增殖与扩张,西方的现代化必然导致严重的财富两极分化。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出现了大资本家、大企业家;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生相对过剩人口。随着资本的增殖,“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55、435 页。。资本逻辑控制下的现代化进程,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财富积累与工人贫困积累之间的对抗性运动,这就把工人牢牢地锁在了资本上面,最终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据世界银行统计,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在西方不断攀升,美国在1974年的基尼系数为0.353,到2019 年已升至0.415,超过贫富差距过大(大于0.4)的警戒水平。据美联储统计,截至2021 年,美国1%富人拥有的财富超越60%的中产阶层,前1%的富人人均年收入达到后99%人口人均年收入的40 倍。近年来西方社会乱象丛生,“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其实质就是劳动人民反抗现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而抗争的真实写照。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虽然也强调分配正义,并把社会平等作为核心内涵,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55、435 页。,因而导致劳动能力不同的人在收入分配上有所差距。但是,这种观点将不平等的来源归于“天然”,认为对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作出补偿,就能实现分配正义和社会平等,而忽视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下的社会分化。资产阶级通过经济、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工具,为资本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合理”增殖找到依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主制度进行改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以资产阶级所占有的小部分社会财富救济人民,然而社会福利的实质是在权力的条件下资本所积累的巨大剩余价值的小幅让渡,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2.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

西方现代化导致了包括贫富差距悬殊在内的严重不平等问题,但并没有使西方国家认真对待不平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在遇到西方现代化“老路”曾出现过的平等瓶颈之际,注重依靠人民、造福人民,致力于实现社会平等,走出了一条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新路。

共同富裕是无产阶级政党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很早就表明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物质、精神财富的观点,把所有人的富裕作为社会生产的最终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科学内涵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提供了学理遵循。马克思明确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00 页。。恩格斯强调,在生产资料社会化的前提下,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99 页。。列宁指出:“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定将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从而解放一切被压迫的人们,消灭社会上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一切形式。”⑤《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755 页。共同富裕既有不变的理论内核,又有阶段性的发展成果,既是静态的价值目标,又是动态的实践过程。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80 页。因此,该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便是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治前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提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①《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495 页。在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生产力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并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根本保障。生产资料完成了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并初步建立起“按劳取酬”“同工同酬”的收入分配制度,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23 页。,而不是两极分化,并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1987 年4 月,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把实现“共同富裕”与实现“现代化”相结合的伟大战略构想。针对先富带动后富发展战略可能带来的问题,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生产与分配的价值取向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雏形,是收入分配理论的巨大进步,为我国分配制度的正式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四大后,我国建立起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全面展开,社会再分配调节机制得到完善。党的十六大后,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初次分配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时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更加突出社会公平,着力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以及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更加强调精神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它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制定了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战略规划,提出了“两个同步”“两个提高”的目标,专门就“缩小收入差距”作出了战略部署,健全了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相协调的体制机制,优化了收入分配制度,更加积极有为地推动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共同富裕为价值遵循,正确处理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避免资本逻辑下“现代化”与“两极分化”的必然联系,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化之问下中国的价值追求,是对西方现代化在价值目标上的超越。

(四)发展方式:全面协调对片面失衡的超越

1.西方现代化是片面失衡的现代化

第一,西方现代化对物质利益的单向度追求必然导致经济社会的片面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危机下的经济发展失调。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难以顺利进行,进而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导致金融领域过度膨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严重脱节。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甚至出现负增长,因此很多西方国家在面对经济低增长、高额债务的困境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扭转经济发展停滞的困局。同时,为增进民众政治认同、维护社会稳定,西方国家采取过高的社会福利制度,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第二,“民主陷阱”下的政治体制失灵。西方的民主政治是资本玩弄民意的游戏,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政党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之上,为少部分人的私利进行恶斗,导致政府决策效率低下,阻碍国家与社会治理。同时,资产阶级为赢得选票往往对选民作出过高承诺,不可避免地导致政府决策的短视化,无法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使得政府债台高筑,引发民众信任危机,在精英政治问题极化和选民情感极化的政治两极分化中,民粹主义思潮泛起,西方精英政治陷入困局。

第三,资本逐利下的文明发展失真。资本主义现代化下的精神文明只是物质文明的附属品,为追求物质财富的增殖而服务,而无法真正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资本逻辑下所宣扬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使资本主义社会在思想上陷入扭曲、人民在精神领域走向匮乏。由于缺乏具有支撑力的价值体系,社会暴乱、精神空虚、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危机事件频发,使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无法绕开的恶性循环。

第四,“涸泽而渔”下的生态环境失度。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史实际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在社会制度与利益关系的影响下,资本家一味强调人类利益至上,对自然进行无休止的索取,同时,又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致使核污染、核泄漏事件频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不仅如此,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资本输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由此转嫁生态危机,最终导致全球生态发展失衡,这种“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割裂与对立,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背道而驰。

2.全面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现代化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型概念,并非是以物质文明为衡量标准的单一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统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整体推进,为破解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困局提供了系统、科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案。

第一,在物质文明上,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以GDP论英雄,以高质量发展实现物的丰富与人的自由双向和谐,摒弃了西方现代化为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使社会在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都要最大限度地让位于资本逐利,致使经济社会发展失调的做法。第二,在政治文明上,我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一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道路,解构了西方民主政治的话语体系,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避免了西方现代化的无序发展带来的政治体制危机。第三,在精神文明上,我们深刻认识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2-23 页。因此,我们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在实践中繁荣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吸收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同时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避免了西方物质主义极度膨胀所导致的精神文明畸形发展。第四,在社会文明上,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避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下社会两极分化引发的动乱危机。第五,在生态文明上,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世界各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展现了大国担当与大国风范,摒弃了西方现代化“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对西方现代化在发展方式上的超越。

(五)对外关系:合作共赢对扩张掠夺的超越

1.西方现代化是扩张掠夺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史,实质上就是一部资本全球化的历史,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国强必霸”成为其难以摆脱的魔咒。资本主义的前史便是通过在海外武力征服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抢劫金银财宝等途径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把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它们的殖民地、附属国。“二战”后,资本的增殖不再满足于在国内实现垄断,进而将国内过剩资本输出,并在海外争夺商品销售市场,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交织在一起,不仅为资本输出国带来了巨额垄断利润,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国际垄断同盟,实现对世界市场进一步的瓜分。不仅如此,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参与制”“联合政府”甚至发动战争的手段,谋求对国内以至整个世界的控制,无不展现出帝国主义的实质。随着旧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方式转变为更为隐性的新殖民主义。当今资本主义国家调整控制方式,更多地采取比较缓和、隐蔽的手段对他国进行经济掠夺、政治干预、文化渗透,打着所谓“援助、帮扶”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剥削与支配,在对外关系中依然热衷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尊重他国主权和独立,甚至寻找种种借口对他国进行武装干涉,展现其扩张本性。西方国家还不断地将自身的意识形态传播给其他国家,企图对他国进行和平演变,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其背后是弱肉强食、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的价值取向。

2.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必然性。首先,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国际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追求,既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优良传统,也是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其次,实现中国发展的目标条件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起源于被动应变,是以苦难和挨打为开端的,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可贵,战争是导致国家贫困落后和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因此,只有和平的发展环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世界发展趋势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是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只有创造和平、维护和平才能使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实现共赢。

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是追求和平的主义,和平是社会主义的本性。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赋予了其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特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伸张了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殖民主义的正义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我们倡导并不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积极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们还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定不移地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就越有利,“中国根据自身发展理念和对外交往原则,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多边机制,展现了有别于西方的世界观和全球发展愿景,为人类社会寻求替代发展提供了可能”①贺钦:《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访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 年第4 期。。中国用实践向世界展现了大国风范和天下情怀,“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②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 年3 月16 日。,是对西方现代化在对外关系上的超越。

三、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两条不同的现代化之路昭示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在规避西方现代化缺陷的基础上开辟出一条崭新道路,这条现代化新路的成功实践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另一幅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的现代化新道路,大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突破观念束缚,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都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长期以来,西方都把自身的发展定义为“现代化模范”,宣扬只有采用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试图以自身现代化的特殊性充当实现现代化的普遍性,把资本主义制度描述成为唯一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制度,为资本逻辑进行辩护。事实上,现代化虽然具有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但不具有普遍模式和特定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824 页。。

中国式现代化在遵循世界现代化普遍规律的前提下,既没有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无所作为,也没有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而教条化应用,既不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实践的“再版”而重蹈覆辙,更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南辕北辙,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实际为关照,以人类前途为关怀,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新路。从组织力量看,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从本质属性看,它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从价值目标看,它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发展方式看,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对外关系看,它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内在优势决定了其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繁荣稳定两大奇迹,成功破解了“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政治稳定不可能同时实现”的“亨廷顿悖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向世界表明,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每个国家都有独立自主探索的权利;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每个国家都可以作出创造性贡献;现代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每个国家都可以提供新的选择,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

(二)开辟现代化新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现代化作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是各国都要参与其中并不断实现发展的过程。由于西方现代化的先发优势和对现代化的话语权,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中产生了以西方现代化为尊的思维定势,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免落入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窠臼。从历史教训来看,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往往容易落入各种陷阱,如:中等收入陷阱、债务陷阱、消费主义陷阱、新殖民主义陷阱等,结果很有可能就是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失业率高企、贫富分化、通货膨胀、政局动荡等。20世纪80 年代前后,美联储超预期加息叠加美国经济衰退,导致拉美陷入“失去的十年”,至今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此,国外学者弗兰克(Gunder Frank)、阿明(Samir Amin)、卡尔多索(F.H.Cardoso)、多斯桑托斯(Dos Santos)、沃勒斯坦(Wallerstein)等,对发展中国家盲目复制西方现代化进而陷入“依附式”发展进行了批判和反思。相比而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 不断攀升,贫困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展示了不同的发展方式,为其他发展中经济体提供了有益启示。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依附”也不“脱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独立自主的实践探索中摸索出来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摆脱对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依附,依靠自身的力量和积极的姿态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根据自身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环境形成的独特发展方式和道路。任何国家都应尊重现代化的多样性,植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立足于现实的社会条件,开拓属于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最后,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国情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参考、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范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拓,一直在破解西方现代化所无法破解的难题,并在批判西方现代化的矛盾和缺陷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①《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 月8 日。。

(三)彰显制度优势,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蕴涵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态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现代化的价值主体、现代化的成果分配、现代化的运行模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式等多个层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历史终结论”“零和博弈论”的整体性解构,是对“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系统性澄明,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是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是社会主义文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机与活力,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逐步改变了“资强社弱”的国际格局,促进“东升西降”成为未来趋势。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完美无缺,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仍是进行时,在完成超越的进程中仍面临着诸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4 页。等问题。面向未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立足中国国情,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等重大原则,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进一步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特质,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为人类对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作出更大的贡献。社会主义中国实现现代化,将创造人类历史的奇迹,是世界现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对人类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式资本主义现代化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