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书法的艺术特色

2024-04-27 10:38杨旸
文化产业 2024年8期
关键词:板桥郑板桥楷书

杨旸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其书法作品兼具情趣和雅致,既有潇洒飘逸的意境,又不乏端庄稳重之风,最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宝贵的创新精神。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使郑板桥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所以有必要对郑板桥书法作品所蕴含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明确其书法作品的独特之处。现聚焦于郑板桥的书法,首先对郑板桥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其次从书体、笔法、布局等多个方面出发,明确郑板桥书法的艺术特色,即草楷隶书,各有千秋;书画互参,异趣盎然;乱石铺街,参差错落;摇波驻节,收放自如。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书法怪杰,其书法作品独具一格,既有文人墨客的雅致,又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书法融合了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分半书”。郑板桥的笔触风姿奇特,看上去好似随意涂抹,所以其被人们誉为“扬州八怪”中的书法怪杰。然而,深入品味其作品,可以发现其笔触流畅自然,错落有致。郑板桥擅长通过不同的笔触和线条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其书法作品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清新的生命力,妙趣横生且极具个性。本文着重对郑板桥书法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能够增进人们对郑板桥书法艺术的理解,使人们进一步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促使传统书法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夺目光彩。

郑板桥基本情况概述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出生在一个较为贫寒的书香世家,祖父郑湜,字清之,曾在县学做过小官,父乃一传统贫穷儒生。在其父的影响下,郑板桥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养成了敦厚醇谨的品性。但是郑板桥自认其内心态度、思想理念等与传统儒家思想、价值理念等存在较大差别。他曾在《板桥自叙》中表示:“板桥外王父汪氏,名翊文,奇才博学,隐居不仕……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大约在二十岁的时候,郑板桥从乡先辈陆种园学填词,并且表示“种园先生是吾师,竹楼、桐峰文字奇,十载乡园共游憩,状心磊落无不为”。种园先生是一位见地甚高、性情孤峭的词人,更是一位沉沦底层、不谐于世的独异之士,如此狂怪之师教出了一批狂怪的学生,其中就包括郑板桥。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江苏扬州地区的一群具有独特个性和艺术风格的绘画家、书法家的总称,他们分别是金农、郑燮、黄慎、李、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他们每个人都有卓越的才华,以及与众不同的品位和思想。郑板桥之所以是“扬州八怪”之一,是因为他人怪、画怪、书怪、诗怪。郑板桥诗、书、画皆精,尤以书法见长。他擅长行、草、楷、隶各种字体,特以行书最负盛名。在绘画方面,郑板桥笔墨纵横,构图巧妙,富有变化,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郑板桥不仅在艺术上有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一位心有抱负的政治家。他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整顿当地经济秩序,改善民生,提倡节约开源,推动农业发展,使得两地的经济状况得以改善。其任职期间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其政绩为后人所称赞。

整体来讲,郑板桥一生兢兢业业,努力追求艺术与政治的平衡,他的一系列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以及思想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板桥书法的艺术特色

郑板桥丰富的学艺经历为其后期自创书法体、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少年时期,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功考取功名,郑板桥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练习唐人楷书,同时其深受董其昌及赵孟的影响,写得一手非常漂亮的“馆阁体”。在成功考取功名之后,郑板桥不满足于已学习到的书法字体,在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开始了解并练习当时新兴的“碑学”书法。但是他并没有盲目“随大流”,而是深入钻研“汉碑”书法和“魏碑”书法,并融入新的元素,打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碑学”书法。经过长期的钻研与积累,郑板桥不仅掌握了多种书法字体的书写之道,还将其进行糅合创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即“板桥体”,板桥自称“六分半體”。郑板桥书法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草楷隶书,各有千秋

郑板桥是一个非常全能且具有个人鲜明特色的书法大家,书法诸体皆有所长,他不仅自创了“六分半书”,在楷书、草书、隶书等方面也表现出了过人的才能。

第一,楷书纵横欹侧、痩劲挺拔。叶衍兰曾言:“板桥楷书尤精,惟不多作。”郑板桥尤擅楷书,过硬的楷书功底为其后期创新书体形式、塑造个人书法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板桥的楷书风格独树一帜,与传统的楷书风格有所不同,这在其所作的《城隍庙碑记》中可见一斑,其字体风格严谨,且具有浓郁的个人特色。郑板桥楷书的总体特征是痩劲挺拔、纵横欹侧。其楷书字体线条纤细而有力,结构严谨,笔画凝练而富有变化,字体娟秀而又刚毅,形态优美却又不失雄浑之气。除此之外,其楷体还具有纵横欹侧的特点,即字体在纸面上纵横交错,有时稍稍偏倚,给人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这种书写形式使其字体具有独特的动感和生命力,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自由与灵动。郑板桥的楷书之所以十分吸引人,除了其高超的书法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其文化内涵。郑板桥为人谦逊宽厚,其楷书作品中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他对人生、道德修养的理解,无形之中展现出其高尚的人格风范。

第二,草书内敛古朴、自由奇崛。楷书与草书是中国书法中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字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书法艺术中,楷书被认为是基础,而草书则是楷书的一种发散和变异。孙过庭曾言:“写草书如果没有楷书的基础,草书就会缺乏严谨性;而写楷书如果没有草书的用笔意识,楷书则会缺少灵动之感。”郑板桥的草书作品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与其深厚的楷书功底密不可分。首先,郑板桥的草书作品内敛古朴,他善于运用简洁的笔墨表达深邃的意境,使作品内敛而不张扬。郑板桥的笔触充满力量,刚柔相济,使得作品既有坚毅之感,又不失温婉之美。他善于利用空白和余白,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其次,郑板桥的草书作品具有自由奇崛的特点。他不拘泥于传统书法的规范,大胆创新,以个人独特的方式来书写。郑板桥的笔墨自由奔放,线条纵横交错,犹如山水起伏,独具一格。他善于运用点、线、面的组合与对比,使作品更具活力与特色。

第三,隶书瘦劲舒展、端庄俊逸。郑板桥流传至今的隶书作品非常少,只有《揭古八分碑》等作品。清初隶书书法家对郑板桥隶书的书写方式、用笔技巧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一众隶书书法大家中,郑板桥最崇敬、最认可的当属程遂,称其所作隶书“古外之古,鼎彝剥蚀千年也”。郑板桥的隶书风格独特,充满了个性和韵味,给人一种端庄俊逸的感觉。其隶书作品线条刚劲有力,字形端正规整,笔画之间衔接得恰到好处。与此同时,郑板桥的隶书还给人一种瘦劲舒展的感觉,线条修长纤细,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平衡感和韵律感。整体来讲,郑板桥的作品既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又不失特色,他对字形的处理非常细腻,使每一个字都显得非常精致典雅,展现出他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书画互参,异趣盎然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法和绘画一直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古人将“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作为评价书法的标准。其中,“锥画沙”出自唐代褚遂良的《论书》,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故用“锥画沙”比喻书迹的圆浑。“屋漏痕”强调笔法的留,即在书写或绘画时,笔尖保持在线条的中心部位,控制得力,收得住,如同屋漏的水滴沿泥墙缓缓淌下,形成鼓起的半圆形且具有立体感、厚重感和流动感的线条。“折钗股”出自《续书谱》,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但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而在郑板桥的书画艺术中,书画互参更是其特色之一。郑板桥的书画具有“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特点,其书法中的“竖”和“撇”多为兰竹的再现,为其书法艺术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命力。

首先,板桥书法艺术在结构和布局上借鉴了绘画的手法。传统的书法作品往往以文字的排列和布局为主,注重文字的笔画和字形的美感。而板桥书法则更加注重整体的视觉效果,通过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和间距等,使作品更加平衡、和谐。同时,借鉴绘画的构图和透视法,使文字更加立体、生动。

其次,板桥书画艺术的特点在于书法与绘画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板桥通过借鉴绘画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丰富了书法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在板桥的书法作品中,仅“一”这一个笔画,就在“广”“天”“丰”等字中出现了多种写法。另外,不论在绘画作品中,还是在书法作品中,仅“板桥”这一落款的写法就多达十余种。多变的字体不仅反映了郑板桥对各种书体书写技巧的娴熟掌握和灵活应用,也切实展现了郑板桥不拘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另外,在绘画作品中,郑板桥注重通过使用不同的书体以及对用笔力度的灵活控制,使画面更加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可以说,书法与绘画的融合赋予了板桥书画艺术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乱石铺街,参差错落

中国书法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文以载道、意以蕴形”的艺术,其独特的魅力让世人为之倾倒。而在书法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郑板桥书法以其别具一格的书体以及独到的章法布局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从章法布局方面来讲,郑板桥的书法具有乱石铺街、参差错落的特点。首先,乱石铺街指的是画面中的文字排列看似杂乱无章,但具有一种和谐的美感。它不依照规定的顺序排列,而是根据意境和审美感受来进行布局。文字的距离、大小、形状都没有固定的规则,使整篇作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正如古人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乱石铺街的布局方式正是体现了这种超越常规的审美取向。其次,参差错落是板桥书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参差指的是文字的形状和大小不均匀,每个字都有独特的形象和气质,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如同山石起伏。错落则是指字的间距不统一,有的紧密相连,有的则相隔较远,这种错落感增加了整幅作品的层次和立体感。

清代画家秦祖永在其所著的《桐阴论画》中曾言,板桥“风流稚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糟,一笔一字,兼众妙之长”。板桥书法注重“墨汁的活动”,在行间留有适当的空白,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规则,笔下的字大小不一,变化丰富,却不显杂乱。字的位置看似凌乱,却能恰到好处地在整幅作品中达到和谐统一。与传统整齐规律的“馆阁体”截然不同,“板桥体”展现出一种自由奔放的美感,仿佛在展现作者内心的冲动和激情。

整体来讲,乱石铺街、参差错落的布局特点使得板桥书法充满了变化,给人一种灵动飘逸的感觉,同时又不失庄重大气,而这也使得板桥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被简单地复制。

摇波驻节,收放自如

郑板桥的书法作品以独特的笔法而闻名,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能够看到一些绘画的元素,这与其扎实的绘画功底有着密切关系。在书法创作中,郑板桥秉承着“书法与绘画相结合”的理念,引入了黄山谷的长笔画画法,主要用在笔画转折处,展现出遒劲有力、游刃有余的气势,撇捺之间仿佛摆尾般自如,流畅而不失稳健。这种“摇波驻节”书写技巧的运用不仅令整幅书法作品更加凝练有力,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一种流畅自如的美感。除此之外,“摇波驻节”书写技巧的应用一方面展现了郑板桥多变的笔法风格,他的书法作品流畅但不失凝重,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节制感;另一方面突显了郑板桥对书法的掌控能力,他不仅能够熟练掌握篆、隶、楷等书體,彰显其静态美,还能在行草之间展现动态之美,每一笔、每一划都流畅自如,仿若行云流水,使其笔下的字充满生命力。

另外,在书写过程中,郑板桥擅长在转折处运用蹲笔之法。蹲笔之法用力有力,用笔力透纸背,具有一定的厚重感。板桥的蹲笔之法多用于收笔前的中间部位,而捺则在收笔处,这与隶书的集尾波有些相似,但又有一些不同之处。这种技巧的使用使得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多样,为其作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上述一系列书法技巧展现出郑板桥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也体现了郑板桥不被传统书法理念束缚,不受传统书法技巧桎梏,积极追求个性与创新的精神。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中蕴含着郑板桥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他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吸收各种艺术元素,使得自己的书法作品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探讨郑板桥书法的艺术特点,能够促使人们更深入地领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整体来讲,郑板桥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风格和创新的艺术手法,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他的书法作品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展现出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常州市金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猜你喜欢
板桥郑板桥楷书
板桥情(外一首)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楷书的笔势
“松竹”图里话板桥
板桥河
楷书
板桥村扶贫精准在哪里?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