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唯物史观:《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解读

2024-04-27 19:02付莉萍
创造 2024年2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法国

◆付莉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唯物史观,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走好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确立了根本遵循,而读经典原著应是深刻领会其精神要义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于1851—1852 年所著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下简称《雾月十八日》),可谓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精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鲜活展示,恩格斯称其为“是一部天才的著作”,是对“活的历史”的一种卓越表达。列宁评价其为“由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把其列为专章(第二章)加以介绍。原著中包含着的精辟论断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罗莎·卢森堡(反驳机会主义)、斯大林(小资产阶级意识)、卢卡奇(阶级意识)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雾月十八日》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的分析范式和方法论依据,值得不断思索阐释。

一、唯物史观的实践检视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其理论活动历经萌芽阶段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初创阶段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成前夜”的《神圣家族》、“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系统阐释、通过《哲学的贫困》科学世界观得以第一次公开阐述、实现唯物史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共产党宣言》,这些论著更多是哲学层面的探讨,“在那时还只是一个假设”,是一个尚须进一步证明和检验的科学假设。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它交给斗争中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马克思致力于用唯物史观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和阶级斗争。

(一)写作动因:马克思与法国革命

缘于“十八世纪法国精神”的熏染,加之当时法国革命带来的史无前例的深远影响,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就一直对法国历史青睐有加,尤其是1843 年至1845 年其在巴黎的这段时间,法国文化地理促使他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抽象混乱的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可谓是其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马克思通过汲取和反思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得以形成。通过对1789年开始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1848 年革命、小拿破仑政变和1871 年巴黎公社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剖析,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证实和发展。除了散见于其著作中的关于法国过去的历史的论述,众所周知的就是:《1848 到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雾月十八日》,都是马克思对近代法国政治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评价。

1851 年12 月法国发生路易·波拿巴政变,“当时事变像晴天霹雳一样震惊了整个政治界”,同时也引发了当时的理论界的不同史观评价。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认为,法国革命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无政府性造成的;雨果在其著作《小拿破仑》中从道义层面极尽痛骂路易·波拿巴的暴力行为,没能对客观物质条件、国内的阶级情况等因素对个人历史作用的影响进行合理关切。而作为法国小资产阶级代表的蒲鲁东,在其《从十二月二日政变看社会革命》中以普选权为路易·波拿巴的个人错误行径做开脱,将政变的发生原因归结为“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错误的历史评价必然导致思想混乱,当时马克思主义还未能在法国有效传播,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等号称“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在当时法国无产阶级中蔚然成风,严重影响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致使无产阶级革命受挫。马克思科学批判当时错误的社会思潮,试图力证引发革命的根源,探究法国何以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以及无产阶级如何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的问题,期望解决德国革命及无产阶级专政问题。

(二)写作过程与思路

马克思长期关注法国革命,先后在报纸上发表了关于法国革命较为系统的政论,引发社会反响。政变发生后,收到德文周刊《革命》的出版邀请,掌握了一手材料的马克思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进行社会历史发展研究,评述了法国1848 年2 月到1851 年12 月的“二月革命”“六月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结果篇幅远远超出了一篇文章而成了著作,著作定名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意在讽刺路易·波拿巴步拿破仑的后尘,对帝制复辟的“可笑的模仿”。

不同于雨果和蒲鲁东,摒弃抽象的逻辑推理,马克思从当时的经济基础的状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地分析了路易·波拿巴政变的发生原因。大致包括:一是运用阶级分析法指出阶级间的真正利益及隐蔽的矛盾;二是以因果链条直指法国权力变换的本质;三是从经济发展层面研究了革命问题;四是以唯物史观立场看待波拿巴政变,分析历史倒退与否,分析个人在政变中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相统一、整体呈现,可谓是了解重大历史问题的金钥匙。以“政变不是个人暴力行为所致,与法国阶级斗争关联;斗争也不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局势和条件’,使波拿巴一个小丑式人物扮演较高政治素养的大人物”的观点论战雨果和蒲鲁东等人对于这场政变的唯心主义解释。

二、唯物史观的理论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系统表述的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分析法国革命,在具体历史情境下既检验了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是运用这个理论的十分出色的例子”,又复盘经验、理论反思,“这个检验获得了辉煌的成果”,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唯物史观,形成了许多划时代的科学论断:

(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雾月十八日》的第一章关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论断,进一步阐释了此前《哲学的贫困》中关于“人们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的论断。“剧中人”“剧作者”表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既有制约因素又有主观能动性。制约因素,不仅是当下的社会物质条件导致的,还受前人所创造条件的制约,比如法国所具有的革命传统,从18世纪到19 世纪后期一直深受其影响和制约,致使19 世纪的革命非但没有促使法国向前发展,反而呈现了历史倒退,“每个党派都向后踢那挤着它向前的党派,并向前伏在挤着它后退的党派身上”。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人们对自身目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前提,“历史绝不会简单的重演”。马克思指出,虽然都是对革命传统进行模仿,但是法国18 世纪革命对革命目的有清醒的认识,其行为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必然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而19 世纪的革命,则恰巧与之相反。

(二)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交互

《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了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念的上层建筑),阐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意识形态相互作用,肯定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揭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物质关系的表现,是对统治进行合法性论证和辩护的观念体系。《雾月十八日》将其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对于理解和揭示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大有裨益。马克思以“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所制约”这一个规律鲜活解释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深刻阐明政治事件与政治斗争根源于物质利益的冲突。此外,马克思分析了法国意识形态与经济状况的关系,提出农民阶级根深蒂固的“拿破仑观念”来源于小块土地所有制(物质利益关系),也因为“拿破仑观念”使波拿巴赢得了总统选举,并以个人和阶级的关系理论分析路易·波拿巴的个人表现及必然覆灭的命运。

(三)阶级分析方法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进行历史事件的评价,势必要坚持阶级分析的原则。马克思以利益为分析原则,将政治问题转化为现实的人的活动,揭示法国社会经济条件尚不具备但政治条件异常发达的问题,提出:“每当社会的统治者集团范围缩小时,每当比较狭小的利益压倒比较大的利益时,社会就得救了。”代表着资产阶级(金融、工业)、小农阶级、无产阶级和波拿巴派等各种利益代言人,“都想以本阶级的名义冒充全社会的普遍利益与普遍意志,都想代表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但最终都不仅代表不了历史,甚至于连自己阶级的利益都失去”。这种的利益观念势必导致各种政治势力作出开历史倒车的政治选择,“皇帝”被不同阶级周期性“迎娶”。在利益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动的情况下,或杂糅或分道扬镳必然常态化于不同阶级间,而其现实问题绝不会得到真正解决。马克思关于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为考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

(四)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在《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发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理论,从国家机器对市民社会反作用出发,在考察了国家本质的发展变化历程的基础上指出:行政权的扩张和集中使得法国的国家机器与市民社会呈现分离状态,而小农阶级及其小块土地所有制又是其行政权的扩张的阶级基础和物质基础。国家机器与市民社会的分离状态,必然导致市民社会的极其不固定。不仅如此,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也有着密切利益关系,“资产阶级通过在国家机器中安插本阶级的人来获取国家薪酬;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又迫使它每天都要加强压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机器不断压迫和奴役无产阶级,已经与社会相对立,彻底摧毁这个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时候到了,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使命。

三、《雾月十八日》的新时代回响

穿越170 多年的历史时空,《雾月十八日》中的唯物史观及其方法论依然熠熠生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唯物史观方法论运用范式,对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观重要论述,树牢马克思主义历史评价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引领和方法论意义。

(一)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正确评价历史

1.坚持历史性、阶级性原则。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同时,做到“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深化历史评价的实践价值。“看待政治制度模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就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以阶级分析法,抵制国际“颜色革命”“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肆虐。

2.坚持“四个标准”。即“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进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正确评价历史的根本着力点在于抓住这两对矛盾的关系,正视矛盾双方的互相斗争性,以代价眼光评价历史;正视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性,以共生的眼光评价历史;正视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性,保持历史耐心,以发展眼光评价历史。

3.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用大历史观来评价百年党史的独特地位,坚持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唯物观点看待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重要经验和历史问题。

(二)把握历史规律,善于借鉴历史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能否透过表象看本质,抓住本质找规律,把握规律中掌握历史主动,运用规律抓住工作重点、提升战略眼光,是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1.坚持根本规律性认识。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人民至上是力量源泉、是根本落脚点,理论创新是把握历史主动之根本,独立自主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中国道路管方向,胸怀天下是情怀,开拓创新是根本动力,敢于斗争是精神力量,统一战线是重要法宝,自我革命是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势。“十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系统完整又层层递进,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力量源泉和路径方法,揭示了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途径和手段。此外,“五个必由之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根本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方向。

2.科学运用基本规律,警惕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把握和运用规律,要坚持实事求是,注重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不是只唯上、只唯书、只唯旧,生搬硬套一些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在我们党的发展历史上,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就会遭受损失或挫折。如何做到从实际出发?要避免“郑人买履”式教条主义错误,确保上级政策精神落地生根,最关键的还在于将上级政策精神与基层工作实际相结合,善于寻找政策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时代发展潮流中深刻认识历史规律。

真正的理论彻底,必然要解释现实、接受现实的检视,这样的理论才能保有真理性和发展性,才能真正掌握群众。在唯物史观的现实检视发展阶段上的代表著作《雾月十八日》,是对《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共产主义革命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与运用,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落脚点。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马克思法国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法国(三)
法国(一)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法国浪漫之旅(二)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