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2024-04-27 11:09封春年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职教师实践路径专业发展

封春年

摘 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中职学校教师需要通过专业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理论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进行探索实践:通过实施“GPS+AC”目标导向型分层分类培训,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通过示范教学、产教融合、以赛赋能,推动“双师型”教师成长,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教研发展,建立教师协同发展的共同体,提升教师教研能力;构建“学、教、技、研”四位一体的增值性评价体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专业发展;中职教师;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5-0004-04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迈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1],其中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对职业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中职学校教师需要通过专业发展成为具备较高理论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目前培养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仍是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一个瓶颈。通过研读相关论文和实践观察,笔者发现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2],通过自我持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的意识比较淡薄。二是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助力不足,校企共育“双师”资源缺乏[3]。三是教师教科研能力不足,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较低。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了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力度,各地各校也纷纷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本文以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阐述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实践。

一、实施“GPS+AC”目标导向型分层分类培训,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

开展教师培训是提高中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我校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构建“GPS+AC”目标导向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对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培训,形成常态化学习研修制度,不断助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构建“GPS+AC”目标导向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

建构“GPS+AC”目标导向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如图1所示),一要定目标(Goal),我校教研部门对教师各种能力进行测评,指导教师制订个人发展目标和规划;二要定原则(Principle),我校坚持团队捆绑、人人发展的研修原则;三要找解决办法(Solution),我校通过教师共学、头脑风暴、专家答疑、组内督学、组间互学等,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和个人成长问题;四要有行动(Action),我校要求教师在学习的同时反复进行教研实践,通过不断反思、小组分享、名师引导和专家指导,持续推动教师学习、实践、互动、反思,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五要做总结(Conclusion),我校要求教师以个人展示、小组汇报等形式,分阶段进行总结、反思学习收获,分享培训学习成果,并对教师提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要求。

(二)实施分层分类培训

继续教育培训是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但是中职教师存在个性差异,培训不能“一锅煮”“一刀切”,要将中职教师队伍化整为零,横向分类、纵向分层,实施模块化、精细化培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要提升的空间不同,培训的内容自然也不同。我校根据教师入职时间、工作经历、现有职称,将队伍分为初入职者、中级职称者、副高职称者、正高职称者等四个层次,然后根据任教科目、岗位职务、阶段任务、职业素养等实行分类培训。我校还根据分层分类情况,推出模块化培训内容,灵活安排培训形式和时间,聘请大学教授、专家等开展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各种培训。

(三)开展动态化实践活动

我校深入开展企业调研、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并根据调研情况主动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坚持动态开展教学实践、企业实践和项目研究[4]。关于实践活动,我校不设固定时间、地点等,有必要即可开展,可以是大范围也可以是小范围,可以是专业学科组内的研讨活动也可以是校际交流活动。通过动态化的教学科研实践活动,我校促使教师自主实践、自主研究、自主反思,最终形成了“学习+实践+反思+互动+创新”的活动模式,提高了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

(四)形成常态化学习研修机制

我校根据教师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常态化开展专家培训、互助学习、交流学习、专题学习、自主读书、研讨学习等活动,促使教师主动学习,营造了“外推→内生,被动→主动,个体→团体,反思→互动”的深度学习氛围。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校教师系统学习先进教学思想、专业新知识和新技能,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沿理论知识和先进技术,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武装头脑。近年来,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升,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生成一批优秀研修成果。2019—2022年,我校先后有2位教师获得正高级讲师职称。同时,我校教师积极参与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申报并获奖2项,其中“依托名师工作坊的中职教师‘双轮驱动、四能一体培养模式的構建与实践”获2021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二、通过示范教学、产教融合、以赛赋能,推动“双师型”教师成长,增强教师实践能力

“双师型”教师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5]。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在相关企业岗位的工作能力,二是把企业工作能力进行有效传授的教学能力。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教师既能在工作岗位上实战,又能通过教学让学生进行实战。职业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技能教育,因此从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层面说,只有让教师具有实战能力,才能教给学生实战能力。

(一)以示范课提升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在示范课教学活动中,上课教师会想方设法展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听课教师会从中发现自己与上课教师的差距,所以说示范课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开展多层次的示范课教学活动,通过教学团队备课、磨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帮助新入职教师站稳讲台,提高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该活动中,通过名师的示范引领、“双师型”教师巡讲示范、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由成熟教师分享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技艺等,帮助新入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仅2022年,我校就累计形成110节示范课课例,覆盖了全校20个专业。

(二)以产教融合夯实教师的专业技能

近年来,我校鼓励教师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和行业,了解行业标准、企业技术,通过“岗课融合”把教师的岗位能力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企业岗位技能的相关需求与专业课程教学一一对接融合。此外,我校还组织教师开展企业实践与培训,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观念、获得新技能和新知识,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使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更有针对性与实践性,从而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三)以技能大赛驱动教师提升专业能力

我校组织教师参加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等赛事,同时通过组建教师团队,指导和培训学生参与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我校教师在参加技能大赛或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对技能大赛的规格、内容、技术要点、技术标准和技术发展新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全面掌握与比赛和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术,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操作技能。此外,我校根据行业、产业实际,比照市场需求标准,积极搭建教师校内竞赛平台,邀请行业专家担任评委,甚至让教师与行业专家同场竞技,实现了以赛赋能、以赛促教[6]。通过上述举措,我校形成了良好的竞赛氛围,每年常规开展两次大型技能比赛活动,一是春季学期职业活动周技能比赛,二是秋季学期文化科技体育艺术节技能比赛,通过校内竞赛做好赛事“选马”工作,以更好地备战市级、自治区级比赛。近年来,我校教师参加自治区级以上技能竞赛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4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成绩也十分突出,学生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励208项。

三、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的落脚点,是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我校通过问题导向建立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因师制宜、求真务实地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教研能力。

(一)以项目研究驱动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

开展项目研究是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的重要路径。职业教育的优秀教师大多都主持或参与相关项目研究,实践证明,开展项目研究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我校在项目研究管理上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流程。首先,我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项目申报与管理机制。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生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校本研究课题,如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优化、产教融合模式探索等方面的课题,确保每个项目都以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为导向。其次,我校为教师提供充分的教研支持与培训,包括研究方法论的培训、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技术指导、研究成果撰写与发表的专业辅导等,确保项目研究严谨且富有实效。在教师开展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我校组织开题论证、中期检查和結题评审等活动,通过专家评议和同行交流,保障项目研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再次,我校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并对推广应用效果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对成效显著的研究成果,我校不仅在校内推广,还积极向其他兄弟学校推介,甚至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扩大成果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我校通过全程化、精细化的项目研究管理,一方面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研究热情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以项目研究驱动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的目的。

(二)以名师工作坊为平台建立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

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我校通过确定学习主题、制订组织规则、组织交流活动、坚持问题导向等一系列举措,建立了相对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我校以名师工作坊为平台建立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一是引领教师树立教育教学改革意识,带领教师申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通过项目申报及研究,让教师熟悉教改项目的申报立项程序、项目研究计划制订方法、项目研究实施过程、项目结项等。二是以目标管理、效果考核为导向,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引领教师积极申报教改项目。三是通过教改项目研究促使教师专注教育教学,潜心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能力,推动产教融合、岗课赛证融通和信息化教学等改革研究与实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以业绩成果为激励推动项目应用和创新,促使教师在实践创新中提炼实践成果、撰写研究论文、申请技术专利、编写创新教材,从而不断提高研究项目转化应用成效,把项目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五是通过学习共同体跨界交流、协同研究、协作实践的助力,提升教师团队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能力。

2019—2022年,我校先后建设了3个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分别是刘焕兰自治区名师工作坊、黄雄自治区名班主任工作室和玉林市中职计算机名师工作室。依托名师工作坊,我校建成了“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学习研修团队。在名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我校教师累计申报并顺利结题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项。2022年,我校新立项各级课题(教改项目)13项,其中玉林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5项、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3项、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项和一般项目4项。

四、构建“学、教、技、研”四位一体的增值性评价体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评价应当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近年来,在严抓师德师风的基础上,我校引入教师专业发展增值性评价,更好地促进了教师个体发展和教师队伍全面发展。

(一)构建“学、教、技、研”四位一体的增值性评价体系

针对中职教师结构多元化、个体差异化等情况,我校构建“学、教、技、研”四位一体增值性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是“学”,即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缺乏广泛而有深度的学习,就难以实现“教、技、研”的提升。二是“教”,即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源于教学学习和实践,也是指导实践教学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支撑。三是“技”,即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专业训练和学习,而技能大赛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深度学习的实现。四是“研”,即教学研究能力。教改项目的实施与研究,能够驱动教师深入学习,促使教师全面把握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队伍的改革、创新意识,从而推动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二)通过实施增值性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在实施增值性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采用“学、教、技、研”四位一体评价体系,确保了评价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在学习与发展维度,我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课程、学术研讨会和继续教育项目,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我校建立教师个人学习档案,记录教师在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成长历程,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并结合同行或专家反馈,量化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和技能提升程度。二是在教学实践维度,我校通过对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学生辅导等工作的观察与评估,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我校采用学生满意度调查、同行听课评课、教学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对比同一教师在不同阶段的教学质量,衡量教师在教学实践方面的能力增长幅度和贡献度。三是在技术技能维度,我校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着力提高教师的技术实操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我校通过组织技能竞赛、实训项目及让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等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同时考查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成效,以此作为增值性评价的重要标准。四是在教研维度,我校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等工作,并根据教师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应用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充分反映教师教研创新能力的增值和突破。

在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过程中,我校通过实施“GPS+AC”目标导向型分层分类培训,抓好教师培训工作;通过示范教学、产教融合、以赛赋能,增强教师实践技能;通过组建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教研能力;通过構建“学、教、技、研”四位一体增值性教师评价体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推动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截至2022年9月,我校专业教师有108人获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50.20%。而且在2018—2020年广西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项目评估中,我校“双师型”教师建设达到Ⅲ级(优秀)标准。

我校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师培养机制,既关注每位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和成长特点,又兼顾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与发展。这样的教师培养模式能够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促使教师在各自专业领域持续进步,并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从而有力推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霞.新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路向与策略[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1(1):3.

[2]潘学军,张建英.激发内在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考试周刊,2013(6):7.

[3]黄光荣.“五力聚合,五化一体”中职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5(27):59.

[4]石秀玲,付铖,李祥.从“双师”到“三师”: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发展问题转向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21(2):77.

[5]周彬.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0(20):48.

[6]常虹.“1+X”证书制度下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福建轻纺,2022(5):16.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提质培优背景下对接本土特色产业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究”(GXZZJG2021A069)、2023年度玉林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以广西农村电商产业学院为依托,引企入校,探索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2023B0510)的研究成果。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中职教师实践路径专业发展
试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的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浅谈加强中职教师师德培养教育的困境及突破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